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第四百九十章 羅貫中的往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玄幻>>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九十章 羅貫中的往事

第四百九十章 羅貫中的往事


更新時間:2024年03月31日  作者: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分類: 玄幻 | 原生幻想 | 輕小說 | 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求推薦求收藏)

歐多西婭跳下馬車,在門口就聽到李玄英一邊彈琴,一邊唱著一首調式陌生的歌。

她走上前,用力拍起門。

“誰啊?”李玄英在里面問。

“我。”歐多西婭說。

李玄英走過來把門打開,讓她進來。借著燈光,她看到李玄英身后,那個看起來頗為精致的樂器。

而對門的墻邊,有個書桌,上面擺著一疊稿紙和一盞燈。旁邊的書架上,還放著不少亂糟糟的書籍和文具。一名帶著頭巾的老人,站在門扇側后,正好也是窗口視野死角的地方。他迅速打量了歐多西婭一眼,又不動聲色地把腰間短刀按了回去,小步踱回桌前。

李玄英看起來沒注意到這些小動作,只是有些意外地問道:“怎么半夜突然來這邊了?”

“外頭亂起來了,你們沒注意到?”歐多西婭問。

“這幾天搞活動,不是天天都這么亂?我都麻木了。”李玄英有些無奈地回了句,就順便介紹起來:“哦,這位是羅貫中先生。之前還沒來得及帶你來找他。”

“您就是最近特別出名的那位悲劇作家吧。”歐多西婭客客氣氣地向他問候:“我也聽說過您的作品。今天有幸拜會您本人了。”

“過獎了,過獎了,小老可受不起這贊譽。”羅貫中連忙拱拱手,謙讓道。

“羅先生也不用太謙虛。”李玄英笑著,又對歐多西婭說道:“這位先生在東方,就已經頗有名氣了。”

“哦,那您……”

“哎,老夫也是在那邊混不下去啊。”羅貫中看出她的疑惑,主動解釋道:“我的先師施老先生,是張士誠的幕僚。雖然后來辭官回家,開始整理民間故事、鄉野傳聞,但還是受到了牽連。”

“而我家,是山西的商人,做絲綢生意的,因此經常要去蘇杭一帶進貨。我就是那段時間,跟當地的先生們學了不少東西。但像我家這樣長途做買賣的,和官府、和當地豪商,多少都要有些往來,等明朝立國之后,朝廷并不喜歡我們這樣的人,因此也只能在民間活動,靠寫書、編劇維生。”

“原來是這樣。”歐多西婭似乎已經明白了。

“我們的作品,也不太受歡迎。”他無奈地說:“施老先生當年曾經計劃,創作一部以江湖好漢舉事造反為題材的。他準備全書用白話寫,方便在市井傳播。不過還沒寫多久,就被明朝官府抓住,說他寫的是‘倡亂之書’,在刑部大牢關了一年多,才放出來。”

“當然了,我覺得,這也是避免不了的。那本書里,很多故事,名義上是北宋末,但原型估計都參考了張士誠等人。我問過他,他沒有直接給我肯定回答過,不過我感覺,雖然最后鬧翻了,但他是確實有些懷念,或者惋惜那些人的。”

“那時候還是明太祖老朱皇上在位,馭下甚嚴。書還沒寫完,都沒刊印呢,就突然有官差上門拿人。現在想想,估計是他天天在街頭巷尾念詞吟詩,還跟人討論作品情節,搞得大家都知道了吧……”

“羅先生自己也經歷過這種事情。”李玄英說:“相比于明朝,當年元朝對文學創作的監管,確實要寬松多了。”

“他那不是寬松,那是根本沒有管理。”羅貫中吐槽道:“至于好不好……就看需要什么了吧。”

“比如施老先生的好朋友魯淵先生,是臨安府人,考上過進士,在松江府當縣丞。當年民變蜂起,魯先生就追隨脫脫丞相,率領人眾扶保大汗。失敗之后,也回到故鄉隱居,明朝幾次征召,都堅決婉拒,不愿出仕。施老先生和他們幾個往來密切,彼此經常有詩詞唱和,所以,我也了解一些他們的心態吧。”

“施老先生去世之后,我們幾個門人弟子,受他囑托,整理他的作品。尤其是那本《水滸傳》,最后的部分,還沒有定稿呢。可能是和元朝遺老們,關系略遠一些,我受到的阻撓,倒沒有他們這么大。不過,想做官,也是不太現實的。”

“為了維持生計、出版書籍,我之后常年在江南各地周游。一方面四處采風,搜集精彩的民間故事和雜劇段落,一方面也拜訪故交、結識有才華的縉紳先生們。我現在說書的材料,基本都是那時候采集的。”

“所以你要說有沒有怨氣,當年肯定還是有的。不過前后二十多年,也就習慣了,反正我過得也還行……”他自嘲地笑了笑。

“那您為什么又背井離鄉呢?”雖然進門時看起來很著急,但歐多西婭反而沒有急著說自己要做什么,順勢問起來。

“我本來都習慣這種日子了,但老朱皇上殯天之后,朝廷似乎有些不安穩。后來突然聽說,京城出了大亂子。”羅貫中說。

“那時,我正好出遠門,想找個合適的印書坊,把之前整理好的部分刊發出來。結果稀里糊涂,就被當成嫌疑犯,給抓進縣衙的牢里了。”

“聽人說,當時京城里突然生亂,吳王不知為何趁亂逃跑,現在還藏在民間。官差正在四處找人。因為事關重大,見有嫌疑的,都先抓住再說。我一個外地人,在松江府到處亂轉,平時還寫過一些樂府詩,用雙關隱喻嘲諷人。官差估計是看小老也不像個好人,就把我也給拿了……”

“啊……”李玄英也知道這件事,一時有些無奈。

“不過那次運氣還好,事情沒多久就查清了,我也給放出來了。但說實話,還是把人嚇得夠嗆。反正我那之后是覺得,隨便開口諷刺的習慣是得改改了。”羅貫中也有些后怕地說:“要知道,胡惟庸案還沒過去太久呢。大家都以為,又要來大事了。我的幾個朋友建議,我也出海去躲一躲,我就趕緊收拾東西,跟他們一起逃走了。”

“我好像聽說不少逃入海中的事情了。”李玄英想了想,說:“不過也正常,明朝畢竟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能讓人需要偷偷逃跑,已經算管理嚴格了吧。”

“像我們這邊,想逃出去,可能都不需要特別準備。只要避開常年交戰的幾處前線,其他地方都基本沒多少管理,跑進去跑出來都行。”

“跑進來也行?”羅貫中好奇道。

“是,每年跑來的人不少的。”李玄英告訴他:“我們一般會把他們集中起來,送到在克里米亞北邊,那些新開發的村落去。雖然條件苦了些,但有土地和免稅的政策,所以很多人直接就是沖著這個來的。不過,海外的元朝勢力,又是用什么方式吸引人的?”

“一般不是他們主動吸引,是對朝廷不滿的人主動逃走。在江南,這樣的人其實也不少。”羅貫中告訴他:“當地商人給我說,朝廷以防范元朝為理由,動輒查封海港,但他們松江人,還是要和海商做生意的么。所以,大商人基本上都有私下里的渠道,在黑市上進貨出貨,乃至直接把商品走私出去。官府的監管能力終歸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查禁。只要有渠道,還是可以逃走的。”

“而且,我常年和他們有些交往,再加上施老先生的面子,他們還是比較上心的。爪哇人派了艘船,把我們接走。到了那邊之后,大族陳氏的族長看重我,就讓我給他當幕僚。”

“那不是還不錯么?”歐多西婭問。

“一開始還好,但安穩了幾年之后,陳老太爺也去世了,他的子孫里,沒有太有能力的人,反而都沉迷于互相爭利。我也被排擠出幕僚行列,去地方擔任一座島嶼的總管。”羅貫中說。

“這不是好事么,一方面遠離爭端,一方面也是個實權職位了。”李玄英說。

“其他地方不知道怎么算,但在爪哇元,地方總管是個風險特別大的職位。起碼對于我,是不怎么合適。”羅貫中搖搖頭。

“這工作就和賭博一樣。爪哇朝廷會選一批人,把他們丟某個島或者某個莊園去。這些人從哪來,什么背景,他們也不關心,只要有人擔保,或者繳納一筆對應的保證金,或者抵押些別的什么,就可以上任。”

“我聽說,他們之前甚至幫助明朝的貪官污吏出逃,再讓這些人去當地方官,美其名曰珍惜人才,讓大家保持原有的官職級別。實際上,會以安全為由,把他們的家眷留在爪哇本地,然后讓他們去各個島上,和土人打交道去。”

“在明朝混到都不敢待的貪官污吏……這樣的人,真能用么?不會把官場攪得烏煙瘴氣么?”李玄英問。

“伱沒聽羅先生說么,這是去土人聚居的地方當總督啊。”歐多西婭忍不住插嘴提醒道。

“是的,就是這位姑娘所說的問題。”羅貫中解釋道:“爪哇朝廷對于地方的總管、縣令,乃至知府,都是包稅的方式,和當年西周時候倒是有點像。只要每年能提供足夠的貢金,朝廷不在乎你干了什么,貪了多少。”

“要是特別有能力的巨貪,能從當地榨出更多油水,給朝廷上交更多的財物或者人力,以求買來更高的官職和更大的權力,朝廷非但不會責罰,反而會加以獎賞——他們巴不得大家都能多貪點呢。”

“那,土人要是造反了,怎么辦?”李玄英問。

“他們那個地方和中原不同,各個居住地之間,來往不是很方便,每年只有一部分時間可以通行。土人也分成了眾多不同的部落、酋邦,彼此并不是一伙的,經常語言都不通,還時不時相互攻伐。哪怕當地原本存在的強勢土王,往往也是一個比較強的城邦之主,借著貿易和威勢,迫使其他人臣服而已。”羅貫中說:

“所以,哪怕一個地方的土人要造反,一般也沒有其他人響應;哪怕都想造反,他們意愿上、軍事上,互相也都很難聯合起來。沿海的地方倒是方便了不少,但海戰更講究技術,人數的優勢反而體現不出來了。相比于土人的木劃子,元軍的巨艦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所以,各處的航線始終被元軍水師牢牢地控制者。”

“土人就算打下一個莊園、一個小島,也沒什么用。很快,水師就會把爪哇元的禁軍運來鎮壓,還會帶來眾多其他族群的仆從軍。這些其他地方來的土人,往往比元軍還殘忍得多。軍隊一過,經常連原本的部落都不剩了。至于那些封地比較發達,擁有權勢威信的土王,都害怕明朝遠勝于元軍。寧可放棄一小部分權力,也要幫助元朝,防止被明軍給改土歸流了。所以,他們也不怕有人造反的。”

“當然,對于當地官吏來說,風險還是有的。元朝中央會視情況,給你安排一些啟動資金,或者讓你接收一些前任留下的兵力。不過,情況好的地方,早都被大族和他們的親信瓜分完了,我們這樣的新人,只能去更困難的地方,往往也沒什么支援。有錢的人可以打通關節,或者干脆雇一批衛隊。沒錢的人,就只能借貸,然后硬著頭皮去闖了。”

“我當時畢竟還掛著陳家門客的名號,官府沒有太怠慢,給我安排了幾十個縣卒,就去上任當縣令了。去那里之后,發現所謂縣令,其實就是個種植園主。莊園旁邊有兩個名義上臣服的部落,縣衙旁邊有個小碼頭,貨船會每個月來一次。除此之外,就什么都沒了。”

“我算了下,莊園的產出,也就堪堪夠朝廷的收稅要求,不知道更多的東西從哪來。有老吏告訴我,得想辦法找土人要。原來,莊園里的土人,學會了耕種之后,自己也會開一些地來種;平日里工作的時候,往往也會私藏些。這部分產出,要是能收上來,就歸我自己了。”

“這確實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差不多了。”歐多西婭也告訴李玄英說:“我聽說,在阿勒曼尼,稅收的最大的風險不是被貪污了多少,而是收稅人會直接卷走稅款跑路。所以大領主寧可實行分封,然后獲取少一些的貢賦,而不是直接派人收取——至少封臣們不會隨便逃跑的。”

“天啊——”

(本章完)


上一章  |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