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明殺神第415章:“好圣孫,可保大明三代盛世”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大明殺神 >>我,大明殺神最新章節列表 >> 第415章:“好圣孫,可保大明三代盛世”

第415章:“好圣孫,可保大明三代盛世”


更新時間:2023年04月27日  作者:三悔人生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三悔人生 |  | 大明殺神 
»


草原的四月,算不上是溫暖。

明軍就這么駐扎在三峰山下,既不推進,也不撤退,似乎就是想要耗在這里,耗到瓦剌突然暴斃似的。

朱瞻基的做法讓所有人都不理解,不僅李彬、徐亨等一眾帶著吳王一脈標簽的將士不理解,就連柳升和樊忠這樣的將領也不理解。

然而,事實證明,政治這種東西,武將一般都玩兒不來。

或者應該說,既能打好仗,還能玩兒好政治的將領,那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整個大明到現在估計也就只有張輔一個人還能勉強算是。

畢竟,相比于大明立國初期的那些老牌將領,張輔算是把政治玩兒的比較明白的人了,雖然是靠著縮好腦袋才有了如今的地位,但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成功。

但對于李彬、徐亨以及柳升、樊忠這些將領來說,突然來請戰的瓦剌使者就好像是犯了病后才會有的想法。

試問,作戰雙方,優勢的一方大兵壓境,但卻在敵人的家門口安營扎寨,既不進攻也不開口說話,連個態度都沒有,這就很讓人摸不著頭腦了吧?

但更離譜的還是瓦剌的反應。

在明知道綜合實力不敵的情況下,請求雙方各以一支騎兵出戰,以最后的戰果來確定大明與瓦剌自此開始十年的未來做賭注。

若是瓦剌勝,則大明退到臚朐河以南,重開互市,增加糧食、羊毛、羊肉以及茶葉的交易量,為期十年。

若是大明勝,則瓦剌讓出忽蘭忽失溫,退到斡難河以北,瓦剌順寧王馬哈木與安樂王把禿孛羅以死謝罪,以此換取大明與瓦剌之前的十年和平。

當知道瓦剌使臣是帶著這樣的一個目的來到明軍大營時,不僅是代表了吳王一脈的李彬徐亨,還是代表了皇帝一脈的柳升樊忠,都覺得瓦剌是在異想天開。

然而,現實往往是最離譜的。

無論是誰,無論何事,在計劃的時候都是極為縝密的,因為計劃這種事情是需要極為縝密的邏輯的。

但是,現實不需要邏輯。

或者應該說,現實的邏輯往往隱藏在你看不見的地方。

朱瞻基答應了瓦剌使臣所帶來的建議,并且直言屆時自己會親自領兵,讓瓦剌一方的馬哈木也親自帶兵出戰,雙方各率一支騎兵沖殺一番,以此次的結果定此次大明北征之勝負。

此刻,對于李彬徐亨、柳升樊忠等一眾將領來說,現實就是毫無邏輯的。

朱瞻基沒有理由也沒有立場同意瓦剌的建議,更沒有必要親自率軍沖鋒。

要知道,歷朝歷代,所謂皇帝御駕親征其實絕大部分都只是說說而已,因為御駕親征只是說皇帝來了,但并不代表著皇帝會親臨戰陣親冒矢石。

如果皇帝親臨戰陣親冒矢石了,那就只能說明一點,那就是此戰是一定必勝的,就算是突然宇宙大爆炸了也不會改變此戰的結果。

所以,現實就當真離譜到了這種程度嗎?

其實不然。

世間萬事萬物,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所有事情都是有邏輯的,如果沒有,那只是因為你沒有看不到,而不是真的就沒有邏輯。

馬哈木的求戰自是沒什么可說的。

瓦剌的實力本就不如大明,之所以能夠和大明直接接壤還茍延殘喘了這么多年,一是因為當年太宗皇帝就沒想著要殺絕草原,而是想著給后輩留點兒壓力。

畢竟,司馬法曾有言:國之大,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二是因為自永樂一朝過去之后,大明其實一直就是處在混亂之中的。

太宗皇帝駕崩,再也無人能夠壓制住吳王一脈,吳王一脈對大明的影響力越來越強,讓整個朝廷都將目光放到了吳王一脈的身上。

除此之外,再加上瓦剌也沒怎么作妖,自然就不會有人注意他們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朱瞻壑這兩年一直將目光放在了更遠的地方,沒心思,也不想對瓦剌動手,因為他不想給自己的堂兄做嫁衣。

且不管當初為何,現如今大明大兵壓境,在綜合實力上遠不及大明的瓦剌只能劍走偏鋒,去使用一些非常規的方法。

但就如同瓦剌使臣所帶來的建議一樣,哪怕是使用了非常規的方式,在最終的結果上他們也不敢奢求太多,哪怕最后他們是勝利的一方,也僅僅只敢讓大明退到臚朐河以南和重開互市。

其實仔細想一想,在此之前,大明的疆域就是到臚朐河的,從臚朐河到斡難河一帶其實算是大明和瓦剌的緩沖區域。

而互市是本就應該一直開著的,是后來吳王一脈入主順天,朱瞻壑不僅強行減少了很多互市的項目,還以勢壓人,強行更改了互市的價格。

也就是說,哪怕最終是自己勝利了,瓦剌也不敢想多了,只是想讓局面恢復到永樂末年時期的那個樣子。

因為他們很清楚,大明不是好惹的,就算是大明答應了他們那劍走偏鋒的要求,就算是他們在這劍走偏鋒的路上取得了勝利,但要是提出過分的要求,最終只會毀了他們自己。

但是相較之下,大明的應戰就顯得有些沒有道理了。

無論是誰,無論是人還是動物,在這種優勢在握的情況下,正常都是會拒絕這種明顯是摻雜了不少小心思的建議,選擇以最穩妥的方式來結束戰斗。

但是,朱瞻基偏偏就答應了。

原因無他,只因為此時的他其實已經不是站在大明皇帝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了,而是站在一個父親,站在一個即將失去皇位的皇帝的角度上。

接受瓦剌的求戰,是他權衡利弊之下,自認為做出的最好決定。

因為朱瞻基料定瓦剌不敢太過分,對于現在的瓦剌來說過分的話就等同于是自毀,所以朱瞻基才會做出應戰的決定。

但是,這個消息一經傳出,原本士氣高昂的明軍卻遭受到了打擊。

武將和士兵只是不擅長政治斗爭,但不代表他們就是傻子,就一點兒都看不出來。

此時的他們,甚至就連柳升和樊忠,也不知道該站在什么立場,以什么樣的身份去面對朱瞻基這個皇帝,去面對朱瞻壑這個吳王世子了。

應天府,漢王府。

其實按照慣例,在藩王就藩之后,王府一般會被充作他用,但無論是應天府還是順天府,漢王府都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如今的漢王府,仍舊坐落在應天城最繁華的長安街上,大門牌匾上寫的仍舊是漢王府三個大字,而非吳王府。

在永樂年間的時候,無論是吳王一脈剛去就藩的時候,還是說十幾年后太宗皇帝垂垂老矣的時候,這漢王府一直都是有人打理的,幾乎可以說是和當初他們離開的時候沒有兩樣。

也就在洪熙到宣德元年這兩年間,當初打理漢王府的人隨著朝堂權利的變更而停了下來,但這個停也并非是朝廷的命令。

這個世界,花花轎子人抬人。

后來隨著吳王一脈入主順天,虛溜拍馬的人自然就多了起來,被荒廢兩年的應天漢王府也在極短時間內被重新收拾了出來,并且重歸永樂年間時的那樣,每天都有人打掃。

直到吳王一脈撤出順天,重新回到這里。

“爹,您說堂兄他真的會……”

漢王府的后院里,朱瞻垐坐在自己父親的對面,滿臉的疑惑。

和順天府不同,進入四月的應天府已經有了明顯的春天的跡象,氣溫也回暖了不少。

坐在樹下的吳王父子多多少少的帶著點兒愜意。

只不過,這只是表面上的,實際上他們的心中并不像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輕松。

或許,應該說朱瞻垐沒有那么輕松。

“這是必然的,從你堂兄的選擇上就能看得出來。”朱高煦看了看飄進茶杯里的花瓣,想了想,還是將這杯茶潑掉了。

“說實話,我是真沒想到……”朱瞻垐似乎是有些失望。

“我原以為,堂兄會趁著這個機會做最后的反撲,但沒想到他卻選擇了認命……”

說到這里,朱瞻垐不由得抬起頭看了看自己的父親,又朝著北方看了看。

他不是在看北方的順天,也不是在看北方的草原,而是在看漢王府的北方,那個永樂大帝呆了大半輩子的應天皇宮。

他所想到的,是當年的“好圣孫,可保大明三代盛世”之說。

他所想到的,是當年自己的大哥為朝廷、為自己的爺爺付出如此之多,殺外敵、筑京觀、滅奸商、誅貪官……

將所有的罵名都背了下來,但最終換來的只不過是太宗皇帝的利用,而太宗皇帝心心念念所想的,仍舊是為他的那個好圣孫鋪路。

但誰又能想到,當年的那個好圣孫,如今卻走到了這種地步。

想到這里,朱瞻垐不由得搖頭笑了起來,只是他的笑容中充斥著滿滿的……嘲諷。

朱高煦察覺到自己兒子的動作,偏頭看了看,似乎是看出了什么,又似乎是什么都沒看出來,但不管看沒看出來,他都沒有提及相關的事情,而是換了一個話題。

“瞻垐。”放下茶杯,直直的看著自己的兒子,朱高煦的眼中充滿了嚴肅。

“你應該知道你大哥所想,你二哥不是嫡子,你三哥的身體不好,所以你是唯一的選擇。”

“你……怎么想?”

“父親……”朱瞻垐聞言一怔,但也僅僅只是一瞬間他就以堅定的目光回向自己的父親。

“有些事情,瞻垐可以做,但有些事情,瞻垐不能做。”

“倘若如今的大明有半分成就是靠著瞻垐才達成的,那瞻垐也不會有絲毫猶豫,但現如今,您出去隨便拉個人問問,如今大明的強大是誰的貢獻最大?”

“您,應該會得到您心中的那個答案。”

“況且,您與大哥總是覺得大哥殺伐過重,名聲不好,做不得皇帝,但試問這世間又是誰規定了殺伐過重就不能做皇帝呢?”

“還有,就算是大哥殺伐過重不適合做皇帝,但這又不是一個無解的死局。”

說到這里,朱瞻垐挺直了腰背,看向了北方,語氣中充斥著滿滿的意味深長。

“堂兄的所作所為,看似是放棄一切只為祁鎮在著想,一切都是在為祁鎮鋪路,但又何嘗不是為……大哥鋪路呢?”

朱高煦聞言一怔,呆呆地轉頭看向了北方。

是啊,宣德皇帝這個決定的確是在為自己,為自己的孩子考慮,但在他沒有看到的地方,好像也的確是為那個他最不愿意幫助的敵人做了好事。

想到這里,朱高煦不由得灑然一笑。

這人啊,果然還是賤。


上一章  |  我,大明殺神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