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安西最后一個信使第416章 首輔和制臣!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唐:安西最后一個信使 >>大唐:安西最后一個信使最新章節列表 >> 第416章 首輔和制臣!

第416章 首輔和制臣!


更新時間:2023年05月03日  作者:一只橘貓壓海棠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一只橘貓壓海棠 | 大唐:安西最后一個信使 


小說:、、、、、、、、、、、、

相比較之前杜佑宣讀戰報時候的輕松,此時此刻,聽著韓弘、韓充、宣武、淮西、鄭滑等一個又一個地域,名字,職務,紫宸殿內的朝廷重臣們的認真程度大幅度的提升,輕松和笑容也變成了認真和嚴肅。

其中一部分人,掛上嚴肅神情的同時,還有一份釋然。

另外的一部分參與今天會議的朝廷重臣,準確說是之前與軍事沒有太大關聯的與會者,在聽到鄭滑、淮西的時候帶上的則是震驚和疑惑。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迥異的情況,其實還是根植于郭戎帶來的保密制度。

郭戎曾經聽說過一個笑話,說早上開朝會的話,往往朝會還沒有結束,但是朝堂上發生的事情,已經傳入了市場,甚至成為了西市第三條街街上買菜的大爺的談資。

這個笑話確實夸張,但是很好的說明了大唐的保密制度確實是一塌糊涂。

郭戎認真提出這一問題之后,李誦也進行了各種反思,然后根據郭戎的建議,強化了朝臣,尤其是重臣之間的保密制度。

即,每一位朝廷的重臣只負責自己職權范圍內的事情,并用被恢復的政事堂作為連接每個具體機構的紐帶。

對于非本職責范圍之內的情況,不該看的不看,不該問的不問,不該聽的不聽……

重要的信息或者變化,比如蒸汽機的進展就掌握科技監和發改部,造船和海軍則屬于兵部和航海監……

至于前線的第一手戰報,則屬于禁軍和兵部。

至于兵部和禁軍高級將領之外的人,哪怕是三品文官,也只能夠通過兵部傳出的公文獲得信息。

淮西,那可是鐵桿的反叛勢力。

自李希烈叛亂之后,淮西,一直是江淮地區最大的隱患。

近些年來,隨著朝廷威信和實力的增強,在嚴密封鎖和威脅之下,淮西已經被大幅度的削弱,但是其依舊嚴重威脅著朝廷最重要的財稅重地,對于朝廷來說如鯁在喉。

鄭滑,或者說義成軍,則盤踞在中原腹地數十年之久。

雖然從來沒有高舉反旗,在表面上也服從朝廷的命令,甚至有些年份會上繳一定的賦稅,但是,這僅僅是表面上的臣服。

在表面上臣服朝廷的同時,義成軍憑借地利和魏博、成德、盧龍河北三鎮,以及李氏家族掌控的平盧鎮眉來眼去,在朝廷的大多人的人眼中,這些家伙和盛夏時節的什么一樣,不傷人,但是惡心人。

鄭州、滑州剛剛易手,袁滋請求裁撤義成軍的奏疏甚至還沒有來到長安,所以并沒有在長安范圍內大規模流傳。

淮西雖然已經歸降了接近三個月的時間,在長纓軍、宣武軍,淮西軍殘部的緊密配合之下,已經真正達到了戰爭迷霧的程度。

再加上吳少雄本人在淮西的威望,以及他個人的精確微操,使得淮西三州絲毫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正是這一系列的改革,

以至于到了現在,除了直接接觸軍報的宰府和兵部尚書,左右侍郎,根本就沒有人知道淮西已經悄無聲息被拿下的消息。

“原宣武軍節度副使韓充為天雄軍節度使,長纓軍郎將韓湘權天雄軍副使,原蔡州兵馬使卓冷調任汴州兵馬使!”

韓充,那是檢校司空、宣武軍節度使韓弘的親弟弟。

韓湘,那是長纓軍長史韓愈的侄孫,鐵桿的長纓軍骨干。

卓冷,那是前淮西軍中首屈一指的大將。

這么三人作為天雄軍的實際掌控者,再考慮一下這支新建的天雄軍以長纓軍傷兵和長纓軍老卒為骨干組成的新軍,在場的所有人不禁想起了曾經的那個傳聞。

昔日,太上皇在新編的四支禁軍護送之下出巡。

初次展現在世人眼中的新編禁軍嚇得山東豪門老老實實的以資助航海和擴張的名義交上了一筆驚天的財富。

隨后,太上皇率領禁軍進駐汴州。

據說,當時的宣武軍節度使韓弘和太上皇的達成了一項秘密的約定。

關于這條秘密約定,從來都只是存在于傳聞當中,并沒有任何準確的信息可以證明。

然而,看到郭戎今天的建議,所有人都肯定了一點,昔日太上皇和韓弘的約定是存在的。

否則,韓弘怎么可能老老實實死守汴州作為郭戎大迂回,大包抄戰略的錨點。

否則,在大勝之后,韓弘為什么會老老實實的交出兵權,交出宣武!

否則,在韓弘主動交出權力,沒有了任何威脅之后,郭戎會再次將新編的,坐鎮中原的重兵交到了韓弘的弟弟手中。

這一切,如果中間沒有任何約定誰信!

然而,昔日韓弘和太上皇的約定到底是什么已經沒有人在意了,畢竟太上皇已經仙逝了,現在真正掌控大唐神器的是眼前這位皇帝。

畢竟他才是現在的老板,他才是發放工資的家伙,只有他的認可才算是履行,否則……

于是乎,在李絳說出郭戎建議的天雄軍核心人物的一瞬間,在場所有的人同時想向了紫宸殿中央御座之上的那位皇帝。

然而,當他們下意識抬頭的時候,卻發現御座上的皇帝并沒有回答這一問題的意思,反而較有興致的看著他們,從眼神和狀態,很多人甚至看到了周圍年輕皇帝眼中帶著嘲諷的笑意。

直到看著所有人的都看向自己,李純收起了看起來不太恭敬和正式的笑容,轉而換上了一副嚴肅的神情。

“今天,朕召集住諸位除了共同分享中原決戰的勝利喜悅,商討有關后續對河北,對吐蕃的作戰示意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件事情——朕想根據郭戎的建議做一個嘗試。”

“關于郭戎的建議,杜相,李相,不知道二位是否讀懂了郭戎的想法?”

杜佑、李絳兩人對視一眼之后,杜佑當仁不讓上前一步,然而卻說出了一句讓李純一陣懵逼的話。

“陛下,不知道,郭大將軍的想法初衷,是否起源于召公和周公兩個人共同來主持國家大事的‘共和’。”

華夏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共和”概念的周公、召公李純當然知道,但是杜佑二話不說直接點出這一點,依舊讓李純一陣的驚訝的和懵逼。

因為,李純敢確定一點,郭戎這丫除了打仗一無是處,他絕對不知道這所謂的“共和”是什么鬼。

但是,片刻的驚訝之后,李純卻從杜佑的笑臉中讀出了另外的一個概念,能找到先秦的支持自然不是什么壞事。

于是乎,片刻的疑惑之后,李純以睜著眼說瞎話的模式說道。

“杜相不愧為四朝元老,學識淵博,此等設想卻是脫胎于‘共和’!”

杜佑、李絳,一前,一后,兩位實質上的首輔按照他們所看到的,開始講述自己的理解。

“陛下,諸公,臣以為,郭大將軍是準備用……”

“沒錯,臣以為杜公所言極是……”

自己花費了整整一天的時間,才徹底梳理清楚郭戎這一條頂層設計,而現在,杜佑、李絳兩人雖然也是第一次看到郭戎的提議,但是,邊看邊想之下,兩人竟然在一個時辰之內,就將自己花費了整整一天的時間梳理清楚。

僅僅通過這一點,李純就知道是這兩位無論是能力、視野還是理解能力都遠遠超出了李純自己。

這時候,李純不得不佩服父親李誦對自己的憑借和建議,開始從頭到尾將郭戎的想法講述給了眼前的朝廷寵臣們。

“郭戎的想法是朕掌控整個大唐的全局但是不直接管理政務……,朝廷三省、七部、御史臺、秘書監、大理寺、禁軍主要將領、邊軍統帥等實際上操作管理我大唐各項事務的成員,稱為侍臣……”

“……侍臣代替朕主持每一項具體事務……,朕會從侍臣中選擇一人作為首輔,全面梳理各項政務……”

“……首輔之外,另選一人為次輔,協助首輔梳理大唐的各項政務,首輔、次輔之外另外有七名制臣,九人共同組成制臣會議共同……”

“……所有侍臣共同組成侍臣會議,關于大唐命運的重要事件和決策需要經過侍臣會議的的通過,具體標準為五成以上成員參加,參與會以的人數五成以上通過方可實施……,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朕也不能隨意阻攔和破壞”

“另外,郭戎認為,已經致職的首輔、次輔等制臣,在致職之后依舊可以保持侍臣的身份,參加侍臣會議,為大唐群策群力,保駕護航……”

“……但是,朕同樣可以發布敕令,經過首輔或者次輔副署后,……”

說實話,前面的內容還好,經過杜佑、李絳梳理,再加上李純親自的解析,在場的所有人對于理解這些內容毫無難度。

對于郭戎提出,皇帝已經感興趣的制度,幾乎沒有人有任何異議。

畢竟,如果這一份框架最終實施,他們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將成為侍臣級別的存在,部分人還有機會成為包括首輔、次輔在內的制臣之列,對于他們來說沒有任何的損失。

相反,這將以明確的制度的制度,確定他們擁有的地位。

然而到了最后。

“……凡是涉及大唐命脈和國計民生的事情若,朕的某些決定或者想法失責,失當,首輔、次輔之外的制臣,召集侍臣會議,若八成侍臣參加,且參加的侍臣超過八成支持,侍臣會議可以暫時廢止朕的失當決定……,朕必須接納。”

到了這一點,在場的所有人用一種驚為天人的眼神看向了李純。

雖然達成的條件極其苛刻,雖然達成的難度堪比登天,但是這終究給了所有人一個合理、合規、合法,并且經過了皇帝本人認可的否定皇帝的方式。

片刻的驚嘆之后,在場的重臣們漸漸的明白了李純為什么會同意這樣一種限制自己權力的制度。

這是妥妥的前車之鑒啊!

這是為了避免有些昏聵到了會影響大唐存亡的錯誤,關于這種錯誤,大唐有著足夠慘痛的經歷。

試問玄宗李隆基年輕時代是真正的雄才大略,而玄宗的晚年,則不是一個昏聵可以形容。

在場的臣子之中,年齡比較大的,比如杜佑,甚至感慨,如果昔日有這樣的一條制度,李林甫、楊國忠安能如此猖狂,大唐何至于安史之亂!

幾乎沒有任何反對意見,由郭戎提出,李純同意,十幾名重臣認可之后,屬于大唐的開天辟地的頂端建筑構建完畢。

皇帝李純獲得了他希望的絕對權力、朝廷局面的穩定、對整個大唐的絕對掌控力。

所有的朝廷重臣們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同時在形式上獲得了和天子公治天下的權力。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包括郭戎在內禁軍的主要將領,邊軍的主要統帥同樣獲得了侍臣的地位,而且這部分侍臣的數量超過了侍臣總數的四成。

而李純敢于大舉放權的小伎倆其實也就在這些屬于軍方的侍臣。

要知道,李純雖然將政務的治權力下放,并且設置了不止一條限制自己的權力的內容,但是李純卻和他老爹一樣,牢牢的把握著軍權。

李純很清楚,這項制度一旦出現,豪門、勛貴肯定會想盡各種辦法鉆營,從而盡可能的擴充權力。

平時,如果文官們老老實實的按照李純的想法治理國家,李純自然不會多說什么,但是如果他們真的把主意打到自己的頭上,李純不介意讓他們知道一下大唐的武德充沛——

不需要調動禁軍,這幫行伍出身的最忠誠于皇帝的侍臣,就可以在侍臣會議上把所有反對李純的打的抱頭鼠竄。

至于其他暫時沒有加入侍臣會議的力量,也不會過于失落和恐慌。

侍臣會議/制臣會議的基本運行模式雖然已經通過,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侍臣會議還遺留了大約二十個位置,而這些將成為剩下的世家、豪門、大族等勢力。

而這一點,正是郭戎最為期待的,屬于大唐的統一戰線。

小說相關


上一章  |  大唐:安西最后一個信使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