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209章 吳藩標準步兵團計劃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玄幻>>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最新章節列表 >> 209章 吳藩標準步兵團計劃

209章 吳藩標準步兵團計劃


更新時間:2025年09月05日  作者: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分類: 玄幻 | 原生幻想 | 輕小說 | 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求推薦求收藏)

羅馬人的故事實在太久遠,當代又缺乏足夠相似的先例,因此,朱文奎主持的這一輪改革,其實是他們自己尋思出來的。

在制定訓練手冊時,杰士卡等人認為,他們明軍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和歐洲其他軍隊一樣,非常“封建”。

各個地區的軍隊——或者說可能都稱不上軍隊,只是當地居民自發組織的民兵,相互之間差別巨大。不但語言不通,訓練程度、武器裝備、作戰習慣

都完全不一樣。這樣去作戰,效率肯定非常低下。

吳藩之前組織人手,去和土匪、領主交戰的時候,就多次遇到這種問題。由于領土實際上是離散分布的,因此就算有道路溝通,人員和物資的轉運也很困難。

再加上吳藩的行政人員嚴重不足,組織遠沒有大明本土那么嚴密,導致很多地方,官府缺乏足夠的倉儲,也沒有完善的兵站網絡。

到了需要交戰的時候,王府就得從頭開始忙——比如,巴伐利亞那邊,幾個效忠吳王的騎士,和臨近的領主們打起來了。對方喊了一堆親戚來增援,所以他們也要求封君趕緊來幫場子。

為了幫忙,地方官員首先得去和他們聯絡,偵查敵情,評估這邊需要的援軍規模和戰斗力。

如果只是那種常見的鄉間矛盾,對面只是幾個同樣的小領主,打起來的原因就是日常的搶水搶地,那么從附近的幾個州縣調集民兵助陣,仗著人多勢眾,就能把對方嚇軟,逼他們好好談判。可能都不需要專門準備軍械和物資;

但有時候,也會有大貴族盯上他們。不管是改良之后的田地,還是修筑的水利、道路這樣的公共設施,對其他人的誘惑都很大,因此免不了有人想要侵占。遇到這種情況,就得調集更多、更正規的軍隊了。

這種大場合,就需要更認真的規劃。

因為本地物資大概率不夠用,他們又不能跟對面一樣隨便搶。而且,很多軍械,也不是當地生產,搶也搶不到的。

對方的大領主可以提前采購軍械物資,但吳王屬下的這些人,普遍不怎么富裕,總不能都去意大利買,因此絕大部分還是要靠朝廷協調、調運。

這樣一來,各級官府還得提前安排物資的轉運。缺的盔甲從哪來,弩箭誰還有盈余,火藥大概需要多少……都得進行計算,然后命令下級進行運輸。

同樣,人員的安排也是如此。

吳藩的軍事力量雖然看起來很龐大,但能隨時調度的其實并不多。大部分民兵只愿意保衛本鄉本土,也缺乏行軍經驗,既沒有士氣,也沒有足夠的組織,去長期在外作戰。而且長期出遠門,確實會很影響生產。很多地方百廢待興,剛剛有點起色,確實還是避免比較好。

而吳藩國土散布各處,經常會面對不止一個地方同時遇到麻煩的情況。因此,反而經常會出現人手不夠用的問題。

所以,附近哪里的軍隊有空閑可以支援;哪些軍隊更適合對付這些敵人,這些同樣是需要提前規劃好的。因為士兵數量有限,所以就必須得“好鋼用在刀刃上”。

比如對面有大量騎兵,需要借助森林沼澤之類的地形進行防御,就會召集一批山民過來;如果敵人也是大批征召領民,行動遲緩,就把蒙古騎兵喊過來;如果需要攻打堡壘,就從巴伐利亞和萊茵河流域召集那邊的礦工和工匠。這樣左支右絀,才能用盡量小的代價,維護安全。

當然,這樣的后果,就是反應的速度也很慢。如果前線情況突然變化,很容易反應不過來。而且由于行政人員的數量和水平都有限,時不時就會發生錯誤。可能是士兵不夠,也可能是兵器送錯地方,嚴重的時候甚至能搞錯時間和位置,把援軍給派到其他戰場去,讓大家十分無語。

不過,在當地,這也是普通人唯一能有效得到外援的平臺了。

阿勒曼尼地區的村民,又不是英格蘭人,他們一向彪悍,時不時就有人暴動反抗領主。然而,領主可以四處喊人幫忙,村民卻很難。因此,大多數暴動,都以被優勢兵力的敵人鎮壓而結束。

而現在,有這么個機會,當地人肯定不會因為有點瑕疵就嫌棄。何況相比起來,吳藩這套草臺機制,至少還有個機制。

而且,領主們征兵毫無保密性可言,因為整個傭兵市場都是“開源”的。他們的軍隊和物資,同樣要通過這樣東拼西湊的方式攢出來,甚至還沒有吳藩的速度快。如果吳藩的調度管理和信息傳遞,屬于效率比較低,那他們都可以算是近乎不存在了。

所以,盡管看上去很草臺,但吳藩調兵的時候,甚至還有余裕去監控敵人的進度,進行調整和補救。也是因此,一直沒有出過比較嚴重的問題。

不過朱文奎認為,總不能始終就這么將就著。尤其是他在紫帳汗國居住的時間比較長,接觸的都是這邊的軍隊,就覺得哪怕在泰西,也是可以做得更好的。

他希望,能夠通過改革,讓所有隊伍都盡量規范化、統一化,擺脫封建軍隊的各種陋習,就算不能立刻變得像羅馬軍隊一樣,至少也得有點現代軍隊的樣子。

不過,盡管朱文奎給的指標比較高,但杰士卡在制定計劃的時候,還是做的非常保守。他在進行了一番考察之后,認為現在軍隊里,各級軍官的平均素質很糟糕。許多人都是倉促被提拔上來的,缺乏軍事教育和指揮經驗。

朱文奎在和脫歡等人的討論中,又不知道怎么得到了激勵。于是,講解自己目標的時候,動輒就“我太爺爺當時……”如何如何,覺得他太爺爺是農民,中山王、開平王也是農民。人家當年都能做到,我們現在也是有希望的。

但杰士卡查了些資料之后,認為明軍當時那個軍官團的素質,實在有些驚人。別說他們這些人了,估計就連羅馬人都夠嗆能比的。這是真的不好學啊……

杰士卡本人,是那種典型的老兵。雖然那會兒還看不出有什么特別的才華,但經驗非常豐富。從英格蘭到但澤,天南地北都去過,對于各處的軍事傳統頗有了解。

他認為,把所有隊伍都進行規范化,不止是訓練難度的問題。而是如果要求大家用同一個操典,同一套戰術,那么,以現在這些軍官和士兵的素質,肯定只會強行套用。

目前,吳藩的各支軍隊,都是以抗擊敵人入侵為主。在對抗敵人的時候,很大程度是要依靠本地人的優勢,借助對地形的熟悉,發揮機動性和更強的主觀作戰意愿,去千方百計打擊敵人。

他擔心,要是告訴大家“這是一套萬能解法,必須按照這個來”,那他們可能會盲目追求統一的戰術,連目前最大的優勢,都喪失掉了。

因此,杰士卡建議,先從其他地方開始進行統籌工作。在他看來,最適合作為開頭的,是語言和服裝、盔甲。

語言這方面是有切實的需求在。一開始他們的影響區域比較小,勉強還能應付。而現在,已經從東歐延伸到意大利,再到法國邊境,都跨越了好幾個大語言區了。

官府層面,倒是在推行官話,否則官吏辦事出差,帶的翻譯得比工作人員還多。但軍隊里,推行的還是嚴重不足。目前,最好效法紫帳汗國,除了進行教育,推廣識字,以便使用漢字文書,也要加緊推行“軍團話”。這才應該是統一編制和正規化的第一步。

此外,他還建議,要對士兵的外觀也進行統一。各個地方,不管是自行生產還是去外面購買,都應該使用統一標準的服裝和盔甲,做到整齊劃一。

王府里一些人對此有所質疑,覺得這么多事情都沒做呢,他就在這兒搞形式了。但杰士卡認為,這才是進行統一的第一步,也是不可忽視的過程。

他之前幫胡斯派練兵,有一些經驗。在他看來,一支軍隊,如果自下而上,都有統一的信仰,有共同奮斗的目標,那么對于戰斗力的提升,會是非常驚人的。

吳藩控制的各地,宗教教派并不相同——公教教會大分裂之后,不同地方的國王和領主們,都紛紛選擇自己支持的教宗。更別說,還有胡斯派這種“異端”存在。而越是這種混亂的環境下,就越要強調己方的共識,凸顯統一的特性。

他們這些人,都是大明的子民。不管追隨哪個教派,使用哪種儀軌,都信奉上天,尊崇天子,認為大家應該共同努力,掃除壓迫百姓的腐朽教會貴族和世俗貴族,建立更好的秩序。這個理念其實相當優秀,非常具有潛力。因此,更應該光明正大地展示出來。

在歐洲,藝術領域的最大贊助人,就是教會。長期以來,教會一直在大力支持建筑學、音樂和繪畫等領域的發展,因為他們認為,通過這些方式,能夠直觀地展示出宏大感,可以更好地打動信眾,強化大家的信仰。

而對于軍隊來說,整齊的隊列和統一的軍裝,就是一種宏大感和秩序感的展示,讓所有人一眼都能看出,大家是一體的。

此外,對于各地的正規軍隊,還要規范編制、旗號和軍職名稱。現在大家經常自己亂起一通,吳王居然也不管,只要來投他的,全都直接認。但往后,就不能再這樣了。現在的各種名號,也得進行改編和整頓。

在這個基礎上,可以推廣一些比較基礎的軍事技能訓練。比如行軍隊列練習,土工作業等等。戰斗的時候,也要從日常開始,先統一和規范營地里的各種紀律——比如如何構筑營壘,如何領取補給,怎么分配戰利品,等等。

而當這些都已經練的非常熟練,就可以去推動最后一步,也就是軍隊戰陣本身的正規化訓練了。

吳王府的留守大臣們,也不太懂這些,遲遲不能決斷。不過,杰士卡的思路得到了脫歡和郭康的贊同。朱文奎于是把這個文本發到吳王行營那邊,但對方回復說,目前一切運作都還挺好。推廣官話這個事情,可以支持。至于物資采購的調整這些,就過于麻煩,目前的財力和人力都不足以支撐,所以,還是先算了吧。

朱文奎又自己盤算了下,發現確實得花錢,于是也開始猶豫起來。

王府里幾個算賬的人天天爭論這個話題。杰士卡等人不愿意放棄,最后讓步說,如果實在壓力很大,就可以找幾個地方,進行試點。

杰士卡認為,這種嘗試,可以從最不花錢的步兵開始。他建議,找一個步兵的“模板”,然后再讓相近的人都去學習。這些人,就可以作為整頓軍制的開端。

如今,紫帳汗國以西的廣袤地區,最能打的步兵,他認為是瑞士人。正好,吳王府控制下的蒂羅爾地區,和瑞士人往來密切,而且環境和文化也有相似。之前,他們甚至已經請過瑞士教官了。

如果需要試點,可以把這種制度書面化、規范化,然后讓蒂羅爾那邊的幾個千戶先去嘗試,學習瑞士雇傭兵團的各種技戰術。這樣,哪怕效果不好,影響也不大,而且也不會太虧錢。要是成功了,就把蒂羅爾步兵團作為樣板團,進一步推廣。

朱文奎對此也有意,不過又怕王府行營那邊還是不準,一時沒想好怎么辦。

結果馬王妃也知道了這件事情,就把朱文奎訓了一頓。說他怎么關鍵時候就摳摳索索的,不像個世子,倒像是個小門小戶的管家媳婦。當年王府派到意大利的,只有幾個小吏、師爺、韃官,人家都能設法自己籌錢,盤活了整個州的經濟。他現在條件這么好,怎么反而不行了?

至于練兵的事情,他不聽老楊的,反而去聽行營那邊的話,是不是搞反了什么?那邊的回信,一看這行文,肯定是那幾個文人寫的吧。至于他爹,這會兒估計還在拉人吃飯、吹牛呢。

老楊這幫人,哪怕再沒文化,也是實際打過仗的。不聽他們的,難道要讓黃子澄去帶兵么?

朱文奎一時語塞,又猶豫起來,馬王妃便拿出之前吳王給的文書,讓他用這個,去直接給蒂羅爾地區,山陽、山陰五州下命令,讓他們開始準備。就說那邊離大都近,離吳王反而遠,所以為了提高效率,就先便宜行事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就不用操心了,回頭自然有人會處理好的。

朱文奎覺得有道理,于是開始執行。這之后,他們的統一訓練,才開始推行。


上一章  |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