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漢第二百一十七章 糜旸密奏 君王三觀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糜漢 >>糜漢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一十七章 糜旸密奏 君王三觀

第二百一十七章 糜旸密奏 君王三觀


更新時間:2022年12月03日  作者:醬油拌歷史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醬油拌歷史 | 糜漢 


劉備的王令很快就抵達西城之中。

而為劉備充當使者宣達王令的人,是侍郎董允。

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掌軍中郎將董和之子。

董允之父董和,字幼宰,董氏一族的祖上本是巴郡江州人,因為這層淵源,所以天下大亂時,董和率領家族西遷。

在董和入蜀后,因為名聲他先后被益州牧劉璋任命為為牛鞞、江原縣長及成都縣令。

當時蜀地物產豐富,風氣盛行奢侈。

經商之家,穿戴如同王侯,飲食玉液瓊漿,到婚娶喪葬時,幾乎傾盡家財來鋪張辦理。

董和以自身的節儉行為,來為眾人做出表率。

他粗衣素食,處處以符合禮制為行為準則,當地奢侈風氣于是大為改變,大家都對其心存畏懼而不敢冒犯。

縣里的一些豪強因害怕董和的嚴厲,于是鼓動劉璋調任董和為巴東屬國都尉。

但沒想到成都縣中的官吏百姓,扶老攜幼挽留董和的有幾千人,劉璋只好讓董和留任兩年,再轉升為蜀郡太守。

董和在太守任上仍與過去一樣清約節儉。

而且董和善于與南中異族打交道,很得南中異族的愛戴。

后來劉備平定益州后,征召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共同主持管理左將軍、大司馬府的事務。

董和與諸葛亮一起出謀劃策,共事歡洽交情深厚。

正因為董和的關系,所以諸葛亮對董和之子董允亦另眼相看。

董允身為董和之子,出身名門之后,年輕時就有名聲在蜀中流傳。

時人經常將董允將另一位蜀中俊杰費祎作比較。

董允在不久前被劉備征召為侍郎,侍郎是一種侍從官,多承擔的是為君主傳達命令的職責。

糜旸見是董允前來傳達王令,他在擺出香案恭敬的接過劉備的王令之后,便將董允迎至別室,問起成都的近況來。

雖然董允的祖上是益州人士,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到現在董氏一族已經算是地道的南郡士族。

所以若要將董允分門別派,那么董和與董允父子,算是荊州系的一員。

糜旸身份特殊,除了與蜀中士人不太對付外,因為諸葛亮的關系,他與荊州系的士人關系一直不錯。

更何況糜旸的嫂嫂,按照關系算是董和的族姐,所以糜旸與董和之間算半個親戚。

董允為人性格正直,是非分明,這樣性格的人,他對于品格優良的人是有著偏愛的。

糜旸年紀輕輕就身居高位,但他并沒有居功自傲,反而對于同輩亦或是長輩,一直很是謙遜。

更重要的是,董允曾多次從董和口中聽過,諸葛亮夸贊糜旸仁孝聰慧之語,對于諸葛亮的眼光董允是信任的。

所以盡管往日中董允與糜旸交情不深,但他對糜旸的感官不錯。

在糜旸問起董允成都城中的近況之后,董允亦知無不言,主要告知了糜旸兩件事。

一件事就是之前,糜旸擅自捉拿列侯申耽引起非議一事。

不過這件事在糜旸有著堅定盟友的情況下,雖然輿論上沸沸揚揚,但實際上對糜旸并沒有造成太壞的影響。

當時董允亦是為糜旸辯解的一員。

第二件事就是之前成都城中的群臣勸進一事。

在董允的敘說中,糜旸大致了解了那日在廣德殿中發生的事。

而這一切都不出糜旸所料。

雖然糜旸在成都城中亦有著很多消息渠道,但是兼聽則明,從不同人口中了解成都城中的近況,有利于糜旸分析局勢。

的糜旸雖然如之前在公安一般,乃是一地的主將。

但是當初公安被十萬吳軍團團圍困,像是孤懸海外的一個島嶼。

漢興郡與公安不同,漢興郡的鄰側、后方俱是己方陣營所在地,交通順暢。

而糜旸現在亦正式進入世人的眼中,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時刻了解成都朝中大事就是很重要的事。

在古代,政治大于一切。

在回答糜旸的詢問之后,董允已經有離去之意。

糜旸見天色不早本有意留下董允,但董允雖對糜旸感官不錯,還是以公事為重的人。

劉備拒絕群臣勸進的那句話,早已經傳遍成都城中。

而關于糜旸是否收到,劉備讓他認真探查劉協安危一事,成都中的各位大臣亦十分關注。

在這樣的情況下,董允想著早日回成都回稟此事。

糜旸知道董允著急離去的原因是什么,所以他也沒有多加挽留。

糜旸親自將董允送到船上,在船艙內,糜旸取出一封懷中的上書,讓董允轉交給劉備。

并特地言明這封是密奏。

密奏不是后世某些朝代的獨創,早在兩漢時期,就有一些大臣向君主呈上私密奏言的先例。

而之所以被稱為密奏,乃是這些奏表大多不發往尚書臺,而是通過特殊渠道直接上奏給君主。

其中一個特殊渠道便是交給君主身旁的侍郎,讓他們轉呈。

本來糜旸想的是將這封密奏發往成都,讓他的伯父糜竺轉交給劉備。

但現在董允到來,董允的品德還是信得過的。

凡臣下有密奏上陳君主,無一不是要緊的事,所以董允很認真的收下糜旸給他的上書。

隨后在糜旸的禮送下,載著董允的船只緩緩離開了西城。

在船只漸漸遠離西城的同時,董允走出船艙。

他看著城頭上那早已風干的上百顆頭顱,及西城外忙碌的一眾修建房屋的民眾士卒,他的眼中浮現若有所思之色。

希望下次來西城時,他能看到不一樣的風貌。

在董允離去之后,糜旸回到了西城之中。

從方才董允的敘說中,他大概了解了如今成都中的勸進態勢。

在自己的上書中,他不僅言明曹丕篡漢的事實,他還點出北方正在流傳著劉協被害的消息。

其實在呂乂一開始寫給他的奏報中,并沒有體現這一點,這一點是糜旸自己加上的。

糜旸這么做的目的,在于他要促進劉備提早稱帝。

糜旸是穿越者,他了解歷史上劉備稱帝的過程。

在歷史上曹丕于今年十月篡漢自立后,劉備于第二年四月才正式稱帝。

蜀中與外界的交流在諸葛亮主政益州后,已經改善許多。

曹丕篡漢稱帝的確切消息,最多不過一個月就會傳到劉備耳中,但是他為何要將近半年之后才稱帝呢?

因為在那將近半年的時間里,劉備可能一直在派人探查一個流言的真實性。

歷史上在曹丕篡位之后,劉協被曹丕所害的流言就已經開始在北方流傳。

這個流言有多真呢?

《魏略》記載:「初,則(蘇則)在金城,聞漢帝禪位,以為崩也,乃發喪;后聞其在,自以不審,意頗默然。」

《三國志·蘇則傳》記載:「初,則(蘇則)及臨菑侯植(曹植)聞魏氏代漢,皆發服悲哭,文帝聞植如此,而不聞則也。」

真到連當時曹丕倚重的方面大臣蘇則及親弟弟曹植,都以為劉協駕崩了。

這還是記載在史書之上的,不被

記載的還不知道有多少。

有些后世人以為曹植之所以「發服悲哭」乃是哭漢朝亡了,并不是哭劉協之死,但這與史實不符。

因為曹植在曹丕稱帝前后,曾特地寫過《慶受禪表》《魏德論》兩篇文章,來為曹丕造勢。

這說明曹植是贊成曹丕篡漢自立之舉的,所以他的發服悲哭就是與蘇則一般,乃是以為劉協駕崩了。

這足以見當時劉協駕崩的謠言傳的有多廣,有多真。

而這種流言后來亦傳到蜀中,令劉備等君臣生疑。

所以為了探查這個消息的真實性,劉備才延遲到第二年正式稱帝。

而歷史上劉備探查的結果,應該就是知道了蘇則與曹植二人的舉動。

現在糜旸提前一步將這種流言釋放給劉備君臣,那么按照常理,劉備當然會令糜旸探查這個消息的真實性。

而早在糜旸的奏報發往成都之時,他就已經派出兩隊探子,分別前往西北與中原探查蘇則與曹植的舉動。

一旦得到回報,糜旸就可以立馬將這樣的消息回報給劉備。

這樣的話,劉備稱帝的日子就會大大提前。

至于會不會探查到消息,糜旸并不擔心。

這二人的行為都能被數十上百年后的史學家記載,不可能在當世會無聲無息的。

現在事情的一切發展,都在隨著糜旸的設想發展著。

糜旸雖不在成都之中,但利用著部分先知先覺的優勢,正在暗中推動著劉備稱帝事件的發展。

見成都中的局勢沒有意料之外的變化時,糜旸便召來孟達。

他需要了解下,孟達現在與夏侯尚「友好溝通」到哪一步了。

真是個忙碌命!

數日后,董允這一行前往漢興郡中的使者,便回到成都之中。

在回到成都中之后,董允一行人的蹤跡很快就被成都城中的各家探子所探知。

成都中的大臣在得知董允歸來后,陸續派人前來問詢董允他這一行的情況。

諸多大臣派來的人名為關心董允,實則是在探究糜旸是否已經收集到證明劉協已死的證據。

能派人問詢董允的,大多都是與董氏一門交好的大臣。

那些蜀中籍大臣倒是也想派人詢問董允,但之前他們剛因為糜旸一事與董允爭論過,實在拉不下這個臉。

但盡管是面對這些交好的大臣,董允依舊笑著婉拒眾位來人,始終未透露半分口風。

不久后董允來到王宮中向劉備復命,當見董允進入王宮的大門后,多家大臣派來的人只能望著董允的背影徒自嘆息,而后頓足而返。

董允是劉備的侍郎,他的政務使命乃是劉備直接委派,并不經過尚書臺。

在王宮中的一處偏殿中,董允見到了劉備。

見董允歸來,劉備只是對他點點頭,并未有太多矚目。

但董允在行完禮之后便不起身,董允的這個表現令劉備有些奇怪。

隨后他察覺到董允應該是有要事稟報,于是他屏退了偏殿中的閑雜人等。

在偏殿中只剩下劉備與董允之后,董允方才從懷中取出一封蠟封完整的上書,而后恭敬地放在劉備書案上。

完成這個舉動之后,董允朝著劉備一拜主動告退離開偏廳之中。

整個過程,董允沒有一句多余的話,他的目光亦沒有在糜旸的密奏上有半分注視。

在董允離開之后,劉備看著書案上的糜旸密奏,他眼神一凝,隨后解開蠟封,將糜旸的密奏從信封中取出。

只見在密奏中,糜旸這樣寫道:

「臣旸

頓首以拜:方北有逋寇,固阻河洛,阻王師北伐,曹賊自篡帝位,耀武北方,每念及此,臣憂心如搗,假寐忘寢。

為人臣者,應吐納良策,討賊自效。漢室煌煌,育臣成長,臣卻無為,愧對漢恩。

大王命臣鎮守北疆,然為人臣者,豈可知鎮不知征?

今臣下設計,令孟達假意投效于夏侯尚,暗通款曲,以誘敵來。

今初有成效,臣伏思惟,喜怖交集。臣竊恐此人不可卒得,假使得之,懼不可信,應緩緩圖之,于時為便。

臣自幼蒙大王恩養長大,常思報效,前番公安有力,實乃天助。

今北賊駐兵武當,臣欲再獻微薄之力,立討賊之功,此乃臣經年之冀愿,逢值千載之一會。

臣自督竭,竭盡微智,臣知無古人驚天之智,加之倉促施行計略,惶恐狼狽,懼以輕愚,忝負王恩。

臣聞唐堯行事先問上天,然上天從未違之。大王神謨,恩威必眷顧臣身,靈贊圣規,尚必自送。

尚一自送,則臣必使六軍囊括,虜無孑遺,威風電邁,天下側目。

望大王付臣討賊之任,若效,則為北伐之先績。若不效,臣自保守北疆,不令大王憂慮。

臣謹拜表以聞,頓首再拜!」

當劉備看完糜旸的密奏之后,他的臉色開始變得潮紅起來,胸膛甚至也在劇烈的起伏著。

劉備將糜旸的上表看完后,不一會兒又拿起來看了一遍。

如此反復,君王三觀。

在看完三遍后,劉備不禁站起身來,在偏殿中來回踱步。

自曹丕篡漢的消息傳開后,大部分群臣都在想著如何勸他稱帝,好能更進一步。

唯有糜旸,唯有他這時想的是討賊自效!

這讓劉備的心中很是激奮,這才是他的好子侄,這才是大漢的名將!

雖然糜旸此番不一定成功,但他有這番豪氣就令劉備很是開心。

在來回踱步之后,他走到蠟燭前,想出于保密的目的將糜旸的上表燒毀,但最后他還是舍不得。

最后劉備將糜旸的密奏,放置至他的衣帶之中,同時他口中喃喃道:

「好為之,好為之!」

免費閱讀.

相關


上一章  |  糜漢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