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務正業第九百八十七章 朕,計窮也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朕真的不務正業 >>朕真的不務正業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百八十七章 朕,計窮也

第九百八十七章 朕,計窮也


更新時間:2025年07月31日  作者:吾誰與歸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吾誰與歸 | 朕真的不務正業 


朱翊鈞不是初出茅廬剛當皇帝的愣頭青,而是一個主政了十九年的成熟皇帝,他對貪腐的態度是有限度的容忍,換成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來,早就殺的人頭滾滾了。

朱翊鈞的威望也可以做到殺人,但殺人簡單,殺人之后,馳道修建,就陷入了困局。

而密疏的制度,一個除了雙方不會被任何人知曉,連皇帝身邊大珰都不清楚究竟寫了什么的制度,是完全的黑盒。

密疏制度,是王崇古這個佞臣獻的奸計,但這個奸計,如果皇帝能用好,的確可以避免政治斗爭無序的擴大。

皇帝嚴旨警告了陳至賢之后,陳至賢得皇帝圣眷庇佑,僥幸躲過一劫,京廣馳道是否能夠如期修建,對陳至賢而言,是一件生死攸關的大事,自然會更加上心。

陳至賢相信皇帝,如期保質保量的完成圣命,他絕對不會有事,因為皇帝從不食言。

在皇帝把京廣馳道窩案的尾巴處理干凈之后,高啟愚的奏疏呈送到了御前。

皇帝下旨讓高啟愚推薦環太商盟總理事,高啟愚推辭了兩次后,推薦了一個人選,和高啟愚同榜的右都御史趙煥,山東東萊人。

趙煥和高啟愚同榜,而高啟愚推薦趙煥的理由比較有趣,此人不會和江南仕林同流合污。

趙煥和江南仕林有仇怨,所以高啟愚才舉薦了趙煥。

這事兒和趙煥的哥哥、弟弟有關,趙煥的哥哥名叫趙耀,在隆慶二年才中了進士,而趙煥的弟弟趙燦在萬歷二年中進士,趙耀、趙煥、趙燦三兄弟,并稱東萊三鳳。

萬歷五年時候,張居正的長子張嗣文參加會試,朝中掀起了一次對張居正科場舞弊的攻訐,在這次攻訐,張嗣文選擇了進格物院,不入仕途而告終。

在那次的攻訐中,趙耀、趙燦都被殃及。

兄弟三人都是進士,直接被南衙諫臺的言官給飽和攻訐,趙耀自那之后,仕途不順,而趙燦更是凄慘,被逼迫到了不得不致仕歸鄉的地步。

東萊三鳳只剩趙煥一人,趙煥對江南士大夫的態度從來不加掩飾,張口閉口都以賤儒稱之。

高啟愚推薦的人選,其實就是他對環太商盟總理事人選的標準。

首先,一定要是北人,最好家里跟海貿沒有瓜葛;

其次一定要和江南士大夫們積怨已深,到了一種生死仇敵的地步,才能委以重任;

其三,最好能選骨鯁正臣,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了較高的道德品行。

這三個標準里,一和二的權重最高,如果不滿足第三個條件,也可以任事。

趙煥的確是個骨鯁正臣,不僅僅是他不畏權貴上,而是他很有辦法。

萬歷末年,萬歷皇帝怠政,曹署多空。

戶部、禮部、工部三部只有一個侍郎,兵部尚書、左右侍郎全部空缺,吏部稍微好點,還有趙煥這么一個尚書,但他也是光桿司令,左右侍郎空缺,刑部無尚書,只有一個左侍郎。

六部衙門只有一個尚書。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全部空缺,只有一個僉都御史,監察御史額員110人,只有21人;六科給事中額員50人,只有11人在職;

趙煥作為吏部尚書,干了個大事,萬歷四十三年八月,趙煥打算伏闕闖宮!

你萬歷皇帝不補官,他趙煥這個吏部尚書,就餓死在皇極門前!趙煥打算做比干,顯然萬歷皇帝不想做商紂王。

最終趙煥取得了成功,把京師官員補了許多。

趙煥,算是少有在萬歷皇帝怠政后,能把萬歷皇帝逼到補充額員的骨鯁正臣了。

朱翊鈞對這個人選很滿意,尤其是對高啟愚制定的標準非常滿意。

高啟愚在奏疏里給出了這個標準的理由:浙江巡撫朱紈舊事。嘉靖二十八年,朱紈被逼自殺,倭患自此兇焰滔天。

選北人不選南人,選生死仇敵不選和光同塵,選骨鯁正臣,不選諂媚佞臣,都是為了避免總理事和南方海商尤其是走私海商同流合污。

總理事的職責并不輕松,尤其是當下環太商盟總理事司剛剛成立,很多規矩都要總理事去確立,趙煥是個很合適的人選。

“高愛卿辦事,還是很貼心。”朱翊鈞看到了備選名單。

如果皇帝覺得趙煥和他高啟愚是同榜,所以他才推薦了趙煥,那高啟愚還給了三個備選,簡在帝心的王謙,高門貴胄楊俊民,以及海帶大王姚光啟。

這三個人最大的特點是背景。

跟皇帝一起逛青樓(太白樓聚談)的王謙自然不必多說,楊俊民是前吏部尚書楊博之子,楊博雖然死了,但楊博的人脈還在,楊俊民也不是酒囊飯袋,家業人脈都繼承了。

姚光啟這個人,他的背景是凌云翼,還有皇帝陛下。

海帶大王是姚光啟用命換來的諢號,他臉上一道如同蜈蚣一樣的疤痕,是為漁民拼命的證據,僅僅海帶大王這四個字,就值得皇帝記一輩子了。

而他殺人不眨眼的凌云翼凌次輔,是姚光啟的恩師。

朱翊鈞在四個人里,最終勾選了姚光啟。

高啟愚還是低估了環太商盟的利益相關,他覺得趙煥和江南士大夫不和,可以任事,但朱翊鈞還是覺得用命踐行自己道路的姚光啟更加值得信任。

環太商盟,茲事體大,趙煥這種骨鯁正臣,能不能頂得住江南士族們的圍獵,朱翊鈞不知道,但姚光啟確實可以,把姚光啟惹急了,他真的敢拼命。

“這官場上,一步步是機遇也是危險,誰敢動朕的海帶大王,朕就動他滿門。”朱翊鈞勾選了姚光啟后,給了特別的批注:

姚光啟可任事,朕簡拔特任,皆因光啟忠勤體國,朕所深知。少宗伯勉之,勿負朕望。敢有作梗者,九族不宥。

朱翊鈞還特別叮囑了高啟愚,幫忙看護姚光啟一二,畢竟不是什么事兒都要鬧到御前,高啟愚能幫襯點,能少無數的麻煩。

而最后一句則是朱翊鈞的威脅,敢讓姚光啟出事,就是考驗九族羈絆的時刻了。

浙巡朱紈舊事,決計不可在萬歷年間再次發生。

朱翊鈞繼續處理著奏疏,七月的奏疏,有幾件有趣的事兒。

李成梁是個閑不住的人,今年四月份,李成梁去了鐵門關,再建了鐵門關。

鐵門關落成后,李成梁上了賀表,這個自漢武帝年間就建立的雄關,在安史之亂后就被掩埋在了無盡的風沙之中,時光荏苒,萬歷十九年,終于重新挺立在了黃沙之中。

而李成梁心心念念的溫泉關(阿拉山口)也完成了地理勘測,準備在西域諸部的供養下,用五到十年建立溫泉關,阻攔阿拉山之外賊人窺伺。

這五到十年,不僅僅是一座關隘,還有道路、橋梁,以及沿途的驛站的配套修建。

西域開拓,大明并沒有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一切都顯得有些緩慢,舉國之力,連京廣馳道后半段都不修了,可以修一條馳道到鐵門關和溫泉關,但海陸并舉的國策中,皇帝還是選擇了開海為重。

“陛下,這是遼東巡撫顧養謙上的一份墾荒照準。”馮保將一本奏疏、一封棉麻紙張的照準、一本薄書冊,一起呈送御前。

朱翊鈞看完了奏疏,拿起了那份照準,看了許久許久。

這份照準,上除了有遼東布政司的蓋章外,還有遼東農墾局的印章,除此之外,還有遼寧府印、吉林府印等。

照準上寫的是:

遼東承宣布政司等處欽俸上諭事遼東諸務,今有山東籍沙大力一家十七人,墾荒四百八十畝,前來合行,四方東至照水潭豆杉林,西至毛家溝,北至禿鷲嶺,南至不限,仍準墾荒。布政司登等處遵上諭,萬歷二年,上諭遼東多賊少民,許萬民流徙墾荒,巡撫都司等處給照準墾荒,不得阻撓。

而奏疏上,則是寫明了沙大力如何背井離鄉到遼東吉林附近墾荒,尤其是墾荒之后,逐漸把家人接到了吉林的過程。

今天布政司衙門終于組建完成,可以給沙大力一家墾荒照準了。

墾荒照準是侯于趙的遺澤,這份照準法律效力等同于地契,不允許買賣,但可以租賃,現在前往遼東墾荒,這四百八十畝田,都是沙大力一家的祖業了,而且還能繼續墾荒,直到與他人田畝接壤后,才會停止。

遼東墾荒照準,被遼東布政司衙門和農墾局共同認同,而且每三年一驗契,確定墾荒范圍,只要寫在驗契之上的田土,都屬于沙大力一家。

這是遼東頒發的第一份照準,朱翊鈞看了許久許久,都不太舍得放下,這是大明開拓遼東的一小步,也是彌足珍貴的一步,代表著吉林地方,被大明實土郡縣。

遼東墾荒是真的苦,根據遼東巡撫顧養謙所言,沙大力因為有大力氣,所以才能墾出這么多田來,斷斷續續把家人接到了遼東。

沙大力一家墾荒過程中,他的哥哥第一年被凍死,他的弟弟第六年被老虎襲擊,死于老虎的利爪之下,沙大力的大兒子進山去采野貨,一去不回。

而遼東布政司也頒發了第一本《墾荒書》,遼東墾荒百姓需要學習了墾荒書后,才能進行墾荒,學習時間為三個月,主要是注意事項。

這本墾荒書,侯于趙在遼東的時候,就在編纂,直到今天才算是徹底成書刊印。

有了這本墾荒書的墾荒經驗、布政司衙門,朱翊鈞相信,不用五十年,就可以把遼東夷人,統統種到土里去!

遼東布政司,跌跌撞撞這么多年,終于慢慢搭起了架子,可以正常履行職能,而不是繼續以附屬山東布政司存在了,大明兩京一十五省,終于變成了一十八省。

除原來一十三省外,增加了綏遠、甘肅、江左、江右和遼東。

遼東都司會逐漸繼續拆分為遼寧、吉林、黑龍江三個布政司衙門,遼東非常遼闊,為大明人口增長提供了足夠的冗余。

江左江右自萬歷十三年拆分之后,一直到萬歷十九年,才算初步完成了拆分,江左以安慶府和徽州府為主,徽州府為首府,稱安徽布政司,而江右則以蘇州為首府,稱之為江蘇。

到萬歷十九年止,江左江右,其實仍然不能稱之為完整的布政司衙門,因為原本屬于南直隸的府,其實仍然歸朝廷直接管轄,比如財稅直接上繳朝廷,而不是押送首府起運。

遼東這份照準,朱翊鈞非常開心,甚至還發了一次百事大吉盒,以示慶祝遼東布政司建立。

擅長編寫笑話的黎牙實,想要寫一個笑話,但最終還是沒膽子編纂。

“陛下,所有泰西使者已經離開了大明海疆。”馮保拿出了鴻臚寺的奏疏呈送御前。

“葡王使者保利諾,找到心儀的國務大臣了嗎?”朱翊鈞有些好奇的問道。

馮保搖頭說道:“沒有,保利諾帶著遺憾離開了,陛下,長史孟金泉愿意跟隨潞王去闖蕩,是因為潞王是咱大明的親王,若不是潞王殿下表現出了足夠的才智,恐怕,孟金泉也不會跟隨殿下前往金山國。”

“讀書人素來如此,沒有天大的好處,沒有明確的前途,他們是不會輕易涉險的,能到葡萄牙做國務大臣,在大明至少也是一方布政使了。”

布政使被尊稱方伯,就是一方之長,一個省的布政使,那是大員中的大員,在大明犯了事兒,也要議貴(正三品以上),有極大的司法特權,有這種才能,跑去葡萄牙這種方外之地遭罪?

安東尼奧能得一個徐璠,那是因為徐階一直在觸犯盛怒,徐璠不得不跑。

“那朕也沒辦法了,他那個漢士族的衙門,其實很危險。”朱翊鈞沒有強行命令士大夫前往葡萄牙,這士大夫有壞事的本事,而且很大。

八十八位漢士族分成了天地玄黃四組,對國事進行評判,匯總成四份文書呈送王宮,這種制度顯然是代議制的變種,好處是十分明顯的,安東尼奧可以得到足夠的國事建議,比宮廷秘書出餿主意要強一點。

壞處也十分明顯,這些家伙,沒有一個省油的燈,安東尼奧一定會被徹底架空,早晚之事。

朱翊鈞沒什么好辦法,只能希望安東尼奧好運了。

“大宗伯上奏說了件事,自從墨西哥佩托總督順利辦了貸款后,各方使者詢問是否可以購買五桅過洋船和辦理貸款。”馮保說起了皇帝的放貸生意,這份貸款,被戲稱為恩情貸。

能辦這種貸款,是陛下的恩情,安東尼奧太成功了,讓無數人眼紅。

能做放貸生意,一定要有收回貸款的能力,這種國際債務還有高風險的戰爭貸款,目前看,也真的只有大明皇帝能辦的起來。

“除了英格蘭和倭國外,其余都可以辦。”朱翊鈞想了想還是準了沈鯉的奏疏,都可以借,只要能把五桅過洋船賣出去就行,賣出去的五桅過洋船,不僅僅是軍火生意、安全生意,還有海貿的規則。

想買大明的船,沒問題,但縱容私掠許可證,那大明就會將其排除在朝貢貿易之外。

大明目前沒有足夠的能力布武全球,自由通商,所以海貿規則的制定,只能用這種方式,用大明的生產力去潛移默化的改變。

“英格蘭活該。”馮保再次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私掠許可證,人神共棄,英格蘭要依靠私掠船打贏西班牙,短期內不可能取消。

作為大明人,馮保對海寇、倭寇之類的字眼,天然厭惡。

“戶科給事中萬國欽、刑科給事中張問達、都察院僉都御史陳登云等人聯名彈劾順天府丞楊俊民,劾八事,事事確鑿。”馮保將一本奏疏鄭重的放在了皇帝面前。

第一,功過唯稅賦為重,誰能如期繳全稅賦,就為功成,這一點在吏舉法中,特別明顯,順天府到京師大學堂進修的吏員,全都是幾年稅賦全都是完全繳納的干吏;

第二到八件事,都和唯稅賦為重有關。

第二,縱容順天府衙六房貪腐,順天府衙門朝錢開,沒錢莫進來,除了命案之外,其余任何事,都要花銀子打點關系,否則一事無成,少則十銀二十銀,多則百銀千銀,順天府衙門貪腐成風;

第三,縱容賤業,順天府衙門六房貪腐,自然而然就會縱容包庇城中幫會,給一些生意開后門,但凡是人多的地方,周圍全都是娼窩、賭窩,京師風氣為之糜爛;

第四,匪、幫人員,橫行無忌,甚至西山煤局的煤車,都被連車帶貨劫走過,有些孩子出門打了個醬油,就永遠消失的無影無蹤,順天府六房收受賄賂,縱容包庇人牙行、人販子;

第五,衙蠹泛濫,民間皆言:衙門少一役,民間少一蠹,這些衙蠹可謂是坑蒙拐騙偷無惡不作,其害甚于匪、幫的等眾;

第六是黑工坊,不遵照圣旨和力役簽訂合同,而是以類似于賣身契建立生產關系的黑工坊,比比皆是;

第七是官商勾連,六房貪腐,給這些商賈行了太多的方便,以假亂真、以次充好,以至于百姓喊冤無門;

第八是縱容私蓄奴仆,西土城遷來豪奢戶,家家戶戶蓄奴,少則十數人多則百余人,順天府衙門尸位素餐,冷眼旁觀。

“八件事,每一件事都不是誣告,但是這幾個給事中、御史,就不問問,為何如此?六房書吏干事、衙役,八成都是城中勢要豪右的門生故吏,楊俊民怎么管?拿什么管?”

“什么狗屁的天朝上國!什么狗屁的天子腳下,首善之地!”朱翊鈞一拍桌子站了起來,一把扯下了蓋在堪輿圖上的紅綢布,看向了刺眼的順天府‘百一’的字樣,越看越覺得刺眼。

“馮保!”朱翊鈞盯著堪輿圖看了半天,大聲的說道。

“臣在。”

朱翊鈞看著堪輿圖說道:“宣戚帥來。”

“臣遵旨。”馮保再拜,他親自去了大將軍府請戚繼光到通和宮來。

楊俊民不是罪魁禍首,否則就不是八件事,而是九件事了,楊俊民貪腐就會首當其沖,但楊俊民沒有貪腐。

楊俊民回京這幾年,真的是兢兢業業,已經非常不容易了,但順天府衙門從上到下,全都是貴人們的門生故吏,京師風氣變成這樣,八成的原因都是因為這些蟲豸。

楊俊民還不是王希元,真的得罪不起這幫貴人,王希元是元輔帝師的門生,皇帝的同門師兄弟,還有前往云南巡按的功勞在,簡在帝心。

楊俊民有他父親的關系,可楊博當年是斗敗致仕,再說人走茶涼,楊博走了好些年了,當年那些人脈關系,還有多少有用?晉黨都已經徹底散伙了。

順天府丞,這個活兒,是真的不好干,多頭受氣,有苦難言。

“臣拜見陛下,陛下圣躬安。”戚繼光龍行虎步的走進了通和宮御書房,俯首拜道。

“朕不安,戚帥坐,朕與戚帥細細分說。”朱翊鈞和戚繼光仔細說了下順天府的亂象。

朱翊鈞訴苦之后,才面色凝重的說道:“這順天府六房、衙役不能被這些個豪強把控了,這些奏疏里,每一件事都是真的,但楊俊民不是禍首,朕就是把楊俊民砍了,京師也不會好到哪里去。”

“朕想法是讓京營派出六房書吏和銳卒,接管順天府六房。”

“陛下,萬萬不可。”戚繼光聽聞皇帝的想法,立刻說道:“此舉恐怕引起朝野沸騰。”

沸騰的原因很簡單,這就是皇帝在自掘墳墓。

司馬懿兵變的全過程,告訴了所有人,宮變三要素,控制城門、控制武庫、控制文淵閣。

控制城門就控制了人員的進出,控制了武庫就解除了全京師武裝,控制文淵閣就代表著皇帝政令走不出皇宮,解除了皇帝的行政權,即便是衣帶詔血書也無用了。

戚繼光可以軍管天下任何的郡縣,甚至為了度過天變,可以對多地進行全面軍管,就像李如松去容城一樣。

但大將軍,唯獨不能接管京師。

皇帝放心戚繼光的人品,但戚繼光還害怕有人要搞黃袍加身,奉國公足夠傳家了,戚繼光才不想做司馬懿,狗都不做!

大軍可以臨時征調入城,但絕對不可以常制入城。

“戚帥,朕的意思是一半一半。”朱翊鈞又不是小孩,他趕緊解釋了下,不是全部。

“那也太多了,順天府衙役八千眾,就是十分之一,八百京營銳卒,足夠鎮殺他們所有了,不行不行。”戚繼光連連擺手說道。

八百銳卒可當八千邊軍用,就順天府衙役那幫蟲豸,說一打十夸張,一打二十綽綽有余。

“哎。”朱翊鈞也知道戚繼光不會答應,才繼續說道:“那退役軍兵如何?”

“陛下,京營退役軍兵,也是軍兵。”戚繼光說了一段莫名其妙的話,了解京營,就不難理解這句話了。

退役了,不代表著京營銳卒和京營沒了關系,京營銳卒的家人會在京營居住三代人,第四代才會脫離軍籍,附籍京師民籍。

而且多數京營銳卒的后代,也會參加京營遴選。

朱翊鈞也考慮過外鄉人這個選項,選擇從外面調撥六房書吏、衙役充任,并且給京師大學堂吏舉法的名額就行獎賞,但稍加思慮就知道不可行。

京師這地方,一磚頭下去,全都是貴人,京師這些貴人們,確實只能貴人去管。

“朕計窮也。”朱翊鈞一攤手,承認自己無能,除了京營,他真的想不到好辦法了。

戚繼光一看陛下如此說,趕忙說道:“陛下,這事兒若是有辦法,歷朝歷代,那么多的京兆尹,早就解決了,漢時遷富戶守陵,就鬧出了五陵少年的紈绔,橫行無忌。”

關己則亂,在戚繼光看來,陛下太想解決京師‘百一’的問題。

從歷史的縱向尺度來看,這根本就是個無解的問題,五陵少年到現在的西城豪奢;

而從橫向尺度來看,法蘭西三亨利之戰,就是集中在巴黎地區搞內訌。

京師這種首善之地,古今中外都這樣,無解難題。

皇帝是天下少有明君,但這種亙古未決之疑難雜癥,想徹底根治,幾乎不可能。

楊俊民之前的順天府丞,王一鶚、沈一貫、王希元,個頂個都是賢臣,要有辦法,他們早就提出來了。

“說難聽點兒,臣在前線打仗的時候,最怕收到京師不知哪個貴人的來信,陛下,不光是臣,還有寧遠侯李成梁、泗水侯殷正茂、鷹揚侯張元勛他們也怕。”戚繼光心有余悸的說道:“像馬林那樣,貴為陽城侯,還要披堅執銳,身先士卒的將帥,其實不多。”

戚繼光這話不難理解,大意就是:神通廣大的貴…人,一封書信至前線,就會造成無數的麻煩。

馬林是陽城伯馬芳的兒子,馬林在前面打仗,不是戚繼光攔著,恨不得每個山城都跟著趙吉、駱尚志沖進山城里。

打仗是要死人的,是直面生死的,貴婦人的兒子是兒子,其他人就不是娘生的?搞優待影響士氣。

戚繼光擅長練兵,他一點都不喜歡京師這些少爺兵,一點都不,他寧愿要礦工窯民出身的老實人。

“元輔沒有什么辦法嗎?”戚繼光眉頭緊蹙的問道。

“沒有。”朱翊鈞搖頭說道:“元輔說,他也計窮。”

“那元輔最擅長吏治,如果連元輔都沒辦法的話,那怕是真的沒辦法。”戚繼光由衷的說道,張居正最擅長的就是吏治,連張居正都沒有好辦法,其實沒必要費那個勁兒了。

京營鎮著京師,也不會出什么意外。

“陛下,臣倒是有個辦法。”戚繼光忽然靈光一閃,想到了某種可能。

“哦?戚帥有何良策?”

戚繼光目光炯炯的說道:“陛下,匠人!”


上一章  |  朕真的不務正業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