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被曹操這樣盯著問,內心也沒來由一陣慌亂,竟有些不知所措。
只能說,才剛三十歲的司馬懿,在面對已經五十四歲的曹操時,還是太嫩了些。
他每一次立功心切、急于表現的操作,都還很容易被曹操看穿。
不過,富貴險中求,司馬懿很清楚,眼下的自己,在軍略上,還沒有郭嘉、荀攸、賈詡的實力。在內政和人事上,也遠不如荀彧。
但相比之下,經過在曹操身邊這三四年的觀察,司馬懿也發現了自己、相比于荀彧的一個優勢。
那就是荀彧還是太要臉,很多事情不好意思去做,也不是完全無條件幫著曹操運作加官進爵。
所以,只要司馬懿自己有荀彧六七成的內政和人事覺悟,再配合上司馬懿更加無所顧忌,他還是有可能幫丞相做一些荀令君都做不了、或者沒想到去做的事情。
這,就是他司馬懿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他必須牢牢抓住,才能快速出頭,
贏得比別人更快的升遷、得到丞相更多的信任。
此時此刻,他的話已經出口,就斷沒有回頭的道理,只能是往下堅持到底。
于是他硬著頭皮,為曹操詳細謀劃道:
“于將軍之敗,雖然損兵折將,但畢竟沒有喪失土地,那是一場我軍進攻劉備屯糧地的進攻性戰役。
如今消息還未傳開,后方只有少量丞相的心腹文武知道此事。所以,只要在向朝廷表奏時、略加掩飾,也不是沒可能諱敗為勝……
大不了就承認、于將軍確實有折損兵馬,但也確實順利燒毀了劉備軍在當陽縣的屯糧,導致劉備軍數月不能發起全面攻勢。”
司馬懿不敢說得再詳細,但這也已經夠了。
諱敗為勝,粉飾朝廷威望,這事兒曹操豈能不理解?
這種事情,原本歷史上、在曹操控制的朝廷里,也是屢見不鮮的。
比如平行時空,差不多也是在這兩年時間里。赤壁之戰后,關羽同樣在這片戰場上“絕北道”,也就是阻斷曹仁固守的江陵和北方襄陽之間的聯絡、增援補給線。
而按照《三國志后來記載的、引自許都朝廷的史料,這一年的“絕北道”里,關羽可是先后被徐晃、滿寵、李通等一大堆曹軍將領打得“大敗”。
但關羽敗著敗著,江陵的曹仁就慢慢彈盡援絕,不得不“有序撤退”了。
而徐晃、滿寵、李通勝著勝著,不是損兵折將就是病死了。
有了這種春秋筆法,曹操要暫時穩住人心,確實是做得到的。
但問題的關鍵是,他到底要利用這個時間差、做點什么別的部署呢?如果只是純粹地拖時間,延緩敗績噩耗擴散的時間,那么這種操作就沒有意義了。
曹操也深知這一點,便冷冷追問司馬懿:“暫時拖延,確實沒有問題,可是拖延了之后呢?又當趁著這個時機,做點什么?”
司馬懿見丞相終于問到了關鍵,也不惜徹底表忠心地設身處地說道:“只要暫時彰顯朝廷大軍在荊北連勝,丞相自然可以加緊肅清朝中的異己!
此前丞相奪回南陽宛城,又得襄、樊,即將抵定上庸。不費吹灰之力,平滅劉表拓地三郡,如此大功尚未封賞,豈不是顯得朝廷……賞罰不明。”
曹操聞言,瞳孔也是倏忽縮放了一下。
司馬懿這是在勸他繼續找借口給自己加官進爵、提升威望,并且減除敢冒刺頭的反對派啊。
要嚴格說來,趁著劉表病死、平定荊北這事兒,確實是一幢了不得的大功。
此前曹操沒急著立刻兌現給自己的升賞,那是因為他覺得一切還未塵埃落定,自己還能再飛速擴大戰果,再多撈一點。
如果有更多功勛,更多斬獲,自己再升爵,那一切也會更加水到渠成。許都朝廷內部敢于反對的聲音,也會更小。
但是,被司馬懿提醒后,他才想起,一切似乎有點等不及了。
隨著于禁的敗北,損失了三萬人,自己再想擴大戰果,希望已經比較渺茫。
這時候,完全有理由在軍功最大化的巔峰,落袋為安,先把能撈的撈了,把可能露頭的反對者先干掉。
而且歷史上原本的曹操,就是這么干的,他后期那幾年,完全沒有開拓可言,但他還是能不停找借口升爵、升榮譽待遇。
比如他跟孫權打了那么多次,實際上是始終互有勝負。但曹操贏的時候,他就升爵加待遇,輸的時候,就一聲不吭當什么都沒發生。
這樣“贏了要升、輸了不降”久了,曹操的地位也就越來越尊崇了,也足以高壓解決許都的擁漢派。
此時此刻,只要暫時捂住于禁的敗績,顯然也是一個絕好的“贏了要升,輸了不降”時間節點。
一旦后續開始實質性丟地盤,這一切行為可就沒有說服力了。
曹操徹底想明白這個道理后,才平靜地追問司馬懿:“依仲達之見,孤平定荊北,奪回南陽、襄陽,朝廷該當如何公議?”
司馬懿嚇得連忙揖拜:“屬下一介相府曹掾,豈敢與聞朝廷大事!以丞相功德,便是公爵之位也當得,具體自然要看朝廷公議!”
司馬懿這番話,若是在公開場合,他是絕對不敢說的。
但這種私下里的場合,也沒有外人,稍稍點到即止一下,倒也不擔心被曹操“借你身上一物、以平眾議”。
司馬懿這才稍稍露了點口風,把自己的淺見委婉描繪了一下。
曹操只是冷笑,心中暗忖:“靠著劉表之死、前線相持,先封個公爵么……也罷,似乎也只有趁這個時機了。
再拖下去,還能不能從劉備手上拿回多少好處,實未可知,還是先落袋為安。”
曹操很清楚,自己太需要這份“贏了要升,輸了不退”的操作了。
當然,這樣做,副作用肯定很大。
但副作用,主要是外部虛名方面的。劉備從此更能攻擊他“欲廢漢自立”、“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了。
不過,這一切其實已經不太重要。因為這一世的天下,走到今時今日這一步,天下已經只剩曹、劉兩家了。
天下群雄已滅,也就不存在連橫合縱、拉攏分化的問題。
外部聲望這種東西,在有很多勢力并存的世界里,是有較大作用的。你的名聲好,你才能團結到更多的勢力站在你這邊。
但是,當天下只剩兩家勢力,非我即敵的時候,這些東西效果就下降了。
無論曹操名聲好不好,劉備的人都會反對他、跟他一直打下去。
而曹操自己的地盤,更重要的是嚴酷、有效的統治,而不是名聲。
比如,只要歷史上曹魏后來的“錯役法”等制度實施完善,把軍隊將士的家屬,作為人質扣著。
前線將士就算心里再不服曹家,也不敢在戰局不利時,輕易投降敵人的。
亂世用重典見效快嘛,要什么仁義道德,直接法家之治高效整合,見效多么的短平快?
這種情況下,曹操更在乎“威”,而不是“名”。
而強行借機封公爵,引誘反對者冒頭并誅殺,正是一種“以名換威”的高效舉措。
既然名已經惡了,那就惡到底,一條道走到黑,拿名換其他更高效的東西!
或許,這也是天下從“三國”演化為“兩強對峙”格局后,對曹操心態最大的影響吧。
劉備在追求“每與操相反”,極致追求正統性和名德。
而曹操也在不由自主追求“每與備相反”,反正求名求不過劉備了,索性求點實際的。
“此事,確實要加快籌謀了。仲達,你就回一趟許都,代表孤向文若暗示此事,督促他盡快辦妥——定要在劉備和孤相持于荊襄的這段時間內,辦妥!”
司馬懿聞言,內心也是頗感狂喜。
眼下正面戰場,丞相面對強敵,也難以再取得決定性的大功。自己留在前方,出謀劃策立功的機會也會少很多。
但如果能暫時回許都,先處理那些勸進的事情,那可就容易出彩得多了。
不過,司馬懿還是很了解朝中幾大重臣的,他在看人方面,揣摩得很細。他也知道,這事兒荀彧未必肯配合。
所以他小心翼翼地向曹操請示:“屬下位卑權輕,若是荀令君不愿推行,不知……”
曹操眉頭一皺,果然對司馬懿生出了嫌棄之心。
他壓根兒沒想過,荀彧還會在這種事情上反對他。
“文若與孤知交近二十載,豈會不如孤意!休要胡思亂想!”曹操下意識就先罵了司馬懿一句,但仔細想想,又有點多疑心虛,最后還是低聲補充,
“若真有變故,此事便交給侍中郗慮來主持!繞過尚書令!陛下升賞賜爵,何時非要尚書令點頭了,有侍中也是一樣的!”
曹操也知道,如果真有那一天,繞過尚書令法理上確實不太好看。
但這種亂世,哪有事事處處那么講“程序正義”的,事急從權是必須的。
司馬懿得了曹操首肯,自然是暗暗得意,這次,終于有機會進一步表現自己了。
話分兩頭。
且說曹操派出司馬懿、從宛城暫時回一趟潁川許都,去大后方遮掩“于禁兵敗”的壞消息,
順便大肆鼓吹之前奪取南陽、襄陽、上庸的功績,幫著曹操運作封魏公的事宜。
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去運作,沒有一兩個月是不可能有眉目的。
另一方面,被曹操派去樊城方向的郭嘉,在經過數日安車蒲輪的轉移后,終于拖著病體,順利抵達了目的地。
郭嘉此來,也給徐晃又帶了一些援軍。一方面是要彌補漢南戰場、于禁慘敗后的損失。
同時,也要確保徐晃在上庸方向,盡快搞定一切,消除襄陽曹軍的上游側翼威脅,
然后盡快回師,跟曹仁、于禁合兵一處,應對即將到來的敵方關羽援軍。
然而,最近世事似乎總不如曹操之意。
郭嘉剛到樊城,就聽說徐晃在上庸前線,似乎進展也不太順利。
這一點讓郭嘉頗為驚訝,他最近久病纏身,過問軍務較少,便連忙逮著原本給徐晃打輔助、如今留守樊城的滿寵,詳細追問:
“徐將軍頗擅攻堅、進兵果決,為何會在上庸余贅之地遷延日月?聽說上庸的守將,不是一無名下將霍峻么?”
滿寵也很無奈,只好如實相告:“戰前,誰人會看得起那霍峻呢?但偏偏這霍峻還挺敢求戰。
當初徐將軍剛剛略定襄陽上游的沿漢四縣,打算繼續進兵,經武當、折入庸水,平定房陵,隨后將上庸諸縣分而破之。
誰知那霍峻,竟敢主動出擊,不守房陵、上庸,而是以其兵前出至武當,在武當這等泥沼汙濫之地與徐將軍鏖戰。
徐將軍花費了不少時日,才將武當拿下。如今霍峻領殘部徐徐退卻、步步為營,層層堅守。
卻不知徐將軍究竟要花多少時日,才能克盡全功。我等也幫不上什么忙,只能幫徐將軍守好樊城、新野,拭目以待了。”
郭嘉聽了滿寵的轉述,內心卻并不能安定,反而升起了一股不好的預感:
“霍峻兵不滿萬,卻敢主動突前扼守武當?莫非有詐?據我所知,武當小縣,不是地處一片泥沼之間么?
霍峻放棄山險之地,前據泥淖,只為阻斷漢水、防止上庸諸縣被各個擊破,這其中的得失利弊取舍,實在不合兵法正道。孫子曰,包原隰險阻而屯兵者,此兵家之大忌也。
霍峻故意如此,難道是在誘敵疲敵?”
郭嘉畢竟還是曹操麾下、對于軍略細節掌握最精妙的謀士,他親自過問之后,很快看出這里面有問題。
他琢磨了一番后,也很快想到該如何給徐晃查漏補缺、提醒徐晃某些要避免的注意事項。
但是,這一切似乎已經有點晚了。
時間線且回溯到郭嘉前往樊城之前、同時也是于禁尚未在當陽兵敗的六月初十。
視野也且從江漢平原、平移到漢水中上游的上庸地界。
畢竟當初,于禁和徐晃,是前后腳分別得了曹仁的命令,一個負責漢南戰場,一個負責漢北戰場,一個南下,一個西進,各有使命。
所以,這兩條戰線上,曹軍也是并行操作的。最終的勝敗,也差不多會在前后腳的工夫見分曉。
奉曹仁之命前往接收上庸的徐晃,這天剛剛從襄陽上游的鄖縣、筑陽縣逆流而上、經過多日行軍,來到了被霍峻控制的武當縣。
武當縣這地方,嚴格來說,不屬于上庸地界,而是屬于南陽郡的。
這里是南陽郡最西南角的一個縣城,大致相當于后世的十堰丹江口。
后世著名的武當山,當然也位于如今的武當縣境內。但武當縣的縣城,卻并不是筑在險峻的山上——
漢末的時候,武當山上根本就沒人,當時道門也還沒光大,連張魯都還是被消滅的“米賊”呢。山上最多只有一些化外野人,隔絕隱居、無所統屬。
所以,武當縣,實際上是筑在后世丹江口水庫的庫區,或者說是在十堰附近的沼澤地邊緣。后世搞了“南水北調”之后,古武當縣已經沉在水底下了。
漢水和筑水今馬欄河,上游流經房陵在這一帶交匯,豐水季和枯水季水位相差很大,都淤積在附近,形成了大片的爛泥沼澤。
從軍事角度來說,這樣的爛地,當然毫無堅守的價值。
哪怕守住這座縣城、就能確保同時控扼漢水和筑水兩條河。能防止徐晃逆流而上,分別各個擊破漢水沿岸的上庸、和筑水沿岸的房陵。
但考慮到這種縣城地形之破爛、易攻難守,霍峻在這里死守,絕對是以卵擊石,給了徐晃一個殲滅或打殘他的機會。
說白了,就是守衛此地、所帶來的“集中使用兵力”方面的優勢,并不足以彌補此城本身設施太爛、太難守的劣勢。
因此,這天上午,當徐晃趕到武當縣附近,并且哨探確認武當縣真的駐扎有霍峻的主力時,他簡直是大喜過望。
“這霍峻果然是有勇無謀,為了怕被我各個擊破,就放棄山區險要,把兵力囤在這種沼澤邊緣。
這武當縣城墻低矮殘破,地基松軟,我以數倍之兵,無需多少時日,破之必矣!
待我在此地殲滅、迫降霍峻主力,他再無兵可用,后續房陵、上庸還不是翻手可得!
倒是省得我再以大軍沿著山川深谷、跋涉數百里去一處處打了!全軍稍作休整,打造器械,兩日后便攻城!”
徐晃發表完這番戰略上藐視對手、鼓舞士氣的宣言后,便大手一揮,如是命令。
他麾下將士也很果斷地執行了徐晃的命令,各自按部就班安排不提。
經過兩天的準備,六月十二這天一早。
徐晃軍在打造好了足夠的飛梯、撞木,以及有限的幾輛攻城沖車、掘城木驢后,就按期對武當縣發起了正式進攻。
或許有人會覺得,徐晃這樣的進攻,是不是有些草率——他連云梯車都沒造,只是造了簡易的飛梯,就開始進攻了。
但事實上,考慮到武當縣防御工事的破爛,這樣的準備還真就不算輕敵。
武當縣的城墻,土質非常差,因為這是沼澤地邊緣的城市,連筑墻用的夯土,都沒法選出細密的黃土。
無論從哪里取土,多多少少都會在土里摻雜腐殖質較多的黑泥。如果不加篩選的話,那就別說黑泥了,連用到淤泥都有可能。
所以,武當縣的城墻,在常年的雨水沖刷下,夯土中的腐殖質流失,本就疏松多孔。
士兵們扛著飛梯、借助沖鋒的慣性搭上城頭,梯子的頭部甚至能扎進土里好幾寸深。
這種情況下,就是普通的簡易飛梯,都很難被守城士兵用叉桿推倒,云梯不云梯也就無所謂了。
而徐晃針對性造的掘城木驢,對于這樣的城墻,也特別有用武之地。
這種黑泥筑的城墻,挖掘起來特別松軟綿爛,一鋤頭就是一個大坑。
隨便十幾輛坡頂結構的掘城木驢,上面蒙上生牛皮和泥漿防火,只要順利靠到城墻根,然后讓大力士兵一頓猛挖,便效果拔群。
徐晃靠著飛梯和沖車、掘城木驢,對著城墻發起了迅猛的工事。
霍峻在城頭,也大聲呼喝督戰,城中箭矢儲備似乎還不少,一直矢如雨注綿綿不絕,強弩勁箭給徐晃也造成了相當的傷亡。
不過,徐晃面容堅毅,并不以傷亡為意。因為他看的很清楚,自己的部曲推進得非常順利。
靠著飛梯先登的死士,僅僅只是在最初兩盞茶的功夫里,被守軍的箭矢和滾木礌石單方面屠殺。撐過了這段最艱苦的時期后,就有先登死士在城頭勉強站穩腳跟,跟守軍開始肉搏。
雖然先頭登城的士兵,依然十有九九會被亂刀亂槍捅刺砍殺,可隨著不斷有人登上墻頭,局面也一度膠著起來。
城頭的箭雨很快變得稀疏,防守方不斷投入了長槍兵和長戟兵填線堵口,導致弓弩手都沒了射箭的陣地。
還有很多守軍的弓弩手,則是被迫抄刀直接轉入近戰肉搏。
徐晃在遠處冷冷觀察,很快就發現了一個端倪:這些守兵的肉搏戰戰斗力并不十分強悍,而且氣勢也談不上眾志成城。每每遇到悍不畏死的曹軍精兵猛打猛沖,就能稍稍逼退怯懦的守方士兵。
徐晃早就研究過敵人,所以也不會覺得太奇怪,他立刻就理解了其中原因:霍峻帶的兵,畢竟是原先劉表劉琦麾下的荊州兵,而非劉備陣營的老兵。
劉表的荊州軍,戰斗力和戰斗意志相對低下,這一點是天下諸侯人所共知的。
跟曹操劉備的兵馬相比,劉表劉璋這些勢力的部曲,就是典型的外強中干。
而且劉琦麾下相對精銳一些的荊州軍,也都在開戰前被黃忠帶去漢陽、幫助劉琦在劉表死時奪權了。
留在上庸的,已經是荊州軍中相對弱一些的。
面對徐晃的猛撲,守衛一座低矮殘破的城池,也就顯得力不從心。
隨著城頭的弓弩和滾木礌石火力變得稀疏,徐晃的掘城木驢車也紛紛順利靠上墻角,而且可以完全不受干擾地作業。
車內的士兵揮鏟猛挖,一鏟就能入墻數寸,曹軍不由士氣大振,愈發奮力猛挖。
霍峻在危急關頭,倒也顧不得再保存實力,便把城頭煮沸的油脂全部倒了下來,還丟上無數的燕尾炬、以及一捆捆的柴草。
靠著油脂不計成本的火攻,曹軍的攻勢才勉強被阻斷了一些。好多飛梯也被這波澆油阻敵的操作引燃,曹軍后續援兵爬不上來,已經攻上城頭的先登死士便被霍峻慢慢圍攻殲滅。
而城下的木驢車里,也有不少士卒耐不住持續的火油柴草炙烤,紛紛冒煙突火棄車往后奔逃。
徐晃的這第一次強攻,才算是被勉強守住。
徐晃看著攻勢稍稍受挫,卻也并不氣餒。他很清楚,霍峻今日這種守法,絕對不可能持久。
如今可是東漢,任何引火的油脂,都是非常昂貴的,不可能持續、大規模使用。
霍峻才第一天防守,就這么不惜成本狂澆油,武當縣這種破地方,存貨能夠他澆幾天?
徐晃算了算進度,他篤定能在三天之內,攻破此地。
到時候殲滅了霍峻的主力,后續房陵、上庸等縣雖然更堅固些,但是敵人已經無兵可用了,還不是由著他跑馬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