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番外篇(四)蒸蒸日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家兄朱由校 >>家兄朱由校最新章節列表 >>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1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城二千 | 家兄朱由校 


“噼里啪啦……”

天啟二十六年三月,當鞭炮聲響起,一艘鋼鐵制成的戰艦從天津船廠成功下水。

這艘艦船的名字被皇帝朱由校命名為燕山艦,是海軍第一艘裝甲巡洋艦。

艦長二十四丈、寬三丈四尺、吃水一丈四尺、排水量明制四千二百噸。

艦船正常載煤四百噸,最大載煤七百二十噸,動力為兩座蒸汽機,四座圓式燃煤鍋爐,雙軸推進,主機功率兩千八百匹馬力,航速為每個時辰行駛九十二里。

作為大明第一艘實驗成功的裝甲巡洋艦,其甲板由25毫米鋼質和45毫米鐵質裝甲層復合而成,可抵御大口徑火炮的轟擊。

艦船主炮露炮臺裝甲厚220毫米,炮罩及司令塔裝甲厚35毫米,擁有150毫米火炮兩門,45毫米火炮6門。

整艘船的編制是160195人,由守備統帥指揮。

值得一提的是,艦隊火炮采用了軍備院最新的后膛火炮技術,其中主炮的炮彈就重達三百斤,射速為每分鐘三發,射程達到了驚人的十里。

這樣的射程和炮彈重量,足以一炮摧毀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城墻。

好不夸張的說,當燕山艦成功下水的那一刻,全世界的海岸防線都將成為它的后花園,任它蹂躪。

三月二十四日,海軍都督黃蜚上疏,言燕山艦下水半月有余而不出現問題,請戶部撥軍費六百萬兩,再造同等級的巡洋艦十二艘。

三月二十八日,皇帝朱由校批復認可,戶部撥款,天津、旅順、登萊、龍江等多家船廠接單。

四月初九,海軍與各家船廠討論后,預計天啟三十三年以前下水全部巡洋艦。

五月初三,軍備院交付陸軍“二六式后膛火炮”。

二六式后膛火炮分為120毫米的野戰炮、75毫米的行營炮兩種,射程分別為六里和四里,射速為每分鐘三發。

五月初四,上直都督李定國上疏皇帝,請求撥發軍費二百六十萬兩,為陸軍更換數量為八百門野戰炮和三千六百門行營炮。

五月初六,皇帝朱由校批紅,內閣傳旨,戶部撥銀,軍械局接單。

由于所需數量太大,軍械局估計需要五年時間才能完成換裝。

六月十七,歐洲錦衣衛千戶所傳來消息,英國王軍節節敗退,為求勝利,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寫信向大明借貸一百萬兩來用于購買大明武器。

六月十九日,林丹汗率領的四萬蒙古燧發槍騎兵攻入了克里米亞汗國首都巴赫奇薩賴,格萊三世帶領殘軍逃亡南部。

六月二十六日,西班牙軍隊發動反攻,法國孔代親王與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與西班牙軍隊在呂岑打響第二次呂岑會戰。

六月三十日,皇帝朱由校同意借貸一百萬兩的貸款給查理一世購買火器。

這次出售的軍火為燧發槍三萬支,火炮二百門,定裝火藥五十萬斤,預計來年八月運抵倫敦。

八月十二日,齊國王店貨船將最后一批二十三萬石稻米運抵唐國咸陽港,這宣告齊國對唐吉淮三藩第一次糧食貿易的結束。

從這里不難看出,齊國的海運實力還處于發展中,不然也不會讓本該屬于天啟二十五年的訂單,推遲到天啟二十六年才運完。

不過不管怎么說,齊國與唐吉淮三國的糧食貿易算是走上了正軌,唐吉淮三國不用在耗費大量精力在糧食上。

這樣的變動,也讓唐吉淮三國的國策從原本的安內變成了對外。

十月初九,唐王朱器墭發布檄文,聯合吉國、淮國、瑞國、桂國、益國等昆侖地八國向昆侖地內陸的昆侖奴征伐。

消息傳到印度廝當的時候,福王朱常洵認為是個機會,同時也發布檄文,邀請印度廝當的諸藩共同討伐北方的莫臥兒帝國。

不過比起唐國群起響應的討奴檄文,福國的檄文顯得有些尷尬。

除了一些小點的郡國響應外,其它諸藩紛紛以國事艱難而拒絕,讓朱常洵好一陣臉紅。

最后,印度廝當諸藩第一次討伐莫臥兒的行動無疾而終。

臘月初二,監國太子朱慈燃上疏,請求照例出兵莫臥兒來削弱莫臥兒國力。

臘月初五,皇帝朱由校下旨,著北軍都督尤世功、西軍都督秦民屏派遣兵馬討伐莫臥兒,將難題丟給了二人。

臘月二十二,北軍與西軍各出四營兵馬,預計在來年二月由開伯爾山口和周國汜水關出擊削弱莫臥兒,皇帝朱由校批紅。

“噼里啪啦……”

同樣的鞭炮聲,但這次鞭炮聲響起的地方不是大明,而是慶祝天啟二十七年到來的齊國。

“賀……”

“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又是新的一年,當齊王宮承運殿內響起唱禮聲,與大明正旦朝會截然不同的畫面出現在了眾人眼前。

王位上,三十六歲的朱由檢身著冕服,曾經發白的兩鬢已經烏黑,看得出他在齊國過的不錯。

在他的面前,承運殿的殿上,與大明群臣林立的畫面不同,承運殿擺放了諸多桌椅,所有大臣均是從椅子上起身行禮作揖。

當朱由檢說出“平身”后,群臣紛紛坐下,倒是少了大明朝的幾分拘束。

“臣長史夏允彝,啟奏殿下我齊國去歲所獲……”

位置在前排的夏允彝持著笏板起身行禮,朱由檢微微頜首示意其開口。

“去歲,國朝國民新增一百二十四萬九千余人,其中有五十六萬皆為國朝移民而來。”

“截止冬月十五,我齊國國民合計六百二十一萬四千余人,百姓合計二千三百四十四萬余人。”

“國有田畝數量新增八百四十六萬余畝,總數六千二百七十一萬余畝。”

“國有牧場草地數量總數七億四千余萬畝,待開發二十億畝。”

“戶部歲入一千六百二十五萬余兩,比較前歲增長12.9%,預計天啟三十年能突破兩千萬兩歲入。”

“此外……”

作為齊國的大管家,夏允彝將齊國治理的井井有條不說,對齊國的任何事情也是如數家珍。

在他的口中,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齊國正處于蒸蒸日上的階段。

待他說完,不等群臣開口唱彩,朱由檢便開口提醒眾人:

“雖然我齊國正在蒸蒸日上,但切不可忘憂。”

“你們之中,許多人都是貧苦人家出身,因此要更懂得百姓的難處才是。”

“眼下國民人均耕地連三畝都沒能達到,我們又有什么能沾沾自喜的?”

“答應國民的事情還沒有完成,齊國的第三個五年計劃也快結束了,但我們連第三個五年計劃的目標都沒有做到,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感到的是羞愧。”

朱由檢提起了第三個五年計劃的目標,這讓群臣不自覺低下了頭。

其實齊國第三個五年計劃的目標很低,那就是人均耕地達到三畝,牧地達到十畝,年人均口糧達到四石,年肉蛋奶重量達到六十斤。

對于其它國家來說,這個目標最困難的地方就是最后一個。

人均肉蛋奶六十斤,這是后世進入九十年代才達到的標準。

只不過對于擁有數千萬頭野牛的齊國來說,這個目標很低。

可是,就是這么低的目標,齊國依舊沒有完成。

沒有完成的原因很簡單,首先就是齊國的糧食需要出口,而這是無法禁止的。

一旦齊國禁止出口糧食,西班牙和英國王軍,唐吉淮三國的國策都將做出改變。

西班牙和英國王軍牽扯到了歐洲的局勢問題,唐吉淮三藩牽扯到了利未亞的局勢問題。

不管這些,齊國倒是可以獨善其身,但齊國的名聲也臭了。

齊國現在每年的成品糧是接近八千萬石,在出口四到六百萬石的情況下,人均也就是三石多一點。

至于肉蛋奶,齊國的主要肉類還是野牛肉,但為了保護野牛數量,所以每年規定的屠殺數量是六十萬頭。

這六十萬頭牛,保障了齊國百姓年人均五十斤的蛋白質攝入,而齊國的問題就在于,剩下的十斤無法補上。

“殿下,去歲百姓人均口糧已經達到了五百四十斤,肉蛋奶也達到了五十六斤。”

“其實差距也就是一年的時間,臣相信憑借我齊國的團結一致,一定可以在今年完成第三次五年計劃。”

“至于第四次五年計劃也會加把勁,在天啟三十二年完成!”

“臣等請殿下放心——”

夏允彝的話引起了群臣的附和,畢竟在他們看來,完成這些只是時間問題,而一年足夠了。

“既然如此,那孤與百姓便拭目以待!”

朱由檢點了點頭,隨后才示意群臣接著奏報。

不過,齊國的大朝會主要也還是以賀禮為主,因此在夏允彝匯報結束后,各部主要說了一下目標,隨后便無人再開口發聲了。

今年黃龍、滿桂、孫應元等人都帶著李自成他們去南方平叛不服王化的叛軍去了,因此大朝會比較安靜。

如果是那群人回來,估計一場大朝會得開到午時。

所以在獲知了大部分消息,以及得到了群臣的態度過后,朱由檢便宣布了散朝。

散朝之后,朱由檢自然是回了存心殿,而袁禧嬪也安排了家宴來慶祝新年。

不過瞧著那家宴,朱由檢卻只能露出苦笑。

明明是家宴,可除了三個不滿七歲的郡王外,其它卻都是郡主。

“不知道烺哥兒在京城如何了……”

一聲嘆氣,朱由檢還是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倒是在他坐下的同時,遠在數萬里在的京城齊王府也收到了一份份賀禮。

“萬歲口諭,授齊國淄博郡王東珠二百,寶石一箱,以賀正旦……”

“臣朱慈烺謝萬歲隆恩……”

齊王府門口,年滿十四的朱慈烺身著常服對從宮里而來的李永貞行禮,李永貞見狀側身避開半邊,顯然不敢接下這禮。

待朱慈烺直起身子,他的五官容貌也暴露在了周遭人視線中。

他五官俊美,皮膚白皙,十指如蔥,加上那遠超同齡人的五尺四寸身高,說是齊王第二也不為過。

“萬歲說了,郡王殿下昨日勞累,因此今日好好休息吧,不用進宮謝禮了。”

李永貞交代完,隨后便作揖回禮,轉身離開了齊王府門口。

朱慈烺作揖回禮,隨后看了一眼那價值數千兩的東珠寶石,不免笑了笑。

他轉身回了府內,在門內就見到了夏完淳。

夏完淳聽到了門外的一切,不免笑道:

“你這郡王做的倒是不賴,王宮每年發三千兩做開支,內廷還每日賞賜奇珍異寶,金銀玉器,算下來,一年也有個三四萬兩銀子了,比一些親王還有銀子。”

“雖然這么說,但府內開銷也大。”朱慈烺不經掩飾的笑了笑,說出了府里的開銷所在。

齊王九子,除了最小的三個外,其余六子都在大明讀書,開銷也主要以齊王宮撥的銀子來負擔。

正常來說,三千兩銀子足夠六個人在維持齊王府開銷的時候花銷了,但朱由校和朱慈燃總是變著法賞賜,因此府里這么多年積攢了不少銀子。

朱慈烺說開銷大是實話,不過再大也比不得齊王府的收入。

許多受過齊王府恩惠的官員武將雖然不舍得離開大明,但對王府的朱慈烺等人還是照顧有加的。

“一個正旦節就收了八千多兩銀子的禮物,也不知道是大明朝有錢,還是他們有錢……”

夏完淳看著一箱箱搬進來的金銀禮物,不免搖了搖頭。

天啟一朝的官員俸祿很高是沒錯,但再有錢也得有個限度。

像今天這樣的情況,齊王府每年都能經歷個十幾天,算下來也有十幾萬兩銀子了。

每年十幾萬兩銀子,如果朱慈烺有心,他在大明待個十幾年就能積攢堪比親王的財富。

更別說由于他漸漸長大,朱由校還有心讓他擔任一些皇城官職了。

可以說,朱慈烺每日都在被金錢和權力所考驗。

讓夏完淳慶幸的一點,就是朱慈烺對于金錢權力并不熱衷,比起這些,他更喜歡看一些游記。

自朱慈燃的《南游記》和徐霞客的《天下游記》被朝廷推波助瀾的宣傳后,大明就涌現出了許多喜歡編寫游記的家。

大明的疆域廣袤,一本戶籍就能隨意的前往任意地方,這也就導致了許多游記都不帶重樣。

嶺北的極光、南洲的珊瑚礁、大明洋的海島、利未亞的草原……

各種各樣的人文地理游記層出不窮,這些都是朱慈烺最喜歡看的一些東西。

至于他的五個弟弟,那也是各有愛好,層出不窮。

朱慈烜喜歡騎車,原因是朱慈燃經常叫他一起去紫禁城騎車,

朱慈炯喜歡騎馬,天啟二十五年暑假,十一歲的他騎馬和李定國回了燕山縣老家。

朱慈炤喜歡煉丹,被朱由檢得知后寫信痛罵,后來被迫轉班,主修化學。

朱慈煥和朱慈燦算是正常一點的了,主要就是喜歡舞刀弄棒,寒暑假經常上山打鳥。

幾個兄弟各有愛好,朱慈烺自己不正,也不好意思說他們,所以齊王府繼承了老朱家的放養式教育。

總之,只要去上學,別做什么違紀違法的事情,朱由檢知道了也不會說他們。

“大哥!”

朱慈烺正想著自家那幾個弟弟,卻不想朱慈炯的聲音突然響起。

朱慈烺和夏完淳轉身,剛好看到朱慈炯和朱慈炅兩人。

“三兄,正旦新春……”

朱慈烺對朱慈炅作揖,已經貴為上直都督府大興營參將的朱慈炅見狀笑了笑:“正旦新春……”

說罷,朱慈炅轉頭對翻身下馬的朱慈炯道:

“明日我帶你去昌平看看那邊的百姓過得如何,辰時你去安定門等我。”

“好!”朱慈炯點頭應下,朱慈炅調轉馬頭,策馬離開了齊王府門口。

“今日去了哪里?”朱慈烺見朱慈炅離開,也好奇詢問了一下朱慈炯。

“今日去了軍備院,看了看軍備院弄出來的摩托車,不過那玩意笨著呢,速度也慢的要死,一個時辰連十里都跑不到。”

朱慈炯脫了厚衣服,高興的和朱慈烺匯報戰果,朱慈烺聽完點了點頭,提醒道:

“不能小瞧這些事物,當年火車的速度也不過一個時辰二十里罷了。”

“好~”聽到朱慈烺又要嘮叨,朱慈炯連忙作揖:“我去洗澡了!”

“去吧。”朱慈烺擺了擺手,朱慈炯聞言也連忙跑向了自己的宮殿。

瞧著他的背影,夏完淳呼出一口氣:

“這么看來,國朝對內燃機的研究估計已經開始上車了,接下來只要提高效率,那么應該能做到日行數百里的效果。”

“齊國那邊研究的如何?”朱慈烺好奇詢問,夏完淳卻搖了搖頭:

“比國朝慢了一些,雖然齊國有殿下,但大明有十幾萬從大學畢業的理學子,這是齊國比不了的。”

“這倒也是……”朱慈烺點了點頭。

大明比起齊國,甚至世界上任何國家,其國家體量都是世界各國望塵莫及的。

如果齊國現在能有十幾萬理科大學生,那恐怕全國國民都會讀書寫字了。

早知道即便是提前搞義務教育的大明,眼下文盲率依舊在58%,更別談齊國了。

不過朱慈烺和夏完淳一樣,他們都相信齊國會越來越好的……

(本章完)

相關

__穿越小說


上一章  |  家兄朱由校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