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幻奇幻
“或許吧,叔大在翰林院觀政,國朝歷歲虧空具體如何應當是清楚的。”
寧玦兀自丟下了手中的木柴。
所謂翰林院,其實就是內閣的秘書處,整個大明的財政收入最后都是要匯總到翰林院去的。
提起朝廷的收支,張居正也不由得在心中默認了寧玦的說法。
“自孝宗皇帝起齋醮無度,本朝君父初繼大統后,國朝稍見中興,壬寅年后至今,事逾重矣。”
“世人皆贊孝宗皇帝為千古賢主,今上佞道廢治,張某所見,實則不然。”
作為翰林院的天之驕子,張居正自然是有遠大抱負的。
但是當張居正親眼看到歷年的收支時,張居正的內心還是有些許的馬賣批想講的。
被譽為圣君的孝宗皇帝在位十八年,僅在泰山、武當兩山齋醮花費就超過了一千萬兩銀子,嘉靖修道花得銀子,未必有孝宗多。
太倉儲糧從成化二十年的兩千萬五千五百萬余石再到正德元年連給先帝出殯的銀子都沒了,朱厚照大婚,戶部只能拿出三十萬兩銀子。
反倒是劉瑾主政時,國朝財政收支稍有緩和,只是到正德十五年時,寧王跟邊關的幾仗打下來,大明進入寅吃卯糧階段,赤字一步膨脹到三百余萬兩。
直到嘉靖七年,嘉靖才將赤字規模壓縮至十一萬兩白銀,壬寅這一年,成了嘉靖朝的分水嶺,至此每歲赤字,常年在百萬兩以上。
張居正語氣沉重的給寧玦報完了近年朝廷的收支。
“所以叔大還以為河套之議,真的是為了收復河套嗎?”
“去年戶部攏共就只進賬兩百二十萬兩,支出卻有三百六十七萬兩,里外里戶部還欠著天下一百四十七萬兩銀子。”
“都這樣了,陛下、夏言、曾銑,硬是敢議收復河套,所謀何事?”
“無外乎陛下緊日子過夠了,不想節流了,想開源了。”
寧玦不說還好,寧玦這么一說,張居正反而愈發佩服起了嘉靖,兀自將手舉過頭頂,嘆道:
“君父之謀,古所未見。”
“河套之議,本是無妄之議,最后勢家放棄了夏言,君父卻沒有半點損失,只付出了一句兵部嚴禁再提搜套一事的代價,張某欽佩之。”
張居正敏銳的察覺到了河套之議里暗藏的殺機。
這件事本就是曾銑憑空捏出來的,無論成與不成,嘉靖都不會有半點的損失。
成則就勢開源變法,哪怕是東南勢家竭力以抗,也能順勢回頭收拾了夏言,畢竟這種嘴皮子動一動就能找的機會太多了。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徐階升任吏部左侍郎,次年四月,夏言岳父蘇綱密薦曾銑調任三邊總制開始,一張嘉靖為夏言精心編織的大網便已然拉開了。
蘇綱的這封密信有沒有第三個人看過不知道,但在夏言死后這封密信便被載入史冊了。
只是回答張居正的卻是只有寧玦的嘆息。
張居正名垂青史,但是本質上張居正依舊是生于斯長于斯的士大夫。
“寧兄何故嘆息?”
寧玦苦笑道:“海禁不開則河套不復,河套不復則北虜不靖,北虜不靖則天下難安。”
“自孝宗朝起,河套愈發糜爛,河套百姓莫不翹首以盼王師天兵,百姓何罪?”
張居正沉默許久,直到這一刻,張居正才察覺到自己為何在寧玦面前總是會自愧不如。
因為寧玦的立足點,從來不是廟堂之上,而是天下蒼生。
比起幾百上千萬的卿卿性命來說,廟堂上的一時輸贏又算什么?九牛之一毛耳!
“張某慚愧,敢問寧兄下一步準備如何行事?”
寧玦的語氣陡然一變。
“正旦大朝,再議河套!”
嘉靖雖不上朝視事,但正旦這種重大節日的朝會,嘉靖還是要露一下面的,這種朝會往往也并不提及朝政,而是百官向天子拜年,稱頌四海升平。
大年初一上朝再議河套,這已經不是給君臣上眼藥的事情了,這是把皇帝跟滿朝文武扔藥罐子里去了。
想到這里,寧玦就不由得有些激動了起來。
嘉靖丟了面子,勢家丟了里子,這回總該輪到我了吧!
“寧兄,這……”
“我意已決,叔大就不要再勸了。”
張居正聞言兀自起身,兀自朝著寧玦一稽首,而后便離開了寧玦家。
走出寧玦家街門后,張居正這才想起來自己還沒有跟寧玦說自己已然調任東宮侍講的事情。
只不過就在張居正想要折返回去問寧玦有沒有需要自己幫忙的事情時張居正卻猶豫了。
畢竟寧玦剛被罰俸,自己去跟人家說自己升官了是不是不太好?
自己照常幫忙便是,何必告訴寧兄讓寧兄欠自己人情呢,大家都是為了天下蒼生何須斤斤計較。
心里這么想著,張居正便搖了搖頭,而后徑自離去。
待張居正回到自己家后,望著書案上的《論時政疏》思慮良久之后,便扔進了一旁的火盆之中。
大明的朝堂,顯然不似張居正想象的那般簡單。
張居正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理想與抱負了。
次日清寧宮。
當張居正向朱載壡轉述昨日與寧玦的溝通后。
朱載壡也不由得一陣神傷。
“那依寧師之見,河套之議應當是父皇給夏言的最后一次機會了?”
回答朱載壡的也只有嘆息。
對于夏言,朱載壡的感情是復雜的。
曾幾何時,夏言在朱載壡的心中白玉無瑕,在夏言死后發生的一切種種卻又逐漸的顛覆了朱載壡的認知。
“復套總計需銀兩千兩百零四十萬兩。”朱載壡下意識的便說出了復套的全部預算。
寧玦這筆帳,其實連算都不用算。
因為曾銑、夏言早就已經算好了。
這筆錢,大明就是十年不吃不喝都拿不出來。
張居正嘆了口氣。
“銑公在福建做了六年的知縣,算出這筆帳時,銑公怕是已然想到何處來出這筆銀子了。”
“只可惜這筆賬,夏閣老不愿意繼續算了。”
朱載壡的眉頭逐漸緊蹙了起來。
“張先生可愿助寧師一臂之力?”
張居正聞言身子陡然一震。
“張某甘效死力!”
“三日之后宮中祭灶,內閣九卿無逸殿值廬議事,這是年前最后一次廷議,依制,東宮署臣需要旁聽觀政。”說到這里,朱載壡的神情逐漸緩和下來。
“張先生提前在御前提前知會一嘴,父皇到正旦之時也好做些準備。”
依照定制,下一次廷臣議事就要等到上元節后了,故而嘉靖一朝每年也是在這一日敲定各部明歲的收支,內閣、司禮監諸臣也早已在準備小年的那日御前會議了。
就在張居正跟朱載壡商議該如何替嘉靖跟內閣打“預防針”時,寧玦也在家中開始準備起了正旦大朝的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