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你的大清亡了第313章 大清合眾國?(求訂閱,求月票)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康熙,你的大清亡了 >>康熙,你的大清亡了最新章節列表 >> 第313章 大清合眾國?(求訂閱,求月票)

第313章 大清合眾國?(求訂閱,求月票)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大羅羅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大羅羅 | 康熙 | 你的大清亡了 


“諸位臣工,都平身,都站起來吧!”

已經變成議政王大臣會議大廈的天壇之內,康熙皇帝非常客氣地招呼一群選他當皇上的亂臣賊子起身——過去一段時間,大清的規矩的皇上居高臨下坐著,底下的大臣跪著,非常不平等啊!

現在這個規矩必須得改一改了。這被都“原君原臣”了嗎?照理說一人給個座,坐而論道才好。不過下面這幫原臣都還給康熙留了一點面子,雖然康熙給他們準備了椅子,但大家還是很客氣地站著說話。所以大清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比起大明的國人議政會,還是不夠進步啊!

另外,這個大清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代表性不如大明的國人議政會。參加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代表,都是議政王和議政大臣或是他們的全權代表。

而國人議政會的代表從字面上看,就知道他們是代表國人.當然了,在實際操作中,那些非直轄(朝廷直轄)的地區派出的議政官,都是由當地的藩主指定的。

不過就算這個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代表性不足,這套體制也已經進步的讓康熙壓力山大了——這個議政王大臣會議已經罷免了一次皇帝,又事實上選舉了一次皇帝。這意味著如果康熙再不好好干,他依舊有可能再次被罷免.

所以他必須得加倍努力啊!

康熙看到底下的議政王大臣都大搖大擺站那兒了,還向他們欠了欠身,算是還了一禮,然后才笑吟吟開口道:“諸位議政王、議政大臣既然還信任朕,繼續擁戴朕當皇帝,那朕就應該拿出個能扭轉大清頹勢的法子。

實不相瞞,其實朕早就在為大清思謀出路了.如今中原的形勢,望之好似元末,又好像是后晉、后漢、后周和北宋初年中原尚未一統的時候。而我大清以八旗為本,興起于白山黑水之間,本非中原漢人之邦,可以比之契丹,或比之蒙元。若中土無英雄,那么我大清興許能在中原享百年國運,可惜朕的德行不足,使得上天降英雄于中原,才有如今的天崩地裂之勢。

而我大清如今要謀的,不是逆天而行,妄圖再次一統天下。而是退而謀一個大契丹似的北清契丹所立之國,雖然沒有能入主中原,但是卻據有燕云十六州、漠南、漠北、東北遼闊之土,享國二百一十八年,與大宋并為南北之朝。諸位臣工意下如何?”

這就開始議政了!

現在的議政王大臣會議連皇帝都能罷免和推舉,那么涉及到大清國家大政方針改變的議題,當然要拿出來議一議了。

而且也只有讓議政王大臣會議通過“大清大遼化方案”,大清才有可能正式和大周、大靖結盟,要不然大清以一統天下為目標,那這個盟要怎么結?

另外,康熙也知道現在的大清議政王大臣會議對大周、大明就是個大透明他們這里商量什么,大周皇帝吳三桂、大明大將軍李中山和大靖皇帝耿精忠馬上就能知道!

他們都知道了,那就能放開了打內戰了.反正大清撐死了是個大遼的命,你們只要能滅了中原的對頭,怎么也能有個大宋做一做,不也挺香的?

而對大清內部而言,只要確定了大清大遼化的國策,那么康熙就能在中原方向上甩包袱了——大遼控制的中原地盤往大了說也就是燕云十六州嘛!

所以十六州以南的地盤,統統都可以藩鎮化!

“皇兄,臣弟覺得當個大遼也挺不錯的!”恭親王常寧現在是議政王當中最有牌面的,所以頭一個發言質詢,“不過現在的關外還是有點荒蕪只有盛京周圍還有點人氣,而且漠北和朝鮮兩處藩地也不怎么服氣兒。如何山河四省真的沒了大半,我大清要如何立國?皇兄,您想過沒有?”

“常寧,你說的這些,朕當然想了一個對應之策.”康熙和顏悅色地回答道,“朕的對應之策,就是合眾立國!”

“何為合眾立國?”常寧問。

康熙道:“就是合眾位臣工于朕之力,一塊兒把咱們的新大清給立起來!

具體來說,就是朕要把關內的山河四省之地的大部分都封給諸位臣工朕只直轄順天府、大同府、宣化府、遵化州、永平府、易州和新設立的天津府,一共五府二州之地。

與此同時,朕還要對漠南蒙古和盛京將軍、黑龍江將軍的轄區重新劃分,新設吉林將軍、漠南將軍二職,然后再在漠南、盛京、黑龍江、吉林等四將軍的轄區之內,為山河四省的藩主劃分領地,由各藩藩主,從山河四省遷移無地少地的農民,去四將軍轄區建立頭下軍州。這樣山河四省無地少地農民可以得到土地,而塞外四將軍轄區也能得到人口。不出十年,關內塞外就都是樂土了!”

實際上大清在康熙初年的時候,面對的就是一個“合眾國”類似的大好局面!

人口、土地、資源、產業,甚至軍事力量,全都是“合眾國”級別的。

如果大清朝廷可以干點人事兒,好好開發四川,開發東北,發展海外貿易,促進工商業發展,加快民族融合。搞出個真正意義上的康熙盛世也沒多困難。

幾千萬不到一個億的人口,守著那么大的土地,還擁有絲綢、瓷器、白糖(除了中國,其他地方只有黑糖)、茶葉這四個在當時來說的頂級產業鏈。而且周圍也沒什么值得一提的強國,哪怕是西方殖民者,這個時候他們在東方的實力連鄭明都壓不住。

大清如果自己不搞沿海遷界,再把鄭芝龍收為藩屬,吞掉東南亞不過是時間問題——當時東南亞各國除了緬甸和越南外人口都很少,土著少、白皮更少,廣東、福建沿海的漢人如果能源源不斷遷入,再加上一個比較強勢的鄭氏集團,早晚能搞成當地的絕對多數.

毫不夸張的說,大清就是個夢幻開局,慘淡收場!

而如今的大清,都已經到了議政王大臣可以罷免、選舉皇上的地步了也就只能合眾立國了!

不過常寧聽見康熙的“開發塞外,合眾立國之策”,臉色一下就不好看了。

他是盛京將軍!

盛京將軍的轄區本來是他一人說了算的,現在怎么回事?還要分一塊出來給什么吉林將軍.還要讓關內的藩主們在剩下的盛京地盤上建立投下軍州?

這樣一來,他的權力不就小了嗎?

可是常寧卻沒發反對康熙的法子因為大部分的議政王、議政大臣的地盤都會分在關內!

頭下軍州就是他們的退路!

如果關內混不下去,還能去塞外的軍州繼續混!

常寧要反對,那就是要斷大家的退路,這事兒怎么能行?

就在常寧想反對而不敢反對的時候,康熙又笑著對常寧道:“老五,朕在關內也給你封個節度使吧?登州府怎么樣?登州離遼南(遼東半島)很近,你的頭下軍州就設在遼南.這登州、遼南就隔著一道海峽,來往多方便?”

這個條件聽上去還行!

常寧盤算了一下,點點頭道:“皇上,您分給臣地的封地,臣弟非常感謝.不過臣弟在盛京周圍還有許多莊子,應該如何處置?”

“都是你的!”康熙笑道,“諸位臣工,朕還要在盛京給你們分房子分土地!等盛京發展起來,咱們大清就正式施行兩都巡幸制咱們北京住幾個月,盛京住幾個月!大家意下如何?”

還能如何?

當然是贊成了!

康熙現在終于開始干人事兒了,他們當臣子的能不贊成?

于是在一片“皇上圣明”(這話現在的意思就是“我們同意”)聲中,康熙提出的“開發塞外,合眾立國之策”,算是得到了通過。

康熙吸了口氣兒,雖然不滿意.但也只能這樣了!

誰讓東北的人口都叫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這些祖宗弄沒了?現在要重新開發起來,是不能靠朝廷有限的力量的,靠民間單干更加不行,必須合眾臣之力,大家一起搞,那才能搞起來。

所以這個大清.現在也只能搞“合眾國”了!

說完了東北大開發的事兒,康熙又把目光轉向了國舅爺楊起隆。楊起隆現在可威風了!臨陣脫逃有功,不僅當了國舅,還封了一等公——別人是什么“一等超勇公”、“一等超猛公”,也不知道他這個一等公是個什么公?反正很厲害就是了。

康熙一指楊起隆,對一眾議政王、議政大臣道:“諸位臣工,朕還打算派朕的國舅楊起隆為朝鮮監國大將軍,命他出兵朝鮮,幫助朝鮮君臣抗明抗倭.這一次出兵所需要的兵力和兵費,都由國舅自籌。將來朝鮮的事情,也由國舅自行決斷。諸位以為如何?”

楊起隆出兵朝鮮的事兒,一群議政王、議政大臣早就知道了——都打過招呼了!

大家伙當然沒什么意見了不僅沒意見,而且大多往楊起隆那里投了資!

狡兔三窟嘛!

萬一關內守不住,關外也守不住,那咋整?

所以得在楊起隆那里也留個后路,家里有“余子”(多余的,沒發安排的兒子)的就讓他跟著楊起隆去朝鮮再開個“分家”.殖民嘛,就這么搞起來的。

都是一群在老家沒產業的破落貴族、窮光蛋、街溜子組團去海外打江山。要是家里有領地可以繼承,有個什么公爵、侯爵、伯爵的可以當,誰吃撐了飄洋過海出去打拼?

大周,長安,皇城。

康熙搞“合眾國”,搞“殖民主義”的消息,很快就報告到了大周皇帝吳三桂那里——還不是哪個吃里扒外的議政王、議政大臣報告的,他們的消息傳遞沒那么快,這第一個送到吳三桂這里的密折是“臣孫玄燁”用八百里飛遞送到長安的。

“老大、老二、老三你們怎么看?”

吳三桂看到自己的三個兒子已經一一傳看完了康熙的密折,就笑著發問了。

“父皇,”吳應熊道,“看來康熙已經決心當一個遼國皇帝了今后咱們的對手就是大明了!”

吳應麒則補充道:“父皇,兒臣覺得咱們的對手是大明的三李王!除了李輔臣、李中山、李來順之外,皆不足為懼。”

吳國貴則搖搖頭道:“父皇,據兒臣所知,大明的中樞是由大將軍錄尚書事李中山,尚書左丞陳永華,尚書右丞盧三好三人掌握的。如今李中山經略河南,國中之事就由陳永華、盧三好同領,李輔臣、李來順在大明中樞沒有多大的權力。”

吳三桂點點頭,道:“三李共大明,一李在中樞,二李鎮地方左陳右盧為輔弼。大概就是這么回事兒吧!那咱們該怎么對付他們?”

這是吳三桂第一次表態要對付大明了!

之前雖然有大周、大清、大靖三國同盟和所謂的大明包圍網。

但那都是底下人在和大靖、大清那邊的人搞,吳三桂只是不反對,并沒有大力支持。

另外,當時吳三桂的主要精力還在支持康熙斗福全!大周、大清是不是會真的結盟也難說。畢竟福全要勝了,他是不會和康熙一樣親周反明的。

而現在,大清那邊的新國策都定了——就是要當新大遼了!

有了這個新國策,周清同盟也就有可能成真了,所以大周的國策,也可以從反清為主轉向反明為主了。

“父皇,”吳國貴道,“兒臣覺得應該集中力量先打掉李自成、李來順李自成年事已高,不復當年之勇。而且觀察李順這幾年的戰績,他們的實力似乎也沒那么強,只是借著昔日的威名在虛張聲勢罷了。”

李自成、李來順最大的弱點是沒有多少老兄弟!

用兵打仗這事兒是個經驗主義的活兒,經驗豐富的老將老兵加上朝氣蓬勃的少年兵將,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戰力。吳三桂和李輔臣、李中山的軍隊之所以強,主要原因就是新老結合得好。

吳三桂有關寧老兄弟和陜甘反賊團,都是沙場上磨練了半輩子的狠人,而且他們的子侄輩也被吳三桂歷練出來了,戰斗力自然很靠譜。

而李輔臣的團體雖然規模小得多,但是老兄弟、小兄弟的組合卻很是不錯,李輔臣自己是當年大同余生的明軍降人的頭頭,而且他的兒子、義子、野種子又多,教導得都不錯,李中山又利用這些兄弟一起辦了精武門、講武堂,訓練出了一批基層軍官,再加上大量配備火器,軍隊的戰斗力也相當強大。

相比之下,李自成、李來順的團體實在差太遠了。當年的老兄弟損失殆盡,而那些藏在民間成長起來的二代們,也沒有接受過嚴格的軍事養成教育。

他們剛起來的時候,看著挺嚇人的,還利用分田分地鼓動了許多貧苦漢子,一度也有席卷的氣勢。但隨著時間推移,李自成年紀老邁,李順團體又在武昌這個安樂窩里安頓下來,他們的原形就露出來了。

這幾年和杰書這樣的對手在南昌、九江打得難解難分.實在是不咋地!

相比之下,李輔臣就猛多了,沒幾個月就啃下了杰書重兵布防的安慶,現在又掃蕩大靖、大清(聯軍)駐守的皖南,一路勢如破竹,未逢敵手。

更早一些在廣東打尚家,在廣西打孫延齡、馬雄,逼吳三畏的時候,也都是銳不可當的。

吳三桂點點頭,笑道:“老夫早就想收拾李自成這個逆賊了.上回如果不是李輔臣橫插一杠子,李自成早就死了。下次朕再對付李自成,李輔臣、李中山會不會插手?”

“父皇,兒臣已經安排好了。”吳應熊笑著接過話題,“李家兄弟很快就要反目.廣東、廣西也會出亂子,說不定咱們還能趁亂拿下廣東!”

(本章完)


上一章  |  康熙,你的大清亡了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