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幻奇幻
永平十三年的第一場雪,也是丙戌年、即將立春。
這一場雪下的格外大,銀秋城銀裝素裹的格外漂亮!
林下府,關著門的日子格外美麗。
府里收拾好了,有吃有喝有柴燒,正月里就是吃吃喝喝待待客。
咱家沒客,把自己當客,每天給自己整點好吃的。
天天換著花樣的吃。
雪停,野蔓覺得自己胖了十斤。
就算不是這幾天長的,但隨著她長個兒,體重有七十斤了。
比起從戎家出來、四十多斤,這長得十分明顯。
王素寧和翠玉給主子打扮的漂漂亮亮,這長圓了就是好看。
主子是圓臉,尤其是皮膚好,現在開始發光。
王素寧說:“寧州那些人絕對認不出。”
野蔓問:“你回去叫馮媽媽認認?”
王素寧被主子帶的、不在意那段經歷,反而說:“應該給馮媽媽拜年。”
幾人出了正院。
因為很少往前去,基本都是往后走,所以,走得最多的是側門。
這會兒,雪沒化,路已經掃出來。
汪汝遷換好衣服,也是從側門出來。
他側門對著正院,實在是近極了。
這會兒很冷,雖然春風吹來。
汪汝遷穿著大裘,一點都不冷。漂亮的臉也養的圓潤,居移氣養移體。
汪汝遷的臉有著男子的棱角,線條又很柔和,這樣的女子也好看。
他眼睛特別漂亮,但眼神和嬌滴滴的女子不同。
或者,他如果裝一下,也可以嬌滴滴。
畢竟,很多東西是隨著內心走。
只是,有的人做出來是惡心,有的人做出來是驚艷。
大家一塊到后邊的云鶴樓。
云鶴即閑云野鶴,這字也是野蔓寫的。
汪汝遷看著匾上的字、和大門口有不同的氣質,小娘子大概是真隱士、世外高人。
汪汝遷進到樓內,也是覺得非常不錯。
這樓高大,外邊的雪景好,西北邊的古樹更好,那種氛圍就出來了。
有大陣,所以這氣氛更好,呆的人十分舒服,涼爽。
屋里放了不少爐子,也有燒水也有燉湯,總之挺暖和。
窗開了一些,東南邊、水面被雪包圍,極美。
風里吹來梅香,屋里還擺了幾盆水仙、開的正好。
大家在屋里坐好,開吃。
野蔓坐在主位,幾個丫鬟陪著,桌上幾道綠菜、十分漂亮。
其他人桌上也有綠色,喝點小酒,關著門的日子真心是愜意。
甘氏也坐下來吃,和主子說:“一個個都吃出雙下巴了。”
野蔓說:“我沒有。”
王素寧有。
野蔓說:“這多有底氣?就算身上穿的破都沒關系。那有的、穿的再光鮮、心情都是不好的。”
王素寧使勁點頭,主子說的一點都沒錯。穿漂亮的多了,真心情舒暢的少。
汪汝遷說:“吃是第一,很多人吃不飽。如果吃飽了,別的好像都可以。”
翠玉平時不缺吃的,就看青菜炒年糕挺好。
王素寧吃韭菜炒香干:“這不只是吃飽。是肉吃多了想吃素。”
李崇明說:“韭菜平時五文錢一斤,現在五十文一斤。”
劉采說:“這邊算暖和的,溫室容易,海州也是做的好。北邊太冷,那就貴了。”
翠玉說:“好像是一兩菜一兩金。”
羅發震驚:“沒那么貴吧?”
翠玉說:“殷州冷呢。反正一盤黃芽菜得十兩銀子。”和主子笑道,“我就經常能吃一小碗,其實味道不怎么樣。”
凡爾賽!野蔓說:“那是你值。”
翠玉又不好意思了。但確實,不是因為主子大方,但凡大方多半是你值。
要是不值,有幾個還大方?所以用不著感恩戴德,大家都明明白白的多好?
現在主子能給大家這么吃,是真大方。
李崇明說:“這青菜都是自然越冬。像這大雪天,頂多兩天就回溫,菜凍不死。”
野蔓點頭。這叫大白菜、烏冬菜之類的,打了霜好吃,下雪天也能吃到。
李崇明說:“這就是過年期間貴一些,上門去買也不貴。”
野蔓說:“所以我們自己種一些,不說別的,就過年期間給自己吃到新鮮。”
眾人都樂了。
主子一天擔心他們吃的好不好。
汪汝遷說:“板橋鄉那邊也可以種,好像并不難。不僅能賣到縣城,遠一點也可以賣到這邊。”
劉采附和:“板橋鄉的船過來,跑快點兩天,冬天的菜能放的。”
汪汝遷說:“以前窮,什么都不敢動。他們可以先種一些,也是習慣種地。”
做別的不一定能做好,菜種出來多半能賣掉。
富州固然也有人種,但現在顯然是種的少、吃得起的人多。
野蔓說:“要像這邊,種得好,價錢下來,有更多人、待客的時候都會買一點。”
眾人點頭。
面子啊,為了面子,再多的銀子都能花。
何況不用太多銀子,比如五十文、大概就花得起。
呆過商隊的大概都有些商業頭腦。
劉采說:“誰家還沒有個比較重要的客人?只要面更廣,菜就不愁賣。”
曹氏說:“一斤韭菜五十文,一畝地大概能收兩千斤,這是一百兩銀子。”
劉采說:“蓋這么大的房子,雖然不用太好,得三五百兩銀子,加冬天別的本錢。”
李崇明說:“冬天能割兩茬的,平時種的好,至少也能割五六茬,就算便宜、也不會賠本。”
汪汝遷算著:“本錢算五百兩銀子,一年收二百三十兩,減去三十兩銀子的成本,這到三年就有的賺。如果不算房子,一畝地一年能賺一百兩銀子。”
好像楓楊村他們種一畝地的韭菜都夠了。
當然韭菜只是打個比方,別的菜也能種。
冬天里多幾樣菜,有錢的人、不會樂意天天吃韭菜的。
青菜二十文一斤,也多得是人買。
汪汝遷說:“我回去和他們說一下。”
李崇明提醒:“如果想種,得提早準備。現在是出的時候,去看看人家。還有種子要早準備,房子也得蓋。”
汪汝遷點頭:“其實還是一次五百兩銀子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有得賺。
但拿不出這一筆銀子,就想想罷了。
萬一虧了,那就不只是傾家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