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章蒂羅爾保路運動
197章蒂羅爾保路運動
作者: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當時,吳王政權還沒有像現在這樣聲勢浩大,因此大家聽完之后,雖然有興趣,但也就是“不妨一試,反正也沒什么代價”的態度。
不過,哪怕只是個傳言,鎮里人還是花了些心思。
按盔甲匠的說法,建立“大明”的這幫人,來自東方的塞里斯。他估計,是那邊的王位覬覦者之類的群體。總之,是有一定正經出身的。
盔甲匠認為,很多時候,知識比單純的武力更重要。之前大家吃虧,估計也是知識和見識不足。而塞里斯文化發達,這些“大明”的人,出身也不低,對于政治、軍事這些專業知識,都有非常深刻的認識。起碼,也是吊打本地老爺的。
而且,除了知識和眼界,他們還能提供更多東西。
據說,這些人一直在洛林,訓練當地的農夫和市民。只要向國王陛下效忠,就可以加入進去,得到那邊派來的專業軍事人員的幫助。至于在這段時間里,如何應付領主和礦主,如何進行訓練效果最好,人家那邊肯定也有方案。只要向他們求援,就可以了。
這樣,等訓練完成,大家也就算半個職業兵。他們也不指望自己能像故事里的羅馬軍團那樣正規,可以直接威脅元老院;或者像隔壁瑞士人那么兇悍,直接把領主打跑。但是,他們的要求,也沒有這么高。只要能嚇唬一下領主老爺,讓他掂量下繼續迫害大家的代價,也就夠了。
至于故事里那個外敵入侵,也好解決。山上不是有不少山民團伙么,可以心思活絡點,跟他們串通一下。鎮里干活的人,有不少就是進城的山民,和家鄉還有聯系。讓他們去喊老鄉來,還是可以做到的。
當然,有了大明撐腰,事情就更好辦了。
當地人同樣有一些“師出有名”的傳統。如果是大家自己造反,很多人就會感到心虛。而且,現在這個情況,大家的訴求,其實也不太一致。
說難聽點,很多人雖然生氣,但也只是嘴炮而已。目前,只有礦里頭的奴隸和奴工,最多加上城里的一些苦力,算是真心實意要造反的。而哪怕是底層學徒工,都沒有那么堅決——雖然嘴上一直說,想和十年前一樣,把猶太人全部吊死,但真到了要把具體計劃做出來,需要確定有什么風險,要去干掉哪個具體的人的時候,很多人又開始猶豫,感覺好像也沒必要做到這種程度了。
這樣一來,雖然都有共同訴求,但大家內部分歧也不小,導致很多時候并不好拉人。參與進來的人,也經常吵架,乃至互相鄙視,發生沖突。工匠覺得奴工沒有見識,過于瘋狂;奴工覺得工匠奴顏婢膝,不敢動手;城里人覺得山民粗野莽撞,沒有戰略意識;山民覺得城里人瞻前顧后,耽誤時機。總之,互相都有齟齬,也沒少鬧矛盾。
這個時候,拿出大明的旗號,就很有用了。因為吳王雖然看起來只是個流亡者,但也是個貨真價實的貴族,能提供不少理由。
盔甲匠告訴他們,在洛林地區,當地人就已經開始通過大明朝廷,聯合起來,給領主施壓。而他們這邊雖然遠,但也可以找大明國王作保,召集大家一起開個會,好好討論下。
大家也很贊同,因為這樣一來,他們就多了些選擇。冶鐵作坊的工匠最先反應過來,他們指出,伯恩哈德伯爵對大家擁有領主的權力,前提是他也在履行領主的義務,要遵守規則,保護領民,維護好領地的秩序。但是這些年,領地上各種是非,大多都是伯爵自己惹出來的。顯然,他已經違反了契約,沒有履行自己的職責。
所以,這種情況下,大家脫離他,尋找新的領主,也是合理的。這不能叫造反,而只是正常的流程,是如今通行的封建制度下,大家的正常行動。相反,如果伯爵不能接受,主動動手干涉,那就都是他的錯,不能怪大家也拿起武器對抗了。
這么解釋下來,不少人都覺得可以接受了。連行會首領們都認為,如果效果好,也可以投靠這個更好的領主。
伯爵天天找他們催要產品和錢財,導致這些人都不得安寧。稍有不順心,就威脅說,會和第一次暴動時一樣,把他們這些行會的主事者也全殺光。如果其他人能保證他們的安全,那換個領主其實也不算什么事情。
對此有意愿的人,在教堂里秘密舉行了集會,成立了一個臨時協會,約好大家合作,進行這次嘗試,在結果出來之前,誰都不能退縮。如果有人背叛,向伯爵和礦主之類的外人告密,其他人要合力除掉他。
在工匠中,鐵匠們受到的壓力是最大的。于是,鐵匠行會的人主動帶頭提供經費。由會長和幾名大師傅,自掏腰包,準備派遣使者,去找這個吳王問問情況。
如果他們能派人來支援,就再好不過了。這邊的人可以立刻響應,把伯恩哈德轟走,然后宣布這個領地從此歸屬吳王。
按理說,這種流亡大貴族,一般都是繼承戰爭的失敗者之類,不缺名義,乃至贊助人和追隨者,只需要一個實打實的領地,就能立刻重建封國。他們這時候效忠吳王的話,就屬于雪中送炭了。
而且,地方上的領地主動投效王廷,成為直屬領地,從來都是國王們非常歡迎的舉動,為此不惜給出各種優待。要是這次投資成功,他們整個伯爵領,可能就和法國的多芬內伯爵領一樣,成為有特殊地位的領地了。這種機會,又怎么能不試試呢。
在參會的人里,有個山民頭領叫阿迪爾,自告奮勇地要求擔任使者。
阿迪爾是個欽察人,能說會道,擅長跟人打交道。逃出礦區之后,他就組織了一批逃亡的蒙古奴隸,組建了一個小商隊,四處流動,給各個定居點販賣生活必需品,有時候也打劫一下路過的友商。
不過,因為來得晚,山區的蒙古部落,普遍不如本地部落混得好。再加上語言、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問題,他們和本地人之間也多有隔閡。之前因為伯爵和礦主過于殘暴,導致大家不得不團結起來反抗。等反抗成功之后,很多問題也再次出現了。
因此,處于不利地位的蒙古人,要更加期盼大明到來。在本地山民還有些猶豫,不知道要不要摻和城里人這些事情的時候,他們已經主動行動起來了。
阿迪爾保證,自己會把消息帶到,然后設法盡快把對方的反饋傳回來。他還建議,大家要做好準備,不管吳王怎么回答,都先行動起來再說——反正已經上書在請示了,那就先默認上頭答應了吧。
甚至,可以不等他到,就先發起暴動,打出大明旗號,殺死鎮里和礦上的猶太人,驅逐伯爵的勢力。如果事后吳王詢問,就怪使者走的太慢,導致兩邊日期沒對上。反正現在木已成舟,你就說這個領地你要不要吧。
這樣,也能防止吳王那邊的大貴族們瞻前顧后,硬拖時間,導致夜長夢多。這也算是他們在草原上,就見過不少次的手段了。
不過,其他人還是覺得,這個辦法太激進了。現在,他們對于伯爵,還是沒有多少勝算,不能這么莽撞。他那個小商隊隨時能跑,城里的工匠們可沒那么好跑……
要是吳王那邊不答應,其實也沒什么問題,能指點一下就可以。實際上,有些工匠反而覺得,吳王不出兵才好。因為他派來的兵,肯定都是外地人。這些人和伯爵拉來的軍隊,在當地打來打去,就算成功驅逐了伯爵,領地恐怕也要遭重了。還不如自己想辦法,拉山上的老鄉一起參戰。畢竟大家多少沾親帶故的,還好商量一點。
在這種心態下,阿迪爾出發前往洛林了。過了一段時間,一隊自稱吳王派來勘察情況的人,來到了這里。
他們說,阿迪爾想要請求援軍,但朝廷覺得,這邊還是太遠,派兵的話,怕是幫不上來。不過,領地上的生計問題,倒是可以幫個忙。因此,吳王派了隊護衛,帶著幾個農業方面的專家,來看看情況。
大家對此頗為失望,吳王派來的人也有點不好意思。他們告訴當地人,阿迪爾目前還留在洛林,繼續活動,看能不能說服朝廷加大投入。
至于他們自己,是吳王之前從紫帳汗國雇來的。這段時間,確實一直在按照命令,到各地忙碌,幫當地人改善生活——可能是朝廷一直在做這種事情,所以下意識覺得,這次當地人的要求,應該也差不多吧。
他們只會種植業方面的專業技能,怎么打仗,是真的不懂。不過這次,既然來都來了,就盡量幫幫忙。
聽使者的意思,這里環境閉塞,農業也不發達,但一般來說,這么大的地區,肯定也有一些尚有開發和利用價值的地方。他們還是可以考察下,看看具體情況,好規劃一下改進思路,看看哪些地方還有救。
當地人也不知道怎么辦好,只能決定繼續等,希望阿迪爾能加把勁。又聯系了山上的老鄉,讓他們各自出向導,帶著吳王的人轉轉,看看他們還有辦法么,畢竟,要是能改善一點農業,解決山上人多產出少的問題,也是有些用的。
不過,很快,吳王派來的人就結束了考察,又轉回來了。
他們向當地人抱怨,說之前阿迪爾一個勁講這個地方很貧窮,日子不好過,是不是有意隱瞞他們自己的問題,給朝廷哭慘要好處?因為稍微轉轉就發現,這里其實一點也不貧瘠啊。
這邊大部分地區,山勢并不險峻,尤其是那些山澗河谷,土壤非常肥沃,灌溉也很方便。有些地方的山坡,不適合種植糧食,但稍微開發下,就可以種植果樹等經濟作物。這種地方,按理說是不可能多窮的,也不知道當地人在搞些什么……
至于閉塞的問題,就更簡單了。
這個地方,只有一條大路。據帶路的當地教士說,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
大概在天兄紀元前15年的時候,奧古斯都派遣軍團,從意大利的維羅納基地出發,北上越過阿爾卑斯山,建立雷蒂亞行省,以此開辟更多通道,保障側翼安全和運輸,支援重要的多瑙河地區。
這里有個布倫納羅山口,是阿爾卑斯山諸口中最低的一個,因此通行也沒有那么困難。羅馬人于是修建了經過山口的大道,連接山南的意大利,和山北的蠻族地區。此后,這個山口,一直是阿勒曼尼和意大利兩大地理區塊的邊界。
不過后來羅馬衰落,大批蠻族南下意大利,帝國西部逐漸瓦解,羅馬人的勢力也從北向南,漸漸撤出了此地。之后,就再也沒有人,能對大道進行全面維護了。此后一千多年,大家就這么將就用著……
所以,說這里交通不好,屬于廢話——這路規劃的時候都一千四百多年前了,比天兄的歲數都大。此后,更是一千年都沒人管。現在還能看出來這里有條路,都是個奇跡了。也不知道是羅馬人工程能力過硬,還是后面的人太菜了……
他們不是筑路方面的專業人士,但這個情況,也實在太明顯了——你得有路,才能談交通啊。
除了這條千年老路,整個領地,甚至包括周圍地區,就幾乎沒有一條像樣的通道。連路都沒有,那交通當然閉塞了。這不是廢話么……
他們建議當地人,別想這么多了,先把種地、筑壩、修路,這些基本功給搞明白。回頭他們也會寫信給吳王,請他調撥一些種子和農具樣版,再多派遣些工程方面的人過來,指導大家進行建設。要不然,就算趕走了伯爵,這地方肯定還是這種鬼樣子。必須得治標治本一起來,才能有些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