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第二十章 破塢堡,伐邪廟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玄幻>>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章 破塢堡,伐邪廟

第二十章 破塢堡,伐邪廟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10日  作者: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分類: 玄幻 | 原生幻想 | 輕小說 | 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展示完了這些產品之后,眾人簡短吃了個午飯。郭康又帶著他們,來到了旁邊一座小教堂。

這里其實也是個棚屋,屋子里沒什么裝飾,就是放著個簡樸的十字架,后面掛著個宗教畫卷軸。畫卷上,一名頭上頂著光圈的大胡子老漢,正趕著一頭牛,在地里勞作,旁邊畫了個框,用漢字寫著“天父”;田地旁的房間里,一位面目慈祥的婦人正在織機旁紡紗,旁邊同樣有個方框,寫著“圣母”。圣母旁邊,有個桌子,“天兄”正趴在桌子上,手里拿著尺子,正對著一本書閱讀。而在農田外,“神祖”穿著盔甲,正在田壟上巡邏。

這種宗教畫,是教會專門定做,批量印制,制作成卷軸,發給各個基層教堂用的,目的是取代那些更加昂貴的手工圣象畫和壁畫,讓沒多少閑錢的鄉村教堂,也能有足夠的圖畫,來進行裝點和宣傳。

和其他各家教會不同,自從張大牧首開始整頓工作,羅馬教會就一直很重視統一性和規范性。各個地方教會與中央的關系,比其他各家都強得多。

每年秋季,上級都會派出裁判組,對各個基層教會的情況進行考核,獎勵那些功勞突出的神父和教士,查處那些腐化墮落的人。教士們定期還要到主教區的神學院,補充專業知識,接受神學、哲學、演說等各種教育,提高素質水平。一些從事專業工作的教士,還會被派遣到官府、工坊、大學等地進修,學習水利、農業、手工業等方面的知識,方便他們為教會和所在教區服務。

在這種環境下,教會對于各種宗教用品,也有一定要求。由于分支眾多,而且每個基層教會都得使用符合要求的禮器、圖畫,導致這些宗教用品的需求量也很大。為了生產宗教畫,教會常年在印刷領域投入重金,雇傭了一批匠人,研究如何印制大幅復雜圖案。既要盡可能提高速度,還要保證印刷成品的質量。經歷了幾十年發展,現在這種彩色大圖印刷技術已經成熟了很多。這種繪畫,看著大,但其實生產起來,成本已經不算高了。

理論上來說,這東西其實也是一種“文藝復興”。因為意大利的教會贊助藝術,同樣也是出于宗教目的。有說法還認為,人類的一切藝術活動,例如舞蹈、音樂、繪畫等等,都是隨著原始宗教的產生而出現的,也都是為了宗教目的服務。

那些特別能歌善舞的地方,比如印度之類,往往也是宗教氛圍濃厚的地方。因為宗教才是讓整個社會都致力于藝術的最大動力,而且這個動力是不分上下層的。有了這樣雄厚的基礎,才容易形成氛圍,產生佳作。隔壁波斯人也是出了名的能歌善舞,情況其實也差不多——畢竟波斯人本質就是高地印度人,他倆其實沒太大差別的。

在地中海世界,當然也是如此。各地的教會也很早就發現,在宗教場所和宗教儀式中,磅礴的樂曲、高聳的建筑空間、宏大的宗教畫,能起到重要的渲染氛圍作用,對于安撫和團結信眾,十分有效。

為此,整個英格蘭掀起了興建教堂和修道院的高潮。幾十座宗教建筑拔地而起,開始給威廉國王進行多線程并行贖罪。然而,這些石頭建筑普遍花費巨大,使用時間卻不長。過一段時間,就會有幾個垮塌掉。

當然,對于作為例子的威廉本人來說,這些教堂倒是用處不大……

威廉死后,他的兒子們互相攻伐,爭奪統治權,沒人管親爹的尸體。后來一些舊部和修士,收斂了威廉,試圖把他下葬。然而他們做的棺材不夠大,眾人只能把威廉的尸體往里硬塞,在努力的過程中,嚴重腐壞的尸體,字面意義地直接爆炸了。

當然,技術的進步,還是確實存在的。目前,還有個重要的方向,就是如何運用。

為此,威廉決定節食減肥,他的減肥方式是完全不吃任何食物——除了酒。在長時間的縱飲狂歡之后,威廉努力又上了一次馬,結果,他巨大的肚子撞到了馬前鞍上,受到了嚴重傷害,整個人失去平衡摔了下來,很快傷重死掉了。

這個情況,也不局限于英法,整個歐洲都是如此。有些教堂辛辛苦苦修了好多年,使用起來沒多久就完蛋,以至于教堂的修建期都特別長,因為總是在修修補補。后世見到的“古老”教堂,經常都是坍塌之后反復重建的產物,以至于最古老的教堂,都是羅馬人的老物件改造使用的。

反正,從結果看,這些祈禱,好像也沒讓天父怎么喜歡他……

從后世往前看,能找到的最古老的、一直沿用的建筑,還真就得到文藝復興那會兒才有。這個時代的建筑水平,也可見一斑。當然,能在三四百年的時間里,取得這么大的進步,在建筑學洼地中,培養出這么多合格匠人,可見,教會在這些技術上的投資,還是很有用的。

繪畫這方面,取得突破還算比較晚,像建筑學這種,進步就更明顯。畢竟,哪怕在三四百年前,在歐洲很多地方,大家連教堂都建不好。

“征服者”威廉占領英格蘭之后,大肆屠殺當地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幾乎把這些人殺絕。哪怕對于當時的歐洲人來說,這種殺戮也太可怕了,以至于讓威廉自己都感到了不安。為了防止死后下地獄,威廉專門請了教士來給自己祈禱。但他自己都懷疑,自己的罪行太大,只靠這幫人念經沒啥用,于是創造性地構思了一個新主意——多造一些教堂,讓他們一起祈禱,贖罪效率不就更高了么。

完成了征服之后,威廉沉迷享樂。那會兒的蠻族也沒什么其他足夠吸引人的娛樂活動,所以天天也就是胡吃海喝。到最后,他已經胖到都無法上馬了。

只靠教堂被動吸引人,在境內還好,如果要向蠻夷傳播教化,效率就太低了。不過拜上帝教會很早就發現,自己在宣傳上有很大優勢。因為相比其他教會,拜上帝教教士的組織度更高,專業技能也更強。

早年,紫帳汗國喜歡從草原上拉廉價的騎兵。海倫娜太后執政的時候,曾經有記錄說,征兵官員拿著一口鐵鍋,就從欽察草原那邊,哄來了二百個自帶坐騎和弓箭的牧民。

那時候,金帳汗國已經基本瓦解,那些蒙古和突厥部落,普遍沒怎么見過世面。紫帳汗國的征兵人又是專門挑選的,很多都是口燦蓮花的希臘說客。面對那里的大小部落,就自稱主君也是蒙古一系的汗王,是金帳汗國的正統接替者。對當地部落,各種說好話,見什么人都一口一個“安達”,表現的很慷慨,給首領各種贈送禮物,還許諾要帶大家,一起去西邊搶東西。

因此,很多草原部落,都樂意給他們當兵。然而,南北戰爭之后,紫帳汗國的軍事核心,一直是軍府的士兵。對這些牧民并不重視,只是把他們當做廉價炮灰,在大戰之前,撒出去騷擾敵人,盡可能破壞他們的后方,并且在大軍監督下,和敵軍手里那些同樣是廉價炮灰的傭兵和土匪拼命。

那會兒,一口劣質鐵鍋大概需要七八千個銅幣,算起來,平均一個牧民大概也就值五十個銅子,可以說十分便宜了。大部分人,分到戰利品的優先級也很低,很多人干脆活不到劫掠戰利品的時候。所以,就算損失,大汗和貴人們也根本不心疼。

不過,由于長期這么拉人,一些部落自己都開始受不了。久而久之,連“安達”都快成貶義詞了,一聽就知道,又是希臘老騙子來哄人。

后來,尹大牧首在河北當主教的時候,開始公開反對這種行為。為了說服眾人,在當時的張大牧首的支持下,他打扮成游方傳教士,帶著兩個隨從,就偷偷跑去阿勒曼尼和波蘭一帶,游歷了一段時間。回來之后,他寫了一份很長的報告,建議停止這種戰爭模式。

尹大牧首的文化造詣很高,還公開引進東方的哲學和神學著作,號召教士們學習,以至于大都的希臘神學家戲稱他為“尹道長”。他的報告也寫的很好,甚至成了當時的模版。在報告中,他認為,草原牧民的作戰效率低下,進行的破壞也是漫無目的的。

由于缺乏指揮,也沒有什么戰略大局觀,這些人來到前線之后,就和土匪一樣到處亂竄。最后,往往是不該破壞的東西,被他們搗毀了很多;應該要破壞的重點目標,他們又往往畏懼敵人防守力量,擔心自己遭遇損失,不敢去打。因為統屬不一,也缺乏指揮方面的訓練,遇到這些麻煩,甚至都不會喊正規軍來對付。

以前,紫帳汗國在西部和西北的活動,是防御為主。擴張的方向,是東邊的克里米亞周邊和南邊的希臘地區。但這種情況肯定不能長期維持,早晚要發動反擊,占領更大的區域,作為藩籬。要不然,這點縱深,肯定是不夠的。

而這樣一來,這些草原騎兵,就不足以完成任務了。

而且,如果戰略上轉入進攻,就不能再縱容這些紀律敗壞的人肆意活動了。他們到處放火搶劫,實際上是把大軍前進時可以利用的物資,提前破壞掉了。敵人往往是沒有能力堅壁清野的,或者說,他們堅壁清野也是靠軍隊去搶。讓這些人四處劫掠,等于幫敵人完成任務了。

如果當地物資充足,朝廷大軍就可以減少輜重,更快地行動。而蠻族軍隊,本來就沒有什么行軍速度,所以也無所謂。放任這種情況,等于把自己的優勢,拉到和敵人一樣糟糕的位置,還得面對打爛仗經驗更豐富的敵人。這對于戰爭肯定是不利的。

至于戰后,就更加麻煩了。出于朝廷的視角,戰爭的目標并不是國家爭霸,或者是各個王朝爭奪領地,而是收復失地,興復羅馬。摧毀蠻族軍隊和蠻族國家都只是階段性的目標,而不是最終目的。要是破壞的太嚴重,就算收復回來,價值也會損失很多,還會讓人們質疑羅馬軍隊的正義性。從這個方面看,也是非常得不償失的。

作為替代,尹大牧首認為,應該使用更精準、更有組織的方式。

他提出,在戰前,就要派出人手,對敵人統治區各種情況進行調查。這些工作以往也有,但都是基于軍事上的,商人們帶來的信息,往往也都是物資和物價這類。現在,必須更加深入,調查他們的真實信仰狀態和組織情況。

理論上,敵人控制區的所有人,都是羅馬公教信徒;所有的地方教會、教堂和神職人員,都是羅馬公教會的下屬。但歐洲長期分裂,羅馬主教的教令,根本到不了這種地方。當地神職人員通常缺乏系統培訓,教會組織也腐敗不堪。無論是基層教士,還是普通信徒,都遠沒有達到理論上這種狀態。

社會底層的風俗,和貴族們冠冕堂皇的宣傳,并不一致。他們的需求,也長期不能得到上層的滿足。而如果蠻族統治者和教會不能提供這些服務,羅馬卻可以提供,那他們自然就會倒向羅馬。民眾歸心于仁政,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不需要調用多少錢財和兵力,就可以掏空敵人的根基。

在這個想法的指導下,尹大牧首說服朝廷和教會,挑選了一批精干教士,以或明或暗的身份,去各個蠻族國家,走訪調查。

調查完成之后,教會宣稱,一部分蠻族貴族和羅馬公教的教士,已經被魔鬼蠱惑了。他們的行宮、教堂和修道院,已經成了魔鬼的巢穴。為此,教會組織了一批裁判官,率領武裝小隊,進入敵人占領的地區。

蠻族領主的管理相當疏漏,國王和大貴族對基層的狀況,幾乎毫不知曉。紫帳汗國派出的傳教士和裁判官,到處聯絡對于領主不滿的基層教士和村莊,帶領他們抵抗土匪傭兵,乃至審判作惡的貴族,燒死民憤巨大的稅吏,搗毀一心搜刮錢財的修道院。尹大牧首把這些工作,統稱為“破塢堡,伐邪廟”,認為這是和戰爭同樣重要,甚至猶有過之的事情。

這些工作很緩慢,因為當地人往往是被貴族打怕了的狀態。而由于之前的行為,紫帳汗國軍隊,那時候的名聲也就那樣。有時,得幾年的時間,才能讓一個村鎮的居民,從風聲鶴唳的狀態中脫離出來,開始相信這些外人,進而聚集起來支持他們,再次進行反抗。

但是,效果也確實很明顯。由于紫帳汗國的印刷技術發達得多,各種講解經義的冊子,和直觀又便宜的宗教畫,也隨著這些傳教士,大量流入蠻族地區。到最后,連一些正規的公教大教堂,都開始圖便宜,直接從這邊采購了。幾十年努力的效果,終究還是達到了他的預期。

(本章完)


上一章  |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