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第375章 萬眾一心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最新章節列表 >> 第375章 萬眾一心

第375章 萬眾一心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2日  作者:血貍奴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血貍奴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劉勝沒有屈服。

即便來者是匈奴八柱之一、右賢王最忠實的臂膀、單于本人最信任的護衛隊長:當代呼延部族族長,劉勝也依舊拒絕了匈奴單于庭的所有要求。

拒絕和親;

拒絕承認春天的戰爭,是漢匈雙方之間的‘小誤會’;

拒絕接受攣鞮軍臣那極具挑釁意味的‘禮物’;

當然,也拒絕向匈奴單于庭,繼續發出保護費性質的‘禮物’。

——交了保護費,那總得被‘罩著’吧?

過去這些年,漢家的保護費那是一點沒少交,可挨揍的事兒也是一點沒減少!

偏偏漢家挨得揍,罪魁禍首也正是保護費的收取者:匈奴人。

這還說什么?

交保護費要挨揍,不交保護費也要挨揍,那還交個棒槌?

很顯然,對于漢家的反應,整個匈奴單于庭,都沒有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

對于太皇太后如此信任劉勝,愿意放權給劉勝獨自處理這次外交交涉,匈奴單于庭沒有準備;

對于少年天子如此強硬的姿態,匈奴單于庭沒有準備;

對漢室上下的眾志成城、對東宮兩位太后之間的相敬如賓,匈奴人,也同樣沒有任何心理準備······

在劉勝明確表達‘你白來了,滾回草原去吧’的意圖之后,呼延屠也并沒有就此作罷。

一步步退讓、一點點妥協,從最初的趾高氣昂,到后來的小心翼翼,生怕又刺激到劉勝這個愣頭青;

到最后,呼延屠的請求,已經只剩下‘按照過往慣例,再行和親’。

甚至就連保留節目:陪嫁貨物,呼延屠都在自己的權力范圍內,做出了很大的讓步。

但最終的結果,是然并卵。

劉勝已經鐵了心,要關閉和匈奴人之間的官方交涉通道。

準確的說:劉勝,已經不打算在和匈奴人,于談判桌上談了······

“陛下,將會是漢家的亡國之君。”

丟下這樣一句話,呼延屠便無奈的打點好行囊,一步三回頭的離開了長安。

和來時一樣:匈奴使團兩手空空,什么也沒帶來,也就什么也沒帶走;

和來時不一樣的,則是來時趾高氣昂,恨不能用鼻孔凝視世界的匈奴使團,在離開長安時,卻是千篇一律的愁容。

有人在擔心使命沒有完成,會在單于庭挨掛落;

有人擔心這次沒有帶回成果,會為自己的部族,招來單于庭的怒火和惡意。

當然,也有的人,比如正使呼延屠,在擔心一個更該擔心的事。

“漢家的小皇帝,似乎和過去的漢皇帝不一樣······”

“明明是個耐不住性子的愣頭青,偏偏又讓人根本不敢輕視······”

“如此魯莽的決定,居然讓人,生不出絲毫‘敵人真蠢’的喜悅······”

帶著這樣的思緒,呼延屠,回到了河套草原。

毋庸置疑:未來的漢匈交界,恐怕并不會很太平。

而作為右賢王的臂膀、匈奴單于庭對漢戰略的重要執行者,呼延屠,必須帶著自己的部族早做準備······

“陛下絕和親之念,實在是早該如此!”

“自太祖高皇帝開始,我漢家幾可謂歲歲和親、歲歲陪嫁,送給匈奴人的錢糧、布帛,都不知夠多少農戶終生不愁吃喝;”

“結果吃飽了、喝足了,反讓那北蠻匈奴更有力氣,到我漢家燒殺搶掠?”

“這是什么道理?!”

長安西郊,一處廢棄的校場之外。

三兩做文士模樣的年輕人,正躲在柳樹下躲避夏日炎炎,又實在耐不住寂寞,便你一言、我一語的交談起來。

如今,已是夏六月中旬;

已經到了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就連長安城內的街道之上,都已見不到多少行人。

——太熱了······

關中今年的夏天,實在是太熱了······

熱的就連溝渠縱橫交錯,根本不愁灌溉用水的渭北,都已經在過去這兩個多月的時間里,數次組織人手疏通水渠,以增大水利設施利用效率。

渭北尚且如此,為難就更別提了——丞相府已經在派人查探后斷言:較之于去年,渭南地區今年的糧產,將至少下降四分之一!

如此高溫,自是讓老農們焦急萬分,又各自將目光撒向距離自己最近的市集。

糧價,還穩在五十錢一石。

如果說今年,有什么事是能讓關中的百姓稍感到心安的,便是糧價至今為止,都一直穩定在五十錢一石。

急歸急,又實在沒有什么好辦法,老農們也只能在田邊徘徊、行走,最終,卻也只得回家避暑。

連最能吃苦的農人,都被這悶熱的天氣趕回家中避暑,長安城內的達官貴族,那自然就更不用多說了。

——過去十數年,都始終不曾離開長安,只在天子往甘泉宮避暑時,留在長安看顧朝堂的竇太皇太后,都被劉勝軟磨硬泡,由賈太后陪著去了甘泉山避暑!

至于功侯貴戚、高門王族,那更是好似舉族遷移般,帶著一堆生活用品,便爭相鉆進了甘泉山下的莊園。

劉勝沒走;

劉勝要留下看顧朝堂,也實在沒臉去甘泉山。

朝公百官沒走;

職責所在,他們需要留守工作崗位,和劉勝一起,挨過這炎炎夏日。

而在今天,這幾個明顯有些嬌生慣養的文士公子哥兒們,之所以會聚集在這長安西郊的廢棄校場外,則是因為六月初一,丞相府所貼出的那紙政文露布······

“也不知那丞相府,為何要將考場設在這里。”

“離長安那么遠,附近又沒有叢木遮陽,真要在這里考個三五日,我等還不被曬成人干?”

見匈奴人、和親這樣的話題無法吸引身邊人的注意,那衣著看上去稍有些寒酸的文士便又轉過話頭,開始吐槽起了眼前的考場。

沒錯。

這處廢棄考場,便是此次,即將于天子勝新元元年,秋七月初一舉行的考舉考場。

很顯然,對于眼前這處仍殘破不堪,除了‘大’便一無是處的考場,聚在一起的幾位年輕人,大都頗有微詞······

“曾聽說當今,是和太宗孝文皇帝、先孝景皇帝一樣,崇尚簡樸之風的明君。”

“卻未曾想,竟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都還是比較委婉的;

既是自命不凡的文人,自也就有那不知天高地厚的狂生,用一些更激烈的措辭,來抱怨自己即將遭遇的‘不恭’。

什么‘今天下稅賦每歲數以萬萬錢,陛下對我輩何其薄也’之類的話,只惹得周邊人紛紛皺眉,卻又礙于體面,而沒有輕易開口打斷。

直到最終,一位明顯看上去非富即貴,且氣質也極為儒雅的年輕人站出身,不著痕跡的插了一句:“想來,是找不到這么大的地方了吧······”

“畢竟此次考舉,乃是前所未有之事,聽說光是關中,便有數千士子應考;”

“關東雖遠些,會有很多士子趕不上,但稍近些的地方,比如梁地、漢中,以及巴蜀、齊魯的高門子弟,當也是能勉強趕上的。”

“一下就是上萬考生,若不以校場作為考場,恐怕就沒有其他地方,能容得下這么多人了······”

先前那愣頭青抱怨了半天,本就惹得眾人有些不悅,又礙于情面沒有開口,只能強忍心中不快;

待這青年道出這番合情合理的話,眾人自是爭相點頭附和,同時也沒忘暗中敗那愣子一眼。

至于那儒雅青年,倒是沒有注意到眾人望向自己的目光中,已經隱隱帶上了些許敵意,只和氣的對那愣頭青笑著一點頭,以表示自己并沒有惡意。

等那愣頭青也羞愧的拱手一揖,青年才同眾人告別一聲,便在身邊仆人的陪同下上了車,離開了這片已經被曬得滾燙的‘烈土’。

“瞧模樣,不像是小門小戶出身?”

“許是哪位大家的得意門生,又或是功侯貴戚家中子弟吧?”

“——方才交談,說是瑯琊郡臨沂人;”

“——似乎還在濟南郡做過亭長······”

“多少人了?”

未央宮,宣室殿。

幾乎是在見到劉舍的瞬間,劉勝開口第一句話,便是這沒頭沒尾的一句:多少人了?

劉舍倒是明顯對劉勝這個問題早有準備,只稍反應片刻,便趕忙一拱手。

“稟陛下。”

“原籍關中的士子,光是已經到相府報名的,就已經有四千三百多人。”

“至于關東、漢中、巴蜀,也已經有兩千多人。”

“剩下這半個多月,恐怕還會有不下兩千。”

“如果不是時間不夠充裕,關東有志考舉的士子都趕到的話,此次考舉,恐怕會有不下萬人參加······”

在問出這個問題時,劉勝本就是眉頭微皺,雙眼也是遍布血絲,明顯是很多天沒有休息好;

一聽劉舍報出這一連串數字,尤其最后提了一嘴‘不下萬人’,劉勝的眉頭只應聲鎖緊,面色都肉眼可見的更加疲憊了些。

“關中四千三百,關東現在兩千多,還有沒到的兩千多······”

“加在一起,最少也是八千五百······”

“呼”

“倒是沒預料到會有這么多人·······”

嘴上說著,劉勝手上也不忘忙活著,一手用大拇指和中指揉捏著兩側太陽穴,一手則下意識輕輕捶打起酸澀的大腿。

劉勝已經在御榻之上,連著坐了三天了。

困了倒頭就睡,醒了就勢坐起,吃喝也同樣不敢耽誤。

除了如廁,劉勝愣是一步都每一開御榻三步以內的區域。

至于原因,自便是方才,劉舍所道出的那一連串數字。

——八千五百人。

——這次考舉,將有八千五百個知識分子,在長安參加考舉。

而作為考舉的舉辦者,尤其還是首倡者,劉勝要想順利舉辦這華夏史上的第一次考舉,需要考慮的事,也絕不單單是考試本身。

甚至可以說:考試本身,反而并不需要劉勝太過操心。

考題,劉勝已經編好了,也同朝中公卿溝通過;

考場,劉勝也算是找了個合適的地方——至少大小合適。

至于條件,劉勝也只能下令少府,在考試之間的這段時間里,盡量保證場地的衛生、整潔,沿途道路的暢通。

除此之外,劉勝也做不了太多——應考士子,都是來考試的,又不是來旅游的?

真正讓劉勝感到頭疼的,是這八千五百個知識分子齊聚長安,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毫不夸張的說:這八千五百人,或許不是如今漢室最有才華、最有知識儲備的人群,但絕對是最有能力做官的人。

為什么?

因為在如今的漢室,做官,是需要有錢的。

——太宗孝文皇帝曾說:有價值十萬錢的家產,便算是‘中產之家’;

而中產之家,又被更多的成為‘良家’;‘中產之家’出生的子弟,也被稱之為:良家子。

換而言之,在如今的漢室,家財十萬錢,是官場、軍隊,乃至后宮的入場券,或者說是前提條件。

——官員,需要至少有‘良家子’的出身;

——征兵,也主要針對‘良家子’這個群體;

甚至就連后宮選秀,也都有‘非良家子不入秀冊’的潛規則。

而這八千多人,無論住的遠還是近,既然能在這個時間點——在這農民最忙碌的夏秋之際來到長安,并滯留數月應考,就足以說明其家底,恐怕并不只是勉強夠上‘中產之家’的程度。

準確的說:這八千多人,基本都至少是‘地主家的傻兒子’。

既然家底夠厚,又難得來了一次長安,這些人自然不可能和后世的影視作品所塑造的那樣:背著個破書簍,就獨自一人跋山涉水而來。

七八護衛,五六仆人,三兩書童之類,當然是少不了的。

若是家底再厚實些,便是叫上從小玩到大的伙伴,一起到長安轉轉、看看,游玩一番,也絕對是稀松平常的事。

這就意味著‘一個應考士子’,往往就意味著‘至少二十個外來人口’;

再結合這次考舉,至少將有八千五百名應考士子,這就意味著······

“便是每人只帶隨從十數,也是不下十萬人······”

“即便長安的常住人口,總共也才不過二十萬人而已······”

作為漢室的都城,已知世界最繁華、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長安常駐居民二十萬,已經算得上的這個時代的奇跡。

而在此基礎之上,又短時間內涌入至少十萬外來人口······

“丞相,親自走一趟吧。”

“傳令少府:開內帑,盯緊長安物價。”

“尤其是糧、布、鹽、醋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波動絕對不能超過一成!”

“至于其他非必要的東西,尤其是和奢靡、享樂有關的東西,少府也大可適當放出庫存,賺取一筆差價。”

“但農戶的錢,絕對不能賺!”

“另外,廷尉、衛尉,丞相也得去一趟。”

“這十多萬人,對長安城而言,實在是太多了些。”

“為了順利辦好這次考舉,朝野內外,必須眾志成城。”

“也務必萬眾一心!”

已修改為正文,下一章最晚凌晨4點

(本章完)


上一章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