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明余暉第五四四章 難處多多;最大的阻礙是……酷暑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后明余暉 >>后明余暉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四四章 難處多多;最大的阻礙是……酷暑

第五四四章 難處多多;最大的阻礙是……酷暑


更新時間:2024年04月13日  作者:神州翰林院的寧海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神州翰林院的寧海 | 后明余暉 


肅清懷厄奈嶺南麓的眾多炮臺頗為麻煩,只能經由山間小徑發動進攻,無法投入優勢兵力,炮兵也難以提供直瞄火力支援。

好在朝鮮人得到了一批四〇式無后坐力炮的加強,大大方便了步兵攻堅拔點。

然而這并沒能顯著改變朝軍第二十一團進展緩慢的事實,每遇到一個暗堡都要花上幾個小時乃至大半天的工夫才能解決。

他們的低效和拖沓讓督戰看戲的明軍官兵很不暢快,一點也不干脆利落。

一線傳來陣陣槍炮聲,不斷有傷員躺在擔架上被抬下來;二線的明軍士兵們三五成群的叼著煙、打著牌,邊嘮嗑邊打賭這些朝鮮人要花多久時間才能解決下一個暗堡。

此時此刻,城區……

火奴魯魯市政廳的市長辦公室現在已經成了大明占領軍總兵官的臨時官邸,周長風自然是毫不客氣的住下了,算是過了一把癮。

柚木地板、馬尼拉地毯、黃銅鑲邊電話……這里的裝潢不像英國人和荷蘭人的殖民地當局那樣奢侈,但也稱得上雅致了。

趙寒楓左手握著幾支彩色鉛筆,右手指著墻壁上懸掛的地圖,報告著最新進展,“二二四高地拿下了,斃俘四十有余,接下來馬上就要對付那個什么威利斯頓炮臺了,估計要遇到強烈抵抗。”

正在斟茶的周長風“嗯”了一聲,問道:“港區的火災咋樣了?有消退的跡象嗎?”

“小很多了,估計再燒個一兩天就能消停。”

“這濃煙滾滾的,感覺市區都被染黑了。”

“哎,四百萬公噸的油啊,就這么一把火燒光了。”趙寒楓無比惋惜的感嘆了一句。

這時候傳來了敲門聲,一身筆挺常服的姚良川緩步入內,不以為意的補充道:“堅壁清野再正常不過了,換咱們也一樣。不過規矩就是規矩,都斃了。”

明軍仍然秉持著以往的慣例——事先空投傳單警告過不準在投降前破壞軍需物資,事后一旦查出就會處決。

這個規矩是南安侯龐令啟所提倡的,去年奪取南洋地區的婆羅洲油田和舊港油田時就遵循了這個規矩。

說著,姚良川將一張明細表遞了過去,“繳獲的東西都清點出來了,美國人在這經營多年,積攢的家底可真豐厚啊。”

周長風伸手接過,“這些東西都要盡快利用起來,運力就那么多,接下來要修復珍珠港,能節省些就節省些。”

恢復珍珠港這座海軍基地的運作需要漫長的時間,先要掃清損毀的機器設備,其余必需品也得從本土制造、運送過來。

考愛島的海軍第三勤務支隊派來了考察隊,他們給出的評估結果是珍珠港至少要兩個月才能初步修復,而且也僅能提供簡單且基礎的維護工作,更完善的修復恐怕要大半年。

作為重要的戰略節點,瓦胡島各地的倉庫多不勝數,盡管美軍在敗退前夕盡可能的炸毀、焚燒了剩余的軍需物資,但仍然有相當大一部分落入明軍手中。

據統計可用或可修復的武器裝備統共有步槍7450支、輕重機槍881挺、各種子彈266萬發、大小火炮32門、各種炮彈1.3萬發、各種汽車530輛、裝甲車和坦克24輛。因為此前的戰斗中美軍大肆揮霍,導致炮彈所剩無幾。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食品、藥品、被服、帳篷、燃油、線纜、炸藥等等軍需物資,盡管已被消耗、摧殘過了一遍,但清點出來還是有約6.7萬噸完好可用,實際上美軍之前在瓦胡島囤積的物資達54萬噸(不含燃油)之多。

大明海軍方面現在最頭疼的是如何補充珍珠港的燃油,大型儲油罐雖然龐大,但建造難度不算高,問題在于怎么把巨量燃油運過去。

龍朔級戰列艦需加注6200噸重油、永樂級戰列艦需加注6600噸重油、紫微垣級裝甲航母需加注6100噸重油……甲字一八〇特務艦隊單次出擊就需要大約11萬噸重油。

考慮到實戰中少不了進行戰術機動,一次戰役期間往往要額外加油兩次,也就是大約22萬噸,這還不計入數百架艦載機所需的航空汽油。

既要運兵、又要運物資、還要運港區設備……

這也就罷了,同時得滿足蘇門答臘、爪哇、澳洲和太平洋眾多島嶼駐軍的需求,如此巨大的運力需求令大明海軍捉襟見肘。

常言計劃趕不上變化,事實還真就是這樣。

大都督府和兵部憂慮的發現開戰以來各種物資的實際損耗比戰前所預估的數字大得多,少則一倍、多則兩倍——實際情況注定比紙上談兵存在更多麻煩和變數。

8月10日,下午時分。

兵部右侍郎張熙作為朝廷專員來到了瓦胡島中部的機場,除他的座機以外,隨之而來還有一架客機,上邊搭乘著十多名欣喜無比的記者。

飛機還沒落地的時候許多人就透過方窗不停的拍照,珍珠港的火勢已經大為衰減,但黑灰色的濃煙還是直沖云霄。

機場跑道很明顯可以看到一塊有色差的地面,這些都是不久前才填補完成的彈坑。

兩條交叉跑道的中間聳立著一個用砍伐的圓木搭建的簡易塔臺,這兒原先的機棚和塔臺早就被戰火吞噬了。廢墟還未清理完畢,成群結隊的美軍戰俘正在一點一點的搬運倒塌的扭曲鋼架、波紋板殘片、水泥碎塊。

旁邊停著十幾輛越野車和卡車,周長風和一眾將領專門趕來迎接朝廷專員的到來。

“辛苦了,大老遠的趕過來。”

“哎哎,這話說的,再怎么樣也比不了你們這些身在一線征戰的啊。”

客套的寒暄之后,張熙堅持先去珍珠港周圍轉悠一圈。

他還想到造船廠和碼頭那兒去視察,可是受限于余威尚在的大火不得不打消了這個念頭。

空氣中彌漫著令人不適的氣息,類似于炎炎夏日時瀝青散發的味道,聞多了會有些惡心。

周長風側首問道:“國內狀況怎么樣?張侍郎。”

“別處不曉得,京城上下是歡喜得很啊,張燈結彩,歡呼雀躍。”張熙如是答道。

“那公開的戰報是怎么描述的呢?”

“比去歲要浮夸不少,日月社的頭版捷報通篇都是贊美頌德,此戰之損耗只言片語就帶過了。”

周長風沉默了好幾秒,“成功容易讓人飄飄然。”

張熙深有同感的點了點頭,“百姓不明真相而慶賀倒是合情合理,只是朝堂上也有不少人歡喜過了頭,驕狂得很吶。”

“軍部接下來做的什么打算?毛伊島、拉奈島、大島就在眼皮子底下,留下去也不是個事。”

“海軍當下是分身乏術了,艦隊要大修,永樂號的三號輪機還不知道能否修好,修不好就得切開船殼更換,沒個一年工夫辦不成。”

“這么麻煩?其它的船呢?”

“盡量在年底再湊一支快速艦隊吧,兩條航母、兩條戰列巡洋艦,斬草除根,把敵寇從夏威夷這地方趕跑。”

“好像有點少,恐怕不太夠。”周長風思索了一下,接著說:“這邊的基本需求是年底前把缺額的戰車和兵員補齊,還要十萬公噸給養。”

“這……怕是無能為力。”面露難色的張熙苦笑著說道:“軍港的各種設備要擠占絕大多數運力,給養可以削減些,收繳的東西也不少,可以先用著嘛,先只送人和彈藥過來,兵五千、彈一萬,周待詔你看可行?”

可供一個步兵師以中等烈度戰斗一個月的戰役標準彈藥量總重量為3550噸;與之搭配的其余物資叫作標準糧輜量,總重量為3100噸。

考慮到繳獲的大批物資完全可以為我所用,也能變相的減輕后勤負擔。

直到日落時分,車隊才返回檀香山城區。

當天夜里,周長風接到了返京的命令。

他來到了市政廳大樓的樓頂,眺望四周,只見周圍一片漆黑——為防止地面燈火被美軍夜航飛機當作參照物,檀香山正施行嚴格的燈火管制。

這倒不是完全禁止開燈,而是不允許燈光外露,住宅窗戶的窗簾必須加厚,歌舞廳的霓虹燈則被強令拆除。

一道道雪白的探照燈光束刺向深邃的星空,各部的駐地中此刻還擺著豐富的宴席,持續了好幾天的慶功宴還未結束,今夜是最后一天。

這是因為周某人只同意每次有至多四分之一的官兵與宴,因此進行了四夜。

駐足良久,他自言自語道:“搞不好要在這拉鋸個一年半載嘍。”

翌日,當他乘坐飛機離開時,南亞次大陸的攻勢也正在草率的收尾。

從去年秋季開始,明軍和南軍接連發動了兩次攻勢,將英聯邦軍隊趕到了雅魯藏布江以西。

這兩場戰役都打得相當勉強,后勤之困難超乎想象,以至于輪換休整下來的部隊被戰地記者驚訝的稱為叫花子大軍。

印緬交界地區地形坎坷、遍布叢林,交通條件奇差無比,唯一一條“公路”是寬度僅一米多,還是用碎石鋪成的土路,一下雨就完全被泥漿覆蓋,汽車無法通行,人畜在這種條件下一天只能跋涉幾公里遠。

一線部隊很多時候只能依賴空投補給,每當己方運輸機從頭頂飛過時,所有人都抬頭昂首眼巴巴的期待這次能多丟些物資下來。

作為對手的英國人也好不到哪去,有人用英式幽默形容這是在石器時代的環境進行的一場現代戰爭。

當初馬來亞之戰結束后,十萬余英聯邦軍隊戰俘有八萬多人被運到了暹羅,承擔建造暹羅至緬甸的鐵路的土工任務。

大都督府和兵部自認為充滿遠見——如此一來,以后如果要攻略印杜,有了鐵路無疑能大大減輕后勤負擔。

最后圖方便的明軍直接沿用了多年前英國人勘察、規劃的鐵路建造計劃草案,暹緬鐵路在設計上是一條單向鐵路,米軌(1000㎜),理論上每天可往返三趟軍列,每一列五十節車皮,最大單日運力可達3000噸之多。

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暹緬鐵路沿線要經過崇山峻嶺和坎坷叢林,大明國立鐵路公司的調查隊表示從起點和終點同時開始建造也需要二十六個月才能竣工通車。

雖然明軍不斷增派工程機械、調撥更多勞力,可無論如何也要再過一年。

因此明軍和南軍就是在缺乏穩定后勤保障的條件下在原始森林中不斷進攻,可以說逢山開路、雨水搭橋,打得英緬軍和英印軍節節敗退、潰不成軍。

這兩次攻勢一共導致英聯邦軍隊5.5萬人被殲滅,損失了108輛坦克和裝甲車、1229輛汽車、275門火炮。不過他們逃跑的速度非比尋常,絕大多數部隊都在遺棄重武器后成建制的逃出生天。

明軍和南軍所付出的代價也相當大,總計傷亡3.6萬人,以及6.8萬人的非戰斗減員。很多官兵反復感染瘧疾,瘧疾感染率高達370之巨!充足的奎寧供應極大的降低了病死率,可泛濫成災的瘧疾仍顯著削弱了部隊的戰斗力。

盡管損耗巨大,但勝利終究是明軍一方的,首相溫斯頓對此極為惱火。

「敵人也是在困難、糟糕的狀況下戰斗,但他們戰勝了我們,這證明他們比我們更有謀略,或者證明我們的指揮官是愚蠢的。」

不過因為這期間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也是連吃敗仗,丟了菲律賓、丟了凱恩斯和湯斯維爾,托雷斯海峽海戰敗了、塔拉瓦海戰敗了,這反倒襯托出對手的強大,讓英國人沒那么難堪。

目前明軍針對阿薩姆地區的攻勢已到尾聲,行動代號名曰“心悸”,目標是粉碎阿奇博爾德韋維爾聲稱牢不可破的恒河雅魯藏布江防線,攻占加爾各答。

明軍投入了4個步兵師、1個戰車旅、2個野戰重炮旅,南軍投入了3個步兵師,總兵力約15萬。而且因為吉大港在上次戰役中被奪取,明軍通過海上運輸準備了大批給養。

然而這場戰役可以說乏善可陳,自6月28日展開進攻,花了大半個月才突破英軍防線。截止7月20日,北線部隊才將英軍趕到恒河以西,南線部隊進展更慢,雖然攻占了庫爾納,但距離目標加爾各答還有107㎞之遙。

嚴重困擾明軍的不是阿奇博爾德韋維爾叫囂的堅固防線,而是印杜地區夏季的酷暑。

動輒三十多度、時不時超過四十度的高溫讓明軍上下叫苦連天,不僅人畜難以忍耐,而且以風冷發動機為主的坦克、汽車、裝甲車幾乎全部癱瘓,每天只有日落之后兩小時到日出之前是勉強可用的。

(本章完)


上一章  |  后明余暉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