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輔第289章 三路凱旋(十一)決戰西域(三)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元輔 >>大明元輔最新章節列表 >> 第289章 三路凱旋(十一)決戰西域(三)

第289章 三路凱旋(十一)決戰西域(三)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11日  作者:云無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云無風 | 大明元輔 


鬼吹燈小說:、、、、、、、、、、、、

在察哈爾部的營帳內,氣氛凝重而緊張。布日哈圖,這位“全蒙古的太師”面色沉肅,此刻正盯著面前的林丹巴圖爾,眉頭緊鎖,似乎正在思考著什么重大的問題。他的眼神深邃而堅定,仿佛能夠洞察林丹巴圖爾的內心。

林丹巴圖爾,察哈爾部命中注定的大汗,雖然年紀尚小,但此刻卻已經有了些大汗的模樣。他雖然有些泄氣,但閃動的目光說明他并不甘心,因此故意說了一番泄氣話,然后靜靜等待著布日哈圖的決策。

林丹巴圖爾知道,面前這位智勇雙全的太師便是察哈爾全部的希望,所有不甘屈服的蒙古人,命運都掌握在他的手中。

布日哈圖終于開口了,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林丹臺吉,我仔細分析了當前的局勢。明軍來勢洶洶,兵力雄厚,補給充足。而我們察哈爾部雖然英勇善戰,但在兵力上仍是無法與明軍及其仆從軍相比的。

更別說,我們更大的困局是完全打不起消耗戰——大明有億兆人丁,就算前線不勝,他們這六萬大軍逐漸消耗殆盡,可那又如何?死了六萬,那便再來六萬,無窮無盡。故我們正面與明軍交戰,即便有一時之勝,也斷無長期之勝。”

林丹巴圖爾聽后,面色凝重地點了點頭。他深知布日哈圖所言非虛,察哈爾部已經陷入了困境。這其中的道理,早在去年布日哈圖出兵甘肅前就分析給他聽過。簡單來說就是,明朝的優勢在于幾近無窮的人口。多年前的明廷難以發揮這一優勢,原因是他們財政困難。

然而自從高拱、高務實伯侄先后當政,明廷逐漸扭轉了這一局面。尤其是高務實出任明廷戶部尚書以來,明軍以肉眼可見速度很快補上了財政短板,因此即便高務實當初北伐并未采用什么奇計妙策,依然迫使察哈爾部只能排除萬難,冒死西遷。

當時布日哈圖就告訴他,出兵甘肅并不是為了反攻明朝,而只是稍稍打亂明軍西征的步伐,將他們的西征盡可能往后拖延。事實證明,太師又是對的,明軍的西征至少被拖延了半年,甚至可能拖延了一年時間。

然而即便如此,絕對實力的絕對差距仍是不容質疑的。拖延只是拖延,并不會改變時局的最終走向。

林丹巴圖爾小臉鐵青,他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么,但他依然有一種期待——既然太師算準了一切,那他就應該對今天的局面有所預計。所以,他也應該有所措置才對。

果然不出林丹巴圖爾所料,布日哈圖沒有多等,很快繼續說道:“然而,直接放棄作戰向西逃跑也并非上策。我們的軍隊中,除了察哈爾本部蒙軍之外,還有在葉爾羌招募的仆從軍,以及收攏的瓦剌敗軍。這些部隊的忠誠度難以保證,若我們察哈爾軍逃跑,他們可能會士氣崩潰,甚至投降明軍,對我們察哈爾本部發動反叛。”

林丹巴圖爾聽后,心中不禁一緊。他明白,布日哈圖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這些仆從軍和瓦剌敗軍雖然暫時歸順了察哈爾部,但他們的忠誠度確實難以保證。

葉爾羌是被察哈爾軍事征服的,并且那次征服在葉爾羌人看來明顯有突然襲擊的感覺,因此葉爾羌本地人并不心服。加上察哈爾與葉爾羌ZJ信仰也不同,就更加加深了這種潛在的矛盾。

如今察哈爾軍力強勢,葉爾羌仆從軍自然不敢造次,但如果察哈爾面對明軍一槍不發轉身就跑,葉爾羌仆從軍還會老老實實跟著察哈爾蒙軍撤離嗎?恐怕他們反而更愿意選擇就地投靠來襲的明軍,甚至為了抬高身價而對察哈爾軍反戈一擊。

至于瓦剌殘部,情況也不甚妙。他們的確有萬余可戰之兵,但他們的部落此刻應該大多已經落入明軍之手——聽說已經被分配給了額爾德木圖,這一次則可能由博碩克圖來看管。

總之不論如何,他們的部落、家族應該都在明軍手中,除非他們能完全拋棄這些,否則就一定有不少人希望與明軍講和,然后回到自己的部落。

布日哈圖和他說過,跟這種人談蒙古人的榮耀是沒有意義的。甚至從源流來看,他們也不算純正的蒙古人——瓦剌的源流是成吉思汗早期征服的部落,后來算作蒙古罷了。而且瓦剌還有個大問題,他們四部現在的首領也都不是黃金家族出身,很難想象他們會在乎什么“蒙古榮耀”。

更何況,黃金家族擁有的土默特不也臣服大明了嗎?還有鄂爾多斯部,人家可是濟農,是全蒙古的副汗,不也臣服大明了?土默特和鄂爾多斯都能臣服,他們瓦剌有什么心理負擔?打不過就加入,這在草原上并不丟人。

兩人各自陷入了沉思,其他與會將領更不敢多言,營帳內只有燭火的噼啪聲在回蕩。過了許久,布日哈圖終于打破了沉默:“我有一個計劃,或許可以為我們爭取一線生機。”

包括林丹巴圖爾在內的所有人都瞬間向他投去目光。布日哈圖面色平靜,走到地圖前,指著上面的位置詳細解釋起來:“我們可以派少量察哈爾部騎兵監督葉爾羌軍與瓦剌殘部去抵抗和消耗明軍。

葉爾羌軍人多勢眾,可以讓他們去抵抗明軍北線主力劉綎部;而瓦剌殘部雖然人少,但勇猛善戰,可以讓他們去抵抗明軍南線的額爾德木圖部。”

林丹巴圖爾聽后,眼中閃過一絲光芒。他明白布日哈圖的計劃意在分散明軍的注意力,同時消耗他們的力量。他點頭表示贊同,并問道:“那么,我們的主力又該如何行動呢?”

布日哈圖微微一笑,手指在地圖上劃過一條線路:“我們的主力將假意坐鎮葉爾羌城,宣稱會按照戰事發展來隨時分兵救援南、北兩路前線,實則暗中集結,準備西進布哈拉,攻擊安集延。

安集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若是在平時,我們反而不好打它的主意。然而眼下我們面臨大戰,布哈拉人一定不會料到我們的主力不去與明軍血戰,反而突然出兵安集延。

林丹臺吉,諸位,若我們能將安集延一舉攻下,不僅可以為察哈爾部找到新的落腳點,而且根據地形來看,安集延東、南、北三面環山,正好可以防備明軍繼續死咬著我們不放。

與此同時,安集延往西卻有道路,方便我們在站穩腳跟之后繼續西進。若能一舉拿下撒馬爾罕,那就正如林丹巴圖爾所言,我察哈爾部又得到了一處汗業之基!”

林丹巴圖爾聽后,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他站起身,緊握拳頭道:“此計甚妙!那么,就由我親自帶領小股精銳騎兵去偷襲安集延吧!”

布日哈圖稍微猶豫了一下,顯然有些擔心林丹巴圖爾的年紀。此時一名魁梧的將領站了出來,朝布日哈圖抱拳道:“太師,塔什海愿做林丹臺吉的先鋒!”

布日哈圖面色一喜,點了點頭:“好!既然你二人愿意為我蒙古奮力一擊,本太師自無不允。林丹巴圖爾、塔什海,你二人清點扎魯特、奈曼兩個鄂克托,隨時準備奇襲安集延!”

林丹巴圖爾與塔什海立刻領命。林丹巴圖爾第一次受命領軍,表現得躍躍欲試,而塔什海雖然看起來也才二十多歲年紀,但卻面色沉肅,毫無興奮之情,只是眼中閃過的厲芒表露出他已經動了殺機——布哈拉人,安集延這處寶地我塔什海要了!

布日哈圖這些年深感察哈爾部暮氣深重,因此頗為重用年輕將領,而塔什海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此人在西遷時還只有十幾歲,但在他父親于西征途中戰死之后,他就接掌了父親留下的勇士,在擊敗葉爾羌的過程中立下大功。

戰后布日哈圖掌握實權,很快把察哈爾八個鄂克托之一的奈曼鄂克托交給他執掌,而他也很好的完成了布日哈圖交代的任務——清剿葉爾羌殘部,穩定駐防地區,隨軍“東征甘肅”等等。每一次他都能不負眾望,逐漸成為布日哈圖最信任的將領之一。

本來,布日哈圖就想讓塔什海去拿下安集延的打算,但林丹巴圖爾的突然請戰讓布日哈圖猶豫了一下。

誠然,從軍事上而言塔什海是最佳的人選,但如果考慮到大汗重病,林丹臺吉遲早會成為大汗,那么從政治上而言,林丹臺吉就成了奇襲安集延的最佳人選。

可是,林丹臺吉畢竟還不到十歲,就算蒙古人打小就活在馬背上,這個年紀也頂多只能隨軍前進不被落下,真讓他去作戰肯定不可能。

但塔什海果然聰明,見到太師猶豫了一下,立刻站出來主動請戰,而且還不用旁人提醒,一開口就給自己定為“林丹臺吉的先鋒”。這就幫了布日哈圖的大忙,否則布日哈圖還要依靠自己的權威來給林丹臺吉背書——無論如何,將來的大汗第一次出戰,總不好反而做塔什海的部下。畢竟,塔什海可不是黃金家族的出身。

接下來的日子里,察哈爾人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行動。

布日哈圖首先挑選了一批忠誠的將領和精銳騎兵,分別派往葉爾羌軍和瓦剌殘部進行監督。他親自與這些將領交談,傳達了察哈爾部的決心,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士氣。

他告訴他們,這是一場關乎察哈爾部生死存亡的戰斗,他們必須全力以赴。因為如果正面戰場打得不夠激烈,在一旁觀戰的布哈拉、哈薩克乃至其他各種勢力,就一定不會放松警惕。

當然,他還要悄悄和這些親信將領交底,告訴他們雖然正面戰場要看起來打得非常激烈,但他們卻不能讓自己麾下的察哈爾精騎損失太多,因為此戰的目的是讓葉爾羌軍和瓦剌殘部去消耗明軍實力,而他們自己則還要在合適的時機突然撤軍西進,去安集延與大軍會合。

同時,布日哈圖也親自去了葉爾羌軍和瓦剌殘部軍中,向他們表明了死戰的決心,讓他們知道察哈爾部對他們的信任和期望。他告訴他們,只要他們忠誠于察哈爾部,共同抵抗明軍,不僅勝利終將屬于他們,而且在戰勝之后會有巨大的好處。

比如,哈密一帶將被劃給葉爾羌軍屯駐,讓他們在察哈爾治下擁有高度的自治權;瓦剌殘部則將在明軍敗退之后回到瓦剌諸地,察哈爾與他們保持盟友關系而非上下級關系。至于明軍敗退時丟棄的物資,察哈爾本部也只取一半,剩下的一半按照葉爾羌與瓦剌兩軍的戰果來分配。

總之,布日哈圖許下的諾言看起來非常實誠,既大方又不失真實——他要是說得再過,那就顯得太假了。布日哈圖很好的拿捏了其中的分寸。

在準備期間,布日哈圖還親自檢查了軍隊的裝備和補給情況。他深知,在戰場上,一支裝備精良、補給充足的軍隊往往能夠占據優勢。因此,他下令全軍加強訓練,提高戰斗力;同時,他也加強了與周邊國家與部落的聯系,爭取他們的支持和援助。

他當然知道布哈拉的態度肯定是坐山觀虎斗,而哈薩克雖然肯定會對緊鄰的瓦剌四部舊地有興趣,但面對博碩克圖卻未必能取勝——他都知道,但他仍然要派人求援。因為如果不這么做,哈薩克人或許還無所謂,但布哈拉人則很可能會懷疑,這就加大了奇襲安集延的難度。

在林丹巴圖爾準備偷襲安集延的同時,布日哈圖也在大張旗鼓地集結察哈爾部的主力。他挑選了一批精銳騎兵和步兵,組成了一支戰斗力強大的部隊,讓人一看就覺得這是隨時打算去與明軍決戰的。

終于,在一個月黑風高的雪夜,林丹巴圖爾和塔什海率領的兩個鄂克托精銳騎兵悄悄地出發了。他們沿著預定的路線行進,經過幾天的艱苦行軍,他們終于抵達了安集延東邊的山脈外側。

感謝接連不斷的大雪,感謝氣勢洶洶的明軍,享受了好些年和平的布哈拉駐安集延守軍根本沒料到會有一支奇兵已經離他們不遠。

此刻,擺在林丹和塔什海面前的最后阻礙,就是面前高聳且被大雪封凍的山脈。他們這一路西進已經損失了三成隨軍戰馬,要想翻越山脈,至少還要再留下幾成戰馬。或許當他們抵達安集延的時候,出戰時的戰馬只能剩下一兩成。

然而兩人雖然心疼,卻并不頹廢,反而互相對視一眼,用力道:“為了蒙古,此戰必勝!”

感謝書友“云覆月雨”的月票支持,謝謝!

相關、、、、、、、、、

__軍史小說


上一章  |  大明元輔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