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聽完諸葛瑾規劃的誘敵之策,自然是無條件地全盤接受了。
雖說這個計策還比較粗糙,僅僅是根據眼下的敵我部署現狀、對著地圖拍腦門想出來的。
后續要想落地實施,肯定還要細化磨合不少關竅。
但諸葛瑾十二年來算無遺策的信用積累,已經足夠讓劉備閉著眼睛無腦采信了。
有些時候,能省掉一點決策用的腦細胞,就盡量省一點。省到諸葛瑾的百算百中不敗金身被打破后,再去謹慎推敲,也還來得及嘛。
劉備現在的本錢已經夠厚了,能夠容許他在無傷大雅的地方稍稍小任性一下。
于是,此后三五日內,劉備軍的戰略調度,也都完全按諸葛瑾的交代展開了。
五六萬大軍,在荊北平原丘陵上往來馳騁,優化部署、拉扯集結、運輸補給。
原本劉備的軍隊,主要集結在宜城,因為諸葛瑾的援軍,是從武昌走漢水水路北上的,只能先到宜城上岸。
在這幾天里,劉備按諸葛瑾的計劃,把一部分兵力往西邊的編縣、臨沮機動,讓宜城的守軍人數,減少到三四萬左右,而在西邊那兩個縣,各自分配了一萬人。
三縣或相隔六七十里,或相隔八十余里,互成掎角之勢,同時還能擺出“掩護從江陵到宜城的陸路糧道”的姿態,以及假裝要聯絡策應房陵的霍峻。
做這些兵力部署調整的同時,劉備也給了身在江陵的劉琦去書一封,讓劉琦在江陵府庫準備好軍糧、籌措好在沮水內航行的小型糧船。
把糧食大量水路移囤到當陽縣,一部分亟待轉運的,還可以臨時存儲在當陽縣以北的章鄉鎮碼頭上。
然后自有劉備的軍隊,陸路從章鄉碼頭把糧食轉運到宜城、編縣。為此,劉琦還得從后方幫著籌備一些牛驢和輜重車杖。
等劉備把兵力調度好之后,劉琦的第一批軍糧也運到了當陽縣章鄉碼頭,然后被劉備的軍隊,順利護送到了宜城。
因為是第一次運糧,這個舉動還是比較有突然性的。
位于襄陽城南峴山大寨的曹軍將領于禁,雖然這幾天也有派出斥候往南撒出去、遠遠哨探。
但是當于禁最終發現劉備運糧時,劉備的糧隊都已經走了三分之二路程了。
于禁又一時沒反應過來劉備的企圖,猶豫了一下。再組織小規模的騎兵謹慎南下、試探穿插時,劉備的第一批五萬石軍糧,已經安然運進了宜城,根本沒給于禁攔截的機會。
于禁錯失了一個戰機,倒也不氣餒,他覺得諸葛瑾素來多謀,說不定這就是誘敵之計呢。自己要是真去劫糧了,反而有可能中埋伏。
所以他只是把這事兒記載留檔、當天晚上差人送回襄陽城內,呈到曹仁面前,交由曹仁定奪。
曹仁看到劉備軍的舉動后,一時也沒反應過來。
不過好在,此時距離他剛到襄陽,已經過去了足足七八天。后續援軍陸續抵達,也有一些隨軍謀士,來到了襄陽,讓他能有足夠的參謀幫著處置軍機——
畢竟當初剛來襄陽時,他是神速急行軍,部隊都跑得疲憊不堪了。那些文官或是年紀大的參軍,根本就受不了這樣的折騰,肯定會到得晚一些。
如今,襄陽城內的頭號謀士,是曹操剛剛派來的賈詡,另外還有地位低得多的滿寵,被安排在北岸的樊城。另有郭嘉、司馬懿目前留在了宛城。
這一場荊北大戰,曹操陣營的重視程度也是非比尋常的。可謂精銳謀士盡出,后方只剩荀彧,東線只剩程昱,北線只剩荀攸。
所以,曹仁得到最新軍情,毫不猶豫就請來賈詡,讓他幫著一起參詳:
“文和先生,正好文則從宜城前線送回消息,說劉備軍分兵駐守諸縣,往西滋蔓以為犄角,還陸路往宜城前線屯糧。
我看了一下地圖,這段陸路運糧的路程,足有八十余里,沿途也沒什么險要可以依憑——以先生之見,這其中是否有詐?還是劉備真的缺糧?”
曹仁敬賈詡年紀大,問話還是很客氣的。
可惜賈詡如今的姿態,倒是比幾年前更低調了,說話愈發不敢說滿。
畢竟三年前,他在漢中時就負責給夏侯淵參贊過軍機,最后卻屢屢被諸葛亮、龐統所算,可以說是一策無成,最后夏侯淵還兵敗身死,幾乎覆滅,只剩曹休賈詡和郭淮逃了出來。
這么狼狽的敗績歷史,讓賈詡原本陰毒多謀的光環,都褪去了不少,這才被發配到第一線干臟活累活。
所以此時此刻,他謹小慎微地盤算了許久,才模棱兩可地說:
“劉備如果想要與我軍速戰,那是不可能缺糧的。諸葛瑾從武昌啟程時,水路船隊隨軍的那些糧草,就足夠吃至少一兩個月了。
宜城當地,此前也不是完全沒有存糧。現在劉備卻要從江陵往宜城前線大規模屯糧,那就說明,劉備打算跟我軍久戰——
這應該歸功于丞相開戰的時機抓得比較好,劉備軍有相當一部分主力還被牽制在益州,趕回來路途遙遠,遷延時日,所以劉備想拖到其全軍集結,兵力不再劣勢時,才轉入反攻。”
賈詡的基本功還是非常扎實的,此刻決定明哲保身先說些車轱轆話,倒也很容易就把劉備軍之所以要往前線集中糧草的理由分析清楚了。
這一點上,賈詡也確實完全沒看錯,因為諸葛瑾就是這么想的,這一點本身沒有任何使詐的空間。
不過,后續的細節部分,才是真正見功夫的地方。
曹仁聽他分析得倒也合理,不由催促:“文和所言甚是,怎么不往下說了?”
賈詡思索了一會兒,慎重地補充道:“我雖然能斷定劉備集結糧草,是為了相持久戰,但還是覺得有詐。
因為荊州已數年沒有戰事了,不光劉表在江陵囤了不少軍糧,便是劉備自己,在武昌的糧食也絕對不少。
如果劉備走水路運糧,我軍的水軍不如劉備,他只要在宜城以北的漢水上以戰艦巡邏,便可確保糧道絕無危險。
走陸路運糧,卻要承受從章鄉到宜城的八十多里陸路,有可能被我們的騎兵攔截——以諸葛瑾之智,怎么會犯如此粗陋的錯誤?”
曹仁聽到這兒,才眉頭一皺:“所以,依文和之見,這是諸葛瑾的誘敵之計?不過,以諸葛瑾的智謀,這樣誘敵,也太淺顯了些吧?會不會還另外有詐?”
如果這一招,是別人想的,那曹仁肯定立刻就相信是誘敵之計了。
但對面可是諸葛家的人吶,光是一聽那個姓,就讓對手不得不多考慮幾層,硬生生多與空氣斗智斗勇一番。
賈詡也是這么想的,不由自主就想了很多,只聽他不敢確信地探討道:
“所以,我認為或許有幾種可能。要么就是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真是誘敵之計。
要么就是趁著我軍不備,故意先從江陵搶運幾次。一旦我軍試圖劫糧,那他也會立刻收手。賭的就是我們不敢輕舉妄動。
要么……就是武昌那邊確實另有變故,眼下劉備并不能把武昌那邊的糧草及時轉運到宜城。但這一點,需要我軍加強哨探,確認是否真的存在這種變故,不能靠空想。”
賈詡也完全不敢下定論,幾乎是用窮舉法,把所有可能性都羅列盤點了一遍,然后讓曹仁自己挑。
曹仁摸著胡子想了半晌,完全不知道怎么挑,只好再不恥下問,請賈詡直接報答案、到底該怎么辦。
賈詡被逼無奈,也只好說:“穩妥起見,對于江陵到宜城的運糧,暫時就視而不見好了,再多觀望幾次。反正只要我軍不出擊,就不會中計。最多就是讓諸葛瑾順利運糧得手罷了,這點損失我軍還是承受得起的。
倒是武昌到宜城的漢水水路,諸葛瑾為何棄而不用,我們可以設法加強哨探。如果確實能找出理由、證明諸葛瑾是有不得已的原因,沒法用武昌那條路運糧。到時候我們再設法劫江陵那一路的糧草也不遲。”
這個初步決策,實在是太慫了。
然而曹仁想來想去,也沒膽子推翻這個決策。
諸葛瑾的神算之名,帶來的陰影實在是太大了,曹軍只能先求穩。
好在賈詡看曹仁情緒低落,倒也及時轉移話題,安慰道:“將軍不必過于擔憂敵軍運糧順利。我軍在漢水上游,至少還有徐晃將軍那一路,六月必然能打出些戰績。宜城這邊相持,我們還能趁機多分點兵去西線,以求更快突破。”
曹仁一想,也確實是這個道理,便沒有再喪氣。
宜城戰場這邊,諸葛瑾用了誘敵計策之后,八天之內,順利運達了兩趟糧食,對面的曹軍,卻沒有任何反應。
也不來劫糧,也不求戰。
著實讓諸葛瑾一開始的設想,稍稍有點落空——雖然只是落空了一部分,因為霍峻、王平那邊的設想,并沒有落空。
但即使是落空一部分,對于諸葛瑾這樣的智者來說,也是挺難受的。
少賺就是虧啊!諸葛家的腦細胞都用上了,沒賺到便宜那多丟人?
劉備倒是沒說什么,心態非常好。在劉備看來,能勾引到敵人、提前削弱一波,那是最好。就算勾引不到,等到云長來了,堂堂正正打陣地戰,也沒什么不行。
所以劉備自始至終都沒有催促諸葛瑾。
數日時間又倏忽而過,轉眼來到六月初五。
這天,在漢水上巡邏的劉備水軍,忽然抓到了一些細作,便送回宜城。
諸葛瑾因為計策未成,閑著也是閑著,就抽空親自提審了那些細作。
一番拷打逼問,倒也不難撬出對方來意。
那幾個細作在隔離狀態下,各自招供:他們都是賈詡派來的,想探查劉備軍的漢水糧道是否暢通、有沒有遇到什么變故,為何諸葛瑾不從武昌往宜城水路運糧,而要走江陵那邊的陸路。
而根據他們的招供,賈詡派出的細作,顯然不止一兩組。有些被抓住了,但絕對還有漏網之魚。這些人,肯定也把最新的漢水糧道情報送了回去。
諸葛瑾正在無奈,聽說賈詡派人來刺探了,頓時來了精神。
他就怕曹仁和賈詡裝聾作啞、蒙眼不看。只要對方敢睜眼,敢不捂耳朵,那他就有辦法!
諸葛瑾略一琢磨,又生出一個補充計策,他連忙去找到劉備,獻策道:
“主公,曹仁遲遲沒有中計,原來是有賈詡到了襄陽,給他參贊軍機。賈詡老賊,果然比尋常曹營謀士要更難騙些。”
劉備聽了這個消息,倒是一點不擔心:“子瑜突然來訪,不會只是轉告這個消息吧?既然知道是賈詡,必有法子對付他?”
諸葛瑾和盤托出道:“我也是剛剛想到一個法子——幸虧之前我為了演戲演全套,讓人在漢水的宜城上游巡邏河防、阻止蔡瑁水軍南下。
而且此前幾日,我們用武昌至宜城的糧道運糧,也始終沒有停過,水陸兩條路是同時在運。如今這兩條消息被賈詡刺探走了,肯定會愈發堅定他‘我軍是為了搶時間,所以才雙管齊下一起運’的念頭。”
劉備:“那又如何?這就能堅定賈詡勸曹仁劫糧冒進的決心了么?他們已經如此謹慎,這點消息怕是不夠吧。”
諸葛瑾:“當然沒那么簡單,所以我又想了一個后招——賈詡的細作,之所以能滲透到漢水北岸、章陵郡東南部那幾個縣。
都是因為賈詡找了擅長翻山的曹軍精銳,翻越桐柏山諸谷而來。無論是從襄陽到章陵縣,還是從章陵縣再到隨縣,他們都是翻山來的,我軍只有水軍之利,只能攔截漢水航道,這才不得不漏過部分敵軍細作。
但是,眼下我們完全可以假裝‘發現曹軍要聯絡章陵縣、隨縣,刺探我軍側后’,從而改弦更張,分重兵去圍攻章陵縣和隨縣。裝作這一切,都是為了斬斷賈詡的刺探。”
劉備聞言,不由皺了皺眉:“僅僅為了防止敵人刺探,就去攻城,賈詡不會相信的吧?”
諸葛瑾:“如果僅僅是為了些諜報上的利益,當然不合理,賈詡也確實不會信。但是,只要我軍包圍了章陵縣和隨縣,然后再放出消息:
說‘章陵、隨等二縣守軍,原是蔡瑁黨羽,蔡瑁從賊時他們也跟著一心從賊了。如今我軍走漢水航道、從武昌運糧至宜城,竟因后方疏于巡江防范,竟被隨縣和章陵的蔡瑁軍攔截損失了一些糧船’。
這樣,我軍為了確保水路糧道暢通,又賭曹仁懦弱短、時間內不會跟我軍實質性開戰,我們就趁這個時間差把隨縣章陵縣圍了,一來稍挫蔡瑁羽翼,二來也是確保我軍漢水糧道絕對安全。”
這個設想,著實讓劉備覺得不可思議:“賈詡會相信這種理由?蔡瑁本人都未必敢跟我軍的水軍交戰,何況是蔡瑁手下的無名下將?說那兩個縣的駐軍威脅到我們的糧道,這也未免太……”
諸葛瑾卻不這么認為,他知道劉備這是對水軍水戰的邏輯了解不夠深刻,所以立刻指著地圖說:
“這其實一點也不匪夷所思——主公請看,我此前部署的巡江水軍,主要是在宜城以北,斷絕北邊上游的蔡瑁戰船通過。但是在宜城至武昌之間的六百多里漢水河面上,我其實并沒有安排戰船全程巡邏。
這一點,賈詡如果派人刺探了,也絕對能知道確實如此。這既可以解釋為我軍疏忽了,也能解釋為是我軍覺得沒必要為了這么一丁點風險,去花那么大代價、六百里全程巡江。
而章陵縣和隨縣的蔡瑁水軍,雖然孱弱不堪,但他們利用我們疏于防備、在糧船隊經過時,突然從漢水北岸的支流河口殺出,進入漢水,燒劫了我們一些糧船,這也是情有可原的。
只要我軍立刻展開報復,比如把這兩縣的水軍全部扼殺,甚至是直接圍城攻城,賈詡便能信上七八分了——更妙的是,只要我們圍了這二縣,那么賈詡就無處求證‘這二縣的水軍此前到底有沒有燒劫我軍糧船’了。
因為賈詡的細作,或許擅長翻山,能翻越桐柏山余脈抵達章陵。但只要我們把城池團團圍住,他的細作總不能翻越圍城營壘吧?如此內外隔絕,一切往事也就死無對證了。”
諸葛瑾如此一番細致解釋,劉備才豁然開朗,仔細一想貌似還真就是這么一回事。
不管那兩個縣的蔡瑁余孽,之前有沒有威脅劉備軍的漢水航道,只要劉備軍實打實把城一圍,那就必然讓人覺得事態嚴重。
而且,只要劉備分兵去東線圍城,那他在西線和中線的兵力必然變弱。
如果都這么給機會了,曹仁還不上,那曹仁還是人嗎?他如何服眾?
劉備最終拍板:“此計甚妙!就按先生所言,即日分兵一萬,去漢北,分別包圍章陵和隨縣。同時在宜城以北的漢水上,加強戰艦巡邏,不讓蔡瑁救援這兩縣!如此,孤就不信賈詡還不信!”
劉備拍板后,這招補充后招,也終于使了出來。
劉備軍在中線的宜城等地,又抽調了近萬人的部隊,北渡漢水,突然對深陷桐柏山區的章陵縣和隨縣,發起了圍攻。
那兩座縣城的守將,基本上都是無名下將。
唯一有名有姓的,也只是蔡瑁的一個族弟蔡中,完全屬于路人級別的。
兩縣的守兵,也分別只有千余人和兩三千人,而且是連鄉勇民兵都算上了。因為是山區小縣,城墻也非常低矮。
這樣的城池,劉備居然讓陳到去強攻,還帶上了攻城武器,也是足夠給蔡中面子了。
當然,如果守軍士氣高漲的話,那么兩三千人守、五千人攻也是有難度的。兵法還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呢,哪怕劉備軍武器裝備有優勢,不用五則攻之,那至少也要三倍才能速攻。
但問題是,這倆縣的軍隊,壓根兒就沒想到劉備會在正面戰場緊張的時候,分兵深入桐柏山區犄角旮旯,跟他們一般見識。
這里的士兵,死忠于蔡家的比例并不高,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忠于劉表的。
劉備這幾年在荊州養望得名,頗受擁戴。如今打著幫劉琦為劉表報仇的旗號來進攻,很多荊州兵根本就不想抵抗。
所以,哪怕只是看到兩倍的進攻方士兵,隨縣只是略微猶豫了兩三天,基本上沒打就直接投了。
章陵縣那邊,倒是多拖了一會兒,畢竟蔡中還是忠于家族的。
不過最后也沒能撐到十天,在陳到的威懾進攻下,守軍中一部分士卒臨陣倒戈了,殺了蔡中開門迎接劉備軍。
雖然因為劉備軍封鎖漢水航道,導致這兩座縣城易手的消息,傳播得慢了一點。
但是,因為賈詡一直在派斥候翻山刺探,所以曹軍至少能及時知道這兩座城池被圍了,只是不知道還能撐多久、多久才會失守。
知道兩座友軍的縣城被圍,曹仁當然也不好完全不做反應。所以他在得知后,第一時間就研究了一下,怎么救援。
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小規模的斥候可以翻越桐柏山南麓的余脈滲透過去,但大規模的軍隊,就必須沿著那些漢水北岸的支流河谷才能推進了,爬山根本不現實。
就算能爬,陳到如果在翻山險要之處設伏,過去的曹軍都得完蛋,這個險不能冒。
既然非走漢水水路不可才能救,那就不是曹仁的問題了,而是蔡瑁的問題,因為水軍就是他管的嘛。
曹仁把責任踢給蔡瑁,表示:你能把人運過去我就能救,你突破不了敵軍的水軍封鎖線,那就不關我事了。
蔡瑁其實也知道救不了,但他剛剛投曹,又不能太慫,總要稍微表現一下自己的忠義。
最后他也就硬著頭皮動用水軍、試探性進攻了一下,想突破宜城以北的敵軍漢水封鎖線。
結果自然是一觸即敗,立刻逃回。好在蔡瑁的投入不多,損失才不大。
但雙方水軍之間的初次直接交手,以蔡瑁完敗收場,對于曹軍的整體士氣,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而經過這一波折,諸葛瑾為什么非要重用江陵經當陽到宜城這條陸路運糧,理由也算是呼之欲出了:之前諸葛瑾真是雙管齊下兩條路都用了,為了搶時間怕夜長夢多。然后因為最近水路被章陵縣的蔡中威脅,才不得不臨時多倚重一點江陵這條陸路。
這里面沒有任何陰謀!就是在偷機!
就因為賈詡的多疑,不敢動,最后被諸葛瑾偷到了!
而且,現在劉備軍在漢南的兵力,又主動削弱了一萬多,陳到去漢北,一時半會兒趕不回來。
機會這么好,而且僅此一次,不抓住的話就會轉瞬即逝。
你曹仁上不上,自己看著辦吧!
不上你曹仁還是人嗎?!
最終,曹仁決定上了。
“讓于禁集結兵馬,要是諸葛瑾再走當陽到宜城的路線運糧,我軍便與之一戰!還有,做好繞過宜城、攻破編縣,隨后圍攻當陽的準備!
諸葛瑾為了壓榨劉琦,已經把江陵的糧食,通過水路大半轉運到當陽了,再有當陽城北的碼頭陸路運到宜城。只要圍了當陽小縣,肯定能卡住劉備很多軍糧!
到時候是野戰劫糧還是強攻當陽,可以再隨機應變!反正各軍都給我秣馬厲兵做好備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