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輔第284章 總百揆(十一)參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元輔 >>大明元輔最新章節列表 >> 第284章 總百揆(十一)參半

第284章 總百揆(十一)參半


更新時間:2023年04月18日  作者:云無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云無風 | 大明元輔 


鬼吹燈小說:、、、、、、、、、、、、

“這天下間誰配被視為申侯?”

這個問題有些意思,周朝那位申侯與周王室的關系可是姻親啊!大明朝卻非如此,反而早已對這種局面甚加防備,因此周幽王的申后背后有實力強大的申侯娘家,而王皇后背后可沒有同樣強大的娘家。

當然,自從國本之爭成為大明朝堂上的核心話題以來,高務實于近二十年時間里一直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王皇后娘家人這一重要角色,這倒也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身在國本之爭這個“局”當中的朝廷百官很難假設一件事:倘若沒有高務實多年來的堅定支持,皇后娘娘能夠如今日這般守得云開見月明嗎?

事實上,他們私底下捫心自問,大多覺得這是不可能的。換句話說,倘若皇長子是周平王宜臼,文官集團是關東諸侯,王皇后是申后,那么高務實毫無疑問就是申侯!

高務實本身不是外戚,但在這件事當中卻扮演了一位如同皇后一系外戚的角色。一旦如此,則無論皇后本人是否真的毫不逾矩,“外戚干政”這個問題卻仍然成為某種潛在可能。

皇后娘娘與高閣老雖非真正的家人,但高閣老對皇后的長期支持足以使他們之間的關系高度密切。在此前提下,“申后”是否干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申后”背后的“申侯”不僅具備干政的能力,甚至他現在就是外廷的話事人,這就很危險了。

實際上,中國自古以來的外戚干政問題,本就是一路從極其嚴重逐漸走到基本可以無視的一個長期過程。到了大明時期,這一問題在國家層面的高度來看,甚至可以說是銷聲匿跡了。

何謂“外戚”?簡單的說,外戚就是君王母親和妻妾的娘家,君王叔叔、子侄、孫侄妻妾的娘家,以及君王姐妹、女兒、侄女、孫女丈夫的夫家。

如外公、岳父、舅舅、姐夫、妹夫、外甥、表哥、表弟、侄子等等,他們皆可被稱為“外戚”。倘若從這個角度來看,考慮到永寧長公主的關系,高務實還真是實質上的外戚,只是他這個外戚身份不曾公開化,也不可能公開罷了。

不過,所謂“外戚干政”,其實一般都需要外戚趁著皇帝或是年幼——如秦代,秦昭襄王時期,因昭襄王年幼,宣太后得以以太后之位主政,由此其弟魏冉、羋戎得以把控朝堂;又如東漢,漢和帝時期,因和帝年幼,竇太后臨朝聽政,其兄竇憲乘機操縱朝政,“威權震朝廷”。

或是昏庸——如北周,北周靜帝時期,因靜帝昏庸,皇后楊麗華父親楊堅得以代掌皇權,最后取北周而代之。

或是無能——如西漢,漢惠帝時期,因惠帝無能,呂后臨朝稱制,其侄呂臺、呂產、呂祿,侄孫呂通得以擅權亂政;又如唐代,唐玄宗時期,因玄宗年老昏庸,楊貴妃族兄楊國忠乘機操縱朝政,“自侍御史以至宰相,凡領四十馀使,又專判度支、吏部三銓,事務鞅掌”。

總之,就是因為皇帝本身無法行使皇權,從而以親戚身份近水樓臺先得月,得以把持朝政,去擅自行使本只有皇帝才能行使的皇權。

外戚之所以有機會干政,究其根本,至少應該上溯到夏朝的“家天下”。

自夏朝開啟“家天下”以來,外戚干政就是一個屢見不鮮的問題。多數朝代都有外戚干政擅權者,如漢之霍光、宋之賈似道,甚至是謀朝篡位者,如新之王莽、隋之楊堅。

可以說,“外戚干政”在中國的多數朝代都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即使是強漢、盛唐亦也未能幸免。

如說漢,自漢高祖始,終漢獻帝,外戚干政貫穿兩漢407年的歷史。呂氏(漢高祖劉邦皇后呂氏),竇氏(漢文帝劉恒皇后竇氏、漢桓帝劉志竇氏、漢章帝劉炟皇后竇氏),王氏(漢景帝劉啟皇后王氏、漢元帝劉奭皇后王氏),霍氏(漢武帝劉徹皇后衛氏),鄧氏(漢和帝劉肇皇后鄧氏),閻氏(漢安帝劉祜皇后閻氏),梁氏(漢順帝劉保皇后梁氏),何氏(漢靈帝劉宏皇后何氏)等外戚紛紛出現。

如此一來,兩漢近三分之二的時間里,其朝政皆被外戚所控制,甚至最后西漢都是被外戚王氏所滅。東漢雖不是被外戚所滅,但外戚何氏也是其滅亡的原因之一。

如說唐,唐代的外戚干政問題雖沒有兩漢來得嚴重,但在唐中期也是較為頻繁的。先是武氏(唐高祖李治皇后武則天)取唐而代之,“神龍政變”后,李唐復位,武氏失權。之后韋氏(唐中宗李顯皇后韋氏)又伙同武三思禍亂朝政,而后更是毒害中宗,欲取唐而代之。再之后,“唐隆政變”韋氏被誅,唐睿宗李旦即位,此后睿宗讓位玄宗李隆基,而玄宗晚年寵信楊貴妃,楊氏外戚又乘機禍亂朝政。

只能說“外戚干政”在中國封建時期是一個難以解決的難題,多數朝代,即使開國君主英明神武,但外戚干政問題始終都是高懸在新王朝頭頂上的一個大難題。

但是,凡事都是例外,有這么一個朝代,其在近三百年歷史中就從未真正出現過“外戚干政”的問題,這個神奇的王朝就是大明。

有明一代,其雖然存在著如皇帝怠政、宦官弄權、黨爭不斷、腐敗盛行等種種問題,但這些問題其他朝代也有,而大明卻從未出現過外戚干政甚至亂政的問題,這不得不說是明代朝堂上一道不可多得的亮光。

那為何以前連強漢、盛唐、富宋都無法解決的外戚干政問題,會在明代得到完美的解決呢?

歷代外戚之所以能夠干政,原因無非有兩點,一是皇帝或年幼或昏庸或無能,二是皇帝的妻妾、嫡母或生母有想要掌控朝政,甚至是取而代之的野心。

如漢和帝時期,竇太后就以和帝年幼(和帝登基時年僅10歲)為名,從而名正言順的臨朝稱制,而后,竇太后又有政治野心,妄圖把控朝政,由此其兄竇憲得以是操縱朝政,“威權震朝廷”。再如晉惠帝時期,因惠帝無能,賈皇后又極具政治野心,從而賈模、賈謐等賈氏外戚得以是把控朝政。

可以說,外戚要想干政,他就必須滿足以上兩點,這其中只要有一點滿足不了,外戚就很難把控朝政。

如漢武帝時期,隨著雄才大略的劉徹長大成人,曾經把控朝政的竇氏、王氏外戚就接連失勢,再也掌控不了朝政。又如宋仁宗時期,劉太后雖臨朝稱制,但因劉太后并無想要完全執掌朝政的野心,所以仁宗時期并未出現外戚劉氏干政的問題。

而對于明代來說,這兩點幾乎就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首先明代十六帝之中,除英宗九歲登基、神宗十歲登基,是幼年登基之外,其余的十四位皇帝皆不是幼君,因此這就讓外戚失去了干政的合法、合理與合禮性。

再是,明代皇帝后期中后期的皇帝雖然不少都有些怠政,有如嘉靖那般的道君皇帝,也有正德那般自封大將軍的貪玩皇帝,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明代的皇帝多不是昏庸無能之君。

比如嘉靖皇帝雖然修道入迷,但卻是能牢牢掌控住朝政,內閣首輔這樣的重臣說換就能換。正德皇帝雖貪玩,但他的能力也是不弱的,應州大捷殺得蒙古長時間內不敢再進入明土半步。因此,基于明代皇帝多不是幼君,也不是昏庸無能之輩,由此外戚自然就很難借著皇帝昏庸無能,從而去執掌皇權。

其次,洪武、永樂二帝對外戚很是提防,在他們父子二人制定的祖制下,即使明諸帝如何的寵幸妃嬪,他們最多也就是“優者厚田宅,列僮奴”,賜予外戚豐厚的錢財,卻不會重用外戚,更不會給予外戚高位。

所謂“后父初秩,不過指揮,侯伯保傅以漸而進”,即使是貴為皇后的父親,最初也就是指揮使這樣的虛職,之后最高也就是太傅這樣“貴而虛”的職務,反正是不會給予實權要職。由此,明代外戚多數是“雖擁侈富之資,曾無馮藉之勢”。

同時,明代諸帝不但不會重用外戚,更是對外戚實行嚴格的管控,錦衣衛、東西廠等特務機構對外戚是重點照顧,一旦發現外戚有違法亂紀的行為,懲罰就是“戚畹最當守法,否則罪倍常人”,無論何種罪行,皆罪加一等。[注:當然這話到了后期也就是說說而已,尤其是因為貪財引起的罪責,往往都會被寬宥。]

再是,由于理學影響的深入,明代的皇后、皇太后多是賢后,至少她們幾乎都沒有什么政治野心。

這一點不得不說,明代的前朝雖是混亂不堪,宦官亂政、黨爭、腐敗等問題是層出不窮,但后宮相比以往各朝卻是干凈得多,其妃嬪,尤其是一國之母,多是“賢德淑惠”之人。這些后妃多數都能以身作則,她們沒有什么政治野心,不僅不會主動的去干涉朝政,甚至還往往帶頭抑制母族勢力。

如馬皇后,每次朱元璋想要敕封其母族時,她都是以“國家官爵,當與賢能之士。妾家親屬,未必有可用之才”為由,拒絕朱元璋的敕封。

再如張太后,英宗繼位時,因其年幼,原本張太后是能名正言順的干預朝政的,而且也有大臣支持她這么做,但是張太后卻以“毋壞祖宗法”為由拒絕,卻將朝政委于“三楊”執掌,而非母族執掌。

如此,在沒有后宮的支持下,外戚自然也就失去了干政的條件。

最后,明代之所以沒有出現外戚干政問題,這里面還有明朝官員的原因。眾所周知,大明朝的文官集團實力強大,外戚這股能威脅到文官集團地位的勢力自然也是他們所不能容忍的,但凡有一點苗頭,文官集團都要立刻上去踩一萬只腳。

這個例子甚至都不必舉別人,就說鄭貴妃最得寵的時候,身為國舅爺的鄭國泰見了高務實也是恭恭敬敬的乖得像個小寶寶,由此可見一斑。

剛才說了,“外戚干政”的前提是皇帝年幼或者昏庸,再加上后宮之中的那位——幼帝之太后或者昏君之后妃——甚有權力欲。

這兩條現在都不滿足,按理說高務實不必擔心會有人現在就把他看做“申侯”。然而,事情沒有這么簡單。

皇帝昏庸這一條現在是肯定不會有的,今上目前唯一的弱點可能就是無論如何不肯虧待鄭妃,但這一問題遠不足以讓朱翊鈞達到昏庸的程度。

后宮之中有權力欲的女人不是沒有,但既不是太后,也不是皇后,恰恰是鄭貴妃。只是,鄭貴妃的權力欲也未必是她自己希望掌握多大的權力,更多的是出自對兒子繼承皇位的渴求。

這樣來看,任何條件都不滿足。但是,不要忘了,皇帝前不久曾經咳血暈厥。

高務實本人并不精通醫理,但至少知道一個健康的人不可能隨隨便便咳血暈厥,即便是出于某種醫理毒性反應,咳血暈厥也未免太驚人了一些。在高務實看來,這很可能說明朱翊鈞的身體底子已經有了問題,而且問題還不小。

又或者說,哪怕之前朱翊鈞的身體本來沒有什么大問題,在這次咳血暈厥之后也一定有了問題,大概率會落下病根。

如果現在高務實真的能完全把持朝政,那反倒好辦,他可以保證皇帝今后飲食的安全,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將養身體。但問題是,高務實不能完全把持朝政——這不是能力上做不到,而是他必須主動保留自己在政治上的反對派存在。

這就麻煩了,畢竟千日防賊可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沈一貫不是省油的燈,李文進不是怕事的主,鄭貴妃更是開了鎖血掛的BUG。

這三位雖然此次吃了癟,一時半會兒估計很難再次攜手,但只要沈一貫辦好了封禪一事再次回京,那么再醞釀一次陰謀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就算先不提那么遠的事,就說如今沈一貫即將離京而皇帝不肯增補閣臣,這也是好壞參半的情況。好的是少了沈一貫在京,高務實很多事做起來應該都會更加順利;壞的是一旦真個如此順利,那么他高閣老看起來就更像“申侯”了。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業余圍觀”、“逆風不羨仙”的月票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單騎照碧心”的14張月票支持,謝謝!

(本章完)

相關、、、、、、、、、

__軍史小說


上一章  |  大明元輔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