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輔第015章 公非輔,乃攝也(七)閱兵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元輔 >>大明元輔最新章節列表 >> 第015章 公非輔,乃攝也(七)閱兵

第015章 公非輔,乃攝也(七)閱兵


更新時間:2025年03月10日  作者:云無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云無風 | 大明元輔 


鬼吹燈小說:、、、、、、、、、、、、

次日一早,寅時剛過,安定門外的禁衛軍校場已凝起肅殺之氣。北風卷著殘雪掠過校場,將三丈高的龍纛扯得獵獵作響。朝陽自永定河畔躍起,在萬歷三式燧發步槍的刺刀尖上碎成萬點寒星。

觀禮臺銅鶴香爐的青煙裊裊升騰,與三萬禁軍將士呼出的白霧交織成霜。高務實的指尖撫過面前萬歷三式步槍的胡桃木槍托,長管上的膛線在朝陽下泛著幽藍冷光。六萬余禁衛軍將士如黑色鐵墻般列隊,甲胄上的冰棱折射出冷冽的光芒。

把漢那吉的皮靴踩碎冰層,震落積雪:“安答,你這陣勢比當年我祖俺答汗會盟時還要威風。”他腰間的蒙古刀鞘磕在欄桿上,發出清脆的聲響。

高務實微微頷首,目光掃過校場:“順義王且看,這是大明禁衛軍首次全員閱兵。”他抬手輕揮,觀禮臺兩側的大漢將軍們齊聲高唱《大閱歌》,雄渾的歌聲驚起城頭寒鴉。

歌畢,立于高務實與把漢那吉身側的禁衛軍司令麻貴請示道:“禁衛軍全員集結,無人缺席,請元輔示下!”

“閱兵式開始。”高務實頷首下達指示。

“末將得令!”麻貴大聲應是,面向另一邊的指揮臺,用一面朱紅色三角龍旗猛然一揚。

“立——旗!”

隨著禁衛軍副司令、今日閱兵及演訓的總指揮李如梅一聲斷喝,七十二面日月旗齊刷刷破開晨霧。旗陣后轉出三列玄甲步兵,每一步踏下都震得冰碴迸濺。朝陽勾勒出他們肩頭嶙峋的刺刀——精鋼打造的套筒與槍管嚴絲合縫,既不礙燧發機括運作,又能快速插上二尺三寸的精鋼刺刀。

這是京華軍工當初耗時數載研發的秘術,看似簡單卻融合了多種工藝與考量,沒有足夠的科技與生產能力根本無從復制。如今參與閱兵行進的五千步兵,肩上扛著的五千柄燧發步槍刀刺如林,映得觀禮臺上一眾蒙古貴酋瞇起了眼。

隨著第一聲號炮轟鳴,這支步兵方陣踏入校場。萬歷三式燧發步槍在陽光下泛著幽藍冷光,刺刀如林般指向天際。每個士兵腰間斜挎的牛皮彈藥盒里,整齊碼放著五十發定裝紙殼彈——這是步兵彈藥的半個基數。

按照禁衛軍操典,步兵臨戰身攜半個基數彈藥,另一半根據戰況由指揮將領決定何時補發。當補發令下達,由輜重兵分發,步兵到指定地點依次領取。

“此乃新近研發成功,暫時還只裝備了禁衛軍的萬歷三式燧發步槍,”高務實向身邊的順義王把漢那吉解說道,“槍管內刻有六條膛線,最大射程三百步,有效射程兩百步。”他特意加重語氣,“與貴部過去所見的別國火繩槍不同,此槍無需火繩,風雨無阻。”

把漢那吉瞇起眼,注意到士兵們的彈藥盒上刻著“京”字銘文:“小王略有耳聞,聽說這批新式步槍又改進了擊發裝置,激發率達到八成以上?”

“正是。”高務實也不去問他如何得知——大明與土默特“水乳交融”三十余載,有些不涉高度機密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完全保密,于是點頭,“不止擊發裝置,幾乎全槍都有改進,包括膛線、火藥、槍身強度等,如今每發彈丸重三錢,雖然有效射程進步有限,但穿透力卻比過去強了不少。”

把漢那吉神色一凜:“如此說來,當可破得重甲了……似這般制械技巧,當真是神乎其技啊。”

高務實笑了笑,并未答話,只有他最清楚這些進步是何等來之不易。工業或者說手工業的進步絕非只是某一項窗戶紙被捅破就能無限提升的,隨著穿越早期的“窗戶紙技術紅利”吃得差不多,現如今要繼續提高已經越來越困難。

套用木桶理論來說,現在某項技術的進步背后,往往是多項技術突破的合力,只有把所有的短板全面加長,才能裝更多的水。

萬歷三式步槍便是如此,比如你想打得更準,便要有更多、更精確的膛線,但拉太多膛線又可能導致槍身強度下降,于是需要更好的金屬制成工藝和加工工藝。

有了好槍管,你又會希望打得更遠,這就又要改進火藥。改進火藥可不止是高務實記得火藥配比就行,具體某項材料如何生產,還能控制生產成本,乃至于生產之后如何保管等等,沒有哪一項不需要技術突破。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當然,高務實無需,也不會與把漢那吉詳細說明這些。必要的神秘,更能確保他們安心融入大明,為高務實心目中“六邊形全能中華民族”的推進加速。

步兵方陣走過觀禮臺后,騎兵方陣如黑色洪流般涌入視野。具裝騎兵的明光鎧在陽光下反射出冷冽光芒,戰馬頭部的護面鐵具上雕刻著猙獰的饕餮紋,只是由于精華精鋼的特性,這些騎兵的“明光鎧”其實更像是“幽光鎧”。至于半具裝騎兵則身著同樣色澤的山文甲,手持短款萬歷三式馬槍,腰間的精鋼馬刀纏著遼東柞絲黑綢。

“萬勝!”

山呼聲驚起寒鴉,鐵流忽分兩翼。東首蹄聲如雷,八百名罕見的全具裝鐵騎踏雪而來。這些人馬俱覆的寒甲泛著幽光,連戰馬面簾都綴滿星狀甲片,唯余萬歷三式短管燧發馬槍的槍管自甲葉間探出。

這些騎兵的戰馬是高務實多年前就開始物色搜羅,近年才培育出的第一批重裝騎兵戰馬——用了高價從西葡帝國進口的北歐重型馬與蒙古馬、阿拉伯馬混血,如今存欄量也不超過三千,因此給禁衛軍也只能裝備八百騎兵(戰時一人雙馬,閱兵只需一人一馬)。

西首輕騎則如黑云漫卷,半具裝的驍騎控著阿拉伯馬與蒙古馬培育出的伊犁馬(高務實命名的,與現代伊犁馬不完全相同),腰間新配的仿蒙式馬刀斜指蒼穹——京華精鋼鍛造的刀身在寒氣中竟不起半點霜花,引得順義王把漢那吉不自覺去摸了摸腰間祖傳的烏茲鋼刀。

“左側為具裝重騎,”高務實指著隊列,“人馬皆披三重甲,能正面沖垮任何陣型,可視為沖陣之選鋒。”他轉而指向右側,“右側為輕騎,配備短銃和精鋼馬刀,能打能跑,乃是禁衛軍騎兵主力。”

把漢那吉作為土默特大汗,自然目光獨到,一眼看出這兩只輕重騎兵的戰馬都比蒙古馬更加高大,不禁問道:“這些重甲騎兵能沖擊幾次?輕甲騎兵能帶甲奔襲多遠?日費精料幾何?”

可惜高務實還來不及作答,便見騎兵方陣突然加速,馬蹄聲如雷般震動大地。馬上騎士抽出彎刀,如蒙古騎兵一般將之橫持側方。

“此馬刀為京華精鋼所鑄,”高務實故意無視了他這位安答的提問,反而自顧自解說道,“刀身輕薄卻韌性十足,可在馬上連破三十重甲而不卷刃。”

此言一出,把漢那吉的瞳孔猛然一縮,下意識看了高務實一眼,欲言又止。高務實微微笑道:“順義王不必問了,內附之后,歸化騎兵第一軍自然也會配發此刀。”

只是第一軍?把漢那吉似乎明白了高務實的用意,但他并不介意——歸化騎兵第一軍,那就是以他徹辰汗本部為主組建的,將由他親領。至于其他臺吉的部落,自然是組成歸化騎兵第二軍……安答是在幫他。

把漢那吉立刻向高務實投去感激的目光,高務實則只是笑了笑,便當做是回應了。

忽有銅哨裂空,鐵甲洪流霎時凝定。觀禮臺上響起低呼,原來眾人只顧著看這裝備精良的威武騎兵,卻沒發現三列炮車不知何時已列陣在前。

四十八門三號陸軍炮昂起六斤彈丸的炮口,二十四門二號炮更架著十一斤的鐵彈。在這般負重之下,即使經過京華改良后的雙輪炮車,竟也能在凍土上碾出半寸淺痕。

當炮手們掀開防雨苫布,露出帶刻度盤的青銅象限儀時,不止把漢那吉,連帶他身后的一眾土默特首領們也都瞬間屏息凝神,大氣都不敢亂出!

相較于萬歷三式兩款長短火槍,這兩款陸軍炮才更是他們艷羨之極卻根本不敢奢望的利器。他們之中的許多人都曾經跟隨高務實從征各處,自然見識不凡,尤其是在朝鮮戰場上,日軍的山城要塞修得頗有玄機,土默特人在吃過兩次小虧之后就完全不敢靠近了,全靠明軍拖來這兩款火炮破城。

“一力降十會”這句話,就是通過明軍的火炮銘刻進他們腦海的。

就在蒙古首領們神情恍惚之間,三列炮隊被各自的挽馬拖曳到了他們面前經過。京華二號陸軍炮的炮管在陽光下泛著冷光,當經過閱兵臺時,炮手們動作嫻熟,迅速將碩大的實心彈推入炮膛。

這彈丸重約九斤,相當于歐洲人的12磅重炮——也就是原歷史上明軍極少擁有的大型紅夷大炮(除了大型的,還有中型和小型的。當然,京華這炮的工藝更先進。)。

“此乃二號陸軍炮,可發射九斤重的實心彈,”高務實解說道,“有效射程可達一里半,若以最大炮管仰角射擊,射程可達三里——只是那樣就無精度可言,只能靠量大覆蓋取勝了。”

他又轉而指向更小的三號炮,“此乃三號陸軍炮,發射四斤半彈丸(約等于歐洲6磅炮),有效射程一里,最大仰角射程接近兩里。此炮相較于二號炮,一曰重量輕,二曰射速快,是以成為我大明陸戰火炮主力。”

把漢那吉盡量控制著表情,頷首道:“我聽他們稟報過,二號炮用于摧城,三號炮用于摧陣,今日一見,果然雄壯。“

高務實笑道:“過會兒便有實彈演練,順義王可盡觀其威。”

說話間,工兵方陣已經緊隨炮陣之后而來。工兵們背負的多功能工兵鏟在陽光下泛著光澤,這種鏟子不僅可以用于快速挖掘戰壕,還能作為武器使用,甚至還能用于炒菜。

他們的腰間則掛著各種折迭式的金屬浮橋組件,方便在野外行軍中隨時快速搭建橋梁——只要就地伐木,便可用這些組件臨時固定各個部位。

“此乃京華特制工兵鏟,”高務實介紹道,“精鋼打造,可挖掘凍土,亦可近戰。”他又指向士兵腰間的浮橋組件,“各類金屬零件十七類,每人所攜有差,在備好木料之后,可于一炷香內搭建載重兩千余斤的臨時橋梁。”

把漢那吉摸了摸胡子,喃喃道:“這比咱們的羊皮筏子倒是更好用……”

最后入場的是輜重兵方陣。改良后的運輸馬車裝有京華獨有的彈簧底盤,車廂內墊著厚厚的羊毛氈,以保護運輸的物資——比如掌心雷,那玩意兒可經不得重撞。各類減震裝置都是為了確保在崎嶇地形上也能平穩行駛。

“這些馬車裝有京華的彈簧底盤,可減輕貨物顛簸,適合長途運輸。”高務實道,“軸承結構也是京華精工的杰作,能大大降低馬力損耗,使每輛馬車可載重兩千斤,日行八十里。”

最后這句話將把漢那吉嚇了一跳,驚嘆道:“安答,你們這禁衛軍竟連輜重兵都如此精良,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那是當然,畢竟輜重運輸歷來是以步兵為主力的漢人軍隊老大難問題,一旦輜重運輸速度提高,行軍時大多并不著甲持械的步兵們將大幅提高進軍速度,甚至在長途行軍方面能和某些騎兵比一比速度了。

當然,精銳的蒙古騎兵除外,畢竟他們不僅一人三馬,還能做到某種程度的無補給行軍,相當于馬能跑多快,他們就能多快,而蒙古馬偏偏又最長于耐力。在這個問題上,當年被蒙古人打出屎來的東歐諸國想必很有發言權。

高務實聽了把漢那吉的驚嘆,微笑道:“順義王,這只是禁衛軍的一部分軍械展示。午后的實彈演練,你將看到他們的實戰威力。”

各兵種代表方陣通場過后,禁衛軍諸鎮又做了簡單的陣型變化展示,六萬多雙戰靴來來回回,將大校場積雪凝成的冰面都化掉了。

最后,禁衛軍將士們整齊劃一地轉身,面向觀禮臺行禮,口中大呼“萬勝“。高務實率領眾官回禮致意,然后朝把漢那吉笑道:“且去用了午膳,下午還有更精彩的實彈演練……貴部也應該已經做好準備了吧?”

“安答放心,昨日麻太師、李太師等諸公已經為我們詳細說明了參演項目,我此番帶來的親軍精騎也不過就是表演一下日常戰法罷了,只消吩咐一聲即可,不必做太多準備。”

高務實笑了笑,卻提醒道:“順義王,今后對于‘太師’這個叫法,可要注意改口了。”

把漢那吉笑容微微一僵,卻馬上展顏笑道:“安答說的是,今后我部完全內附,自然要改掉這粗枝大葉的習慣,全然按照朝廷規矩來行事。”

感謝書友“陸森啊”、“書友20190427223157510”、“羅伯特基里曼”的月票支持,謝謝!

相關、、、、、、、、、

__軍史小說


上一章  |  大明元輔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