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
又是一個慢樂章的段落,范寧奏響一組組清澈如水晶的和弦,贊美詩般的共鳴,在空曠的教堂廣場回蕩。
第19曲,我沉睡,但我心清醒。
或,也可稱為“入夢的凝視”。
這里有明亮的燭光,搖曳的火苗,具備誠摯情愫的人們聽到了“神秘之愛的主題”,它引用的是教會歷代贊美詩中最美的“雅歌”,就像夢境中天使演奏的小提琴,緩緩地流泄出輕柔寧靜的樂音.
那么按照《二十圣嬰默想》的標題“二十”,到了這一部的終曲了。
但是唯獨這一曲的標題沒有預先在目錄上標明。
“第20曲,‘教會的凝視’。”
事先得到指示的瓦爾特主教,此刻登壇朗聲開口。
“教會的凝視?”信眾們互望一眼。
“非常好,非常好。”雅寧各十九世覺得又是意外又是情理之中,忍不住默默稱贊,“教會是教徒組成的群體,信徒集合起來,成為會眾,就是神圣團體的彰顯.每個信徒都是‘燭’的延伸,所以,教會是“燭”之奧秘的擴大陣列的顯現,這樣,凝視教會就像凝視一個活的生命體,‘燭’原本是無形的,而我們是有形可見的!”
“但是為什么唯獨這一曲不事先標明標題呢?難道還有什么別的用意.”
“拉瓦錫師傅如此給神父們,和廣大聽眾們做注解——”正好瓦爾特又執起紙條,繼續朗聲開口。
“照明之秘關于未來之路,因此,這是預言,這是一個你們從未見過的,任何人都不得豫先理解的音樂結構”
當即,范寧的左手在低音區奏出一條綿長的、由不可逆行節奏所組成的主題音群,以無比尊榮奮進之姿響徹云宵。
這條音群極其不穩定,分別在左右兩邊被“鑲邊式”地對稱擴大,同時,亦被由中音域向外反向的快速音群所分隔。
某種宗教精神上的凱旋和勝利,超越時空而現,既是安寧,又是狂喜!
“這是.這是?.”
“這不是展開部的典型寫法嗎?”
“怎么一上來就是展開部?我是不是聽漏了?”
所有這些自詡音樂語匯為“先鋒”、“激進”、“超越”的藝術家們,直接被這篇開場給弄到目瞪口呆!
音樂結構順序,正常的思維肯定是“呈示展開再現”。
你得先拋出來一個主題,然后才能激烈地呈現矛盾和變化吧?
而這首“教會的凝視”,竟然是一個展開部位于呈示部之前的結構!具體來說,樂曲由省略再現部的奏鳴曲式組成,而且呈示部與展開部是倒置出現!
這是“正常”的藝術家腦子能想出來的東西么!?
這怎么評價?依據什么評價?用什么去對比?
總不能“考察”一個完全不懂的東西吧。
這還叫“考察”么。
坐在前面的拉絮斯等一眾特巡廳“考察團”成員,直接給干沉默了.
“這就叫‘預言’!”
信眾們卻深以為然,感覺經過這些天的教導,他們起步就已經懂了四五分。
“這就是‘照明之秘’與‘和聲連禱’的揭示!”
在起初綿長的音群展開之后,范寧的指尖下再次出現總結式的“天父主題”,共呈現三次,且三次呈現之間,皆以呼嘯而過的經過性華彩相連。
這些華彩以左手“不對稱擴張”式織體變奏,和右手的音序換列為特征,兩者相互重疊,于是在這般混濁的持續音群中,“天父主題”從B大調到bD大調再到F大調逐步攀升,顯現出令人激奮和眩暈的靈性震撼!
作為《二十圣嬰默想》的終曲,“教會的凝視”毫無懸念地成為了其中中規模最大、篇幅最長的樂章。作曲家有意將前十九曲揭示出的各種隱秘綜合運用于本樂章中,大量且集中地出現,又大量且集中地變化,彰顯總結、統攬和呼應之意義!
“咚!”
“咚!!!”
“咚!!!!!——————”
當建立在屬音持續音之上的鐘聲再度鳴響之時,“和聲連禱”的語匯又現,在時值遞增的節奏烘托下,將音樂推向終極目標的#C
這個長大的樂段猶如此起彼伏地教堂撞鐘,在巍巍群山的高山之巔,傳遞著璀璨的威嚴與福音!
先現的展開部如此作結,然后,倒置的呈示部以無比的榮耀之姿,于161小節呈現!
“天父主題”終于從曾經的和弦發展成完整的旋律,將調性定位于最初的#F大調不斷重復的強有力的和弦,以模仿銅鈸、鑼、鐘聲以及鳥歌的素材穿插其中,展現出無與倫比的神圣與史詩氣質
最后的尾聲也以“天父主題”作結,但變得超脫且完滿,從而成為了代表愛與喜樂的大勝.最終,充滿喜樂的淚水如潮水般涌來!
開闊無垠的教堂廣場之上,掀起了無比熱烈又極盡感動的掌聲!
“拉瓦錫使用了比其他任何作品更精妙且富有哲理的現代音樂語言,雄辯地、動人地打開了我們的眼睛和耳朵,達到了意想不到的神學領域!”
梅拉爾廷帶著數位主教,數次示意聽眾們停止掌聲與雙手的揮舞。
因為公演還未結束,上半場還未結束,還要留夠充足的時間,為下半場的布道與講經。
但是致敬的掌聲一時半會完全沒有能止住的跡象。
直到臺上的范寧重新落指,強行用音樂壓下了雜音。
《賦格的藝術》的最后部分,也終于來臨了!
對位法12和13,范寧以高超的對位技術,向世人展示了兩部以嚴格倒影技法寫成的賦格曲。
不僅僅是主題的倒影那么簡單。
而是通篇互為倒影!
沒錯,兩組,互為倒影,也就是說,兩條對位曲實際上各自有兩條,一共實際上,是四條!
比如對位法12,是以d小調III級音為軸而進行“鏡像反射”的兩條四聲部賦格曲。
它們是如此清晰可見,哪怕是不認識五線譜的人,只要拿到曲目,把同一頁數同一位置的譜子拿在一起,稍微仔細觀看對比,都一目了然地看出,那些“蝌蚪”的走向是完全互為鏡像關系的。
由于是嚴格的倒影轉位,兩首賦格在結構上完全相同,唯一的區別是在調性上。
“原型”部分的呈示部,守調答題是主調d小調轉屬調a小調,而“倒影部分”主屬對置后,轉到了下屬調g小調上。展開部的“原型”主題則是從g小調和bB大調兩次進入,而“倒影”部分被轉換成了屬方向的a小調和F大調
這幾乎是將“自我”與“他我”,將“表象”與“意志”的神秘主義思想,給用神學的語言徹底揭示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