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伊索爾德唱到“Wieerlchelt”時,學院派貝爾康托唱法的“懸浮呼吸”技術,被她妙至毫厘地運用而出!
樂句綿延23小節而無明顯換氣口,那一切連綿不絕的、混合痛楚和安寧的矛盾,都得到了刻骨銘心的表現!
“你們看到了嗎,朋友們?
朋友們,你們看到了嗎?
永恒的光明,他散發著永恒的光明,
星辰的輝光里,他高高地升起!”
中音雙簧管吹出“牧羊人動機”的殘片,音符失真褪色,像一把被銹蝕的刀刃,在切開弦樂組震音群的下墜運動中持續變淡。
伊索爾德的舌尖抵住上顎,“ewige”(永恒)一詞的氣流從腔體噴涌而出,頓時,有數千根磷光的“玻璃絲線”燈光,同步從舞臺拱頂之上翩躚而落,交織成蘊含神秘主義的“光之囚籠”。
“你們看到了嗎?
他的靈性是多么高尚純潔,
洋溢著滿腔熱情。
他的雙唇多么溫柔敦厚,
安詳地吐出芬芳的氣息——”
磷光的玻璃絲線隨著高音共振,迸發出教堂彩窗般的虹光。
而特里斯坦的“尸體”,竟然緩緩從舞臺上懸浮了起來!
傷口流出的紅色液體逐漸變為銀藍,而后被后方火焰的動態圖景所吸收同化。
火焰開始吞噬舞臺上的道具,從遠及近:極目之處的帆影、晃蕩的海水、破敗的城堡、碉堡的林場
動人深切的“愛之死”詠嘆調,攝人心魄的指揮家與樂團,演技精湛的角色們,以及,充滿視覺想象力的凄美舞臺布景!.
“靈性爆炸!這首‘愛之死’恐成今夜的靈性爆炸!”
“絕無僅有的,見證史詩的,不可言說的,超越天體的!.”
“一首詠嘆調就終結了所有的聲樂,所有的歌劇,不終結了整個浪漫主義的時代!我們之前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超過三十余位藝術大師和偉大藝術家在心中語無倫次地狂呼。
可以說,樂劇高潮部分的這首“愛之死”一出現,觀眾們簡直集體陷入了“譫妄”般的狀態!!!
整個樂池地板都在機械結構的最大扭力下以15度角傾斜了起來,兩大管樂組以七重分奏的復雜節奏型,制造出蜂群過境般的音墻;定音鼓手猛擊鼓面;提琴手們的腳死死扣住固定住的譜架,琴弓在驚恐中劃出近乎無調性的刮奏!
指揮臺上的范寧作出一道道精確而冷酷的指示后,五指又驟然收攏上提,弦樂組同步切換至泛音奏法,長笛和短笛手則用牙齒“咬”住吹口,吹出超高音區的顫音。
這記“靈魂撕裂之音”讓兩位負有盛名的聲學教授當場抓破了天鵝絨座椅!
“朋友們!你們看哪!
你們沒有感覺到?
也沒有看到?
難道只有我聽到了這支樂曲?”
伊索爾德靜靜地微笑,一頭長發無風自動。
背景中的豎琴以全音階滑奏撕開和聲結構,每根似琴弦斷裂的重拍瞬間,舞臺穹頂都灑下異色的煙火。
C音的金焰、E音的銀焰、A音的血焰.那些煙花在伊索爾德的發絲間迸濺,點點螢光在空中勾勒出神秘的密契符號。
“它是多么的輕柔美妙,
抒發著歡樂,傾訴著發自他內心的一切,
溫和而充滿諒解,在空中飄蕩,
它沁我心扉,在我的四周親切回蕩。
歡樂聲悠揚,縈迴盤旋,
難道這是和風的微波?
難道這是芳香的浪濤?”
在伊索爾德倒數第三第二詩節的歌聲中,扮演特里斯坦的男高音已趁著陰影悄然離場,而在觀眾們眼中,他的“尸骸”徹底光塵化,一如火花向上飛舞,不斷地揚升、揚升,直至穹頂。
一切凄美得幾乎讓人窒息!
光點于穹頂上聚集,在每一片彩色玻璃上對應一個主導動機,“欲望動機”化作幽藍鎖鏈,鎖孔形狀正是永無解決的“特里斯坦和弦”音符剪影;象征世俗與道德牽絆的“特里斯坦榮譽動機”呈猩紅色荊棘,以類似半音階的鋸齒狀向外輻射;“夜晚的召喚動機”則是流動的瀝青狀物質,吞噬著所有觀眾可見的殘余的光
而此前燃燒遠景的火焰,也離這座城堡中的寢房,離橫七豎八的尸首和跪地不起的布朗甘妮、馬克國王越來越近.
“它在翻騰起伏,在我周圍訴說衷腸。
難道我一定要呼吸,一定要傾聽?
難道我一定要啜飲,而陷身其中?
難道要把我的生命,散發在這甜蜜的芳香中?”
最后這80多小節,偉大的“愛之死動機”緊扣第二幕“夜之二重唱”那無疾而終收束的災難的頂點,充分地發展,發展,盡情地延伸,延伸!
四個多小時積攢起來的沖突,就在這短短的幾分鐘內,進行了足足8次在同主音大小調上的變化重復和阻礙終止!
直到一切藝術的范疇到達頂峰。
范寧下達果決的指示,由長笛、雙簧管、中音雙簧管強力齊奏“最后的安慰”動機!
“在這起伏的波濤中,
在這悠揚的樂音中,
在這人世間的氣息中,
讓世間無垠之物——
卷入水底,
沉入深淵——
無知無覺——
抵達極盡至高的狂喜!”
水晶吊燈微微震顫,樂池中燭火無風自動,當伊索爾德唱出“IndesWeltAtemswehendemAll”中的那個“All”(世間無垠之物)的時候,更加神秘主義的幻覺體檢,從已陷入譫妄狀態的觀眾顱內升起!
霍夫曼唱片公司的總監看到“音符化作發光藤蔓纏繞立柱”,一位雅努斯的公爵則聲稱“劇場化作了萊畢奇筆下的天國玫瑰”,分離派首腦克林姆特感受到“角色們的靈魂從囟門升起,化作發光的八面體”,數位指揮大師則堅稱“目睹了天使軍團在包廂上方列陣!”.
而普通市民席上,更多人在純粹感官沖擊下顫抖流淚,仿佛經歷了一場“沒有疼痛的死亡”!!
數次的變化重復之后,伊索爾德的唱腔爆發“沉沒!”一詞之時,火焰也終于沾染上了站立在舞臺中央的她的衣角。
很快,整個舞臺的一切布景都被吞沒了。
觀眾們最后一刻只看到一個依稀可見的古典三角構圖——伊索爾德站立正前,雙臂抬起,女仆布朗甘妮和馬克國王一左一右,在后跪立懺悔。
光點紛飛之間,帷幕緩緩合上。
緩緩地,自上而下,遮蓋住內部那片“劇烈卻寧靜”的火海。
各色熒光的星星點點飄出了舞臺,在觀眾席和劇院上空經久盤桓
樂池中的音樂還沒有停。
它起初逐漸溫柔了下來,接著,一束警戒的、嚴峻的、似電流般痙攣的特殊音響噴薄而出——
“嗡!!——”
自《前奏曲》第4小節就埋下矛盾的“特里斯坦和弦”竟然再度出現。
可這一次,緊張的色彩沖突,收束成一片光明而溫暖的海洋。
B大調主和弦!完整的和聲終止式!
它解決了!
它在最終,竟然,竟然被解決了!
長達四個小時的懸置、游移,種種撕心裂肺的苦難,令人肝腸寸斷的痛哭流涕.一切都在結局淡去了其陰沉的一面,升華為一種慰藉與圓滿!
帷幕再度揭開時,樂池在徐徐升起。
舞臺上的道具已被高效清理完畢,歌劇演員們攜手齊站一排,恭迎著指揮家的落幕。
文學與詩歌、交響與指揮藝術、聲樂與表演藝術、舞美設計的藝術,在此刻達成了至高無上的神性統一的回歸!
范寧背對觀眾的身影,給出一道寧靜的終止拍,溫暖的洋流逐漸逐漸趨于平靜。
嘶吼聲從觀眾席后方炸開,一位學院派的白發老者竟踩上座椅,揮舞起了自己的手杖,然而這沒有絲毫禮節可言的魯莽舉動只是一個引子,再下一刻,越來越多的狂熱觀眾效仿了他的這種方式,來疏解自己內心的震撼與吶喊的沖動!
這種狂熱的氣氛其實在演出還沒開始前就存在了,而現在,整座劇院恐怕都難以充當成為一道充足的出口!
雨點般的花束、巧克力與各色珠寶飾品砸向舞臺上的演職人員,有位瘋狂的女伯爵甚至率先將翡翠耳環給扯了下來,另外好幾位靠近低矮區域,長度過長、又站得過高的揮杖者,直接將頭頂的水晶吊燈擊出了裂痕!
“范寧大師!!”
狂風過境般的嘶喊聲中,甚至夾雜了一些性質更加特殊的措辭,盡管只是一小部分,卻意味著已經有個別世人的認知發生了更進一步的特殊轉變!
“你所持的乃是火把!!!”
“先驅!!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