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漢第六百五十四章 定下國策 孫登妙用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糜漢 >>糜漢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百五十四章 定下國策 孫登妙用

第六百五十四章 定下國策 孫登妙用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0日  作者:醬油拌歷史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醬油拌歷史 | 糜漢 
正文卷

正文卷

眾臣的義憤填膺,最主要的內因在于心中對孫權行為的不齒。

除此此內因外,當下的大漢國力不同往日,也是個很重要的因素。

孫吳與曹魏結盟,對大漢來說是一件危險的事,可大漢已經是今非昔比了。

以目前大漢的國力,想要攻滅江東,絕非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而孫權貿然稱帝的行為,亦是在根本上挑釁大漢的權威,從這方面來說眾臣建言征討江東的行為,可謂是合情合理。

但這種合情合理的行為,并未得到劉備的允準。

劉備微微抬手作向下壓狀,在看到劉備的這個舉動后,殿內群情激涌的眾臣很快就停止了建言。

望著臉上有著憤憤不平之色的眾臣,劉備說出了他的看法:

“連年征戰,士民疲敝,今非再啟大戰之時。”

“況我朝乃續兩漢法統,豈有棄中原不顧,而逐蠻荒之地之理乎?”

劉備的聲音沉穩有力,引得在座的眾臣臉露思索之色。

而諸葛亮的臉上卻是浮現了笑意。

幸虧劉備沒被心中怒意沖昏了頭腦。

諸葛亮臉上的笑意被糜旸注視到。

想起昨夜劉備比眾臣更憤怒的神色,又想起昨夜自己苦苦相勸的情景,糜旸只覺得他的苦勸到底沒有白費。

劉備說的話有道理嗎?

那自然是有的。

單單劉備說的第一點理由,就是大漢如今無法忽視的問題。

再強的軍隊,也不是永動機。

再肥沃的土地,也不可能生產出無限的糧食。

就這兩年來,大漢連續經歷了南中之戰,南鄭之戰,北伐關中三場戰役。

再厚的家底,也禁不起這樣的消耗。

可以說要不是諸葛亮的理政才能實在是曠古難見,再加上南鄭之戰后糜旸繳獲了魏軍大量的糧草輜重,北伐之戰漢軍是絕難再發起的。

哪怕當下大漢收復關中,但關中是殘破的。

先不提關中多年遭受戰亂的事,就說曹真主政關中時,為了河西之戰和南征之戰,就多次從民間搜刮民脂民膏。

曹真涸澤而漁的行為,引得關中怨聲載道,也讓關中各地漸起流民。

在這種情況下,大漢要做的第一要務一定是先穩定關中的民生。

大漢不是曹魏,當年劉備起兵為的是給天下百姓帶來穩定的生活,而不是單純的為了皇圖霸業四個字。

本末倒置,忘記初心的事,劉備是不會做的。

至于劉備說的第二點理由,則更是讓人無法反駁。

孫權的行為是在挑釁大漢的權威,也的確夠惡心人,但若因為這一點就將江東作為接下來主要進攻目標,那卻是不妥的。

原因很簡單,大漢自建立那日起,向世人宣稱的就是他才是華夏民族的正朔。

在這一點政治口號下,收復關中后,下一步漢軍的作戰目標一定要是中原。

于政治意義上,中原亦可被稱為中國。

“天處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之外也,中國內也。

夫中國者君臣所自立也,禮樂所自作也,衣冠所自出也,冠昏祭祀所自用也……”

從這段話就可以看出,大漢收復中原是一件多重要的事了。

身為帝王的劉備親自說出這兩點理由,一是為緩解眾臣激憤的情緒,二是為用他開國之君的身份,在為大漢接下來的發展方向定下基調。

既然劉備都已經發話了,且劉備的話又有道理,那么眾臣的激憤情緒也就緩解了不少。

可是等激憤情緒下降后,一種名為擔憂的情緒又接踵浮上心頭。

熟悉軍事的黃權率先開口說道:

“縱使我軍暫時放過江東,可難保孫權與曹叡,不會聯合對荊州發起進攻。”

黃權的話一說出口,頓時引起了殿內許多大臣的注意。

特別是張飛。

張飛下意識地就想附議,可還未等張飛的話說出口,糜旸便起身對著在座眾臣言道:

“這點無須擔憂。”

糜旸的判斷,引得殿內眾臣詫異。

黃權起身拱手問糜旸道:“為何?”

在殿內眾臣的注視下,糜旸分析道:“關中一戰后,逆魏元氣大傷。

損兵折將之際,國內人心定然起伏。

對逆魏來說,他們當務之急絕不是再啟戰端,而是如何安撫國內人心。

于常人看來,逆魏與逆吳結盟,乃是強強聯合。

可在孤看來,逆魏之所以會與逆吳結盟,目的在于禍水東引,讓江東成為我朝的眼中釘肉中刺,好讓彼有休養生息之時機。

而要是逆魏不與逆吳共同出兵,單憑逆吳一家兵力,如何能在短期內攻下荊州?

這一點孫權心中定然也清楚。

正因為如此,他才不會貿然出兵。

兩家都在等著另一家先出兵,所以兩家最后不會有任何一家出兵。”

聽完糜旸的話后,殿內眾臣紛紛點頭。

當然在戰略上糜旸可以斷言,荊州短期內不會有危險,可為了萬無一失,戰術上的一些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接著糜旸就將他讓蔣濟釋放流言的事,告知給了殿內的眾臣。

在聽到糜旸的這一點安排后,殿內眾臣心中的擔憂情緒漸漸減少。

糜旸雖不在荊州已有數年,但荊州可一直在流傳著糜旸的傳說呢。

等糜旸說完后,諸葛亮亦起身對著殿內的眾臣說道:

“大將軍之舉,可讓逆魏與逆吳投鼠忌器,可吾更有一計,能讓逆吳自顧不暇。”

見是諸葛亮發言,糜旸便識趣的回到座位上坐下,等著諸葛亮的良策。

沒有讓糜旸等太久,諸葛亮就說道:“公安一戰后,孫權曾送來長子孫登作為質子。”

“今孫登在荊州已然漸漸長成,陛下可召孫登來長安,加以封賞。”

聽到諸葛亮的這番話,眾臣感到不解。

孫登的父親孫權公然反叛大漢,正常來說大漢不取孫登的性命,已經是仁義之舉。

怎么還要對他進行封賞呢?

看到眾臣臉上不解的神色后,諸葛亮笑著說道:

“孫權明知孫登在我朝,卻還敢悍然自稱偽帝,原因有二。

其一,彼之二子孫慮漸漸長成,他無子嗣無憂。

其二,孫權是想借刀殺人。

若我朝對孫登痛下殺手,反倒稱了孫權的意,可讓他以此為緣由,蒙蔽江東士民,正他反叛之名。

還能借我朝之手,為他清理隱患。”

乍一聽,諸葛亮說的話好像有邏輯不通的地方。

明明是孫權先反叛在先,大漢殺孫登乃是名正言順之舉,這件事又怎么會被孫權利用呢?

但實際上諸葛亮說的話,卻是精準預判了孫權的心理,并且符合當世的實際情況。

別忘了當世的信息流傳十分閉塞,而且很容易在有心人的利用下,造成一種時間差。

只要大漢殺了孫登,孫權就可以向世人宣稱,是大漢先殺孫登在前,他懷抱哀子之恨才不得已與大漢決裂。

孫權一旦這么做了,或許大漢境內的人會了解真實情況,但孫吳、曹魏境內的呢?

那時候孫登的死亡是事實,大漢亦沒辦法讓孫登復生來解釋。

顛倒黑白,扭曲事實,是孫權一向擅長的事。

歷史上孫權在拿下荊州后,就曾這么做過——反正在后世,依然還有不少人認為那時孫權與劉備不是盟友,而且認為是劉備先對不起孫權的

當然這樣的事在中國歷史上,也不止孫權這么一人做過。

就如有名的奴兒哈赤的七大恨.

在對孫權的為人有了進一步了解后,眾臣都覺得諸葛亮的分析十分有道理。

因此他們接下來就很好奇,諸葛亮該通過什么樣的封賞方式,來破解孫權的小人之舉,并成功引起孫吳的內亂。

諸葛亮并未讓眾臣失望,他接下來獻上的策略,可謂是讓人拍案叫絕。

諸葛亮先是一笑,然后對著眾臣說道:

“孫權有意放棄孫登這位長子,可不論如何,孫登身為孫權長子的身份,早已經在江東深入人心。

這一點是孫權無法抹殺掉的。

既然如此,我朝可下詔讓孫登過繼為孫策的嗣子,并讓孫登承襲吳侯之位。”

封孫登為吳侯的提議,倒并未讓眾臣有所驚艷,之前糜旸就曾提過類似的建議作為來日反制孫權的措施。

但將孫登過繼為孫策兒子的這一舉措,卻是讓眾臣的臉上紛紛流露出喜色。

這招妙呀!

眾所周知江東基業的開創者,實際上就是孫策。

孫權說到底只是江東基業的守成者而已。

在這樣的事實之下,哪怕孫策死去多年,但他的名字也絕對不可能被江東士民給遺忘。

更別說孫策臨死前,還給孫權留下了大批的臣子。

正所謂家國天下,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大吳”的天子就是孫氏的家主。

而按照當世禮法來說,孫策一系才是在法理上應該繼承孫氏家主的。

在事實上,孫策一系也才更應該繼承“大吳”基業!

當然孫策是有兒子在世的,那么為何不在他的身上做文章呢?

一方面原因在于孫紹并不在大漢手中,另一方面則是孫登的特殊性。

孫登是由孫權的長子身份,轉變為孫策繼承人的身份的。

從這點來說,無論是孫策遺留下的大臣,還是孫權一手提拔起來的大臣,他們都會傾向于讓孫登成為江東基業的繼承者。

要想擾亂一個國家的內政,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在當世,一國儲位被稱為“國本”!

與孫登相比,哪怕孫慮在江東,他又有什么資格與孫登爭奪儲位。

而將“大吳”的最合法繼承人握在手中,國本不定,孫權又怎么會心安?

“大吳”眾臣又怎么會心安?

不過諸葛亮的策略,能起到的效果卻不止這一點。

想兒子造老子的反,有時候也容易的很。

在此萬分感謝龍戰于野盟主的打賞~

(本章完)


上一章  |  糜漢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