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140章 吳王對阿勒曼尼的虛弱深信不疑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玄幻>>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最新章節列表 >> 140章 吳王對阿勒曼尼的虛弱深信不疑

140章 吳王對阿勒曼尼的虛弱深信不疑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22日  作者: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分類: 玄幻 | 原生幻想 | 輕小說 | 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作者: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擺賽汗將要親自參加會議的消息傳來之后,大家連忙開始對切爾卡瑟城進行緊急整理。不止是城里的居民,連趕來參會的人,也都被組織起來幫忙。楊士官和亞歷山大神父等人,在開完會之后,也得去幫著布置儀式場所,一時十分忙碌。

城里原本就有個會場。雖然在羅馬人看來,這里地處偏僻,就是個土匪窩子,但土匪窩也有大小之分。

切爾卡瑟地處第聶伯河畔,旁邊就是個不錯的港口,地理環境很優越。普通的土匪,最多只能過段時間來這邊銷次贓。能在鎮里占一片地盤的,都得是那種大悍匪才行。

土匪們都喜歡自稱“自由人”,在匪幫里,往往也會鼓吹一些大家都是兄弟、都對幫派事務有權力之類的觀念,以此號召眾人對幫派的事情上點心。由于這片大地的社會組織過于落后,還有很多原始部落的習慣殘余,因此有些時候,也確實能保證一些形式上的平等權力。

但很顯然,只要匪幫發展起來,內部同樣有三六九等。總有一些土匪,會比其他土匪更加平等。這些匪首,才是掌握幫派權力的人物。

不過,因為組織松散,這里也很難有人一家獨大,所以也就產生了協商的需求。

就像對內需要展示平等公正的姿態一樣,對外的時候,大匪首們也確實需要表現得樂于溝通、崇尚民主。畢竟團伙大起來之后,就需要些“體面”了。很多事情,還是需要通過談判和會議解決,不能天天都去動刀子火并——畢竟大家還得過日子么。而切爾卡瑟作為當地中心城市,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談事情的最合適場所。

這種對話的平臺,在當地語言里,叫做“蘇維埃”。

在這片大地,大部分政治詞匯,都過于“高級”,都是些外來詞。不過,“蘇維埃”卻是少有的、土生土長的斯拉夫詞。

它出自原始斯拉夫語的“說話、達成協議”一詞,可能是當地流傳已久的一種組織方式。9世紀的時候,西里爾兄弟把原始斯拉夫語正規化,形成了被稱為“古教會斯拉夫語”的體系。這是歷史上第一種書面的斯拉夫語,而這時候,人們就已經開始用“蘇維埃圖”稱呼當地的議會了。這個名詞和對應的組織,在羅斯教會中也長期使用,并且隨著教會組織的擴展,被更多人學去,一直延續到后世。

在切爾卡瑟,也有一個這樣的會議存在。大土匪們會如同城里的波雅爾一樣,定期舉行會晤,商量事情。為此,他們也修建了一座寬敞的建筑,作為會場。除了威尼斯人的奴隸圍欄,這地方應該就是城里占地最大的建筑了。

不過,這里如今已經完全換了個樣子。

幾個月前,一支羅馬輔助軍來到了這里。他們大部分都是汗廷召集的移民,來自阿勒曼尼地區。說是軍隊,其實更像是一支流民團,里面充滿了失地的農民、接不到活的工匠乃至不得志的小貴族,因為得到了朝廷對于發放土地和工具的承諾,來到了這里,希望在這個遙遠地方,開辟一方新天地。

這幫人怎么看,都不像是個正經的軍隊。不過,他們的作戰意志卻十分頑強——畢竟都是為了生計過來賭命的,而且都來到這兒了,其實也沒有什么退路了。

另一方面,阿勒曼尼地區,經過幾百年發展,現在也開始面臨人多地少的情況。而且因為管理混亂,很多地方缺乏維持秩序的力量,村民和市民都必須用武力保護自己,因此頗為彪悍。而且當地還有當傭兵的傳統,從沒有繼承權的小貴族子弟,到農閑時替人打仗賺外快的農夫,多少都有一些軍事經驗。在這支流民團里,都頗有一些老傭兵的身影。

盡管整體上看,他們還是只能算一群烏合之眾,但和同樣是烏合之眾的斯拉夫土匪們相比,戰斗力還是高了很多的。

和這個時代,所有羅斯城市一樣,切爾卡瑟也根本沒有什么城防,充其量就是一道木頭柵欄。在軍團提供的工兵的支持下,輔助兵們只花了兩天時間,就攻入了城市。城里的土匪,要么投降,要么被剿滅。僥幸突圍的人,也趕緊落荒而逃,無論如何不敢回來了。

占領這里之后,當地蘇維埃被阿勒曼尼人取締,土匪代表們也大多被審判、處決。不過,還是有一些和意大利商人關系特別好的,被他們花大價錢贖走了。

商人一貫吝嗇,大家對此很好奇。商會的代表對他們解釋說,這些人都是很好的奴隸販子和監工,尤其擅長對付斯拉夫人。

元老們一貫惜才,而且現在威尼斯正在積極拓展業務,填補羅馬人因為政策調整而逐漸退出之后,空缺出來的奴隸市場,所以就缺這種人才。還是趕緊雇走比較合適。

這之后,城里就開始了改造。大部分破破爛爛的建筑都被拆除,等待重新規劃。但會場是土匪們從基輔雇了專業工匠建造的,拆掉有點浪費了。因此,就繼續當做會議廳使用。

為了迎接擺賽汗,這里還特意重新裝修了一番。大家討論了一陣之后,決定把土匪們丟在里面的亂七八糟的裝飾,都清理干凈,重新布置。現在,墻上掛滿了羅馬人最喜歡的黑紅色“秦”字大旗,在中央位置,還特意懸掛了一組斧頭木棍,作為標志。看起來,顯得正規多了。

布置完會場和旁邊的教堂之后,亞歷山大神父等人,又帶著手下,急匆匆出了城,去幫忙修路。

原本,沿著河,有一條向南延伸的土路。不過和羅斯大地絕大部分地方一樣,這純粹就是個來往人多,漸漸形成的便道,甚至都沒有嚴格的路面范圍。盡管經常有商隊往來,但城里從來沒想過把道路整理下。之前冬天還好,現在開春之后,路面漸漸變得泥濘不堪,已經不方便使用了。

因此,城里還閑著的人,在軍團的調度下,傾巢而出,去緊急修復道路,為擺賽汗視察做準備。教會的人,從主教以下,也都去工地幫忙,務必要加快進度。

不過,干到第二天,他就遇到了意外情況。

為了表達重視,也幫助經營,擺賽汗經常帶領人馬,前往控制尚不牢固的地區,進行武裝巡查。其中有很大比例,就是來羅斯地區。每當這種時候,周圍的羅斯國家,也會派出代表團,前來駐地朝覲——這也算是這片大地上,延續已久的規則了。

之前,巡查的計劃就已經定好了。不過因為最近時局變化,大汗臨時增加了不少行程,準備多去幾個更遠的地方。因此,消息傳達出去之后,不止這邊幾個軍團的人,各個公國的代表,也趕來了城里。

亞歷山大神父等人干活的時候,就有一個使團,帶著運送輜重、家眷的車隊,路過這里。其中一家貴族小姐,恰好之前認識他。發現他們一群人灰頭土臉,在泥地里挖土,就停了下來。

神父上前寒暄兩句,想請他們繞下路。但貴族小姐卻開始笑話他,說他早就該聽從建議,趁著進修的機會,在基輔謀個職務。現在倒好,干了這么多年,還是跟一群泥腿子一起做苦工。使團里的其他貴族們,也紛紛笑了起來。

亞歷山大神父對此不以為然,只是回了句,說大家看待問題的方式,乃至榮辱觀念,都完全不同。在他看來,從事勞動是接近天父的方式,哪怕天兄也曾經親力親為過,顯然不是什么低賤的工作。

但既然這種認識都不同,那么就已經沒必要強行說服對方了,更不用相互攻擊。因此,之后他也沒有生氣。旁邊的人問他發生了什么,他也只是描述了一遍,就繼續干活去了。

顯然,在他看來,這種情況,已經不需要費口舌去解釋了,也不值得著急上火。不過,他自己可以淡然看待,也可以勸其他教士不要上頭。但其他的人,就未必能坦然接受了。

和他們一起干活的,還有不少軍團工兵。他們一聽這話,立刻不高興了。

對于軍團而言,施工、筑路,是僅次于作戰的最重要功績之一。攻擊修路的人,可不是鄙視勞動這么簡單,而是在否定他們的軍功體系。如果修路的人就是低賤的泥腿子,那整個軍團不都是賤民了?這種話都能忍讓,還有什么忍不了的?

這幫軍團兵,都不是能受氣的主,立刻鼓噪起來。他們拿著工具,直接頂翻了馬車,把整個隊伍的人,全都拉出來,狠狠揍了一通。軍團那邊派官吏來詢問情況,也沒有訓斥他們,只是讓他們別耽誤工程進度,就回去了。

事后,這邊就再也沒人敢惹事了。

不過路修好了之后,擺賽汗卻遲遲不來。眾人又等了一個禮拜,才接到新的消息。

朝廷派來使者,告訴大家,因為西邊出了大事,車駕耽擱了行程。不過討論之后,朝廷那邊決定,還是要完成例行巡視。

大家都很好奇,什么事情能耽誤這么久。神父他們通過楊士官,找人打聽才知道,是阿勒曼尼那邊出事了——和羅馬人關系很好的吳王,向阿勒曼尼王國發起了進攻。

“我都沒聽說過這個吳國。”亞歷山大神父好奇地問:“他和阿勒曼尼,誰更強啊?”

“現在應該是他們更強吧。”楊士官說:“我戰友給我講,說吳王這次聲勢浩大,是十拿九穩了,才發動戰爭的。他之前給我們發信告知過,但我們還沒準備好,他那邊就開始了。”

“這么急么?”神父有些擔憂。

“沒事的,人家后面專門說了,沒有問題,我們不幫忙也夠。再說他可是大明的人。”楊士官倒是信心十足:“如果不是有這個信心,也不會提前開戰的吧。”


上一章  |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