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第七十五章 誰是哈里發忠于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玄幻>>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五章 誰是哈里發忠于誰

第七十五章 誰是哈里發忠于誰


更新時間:2024年12月03日  作者: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分類: 玄幻 | 原生幻想 | 輕小說 | 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求推薦求收藏)

進入埃及之后,預想的交戰并沒有立刻發生。

脫歡等人原本預計,埃及的馬穆魯克軍閥應該會在外來壓力下團結起來,和當年對抗法王路易的時候一樣,集結出一支大軍,嘗試和他們在控制區邊境的設防城市附近交戰。然而這次,他們卻沒有遇到類似的情況。

在情報方面,紫帳汗國繼承了蒙古西征以來就形成的良好傳統,和各路商人都關系很好,經常借助行商,搜集關鍵信息。這次,他們也一直在通過意大利和敘利亞的商人,以及專門派出的探子,提前進入各個交通要道,探查情況。

在地中海世界,紫帳汗國自己以外的國家,對流動人員的管理,和沒有差不多。尤其是貿易繁榮的城市和集鎮,理清外來人員,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大都,之前都有這么多光天化日存在的私人武裝組織,何況其他地方。再加上其他軍隊,普遍依賴商人供應軍糧和各種補給,所以,軍隊要秘密調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但各方面的情報都顯示,埃及的馬穆魯克并沒有調集軍隊迎上來。相反,幾個大軍頭,紛紛把隊伍帶到了尼羅河以西,躲避羅馬軍團的鋒芒,然后集結起來,先去打哈里發去了。

這個反應,倒也沒完全超出紫帳汗國這邊的預計。

他們的行程彎彎繞繞,其實本來就有故意為之的成分。埃及的軍閥們和哈里發的矛盾,越來越嚴重,如果他們能打起來,對紫帳汗國來說,是一件好事兒。雖然大家都知道哈里發就是個傀儡,但傀儡也是有面子的。要是馬穆魯克軍閥們把這個面子都戳破,其實有利于紫帳汗國今后的宣傳和管理。

另一方面,哈里發也聚集了一些支持者,守衛最后的據點亞歷山大港,也不是一下就能打下來的。如果馬穆魯克軍閥和哈里發打起來,去硬啃亞歷山大城,雙方都會受到損傷。今后對付馬穆魯克們,就會輕松一些;拿捏哈里發的時候,也不用擔心他的追隨者會制造麻煩。

雖然時間不好精準把握,但哪怕謝赫這幫人進軍神速,真的打下了亞歷山大城,把哈里發抓走了,也不妨礙大家借著救人或者報仇之類的名義,繼續進攻啊。

所以,之前進軍的過程中,雖然哈里發的使者頻繁趕來,催了好幾次,脫歡也只是回復,讓他堅定信心,守住港口,等待救援就行。和他們一同行進的敘利亞哈菲茲部,也對此心知肚明,大家一起不緊不慢地行軍,不把催促當回事。

四月中旬,軍隊占領了尼羅河三角洲東北的港口城市達米埃塔。

據讓娜女俠說,這里就是當年路易九世登陸的地方。那一次,十字軍的聲勢,比這次聯軍還浩大,但由于法國人的神奇發揮,最后還是把大好局面給送掉了。

不過這次,形勢明顯有所不同。直到這里,他們還是沒有碰到有組織的抵抗。

停留了三天,從意大利人的船上獲得了一批補給之后,眾人開始討論接下來的行動安排。

在巴勒斯坦的時候,就有消息說,謝赫那邊也知道了出兵的事情,打算搶在他們進入埃及之前,先拔掉亞歷山大這個釘子,防止兩邊會和,導致自己陷入劣勢。

一些傳統派的官員和教法學家們希望勸阻這個想法,說信徒們至少應該給哈里發基本的尊敬,直接動兵去打,有點不太體面。然而馬穆魯克們完全不當回事,甚至當眾叫囂,說那哈里發,你們還真當回事了?不過是我家主子立的小兒,能立他,就能廢他。

學者們反復勸說,說這些話,是可以做,但不能說的;哪怕純粹從功利角度考慮,也得做做表面文章。早些年,當時的蘇丹扶立哈里發的時候,也沒給他什么權力,單純就是為了增加國家的合法性。現在要是大家都明著動兵,讓哈里發徹底喪失權威,國家的威信也會衰減,也不利于諸位的統治啊?

可惜,馬穆魯克們一向不鳥這些大道理,所以,一直也沒人聽從勸告。

作為大頭領,謝赫本人倒是穩重一些,考慮的也比較全面。他對反對者說,合法性的問題,自己當然已經考慮過了。這個事兒,其實很簡單:要是抓不住哈里發,他們就是反賊了;而要是能打贏,把哈里發抓來,那這些行動自然就是合法的。所以,現在的關鍵,就是趕緊出兵,把哈里發拿下——誰要是再敢反對大家抓哈里發,就是反對合法性,也是反對作為合法性代表的哈里發,統統都是謀逆的異端,都得砍了!

這一通分析,把學者們都給干懵了,這下也沒人敢反對了。大家都感嘆還是老大比較懂,謝赫自己也覺得自己真是個邏輯天才,于是高興地點齊兵馬,發兵北上去了。

現在,羅馬敘利亞聯軍,就面對著選擇:到底是直接去亞歷山大,救援哈里發;還是先順著尼羅河南下,直搗開羅,迫使敵人回援。

經過討論,大家還是選擇了第一種方案。

脫歡和兩個軍團長、以及其他官員將領們,討論之后認為,對羅馬方面來說,最有利的選擇,就是速戰速決,盡快和對方進行戰略決戰。

先去打開羅,確實可以威脅敵人后方,給他們施加壓力。但埃及的情況,和其他地方并不相同,馬穆魯克政權的首都雖然就在開羅,但目前看來,他們那個性子,似乎并不太“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經過這一路行軍,大家算是意識到這一點了。

如果去攻城,不說花費時間和可能損耗,單論調動敵人的作用,就可能不會太理想。而且戰后,還得分出人手,把守這一路的城池和交通要道。這次,他們帶來的人本來就不算多,占領的地盤越大,就反而越麻煩。不如直接趁著銳氣還在,先把敵人主力打散再說。

這個決定,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贊同,最后由脫歡確認,下發給各部執行。要求大家集結船隊,返回達米埃塔港口,登船之后,直接走海路前往亞歷山大港。

得到命令的時候,郭康還在城外一處村莊里,跟著“老海膽”師徒,進行調查走訪。

達米埃塔,在埃及本地的語言里,叫“杜姆亞特”。和埃及大部分地方一樣,歷史及其悠久。現在的這個名字,來自于科普特語,早在希臘化時代,就有所記錄了。而這個科普特名字,很可能又是直接來自古埃及語的“停泊,港口,城鎮”,恐怕整個歐洲,都沒有幾個這么古老的名字了。

達米埃塔城原本位于海邊,后來第五次十字軍就在這里登陸。第五次十字軍異常混亂,各個來頭的參與者彼此互相不服,連登陸點都不一致。最有手腕的領導者、神羅皇帝腓特烈二世,還被教宗禁止參加遠征。盡管如此,腓特烈還是設法通過外交手段,給手下拉來了重要支持——小亞的羅姆蘇丹國,是阿尤布王朝的宿敵,因此也同意加入戰爭,配合作戰。

雖然城市設防堅固,據說有三道城墻和數十座塔樓,但十字軍秉持著先前攻陷君士坦丁堡的威風,還是一舉攻克了這里。被勝利沖昏頭腦的十字軍,甚至拒絕了埃及蘇丹用耶路撒冷換取達米埃塔的提議,希望一舉征服埃及。只是,后來的戰斗中,十字軍因為內部混亂,貴族們整日扯皮,導致指揮失能,只能空耗時間,遲遲不能擴大戰果。

而北線,真正的十字軍主力羅姆蘇丹國,意外被阿尤布王朝提前擊潰,導致敘利亞方面的軍隊得以抽出手南下,讓埃及的十字軍壓力倍增。

等到十字軍終于下定決心,要出城決戰的時候,又遇到了尼羅河泛濫,進退不得。最終,十字軍在曼蘇拉被徹底擊敗,余下的人只能投降,獻出城池來換取俘虜,然后乘船逃走。但城市也被糟蹋的不清,人口大量減少,衰敗下來。

過了三十年,法國人組成的第七次十字軍再次光顧這里。此時,城市的防御已經被破壞了不少,再加上埃及正好處于內亂,抵抗者力量弱小,因此再次陷落。不過,尼羅河的泛濫再次遲滯了軍隊。等河水退去,他們發現,阿尤布蘇丹已經病死了,他的兒子沒有足夠的權威,軍中的馬穆魯克們蠢蠢欲動,國家最高權力則被蘇丹的遺孀把持。

法國人顯然覺得這是個好時機,畢竟大伙兒還能對付不了一個女人么。不過之后的戰斗中,十字軍在曼蘇拉戰敗,被人追著一路打了回去。路易九世親自跑到前線,鼓舞士兵,勉強維持了防御。但堅守了一段時間后,國王本人也病倒了。軍隊的士氣徹底崩潰,紛紛投降,包括國王本人在內的三萬多人被俘。

法國人投降的日期,甚至成了一個當地節日。一直到郭康那個時代,達米埃塔地區的國慶日,都和埃及其他省份不一樣。人家過得是現代節日,他們的國慶節還是這個“乳法節”。

雖然兩次都最終打敗了十字軍,但這個地方,是真的沒法住了。埃及的內亂結束后,新蘇丹拜巴爾廢棄了原本的城址,在更遠離海岸的河口,興建了新的達米亞特城。新城距離海岸有好幾里,留了緩沖的空間,而且正好卡在河道渡口,防御上更加方便了。只是這次,紫帳軍隊是從陸上過來的,城里駐守的馬穆魯克甚至沒有抵抗,就早早逃走了。這些精心設計的防御設施,依然沒能發揮出作用來。

在達米埃塔以南,就是兩次十字軍都折戟于此的曼蘇拉城。不過現在,那邊也沒有大軍駐扎了。守城的官員和衛兵早早躺平,派來信使,告訴他們,自己毫無敵意。

信使聲稱,城里人都忠心耿耿,毫不動搖地忠于哈里發和蘇丹——至于誰是哈里發,誰是蘇丹,大家才沒有興趣;對于諸位和諸位擁護的候選人,也都沒有敵意。反正你們打完之后,告訴我們就行了,我們還會繼續忠誠的。

由于戰略方向當時還沒有確定,軍團也沒有急于南下。相反,派出了大量斥候,到處勘測地形之后,郭康干脆親自帶人,到處走訪探查去了。

達米埃塔附近,有好幾個從事農業的村子,和沿河其他地方一樣,排列在尼羅河以及她的各個支流邊,像數千年前的祖先一樣,依靠河水進行耕種。沿海,在碼頭附近,還有個漁港,一些漁民聚集在那里。不過這里的漁產似乎并不豐富,所以漁民人數稀少,也不富裕,有些干脆是小商販和附近農夫兼職的。

至于沿河的漁業,往往是村里人自己就做了。但村民都說,河里鱷魚很多,蚊蟲也特別猖獗,所以不到特別需要的時候,大家其實不太想去捕魚。但稅吏每年都會來,田地出產的糧食,這兩年交稅都根本不夠,所以只能去河里,進行捕魚、收割蘆葦之類的勞作,作為補充,勉強留點飯吃。

這里絕大部分村民都信仰天方教,在港口城市里,也有一些科普特教會的信徒。城里的科普特人,做生意的不少,所以有點錢,教育水平相對來說也高一些。他們每年給城里的馬穆魯克長官,繳納一筆額外的保護費,換取對方不干涉教區的內務。因此,馬穆魯克反而樂見這些異教社區存在,不怎么去管。

村里的天方教徒就沒有這么好過了。雖然人數眾多,但普遍十分貧窮。城里的科普特教徒對于軍團的抵達歡欣鼓舞,主動來和他們聯絡,匯報自己知道的情況。但村里人卻很警惕他們,大部分人也十分膽小,拉過來問一下情況,都能嚇得說不出話來。

好在,擔任翻譯的老海膽,常年在江湖上混,很擅長和陌生人打交道。來回說了一通之后,當地人總算給他們說了一些事情。

那一帶的人都反應,這幾年河流不太正常,水位忽高忽低,懷疑是胡大發怒了。所以,糧食減產也很嚴重,讓村民的日子雪上加霜。他們這邊的教士,也向城里的馬穆魯克說過,希望能減免稅收。但馬穆魯克要打仗,因此不但不同意,還想著加稅。

教士很不滿,就找了當地的“卡迪”教法官,揚言要去開羅投訴。結果馬穆魯克派人過來,把卡迪和幾個村里的教士,都給抓了。到現在,當地政權都換了,這幾個人還沒放出來呢。

郭康等人都很是無語,穆罕默德建議他派人回城里看看,確認一下。村民們普遍膽小,不太敢和他們打交道,尤其不敢隨便進城。郭康便親自帶了兩個膽大的村民當代表,跑了一趟。結果,發現那幾人還真的在蹲大牢。

原來,馬穆魯克長官已經跑了,但獄卒們都是城里的當地人,沒法一起離開,也沒從新的統治者那里收到命令,因此,便依然按照慣性,繼續忠心耿耿地看守牢房。也沒人記得這幾個倒霉蛋是怎么進來的,所以就這么一直關在里頭。

郭康于是做主,把他們放了出來,說按照羅馬的習慣,大軍經過這里,所以不管信什么教,拜哪個圣人,今年的稅都不用教了,趕緊回去吧。

村里人對此很是感激,那之后,郭康收集信息的速度,才快了不少。


上一章  |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