舍弟諸葛亮第784章 趁著滅曹改察舉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舍弟諸葛亮 >>舍弟諸葛亮最新章節列表 >> 第784章 趁著滅曹改察舉

第784章 趁著滅曹改察舉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14日  作者:浙東匹夫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浙東匹夫 | 舍弟諸葛亮 


“子瑜別來無恙!云長也辛苦了。”

建安十七年除夕的前一天,梁郡治所睢陽城外。

大漢太尉、兼車騎將軍、武昌侯劉備,親自出城,迎接了自北而來的諸葛瑾、關羽等人。

還沒走到面前,劉備就意氣風發地伸手做出拉扯邀請的動作。諸葛瑾和關羽自然也是老遠就趕緊下馬,把韁繩交給身邊的侍從,然后碎步趨行。不過他倆行禮的動作都還沒做完,就被劉備一左一右抓住了袖子,拉著并排而行。

算算日子,劉備和諸葛瑾也有一年多沒見了。

此番北伐,始于建安十六年的秋天,而如今已經是建安十七年的臘月底了。加上諸葛瑾在正式開戰之前的幾個月,就已經提前去了幽州預做準備,所以他辭別劉備北上,已經有整整一年半了。

劉備和諸葛瑾、關羽簡單敘禮了別來之情后。才輪到諸葛亮、張飛也上前,分別跟諸葛瑾、關羽見禮。

“見過兄長/二哥。”

這些繁文縟節也無需贅述,很快,一行人便回到睢陽城內,在原本的梁王府邸內設宴接風。

此后幾日,劉備一行也會暫駐此地,商討政務。

很多人或許會覺得奇怪,睢陽城內怎么還會有廢棄的王府?

事實上,梁郡這地方,在東漢一度郡/國交替存在,早在漢章帝的時候,封其諸弟為王,其七弟劉暢被封為梁王,王府就在睢陽,后來經過劉堅、劉成、劉元、劉彌四代,傳至今日。劉暢的時代當地是設國相的,后來被罰縣褫權,才改設太守。

如今理論上的梁王劉彌是靈帝光和年間繼承的爵位,也就是黃巾之亂前四年。歷史上擁有梁王爵位四十年,直到曹丕篡漢降為崇德侯。

不過實際上么,梁地作為戰亂頻發之地,劉彌早就離開當地幾十年了,曾經的王府早已年久失修,被挪作他用,戰亂年代也沒人管這種小事。

這事兒絕不是劉備率先挪用的,甚至都不是曹操率先挪用的,一團亂賬已經算不清了。

睢陽剛剛被攻下沒幾天,大部分地方都還沒修繕,入城時還能看到遠處有尚在冒煙的余燼。

劉備等人駐扎的府邸倒是稍稍修了一下,至少打掃得很干凈。但接風宴的物產就不是很豐富了,并無多少新鮮野味和魚鮮,只能吃些隨軍運來的肉食。

好在諸葛瑾和關羽也不講究這些。

酒過三巡、敘完別來之情后,劉備就問起正事:

“子瑜,前些日子,孔明勸孤趁著此番平定兗、冀二州,順便推進一些前些年時考慮過、但當時時機尚不成熟的吏治、選官變法。

孤也深覺此提議頗有道理,如若天下平定了,不再動刀兵了,再想大刀闊斧改革,恐怕阻力會更難消除。現在趁著五六十萬大軍在手,誰敢冒頭反對,必然會勾結曹操,那正好以雷霆手段一并殲滅!你以為如何?”

劉備敢說這話,自然是因為此時此刻、這屋里的人都是絕對心腹。

除了劉關張和諸葛兄弟,就只有龐統、魯肅、周瑜,一共八個人在場。

連之前負責攻下睢陽的魏延都沒有赴宴——當然劉備并不是說魏延不夠資格,而是他在攻睢陽的時候中了弩箭,如今正要養傷,剛好也就用這個理由支開了。

所謂大事開小會,只有八個人的場合,有些相對直白一點的話,就可以光明正大說出來,沒必要遮遮掩掩。

諸葛瑾聽了之后,先下意識看了一眼二弟,諸葛亮也對他以眼神示意,微微點了點頭。

諸葛瑾眉頭一皺,反問道:“前幾年剛入蜀時,我倒是和主公、舍弟一起商量過,當時異想天開,想過一個法子,欲革除自先漢以來,察舉選官的弊端。

避免地方上太守與豪強世家勾結,所選之官不但才干不足,還容易造成地方尾大不掉。但當時舍弟也反對了這個建議,認為過于操切。而且戰時選官,庸賢與否很容易看出來,倒也沒必要靠考核……

后來我也想通了,考核之法,還是要到承平年代,官員、屬吏的政績不容易甄別,難以提拔篩選時,才會迫切需要另想辦法考核。

不過,真到了承平之時,再想動這些‘祖宗之法’,肯定也會被很多腐儒反對,確實不如現在變法來得輕松。

因此,我覺得此事不是不可以推進,而是要找個合理的借口,不能讓天下人覺得生硬,不能讓天下人看出主公就是想趁著曹賊未滅這個節骨眼、摟草打兔子。”

劉備一邊聽,一邊緩緩地咪了幾口酒水,聽完后若有所思地看向諸葛亮。

諸葛亮也連忙表示了贊同,承認眼下推進這種事情,要想緩解反抗,最關鍵還是把過渡用的借口編得圓滑一些。

否則的話,“借兵威變法”的吃相就顯得有些難看了。

劉備又順勢笑著追問:“那孔明可有想到良策?”

諸葛亮也不是神,連忙表示:“這正是此番群策群力,需要探討的,在下也并無萬全之法。”

劉備倒也不覺得意外,如果諸葛亮立刻拿出萬全之法,今天這個會就不用開了。

不過沒關系,現在諸葛兄弟再次會晤,有的是機會思想碰撞,何況還有魯肅龐統周瑜一起幫著想辦法。

頭腦風暴總能風暴出點干貨的,劉備很篤定。

諸葛瑾摸清現狀后,就知道今天這個會,肯定還是得自己帶頭,先想個思考的方向,然后讓大家往那個方向努力動腦。

這種節奏,過去十幾年里,他已經習慣了。自己最大的長處就是遠見卓識,高屋建瓴,而在完善細節、解決具體問題方面,肯定是不如二弟的。

當然這并不是說諸葛瑾穿越至今十七年在這方面沒什么長進,恰恰相反他已經長進了很多了,尤其經常跟二弟切磋,他的腦子也是越用越好使。

只是再怎么長進,在處理細節推演方面,他也只是天下第二,這一點二弟確實比自己強,只能說是人各有所長。

諸葛瑾按照后世學到的那么多博弈論和邏輯學方面的模型,在腦中快速過了一遍,一個個往上套,很快就想到一個朦朧的努力方向。

他心中暗忖:“要想說服人變法,首先肯定要有利益交換,如果一味用強,容易吃相難看,還有傷主公多年積累的仁德之名,容易激起反抗。

我們要做,肯定要做得漂亮一點,如果擔心出讓太多利益,大不了把甜頭設得小一點,但絕對不能完全不給。

而在給了一點甜頭的基礎上,想要對方讓出大利益,估計就得用那招屢試不爽的老辦法,先叫囂要掀屋頂,等對方激烈反對時,我們表示可以妥協,只開扇窗。這時候反對派的人為了不掀屋頂,多半只能捏著鼻子認了開窗的方案……”

諸葛瑾一番梳理,很快確定了兩個基本要點:

首先,不能一味要利益,要有舍有得,給點小甜頭。其次,甜頭不夠大的情況下,就靠漫天要價的討價還價模式,先聲奪人嚇住對方。

不管最后具體細節如何,這兩個努力方向是錯不了的。

然后,諸葛瑾就隱晦地把這個思考方向,跟眾人大致說了一下,算是此番會議的指導思想。

劉備立刻認可了這個指導思想。

而諸葛亮也馬上心領神會,因為他已經習慣了大哥的思維方向了,所以完全不會覺得意外。反而覺得立刻就能順著思路往下想細節,兄弟倆非常有默契。

其余眾人,魯肅是最能跟諸葛瑾思維契合的,龐統、周瑜段位就稍微低一點——當然這并不是說這兩人智力和經驗不如魯肅,只是魯肅比他倆更有大局觀,視野站位也更高遠。

眾人就順著這個思路,互相啟發地聊了一會兒,模模糊糊有了些努力的方向,但總覺得還是挺空中樓閣的,難以落地。

諸葛亮想了想,建議道:“大哥,不如說說,你心目中那個選官之法變革之后,究竟要實現怎樣一個效果,然后我們才好討論究竟要出讓多少利益、如何妥協。”

諸葛瑾一想也對,既然要談條件,肯定要把理想狀態的開價先說清楚。

這方面他就在行了,因為后世有那么多科舉制改革的現成條件可以拿來借鑒,他稍加修飾、使之符合漢朝的政治基礎環境就好了。

諸葛瑾略一梳理,立刻說道:“我理想中的選官之法,自然是要確保地方州郡選拔上來的人才,將來可以得到朝廷的考核,才學不過關的,就重新黜落發回地方,不得重用。

而為了實現考核,在最初選人時,候選的人數就要增加數倍,這樣才能挑挑揀揀。原本每個郡每二十萬戶人口,才出一個孝廉,未來可以比如五萬戶就出一個候選的人才,到了朝廷之后,再按四比一甚至五比一的錄取比,刷掉多余才學不合格的。

甚至,我們可以考慮,把最常用的孝廉和茂才兩科結合,允許地方上依然以品行察舉候選的人才,在地方上只要有德行,依然可以選上,但到了朝廷考核的時候,如果才學不行,就還是會被黜落。

到時候,德行就成了敲門磚,只是最初的門檻,才學才是最終決定是否授官重用的關鍵。但我們也不會徹底改掉大漢自古以來重德重孝的倡導,這樣可以給天下人更多的緩沖時間。

甚至,我們可以給那些舉了孝廉、送到朝廷參加考試后,學問不過關的,依然發一份微薄的祿米,比如每年百石,作為過渡階段安撫人心的手段,未來十年之后,甚至更久之后,徐徐減少,最后‘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一定年限之后,再有孝廉學問不過關,復試被黜落的,就不再給保底祿米,或是至少減少其數額。”

諸葛瑾還是很謹慎的,他絕沒有想過一上來就搞宋、明式的科舉,那樣肯定會被激烈反對,甚至有可能延誤劉備的重新統一大業。

所以先一步步走,搞隋唐式那種“半舉薦半科舉”的過渡模式,才是最穩的。隋唐時候也有科舉,但誰能參加考試,還是非常受地方上官員的推薦干預的,基層缺乏后世宋明的院試、府試、鄉試一級級基層考試。

漢朝一貫是地方上舉薦的人才就能直接做官,諸葛瑾不可能一下子把地方的這塊人事權徹底剝奪,只能是漸進式設想一種“地方上仍然有權推薦,但推薦上來的人,中央要考試擇優錄取”的混合模式。

而且他巧妙地結合了漢朝最主流的茂才和孝廉兩科,將其合而為一,地方上可以選“德”,到了中央再從所有已經有“德”的人里選出“賢”。這也算是一個過渡期最穩,最容易被地方接受的模式了。

他這個思路,肯定還有不成熟的地方,不過沒關系,二弟諸葛亮會幫他慢慢完善的。

有些細節,過于激進超前了,那就先緩一緩。還有些地方步子可以邁大一點的,大家也都可以提出來,一起參詳。

一番討論后,劉備初步表態:“子瑜說的這個法子,確實可以革除我大漢數百年來的選官弊端。百余年來,地方上的郡守,哪個不是被當地豪強、世家鉗制?

但凡所舉之人,不合世家心意,世家便不跟太守利益交換。而若是不給當地豪強讓渡孝廉名額,豪強便會為害地方,擾亂治理,讓太守的政績不堪入目,以此威脅。世家、豪強一個利誘,一個威逼,才導致朝廷的察舉之法越來越糜爛!是時候下狠手改一改了,哪怕將來天下太平了,也不能再重走老路。”

劉備發了話,這個努力的方向就算是暫時定下了,變法要爭取的籌碼,也漸漸清晰。

剩下的就是兩個問題:如何制造一個“掀屋頂”的預案,先去漫天要價,然后等地方上反對,再漸漸降價回“開窗戶”。

其次,就是如何給一點小甜頭,作為變法后蘿卜加大棒的那個“蘿卜”。

而且這個“蘿卜”不能亂找,你得結合眼下的實際情況,給一個巧妙地契機,去引出這個蘿卜,不能是憑空想的。

最好的情況,就是這個“蘿卜”原本是曹操的暴政奪走的,然后現在劉備回來了,要“矯枉過正”,把曹操奪走的東西還回來,最好能更進一步,比大漢朝之前做的都更好、更寬容、對官員和人民的束縛都比以往更少。

綜合這兩點考慮,這個“蘿卜”可絕對不好找,需要兼顧考慮天時地利人和。


上一章  |  舍弟諸葛亮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