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就是這種情況。”脫歡評價道:“上來就說是南宋的三大禍患,我還以為是什么大魔頭級別的人呢。原來就是這樣啊……”
“這仨其實都不算什么大魔頭。金人至少在當時還能打一點,另外兩個,按理說根本不應該成為問題的。”郭康攤攤手:“可惜大宋自己不行,那就沒辦法了。”
“他不是能打得過人家么?”脫歡問。
“不止是軍事問題。鐘相楊幺只是農民軍,還好說。劉豫的齊國政權,卻是金人專門冊立的傀儡。”郭康解釋道:“正常來說,這一看就是個入侵蠻族扶持漢奸,建立的偽政權,根本沒有什么合法性,也不會有多少號召力。然而,南宋自己卻更加逆天,導致偽齊都能對它構成威脅。”
“劉豫本來是北宋的進士,擔任濟南的知府。在朝廷里,他和宋徽宗以及大臣們,關系都不好。劉豫的祖輩都是農夫,全靠自己勤學才考上。當官之后,曾經多次上書說講禮制的事情。宋徽宗嘲諷道:‘劉豫是河北的種田人,懂什么禮制’,于是把他貶官。劉豫因此懷恨在心。”
“等金人南下時,幾次交戰,發現形勢不利,就想要投降。濟南的將領關勝驍勇善戰,多次出城擊退金兵,劉豫就設法謀害了他。但城里百姓還是拒絕投降,于是只能自己縋城出逃,投靠了金人。”
“劉豫性格自私狹隘,沒有道德,當時的人就很鄙視他。然而,趙構更加自私,也更加缺德。面對金人的時候,甚至都不如劉豫。”
“劉豫的大齊皇帝頭銜,是同樣自稱皇帝的金太宗完顏晟冊封的。皇帝冊封皇帝的事情,以往也只有石敬瑭這樣的案例。不但如此,金人在詔書里專門說,讓他‘世修子禮’。很明顯,這就是個典型的‘兒皇帝’偽政權。”
“但是,趙構的頭銜,同樣是金人冊封的。南宋的國書格式,是‘大宋去大字,皇帝去皇字,書用君臣之禮,有再拜等語’。所以,劉豫的政權尚可以自稱‘大齊’,趙構的政權連自稱‘大宋’都不行;劉豫的皇帝就是個外交兒戲,而趙構在外交場合連皇帝都不是;劉豫自認是金人的兒子,十分屈辱,然而趙構想當兒子,還當不上呢。”
“那段時間,趙構對金國只能稱臣。當年石重貴對契丹,就是只愿稱孫,不愿意稱臣,引起遼國震怒,因此被滅亡。他這個待遇,還比不上孫子呢。非要比較起來的話,大概和交趾差不多吧,都是在國內過個皇帝癮的那種。一直到后來隆興和議的時候,宋金關系才由‘君臣之國’上升到‘叔侄之國’。一直也沒有到劉豫那個程度,屬于當漢奸都當不上最大的。”
“原來還有這些事情。”脫歡感慨道:“怪不得他心虛呢。”
“名聲問題還只是原因之一。靠著吃老本,趙構還是能得到不少人擁護的。但實際執政的效果,也一樣糟糕。”郭康補充道。
“劉豫的軍隊,主要是收攏起來的北宋潰兵和土匪,素質很低劣。但是南宋方面,不但沒法收攏潰兵,還在制造亂軍。”
“徽欽二帝在大敵當前的時候,還在不斷內斗,地方秩序自此開始混亂。后來趙構稱帝,很多人希望他收復故地。朱熹記錄說,趙構即位的時候,河東BJ東西的民眾,日夜自守,指望他能回來。然而趙構一直徘徊不敢北上,導致人心離散。所以‘王師之來,全無盜賊。駕一居淮甸,賊起百十萬。’后來很多亂軍,包括那些威脅趙構統治的大軍閥,都是這會兒出現的。”
“最初的時候,宗澤還在汴京一帶活動,軍閥丁進、李成、楊進等人,都聽從他的指揮,不敢肆意行事。宗澤去世后,亂軍徹底失控,一度出現了幾百上千支軍隊。而其中不少人,后來都被劉豫平定或者招攬。對百姓來說,一個大土匪,比一百個小土匪,要好太多了。南宋大臣都給趙構說,百姓不是不認大宋,只是投靠劉豫能避免被屠戮,所以不得不依附,算不上大罪過。”
“為了獲得民心,劉豫政權一邊指責趙構自己拋棄百姓,放棄道統,一邊進行各種改革,到處宣傳,試圖樹立良好形象。稱帝之后,就宣布要不度僧道,文武雜用,改變宋朝的稅制。”
“劉豫等人聲稱,宋朝的稅制完全是為了斂財,而且縱容豪勢之家,放任兼并,導致稅收來源縮減,貧民的壓力卻更大了。因此,要改變稅制,還派遣大量人員去基層勸農,試圖恢復生產。”
“劉豫政權對基層的統治力量很薄弱,大部分制度都沒法實施。但就算如此,還是產生了一些效果。此外,劉豫還疏浚了黃河水患之后,幾乎荒廢的舊濟水水系,組織人修筑堤堰,清理河道,又開鑿小清河。當地農業得以恢復,運輸也通暢起來。小清河成為鹽業的重要通道,讓沿河經濟迅速恢復過來,這河也一直用到后世。”
“偽齊建立之前,山東還爆發過人相食的饑荒,糧食價格飛漲,商人紛紛向當地運糧售賣,以至于南宋朝廷要連連下令禁止。但幾年之后,金國廢除偽齊,南宋趁機接收了一部分領地時,這里已經糧食充足,谷價低廉,可以運出糧食,接濟江淮一帶。在規劃進軍戰略時,也認為山東地區糧草充足,不需要專門攜帶補給。”
“另外,劉豫還利用金人內部的矛盾,給自己牟利。他背棄了之前投靠的金國貴族撻懶,改投了權臣宗望。對宗望來說,劉豫如果繼續給金廷納貢,那么肥的是朝廷,而不是他自己。于是,劉豫只需要給宗望的駐軍交錢維持,連歲幣都免了,達到了兩宋從未有過的高度。承擔的財政壓力,也沒有南宋那么重。”
“相比而言,偽齊政權最弱的反而是軍事,別說打不過岳飛韓世忠這一批將領,連各地軍閥混戰的時候,劉豫手下那幫廢物,都經常打不過宋軍。他最后被廢黜,也是因為表現實在太差,根本不能充當緩沖,替金人分擔壓力。相反,只要大戰開啟,他就得喊金兵幫忙,而且送的實在太厲害,甚至經常連著金兵一起送掉。后來宗望倒臺,其他人趕緊把劉豫廢了。不過金人還是給他留了個王爵,花錢養著。”
“這三個大敵里,偽齊是戰斗力最菜的一個,甚至都不如楊幺的農民軍。他能位居第二,給南宋帶來巨大壓力,恐怕不止是軍事威脅問題。”
“忠于南宋的民間人士和官員,都有人上書,提醒趙構,中原離亂日久,民心思定,而劉豫正在試圖施行仁政,拉攏民心。要是百姓適應了新朝雅政,南宋可就危險了。連岳飛都上書說,劉豫在‘儉約結民’,別管他是真心還是裝得,至少這么去做了,那百姓就會受到蠱惑,時間長了就不會再支持朝廷了,所以,必須得盡快北伐。”
“在趙構的持續努力下,一個正統王朝,合法性和號召力,都要比不過漢奸了,那大家當然發愁。所以才說,偽齊能有資格算得上禍患,全靠趙構襯托的好。這麻煩,就是他自己創造出來的。”
“一個王朝的大忌,和個人一樣,莫過于是非不分。”郭康最后也提醒道:“南宋把想要干掉自己的敵人視為父母,把想要扶助自己的百姓視為仇人。這樣的政權,怎么可能有好名聲呢?”
“漢人一向善戰,靠吃老本,還能偏安一段時間。要是我們這邊,連茍活都是不可能的。趙構尚且無后,而波西米亞的諸侯、卿大夫,一邊指望百姓替他們干活,一邊又看人家不順眼,想要剿滅他們,也是一樣的無德無禮之人,又能有什么好結果?”
“他們指望阿勒曼尼人會照顧他們,然而阿勒曼尼的貴人,會讓他們的家族繼續富貴傳承么?這些人恐怕也不會有后代了。他們的家、邑,看來要留給別人了吧。”
“不止是讓老楊他們警惕。我們自己,也得提防這種人啊。”他搖著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