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燈小說:、、、、、、、、、、、、
“在商言商,在政言政。”高務實微微一笑道,“教宗希望我大明做到什么,而他又能給我大明來帶什么益處,這些關鍵問題在這封信中都沒有明確說明,反而只是含糊其辭地帶了過去,這叫我如何同意……為其與皇上分說呢?”
利瑪竇沒有注意到高務實最后差點自承這份盟約只要他點頭就能通過,而是認認真真聽他說完,然后就事論事地道:“首輔閣下或許有所不知,似這般重要的外交盟約,在我們歐洲而言,往往不是一次交流便能完成的。因此,對于圣座的這封親筆信,您可以理解為是一個明確的外交意向,但并不能理解為這是同盟條款達成之前的最后定稿。”
“也就是說,各項具體條款都需要你來我往地慢慢談,是么?”高務實呵呵一笑,搖頭道:“恕我直言,若無強大的外力相助,天主教諸國在此后至少一百年內,都不會有機會看到壓制住奧斯曼帝國的希望——您相信本閣部對世界格局的判斷能力嗎?”
利瑪竇十分嚴肅地點了點頭:“在下完全相信您的判斷,元輔閣下。在下來到大明不是一年兩年,而是二十年了——萬歷十年時在下便抵達了澳門,在花費一年時間初步完成簡單的漢語學習之后,于次年進入大明內地,開啟了神圣的傳教事業……
所以,首輔閣下,在下對大明有充分的了解。基于這一前提,在下對您在從政生涯中所建立的偉大功勛也同樣知之甚詳。
有鑒于此,在下完全信任您對政治局勢——無論亞洲還是歐洲——的判斷。您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學者,更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與軍事家,我相信您的判斷一定有足夠的依據和完美的推論,以及正確的結果。”
你們歐洲人拍馬屁都這么直白的嗎?你看咱們大明,人家吹我是“偉大的政治家與軍事家”時就不會這樣說,而是什么“文若蕭何,武比韓信”云云……高務實心里吐槽了一下。
“既然如此,那我也只能說,假若大明同意與教宗聯手,那么大明會做到哪一步,就看教宗能做到哪一步了。”高務實笑了笑,道:“一份買賣一分貨,畢竟現在是你們天主教諸國急著反抗奧斯曼的侵壓,而不是我大明急于找盟友來分擔軍事壓力,您說對嗎,西江先生?”
利瑪竇臉頰微微抖了一抖,暗道:這位帝國首相確實與這個帝國絕大多數貴族、高官不同,他對圣座口中的和平、正義等冠冕堂皇的詞匯毫不在意,卻唯獨始終緊扣“利益”這個原則不松口,看來是不能以什么“世界領袖”之類的高帽子吸引他,只能認認真真和他談利益交換了。
既然打定了主意,利瑪竇不再遲疑,點頭道:“您對局勢的分析完全正確,在下必須承認,此刻天主教諸國相比于大明而言確實更加需要盟友。既然如此,請恕在下冒昧——您認為在壓制奧斯曼帝國一事上,大明有能力做到哪一步呢?”
我認為?我認為如果我瘋到不顧一切,我甚至可能消滅奧斯曼帝國軍隊的主力。
當然,我肯定不會發那么大的瘋,畢竟就算真的消滅奧斯曼帝國主力,也不可能統治那片遠隔萬里之外,還全是“異教徒”的廣大土地——無論大明還是京華。
這局勢要是放在游戲里,估計得是什么異文化、異宗教、行政效率、軍隊補給……他喵的我吃DeBuff都吃飽了。到時候你們天主教諸國吃奧斯曼的遺體倒是吃到腦滿腸肥,我卻能討個什么好?少做夢了,我可不是你們幻想中的“祭司王約翰”。
高務實端起桌上的茶杯,輕輕吹了吹浮在水面的茶沫,抿了一口,然后緩緩放下,眼神中透露出一絲難以言喻的光芒。
“我們的艦隊,確實可以遠航至紅海,甚至更遠。我們的火器,確實可以更多得裝備你們的軍隊,讓你們在戰場上占據優勢。我們的商人,也確實可以加大加強與你們的貿易,幫助你們恢復因戰爭而疲憊的經濟。”
高務實頓了頓,接著說道:“但是正如你們的名言,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西江先生。如果你們希望大明加強與你們的貿易,那么大明的船就只需要停泊的港口,大明的商人需要低于其他國家的貿易稅特權,大明的人民需要在你們的國家享有購買任何合法商品的權利——包括土地。”
利瑪竇點了點頭,表示理解:“這是自然,大明的援助不可能是無償的,我們也不會提出如此不切實際的要求。在下相信,您方才提到的這些要求,圣座和各國君主都會認真考慮。在下個人覺得,他們會愿意提供必要的便利乃至特權,以換取大明的支持。”
高務實微微一笑,似乎對利瑪竇的回答并不感到意外:“此外,我還有幾個條件。首先,我需要在歐洲派出至少一位個人代表,他應該享有與其他國家使節同等的待遇和權利。
其次,大明的學者或商人、工匠如果有愿意到歐洲考察、學習的,你們應該提供相應的便利或學習機會,并盡可能保護他們的安全。
最后,大明的文化傳播也需要得到尊重,我們的書籍和藝術品應該在歐洲得到正確的傳播和保護——本閣部知道,包括西江先生在內的不少歐洲學者與傳教士,都參與了傳播大明文化的事業,但本閣部必須強調的是:傳播可以,但不得篡改與曲解。”
利瑪竇沉思了一會兒,然后說道:“這些條件,在下相信圣座與各國君主也都會認真考慮并最終同意。但是,在下也必須提醒您,以上這些即便一切順利,依舊需要不少時間來協商和實施,而大明的支持對于我們來說,卻是迫切需要的。”
高務實點了點頭:“本閣部知道。不過西江先生也不必過慮,大明的決策同樣也需要時間。本閣部會將教宗的提議和你我二人今日的對話,如實上報給皇上。最終的決定,將由皇上和內閣共同商議之后做出。
西江先生,您既然是一位來華二十年并且治學嚴謹的學者,那么就應該明白,這是一個重大的決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決定的。
尤其,大明雖然是一個極其繁榮與強大的帝國,但它沒有妄圖統治世上一切的野心,因此往往并不愿意對與我們并無威脅的國家做出激烈措施——用你們歐洲的話來說,大明是一個保守帝國,擴張欲望非常非常低。
所以,即便本閣部愿意推動,這件事也必然面臨巨大的阻力,如果貴方拿不出足夠有利的條件作為交換,本閣部就很難說服皇上、說服同僚。”
利瑪竇立刻站起身來,向高務實深深鞠了一躬:“在下完全理解,首輔閣下。您所說的這一切,在下都會盡最大的努力,以最快的速度報告給圣座。在下期待著大明的好消息,也期待著貴我雙方能夠攜起手來,共同面對奧斯曼帝國這個文明世界的重大挑戰。”
高務實也站起身,微笑著伸出手:“那么,我們就等待皇上的圣裁吧。西江先生,您遠道而來,一定很累了,本閣部會讓人帶您先去休息。事后若您有閑,本閣部也會請內守備幫忙,為您安排游覽南京。希望您在南京的這段時間,能夠過得愉快。”
作為一名中國通,利瑪竇知道這就是送客了。他再次深深鞠躬,然后隨著高務實的隨從離開了書房。高務實看著他的背影,眼中則閃過一抹沉思。
他知道,這個同盟的提議一旦真的拉上議事日程,將會在朝野上下引起巨大的波瀾。大明是有某種“偶像包袱”的,或者說“天朝包袱”,所以它很難與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搞對等的同盟。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歷次大戰都取得輝煌戰果,很多人都養成了一種病態心理:除我天朝,世皆蠻夷。
工業革命之前的中國,從各方面的發展而言,確實都有自稱天朝的資格,但高務實非常反感朝廷官員把這種優越感帶入實際工作之中。《易·豐》云:日中則昃,月滿則虧。這些老祖宗的教訓,道理也不復雜,怎么就TM記不住呢!
但是,高務實也知道,這是一個機會,一個讓大明在世界舞臺上發揮更大作用的機會,一旦發揮了相應作用,大明的影響力也會隨之提升。因此,自己必須謹慎行事,既要確保達成目的,更要確保大明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利瑪竇離開后,高務實獨自一人留在書房,他的目光落在窗外的庭院中,思緒卻早已飄向了遙遠的歐洲。他知道,這次教宗關于同盟的提議,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外交往來,而是一次可能改變大明未來走向的重大決策。
首先,他考慮的是大明能夠付出的努力。大明的海軍——實際上是京華的兩洋艦隊——雖然強大,但要遠航至歐洲或者至少阿拉伯海與紅海,參與到涉及同奧斯曼帝國的直接沖突之中,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戰。
這意味著,艦隊需要穿越印度洋,進入紅海,甚至可能要繞過好望角,經大西洋北上,在地中海與奧斯曼的海軍正面交鋒。這樣的遠征,不僅需要大量的船只和兵力,還需要充足的補給和后勤支持。
高務實思來想去,還是不打算這么早派艦隊進入地中海,覺得最遠的作戰區域也只能到紅海,甚至最好只需要抵達阿拉伯海,尤其是波斯灣地區——因為此刻的葡萄牙在這里有很多殖民地,或者說殖民據點,能夠提供港口和補給。
自《黃芷汀條約》之后,京華與葡萄牙人完成了和平交接馬六甲的創舉,也開創了多年的友好合作,眼下雙方之間已經擁有了良好的互信,所以在葡萄牙人能夠說了算的地區、海域,京華不吝派出一支頗具規模卻太不影響自身實力的艦隊去作戰。
但是,如果遠達地中海,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地中海周邊有太多的國家,雖然往大了說只分兩大勢力,但兩大勢力都不是大明這樣的集權帝國,對“麾下”各個小勢力并沒有太強的控制力,所以高務實認為,除非他親自率艦隊過去,否則其他人根本玩不轉,必然會在各種勢力的糾纏沖突之中不知所措,最后不時受到各種莫名其妙的損失,甚至導致艦隊覆滅。
他當然不可能親自率艦隊去地中海,所以這個思路太不穩妥,不去也罷。至于東起波斯灣,西抵紅海這一片,南洋艦隊是有商船去過的,有時候規模還不小,各種海況也掌握了不少,倒是可以讓南疆、南洋那幫人去發泄一下過于旺盛的擴張欲。
此外,大明的火器雖然先進,但要大規模裝備歐洲的軍隊,這同樣需要大量的資源和時間做出準備,還要對方能夠拿出足夠的交易物資或者金銀。
西葡帝國仗著美洲的金山銀山,這些年一直都是跟京華現“金”交易的,但高務實不確定當前與奧斯曼帝國作戰的其他幾家歐洲國家也能拿出這么多金銀來。
哈布斯堡家倒是既有銀礦也有銅礦,但他家也是多面作戰,財政情況一直都比較緊張,是不是能拿出金銀還不好說。拿得出來也還罷了,若是拿不出來,那還要看他們能用什么其他物資沖抵貨款——總之京華做生意很有大明一貫的范兒:當面結清,概不賒欠。
畢竟,高務實從來不相信歐洲人自夸的契約精神(況且《社會契約論》都還要160來年才問世呢)。還契約精神呢,一旦利益受損,這玩意兒立刻變成棄約精神了。
然后,他思考的是大明能夠獲得的收益。如果大明能夠成功幫助天主教諸國壓制奧斯曼帝國,那么在歐洲的影響力將會大大提升。不過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高務實的看法是有自然好,沒有也不強求。
真正重要的是大明的商人將獲得更多的貿易機會,大明的文化和科技也將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而且,通過與歐洲國家的合作,大明還可以獲取一些可以彌補自身短板的技術和知識,這對于大明的長遠發展無疑是有益的——中國自古很強,但很強不意味著完美無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難道歐洲就沒一點能夠有益于中國的東西嗎?不可能嘛。
最后,高務實也清楚,這些收益并不是沒有代價的。大明的介入可能會引起奧斯曼帝國的敵意,甚至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沖突。不過這倒不要緊,一來兩國并不接壤,二來后世奧斯曼的后繼者也經常惡心一下中國人,我提前惡心一下他們,也算是“老佛爺付過錢了”。
不過,大明的資源和注意力如果過多地投入到歐洲,可能會影響對內政和周邊地區的關注,這對于大明的穩定也是不利的,需要自己把控好力度。
高務實權衡再三,終于決定,大明的介入應該是有限度的,最好是借大明的虎皮,由京華去實際操作。比如,大明可以提供一定的軍事援助,比如火器和海軍的支持,但不應該由大明直接出力,而是該由京華負責,如果順利的話,大明得名,京華得利;如果不順利,大明沒有實際損失,京華也會因為受挫而降低擴張欲。而且京華也不要直接參與到歐洲的戰爭中去,只要把手伸到西亞就足夠了。
同時,大明應該利用這次機會,爭取在歐洲獲得更多的貿易特權和文化傳播的權利,以此來彌補投入的資源。這一點暫時或許看不到實際好處,但相信在數百年后之后都會起到某些作用。
總之,高務實決定,他會在回到京師之后再將這次會談的內容和自己的分析,詳細地上報給朱翊鈞,并提出自己的建議。最終的決定,應該由皇帝和內閣共同商議后做出。但無論結果如何,高務實都相信,這次事件將會是大明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感謝書友“初次登錄”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klauszx”、“書友20170101143439221”、“SBSBSBSBS”、“楔形文字”、“書友20230414195325967”的月票支持,謝謝!
PS:過個周末,兩處吃席。真是休息沒休息,還要出錢受累到處跑。
相關、、、、、、、、、
__軍史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