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第六百五十六章 未停的吵架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游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 >>游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百五十六章 未停的吵架

第六百五十六章 未停的吵架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12日  作者:三秋空城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三秋空城 | 游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 
玄幻奇幻


花費了近一年時間,終于完成照片沖印和分析的愛丁頓,在皇家學會的柏林頓會館舉行了一場科學會議。

這只是英國本土舉行的一場范圍不太大的會議,但它的影響力可不小。

會議的議程只有一項:聽取關于日食觀測的報告。

擔任會議主席的是新任皇家學會主席湯姆遜,與會者不僅僅有皇家學會、皇家天文學會的會員,還有許多專門過來聽報告的哲學家以及愛好科學的英國貴族。

會場的氣氛很熱烈,因為人們都想知道牛頓的物理體系是不是真的存在缺陷。

愛丁頓和戴森展示了他們的發現,詳細講解了觀測日食用到的設備、拍下的照片和復雜的計算過程,最后的結論很簡單,愛丁頓總結說:“經過對底片的認真研究,我鄭重宣布,它們無可置疑地證實了愛因斯坦的預言!奔赴索布拉和普林西比的遠征隊所得到的結果令人信服地證明,光在太陽附近的確發生了偏折,而且偏折的量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一致!”

簡短的幾句話,讓英國科學界隨之歡呼雀躍。

身處柏林的愛因斯坦沒能分享這種激動,只在得到消息后買了一把新小提琴以示慶祝。

在國內的李諭,則要負責進行一波講演,讓更多國人了解最前沿的科學進展。這件事只能他做,國內懂相對論的應該僅他一人。

公眾其實同樣非常渴望了解相對論。

雖然深入理解相對論比較復雜,不過很多有意思的現象倒是能再繼續講一講。

李諭首先在大同大學的禮堂進行了第一次演講。

有意思的是,來聽講座的不僅有理學院的學生,還有文學院的學生以及很多社會名流。甭管懂不懂物理與數學,“科學”二字對當下的國人來說簡直就是金科玉律,必須來捧個場。

就像以往很多普通人不可能真的懂佛經,但不妨礙很多人去燒香拜佛。

禮堂中掛著牛頓的畫像,李諭指著畫像說:“200多年來,牛頓創下的偉大科學體系終于得到了第一次修正。而我們在修正和改進他的理論時,不要忘了,這一切都有他老人家的莫大功勞。”

李諭有意讓民眾不要以為相對論掀翻了一切,所以說話非常委婉,不過媒體就不太懂了。

在尋求到了一些常識性解答后,五四時期大火的《晨報》發了一篇文章,開篇就是碩大的三個大標題:

“科學中的革命

新的宇宙理論

牛頓思想被推翻”

然后模棱兩可地寫道:“關于宇宙結構的科學概念必須改變,新的相對論告訴我們,要建立一種新的宇宙哲學,它將幾乎徹底推翻目前所接受的一切!”

肯定還是有一些人表示極不理解,比如《大公報》的一篇社論就說:

“這一新聞著實令人震驚,它甚至會動搖我們對乘法表的信任。‘空間有界限’的想法愚不可及,空間依據定義就不可能有界限!對普通民眾來說,事情已到此為止,無論那些高深的數學家們對此有何看法。”

在上海講完后,李諭照例繼續去京城的北大、清華講講相對論。這幾天報紙已經進行好幾撥報道,所以來聽的人更多了。北大面積很小,壓根沒那么大的禮堂,只能選在戶外的操場。

很多媒體和學生已經把問題做成標語張貼了出來,希望讓李諭看到。

李諭打眼看了看,笑道:

“很多問題還是關于狹義相對論的。我看有人想知道《大公報》社論后的那個問題,即‘宣稱空間有盡頭的科學家們有義務告訴我們空間之外是什么’。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但也是個沒有意義的問題。就像有人問,關公能不能打過秦瓊。

“至于諸位擔心的光線偏折問題,其實不僅你們,就連英國皇家學會的科學家們剛開始知道日食照片證實了愛因斯坦理論后也很恐慌。但你們只要看到太陽照常從東方升起,并一直這樣持續下去,就只需安分過好自己的日子。因為沒有什么好擔心的。”

雖然李諭這么解釋,還是有人問道:“您沒有正面回答,空間之外是什么?”

李諭說:“你要聽復雜點的數學物理角度回答,還是通俗易懂的回答?”

——“能聽懂的吧。”

李諭微微一笑:“你可以理解為還有很多別的宇宙,或者是真空,但怎么理解真空,則是另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即量子力學,不在今天的討論范圍中。”

——“永遠到不了的世界?”

“是的,”李諭回道,“那是個就算以接近光速飛行,也永遠到不了的遠方。對了,如果要是你能夠速度接近光速,壽命可能會大幅延長,在別人眼中,你的身高可能連嬰兒都不到。”

“真是太令人向往了!”

李諭講的都是一些不太深奧的部分,想達到科普效果,本來就不能講得太深,不利于傳播。

幾個炸裂的理論講出來后,引起了一個小熱潮,各種文化團體甚至茶館都在講這些離奇的相對論設定,就連車夫和小二都想爭論兩句相對論正不正確。

有報刊發出漫畫,畫中有佝僂的老書生、街邊的小兒、街上買賣的行人還有閑情逸致的主婦,配文則是一句故作深奧的話語:“人們慢慢地習慣于這樣一種觀念,空間本身的物理狀態是最終的物理實在。”

雖然很多觀點不值一提,但足以說明民國時期國人對科學相當熱忱,只是苦于沒有學習的途徑和渠道,表達得不是很準確。

北大校長辦公室中。

蔡元培對李諭說:“我也不懂相對論,但對你的一句話記憶深刻,‘在修正和改進牛頓的理論時,不要忘了,這一切其實還是有他老人家的莫大功勞。’我很慶幸,你沒有把科學引入到新舊文化之爭中,也仍舊承認舊時代牛頓的功勞。”

李諭說:“畢竟想學相對論,不可能不懂基礎的牛頓力學。”

蔡元培說:“多年以來的新文化運動,已經在輿論中產生一種‘科學主義’傾向,把科學看成是萬能的,因此大家對你極度推崇,即便你不承認,很多人還是把你做成了圣人。”

李諭說:“我有些隱隱擔心,很多人并不能完全理解科學,要是有人拿著科學作為幌子,去搞‘科學化的玄學’,就很麻煩了。”

“或許已經有了!”蔡元培嘆道,“各種新的思潮如同一場大洪水,來勢兇猛,把舊日的習慣都沖破,有人會因此感受痛苦。而如此迅猛的水勢,也會讓舊有的河槽無法容納,泛濫岸上,把田廬都掃蕩掉。高高在上的軍閥,則像猛獸。中國現在的狀況,可算是洪水和猛獸競爭。要是有人能把猛獸馴服了,來幫助疏導洪水,那中國就立刻太平了。”

后來蔡元培把他的想法寫成了一篇叫做《洪水與猛獸》的文章,他以洪水比喻新思潮,以猛獸比喻軍閥,還挺形象的。

胡適此時來到辦公室中,高興地拿出自己創作的一首新詩給李諭看:“為了祝賀相對論這個掀翻舊時代的利器,我興奮得睡不著覺,寫下了它。”

李諭拿過來看了看,內容是:

“舊日物理如同五行山,

巋然不動五百年,

當相對論的光出現,

彎折繞過幾個高聳的山頭,

出現在你我眼前,

突然告訴世人,

對與錯,光與影,

悄然之間已經完成了變換。”

李諭笑道:“好詩,好詩!”

胡適得意道:“我準備把它收入我的《嘗試集》中,作為對新科學理論的致敬。哦!我真是太喜歡這種掀翻舊有理念的事情了!原來外國人在做和我們一樣的事,不僅文學在革命,科學也在革命。”

章士釗同在辦公室中,大搖其頭:“你做的這首新詩完全不如我的一首。”

胡適不服道:“拿出來看看。”

章士釗取出一本筆記,念了起來:

“物理世界奧秘深,探索未知心歡喜。

力熱光電磁五行,相互作用妙趣生。

宏觀微觀皆一體,萬物相連無界限。”

胡適說:“你的是七言古詩,現在大家講究白話文,要的是簡單易懂,你應該知道,洋人的詩非常簡單。我所做《嘗試集》中便全是新體詩。”

章士釗說:“嘗試嘗試,只是嘗試,談不上文學二字。”

胡適指著對面的魯迅:“周教師的幾篇文章,你總不能不服吧?”

章士釗說:“周教師的文章作得當然很好。”

胡適說:“就連周教師都寫了幾首新詩。我起名《嘗試集》,不僅是為了嘗試,更是呼吁大家都來嘗試做新詩。”

章士釗說:“這么說,胡博士是在拋磚引玉?”

“對,”胡適說,“周教師的那幾首很不錯,比我的強。”

“我其實不喜歡做新詩,”魯迅笑了笑說,“而且我也不喜歡做古詩,只是感覺現在詩壇寂寞,才打打邊鼓,湊個熱鬧而已。等什么時候真正的詩人出現,就洗手不作了。”

胡適欣賞道:“看看周教師的覺悟!我也是抱著這樣的想法,都被周教師說了出來!可惜周教師提前離開日本,不然也是個博士。”

魯迅被說得有些尷尬:“輟學一事,確實不對。”

大家可能都知道,魯迅罵了胡適十幾年,但這時候的魯迅和胡適關系還是很不錯的。

魯迅早年對胡適的評價非常高,他說過:《新青年》時期,最讓我注意和佩服的就是陳胡二人。

一年多后,胡適寫《西游記序》,一直無法確定作者到底是不是吳承恩,便求助于魯迅,——魯迅在北大開了中國小說史一課。

為了幫他考證,魯迅處處留心關于《西游記》的資料,一旦發現便會立即寄給胡適。

而在創作《中國小說史略》時,魯迅也多次征求過胡適的意見。

反正兩個人還處在蜜月期。

章士釗與胡適的關系正好反過來,現在挺不好的,以后變得不錯。

兩個人一直關于白話文和文言文爭論不休。

直到幾年后才和解,兩人合影留念時,在照片背面題詩。

兩人一反常態,章士釗寫了首新詩:

“你姓胡,我姓章,

你講什么新文學,

我開口還是我的老腔。

你不攻來我不駁,雙雙并坐,各有各的心腸。

將來三五十年后,這個相片好作文學紀念看。

哈,哈,我寫白話歪詞送把你,總算是俺老章投了降。”

胡適則寫了首古詩:

“但開風氣不為師,龔生此言吾最喜。

同時曾開風氣人,愿長相親不相鄙。”

此時,章士釗又問道:“胡博士,你的意思是以后就不能做古詩了?”

胡適說:“有唐宋古詩不就夠了?現在人做不出成樣子的古詩,還不如研究研究新文化下的新詩。”

“新詩?那不就是大白話嘛!”章士釗一點都不喜歡。

胡適擅長舉例子,說:“大白話同樣可以有深意。你難道忘了,李諭院士曾經寫出過‘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尋找光明’這般振聾發聵的詩句。”

章士釗給李諭面子:“李諭先生一個研究科學的,寫的詩都比閣下好。”

李諭笑道:“就這么一小句,算不上詩。我和周教師一樣,單純突發奇想,不是詩歌創作。”

章士釗趁機說:“這首詩我記得是李諭院士在見到南社柳亞子時所作,可比胡博士的《嘗試集》早得多。”

胡適不屑道:“南社的詩不值一提,連鄭孝胥都比不上。”

章士釗說:“他們或許也看不上胡博士的《嘗試集》哪。”

胡適與柳亞子等人的南社也相當不對付,胡適曾經說“暫不與君辯,且著《嘗試集》”,但只是說說而已,不辯就不是胡適的風格。

兩邊現在吵得很兇,柳亞子與楊杏佛等人一直看不上胡適寫的東西。

胡適則不甘示弱,懟他們道:“請君莫笑白話詩,勝似南社一百集。”

反正都是些文人相爭,越爭越熱鬧,是個好現象,讓他們放開吵就是。

李諭想在國內找個人吵,還沒對象哪,挺寂寞的……


上一章  |  游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