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從遼東開始第五百三十八章 入主中原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紅樓從遼東開始 >>紅樓從遼東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三十八章 入主中原

第五百三十八章 入主中原


更新時間:2023年02月23日  作者:鍵盤戰斗家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鍵盤戰斗家 | 紅樓從遼東開始 


鍵盤戰斗家:、、、、、、、、、

“不能允許皇上遷都。”

亂民勢大。

新王正式昭告天下,自立成王。

隨后不久。

田永命也在四川稱王。

不同于后者,新王開始設置官員,陜西,山西,湖廣,河南,不少地區已經落入新王手中。

很多地方的守軍兵力薄弱,面對新軍猶如雞蛋碰石頭,不敢抵抗選擇了投降。

遷都。

已經是迫在眉睫。

林如海終于出面,支持了軍司的建議。

謝有成也從第一鎮返回金州。

年前的舊事,眾人都不再提,團結一心面對國內的問題。

眾人看向林如海,眼神怪異。

林如海一臉的坦然。

將軍是漢人,愛民如子,對子民的仁德,無人可以指責。

正是明君之相。

而大周已經失德。

于公于私,將軍入主中原,并不算亡天下,是順應天命而出。

“江淮不可亂。”

林如海堅定的說道。

長江黃河連接大運河,密布的水道,為江淮的商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江淮的生產力,無異于是大周之冠。

福建廣東的商品流入江淮,北方的商品流入江淮,江淮成為了全國的貿易中心。

其他地方沒有這個地利。

“如果皇上遷都金陵,對我們金州極其不利,濟州島的海貿將遭到毀滅性破壞。”

濟州島的海貿,是金江鎮強軍的根本。

宋朝時。

商稅占到了天下稅賦的一半。

明朝軍事強,但商稅弱。

大周承襲明制,農稅占了七成。

農不穩,則國亡。

大周可以不在乎商業,因為他沒有,聊勝于無而已。可金江鎮不能不在乎。

商不穩,則金江鎮廢。

“可是皇上真要遷都,豈是金江鎮能拒絕的,只怕皇上不會聽金江鎮。”

“他不能不聽。”

謝有成反駁。

“南下之路只剩山東,讓陳德言盯死皇城,但凡有動靜,只需要輕騎就可以斷皇上的南下之路。”

“恐怕會引起天下人的責罵。”

“天下之心,朝廷還剩幾成?”

謝有成輕視道,然后看向林如海,希望他支持自己的話。

林如海沒有讓謝有成失望。

文武之間有矛盾。

不可能沒有。

但是事情有度,在大事方面,雙方還是能做到互相配合。

“北方人心盡失,南方還有一半。”

“皇上仍然是皇上。”

從第一鎮回來的不只是謝有成,還有馮勝之。

馮勝之坦然道。

“誰第一個欺辱了皇上,就會背負上罵名,遭到同仇敵愾的反對。”

眾人無言。

馮勝之說得并沒錯。

很多人罵朝廷昏庸,但不意味就希望大周覆滅。

人心是很奇怪的東西。

可以罵,都為你贊嘆,猶如那些御史們。

但是當你真的做了有損國體的事情,則會遭受千夫所指,被人們唾棄。

現在的金江鎮,面對的是一個瓷器。

想要的是一個完好無損的瓷器,越完整越好,對金江鎮才是最大的利益。

新學不光是在金州生根發芽,江淮一帶也開始有了新的思想。

又提倡唯物主義,反對宋明周禮學,反對當下浮夸空談的風氣,講求經世致用的功利主義。

“多學而識,行必有果”,學以致用。

要求實地調查,提倡獨創,反對盲從和剽竊。

還有提倡“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敲剝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與“獨夫”。

宣揚“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否定了君為臣綱的道學理論,主張通過學校和實行法治來監督君權。

甚至認可金州的軍學堂,但是認為應該去掉軍字。

然后應該加強金州學校,具有面對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是非”的權利。

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從而實現“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

“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均天下”主張,以“眾治”代“獨治”,擴大郡縣守令權利的主張。

甚至倡導均田說,提倡工商皆本,改變士農工商傳統之法。

種種的學說,互相之間皆有借鑒。

這種思想在清朝是要抄家滅族的,但是在周朝,隨著經濟的發展,市民群體的增加,越來越受支持。

正是私學的厲害。

私學有時候有害處,例如明朝張居正改革的時候,最大的麻煩就是私學。

但私學也有他的好處,解放了思想。

明朝禁不了私學,張居正權傾朝野,禁天下私院,也沒有成功。

清朝可以。

禁止了私學。

一直到清末東南自治,漢人脫離了束縛,才開始恢復中斷三百年興建私學的傳統。

這些南方各地的私學,培育了大量的進步青年,為后來革命增加了絕對性的力量。

現在的各派學說,就是瓷器。

你保護它,它可能不能為你創造看得見的好處,還能帶來很多麻煩。

可你還打敗不了它。

只有通過武力才能摧毀它。

一旦被摧毀,則需要百年的時間,才能重新養育出來。

正如十年樹人,百年樹木的道理。

馮勝之以學問來將軍。

將軍不是最在乎學問嗎。

“謬論。”

聽完馮勝之的長篇大論,林如海立馬反駁。

“金江鎮怎么會與學問背道而馳。”

話中有話。

唐清安面色不變,任由下面的人又是交鋒,又是試探。

林如海鐵定是支持江淮各種學問的。

可各派的新學問,的確有大逆不道之言。

金江軍強大,將軍入主中原那天,會不會仗著武力,打擊這些新學問,林如海內心擔憂。

馮勝之意味不明。

估計他也陷入兩難之中,可能他心里最希望的是禪讓。

可惜。

哪里有這么美好的事情。

至少不靠武力,是達成不了的。

動用武力,就要逼迫皇帝,馮勝之很難接受。

“軍司怎么看?”

唐清安看向謝有成。

謝有成站了出來,眾人都望向他,眼神復雜。

將軍既然問軍司,大概已經有了定論,決定

金江鎮多年來一直有這種提議,有時候聲音大,有時候聲音小。

可真到了見真章的時候,無論是誰心里也感嘆。

“為了保存南方的平穩,不支持皇帝南遷。”

總要有人說出大逆不道的話,謝有成沒有躲避,當眾挑明打斷了很多人的想法。

“如果皇帝一意孤行,軍司在碼頭準備了船只,安排三千騎兵作為前鋒,會在山東截住圣駕。”

眾人無言。

截住了圣駕,后續的事猜也猜得道。

挾天子以令天下。

入關打敗流民軍,接管地方,治理弊政,一步步謀奪天下。

此舉對金江鎮是最有利的形勢。

一股奇妙的情緒,涌散在屋內,人們情不自禁的家中呼吸。

“有人說王子騰,打算安排家眷回金陵避難,我看金州就很好,最安全。”

“還有錦鄉侯府,史府都可以來金州嘛。”

唐清安突然笑了起來。

隨著將軍的笑容,剛才嚴肅的氣氛也緩和下來,眾人的臉色恢復了平靜。

眾人之間不在劍拔弩張,開始了玩笑。

“金州變化巨大,正好讓諸公游歷一番,以見我金江鎮的富強,畢竟聞名不如見面。”

“是極。”

金州變化再大,也不過是遼東的城池,唯一一座突破百萬人口的城池。

而大周突破百萬人口的城池很多。

金陵,揚州等地早就突破百萬人口多年。

而且商貿奢華,遠不是金州能比。

唯獨金江鎮的濟州島。

靠著壟斷海貿才能壓過他們一頭,而人口和底蘊又不足各地。

請諸勛貴家眷來金州,用意在于拉攏勛貴的人心,讓眾勛貴堅定的站到金江鎮這邊。

打天下,治天下。

金江鎮兩者都要,那么就要拉攏地方上的勢力。

治理是長期的事情,一步步來。

積弊不可能兩三年就治理完成。

在治理的過程中,把反對的力量壓制到最弱,按步就班達成計劃,才是治國之道。

“要跟勛貴們說金州不比揚州差,讓各家的家眷安心。”

林如海笑道。

勛貴之家奢靡,很多人的舊印象,金州還是苦寒之地,很多人怕是不愿意吃苦。

揚州。

聽到揚州,唐清安愣了愣。

后金入關,從遼東屠戮到云南,而詳細的記載卻寥寥無幾,以地方書生的德性,不可能不記載。

因為三百年的文字獄,無數的史料消失了。

明末清初,大量的漢人逃到了日本,朝鮮,東南亞,其中就帶過去日本一篇《揚州十日記》。

是后金屠戮揚州,幸存者的讀書人寫下的經過。

三百年后又流傳回了中國。

百萬人口的揚州,被屠戮一空。

先民遭受了慘無人道的磨難,后人還知多少。

正如后金在遼東的屠殺,文字記載寥寥無幾,結果朝鮮史料有大量的記載。

唐清安臉色難看。

銘記歷史不是為了活在仇恨中,而是為了記住教訓。忘記了歷史,必定會重蹈覆轍。

“第一鎮,第二鎮,兩鎮最近有什么情報?”

眾人納悶。

將軍為何突然問起了旁的事。

謝有成追隨將軍十余載,從無到有一起面對困難,一步步走到今日,有些懂將軍的心思。

“林丹汗在青海,與當地的部落發生了沖突,陷入了糾纏,聽說形勢不好,他本人也身體患病,應該是水土不服。”

“歸化城的賈環,打聽到漠北蒙古西北方向,來了一幫勞什子羅剎鬼,兩邊正在交戰。”

“赫圖阿拉城已經被第二鎮接管,改土歸流,武震孟親自負責,有他在,出不了問題。”

唐清安這才放心的點點頭。

最怕的就是內斗。

因為內斗,導致了多少的磨難。

現在邊疆已定。

他也可以放手施展,不論勝負,也不會有亡天下的風險。

自己可以失敗,但絕對不能埋下亡天下的種子。

李自成流民出身,來自于百姓,本是反抗暴政的義軍,為何卻背負后世罵名?

不是因為他敗者為寇。

而是因為他導致了亡天下,屬于重要的原因之一。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是漢人自古以來的傳統。

間接導致亡天下。

才是李自成最大的罵名,這種因果,使得人們不愿意正視他。

正是因為太痛,所以才無法忘懷。

世事難料。

唐清安不敢說自己絕對能贏。

自己失敗不可怕,亡天下才可怕,這種罵名他背負不起,所以多年來才對外不對內。

現在外已除。

“按照軍司的辦,以我的名義寫奏疏,告訴皇帝,金江鎮不支持他遷都。”

“天子當守國門。”

明朝建立時。

北方空虛,南方富裕。

宋以前,北方才是漢人的主要活動地區,南方的人口不足北方一成。

宋以后。

不可計數的漢人南逃。

南方漢人的數量,第一次超過了北方,并且甩下了北方一大截。

為朱元璋以南攻北創造了條件。

而那時。

北方千里無人煙,田畝商業水利設施等皆敗壞殆盡。

南方除了要往北方移民,還需要輸出人力物力,大量的錢財要消耗在北方。

這種局面會導致巨大的風險。

如果北方戰事遇挫,都城在南方的明朝,很容易放棄北方,或者不在乎北方的土地。

只有都城在北方,才能有危機感,不會輕易放棄一寸土地,寸土必爭。

所以朱棣才遷都北平,改名北京。

正是天子守國門的由來。

天子在北平。

全國的力量,必須要保護北平,哪怕再大的代價,也動搖不了這份國策。

北平不失,則北方不失。

初中教科書所言。

所以唐清安的一句天子守國門,就能讓大周皇帝坐蠟。

他放棄京城,就是放棄了道義。

“告訴第四鎮,對日本之事,全由彭大海負責,而金州本土從今日起,不再供應第四鎮,只由濟州島和琉球國供應。”

唐清安定下了調子。

眾人皆知。

將軍終于決定

“公告全鎮,國內百姓災害不斷,兵戈不止,我金江軍乃大周天軍,仁義之軍,理應救萬民于水火。”

“即日起,金江鎮大擴軍,以平遼侯之名義,號召退伍老兵歸營,為國作戰。”

數年來。

一直抽調到新合軍的金江軍,從九萬降為數萬,終于開始了擴軍。

對于

唐清安劃分的很清楚。

新合軍用于開拓。

草原,奴兒干,日本……

此次中原之戰,只有金江軍為主,沒有新合軍的參與。

親衛營三營九千兵。

第一鎮抽調五千金江軍,剩余五千兵,其中三千金江軍,兩千新合軍。

五千人壓制整個草原,以穩為主。

第二鎮抽調三千金江軍,剩余一萬兩千兵,其中三千金江軍,九千新合軍。

抽調一營三千新合軍,歸入第一鎮。

第三鎮兩萬六千金江軍不變。

合計四萬三千金江軍。

金江鎮雖然有近十四萬兵。

但是地盤太大,抽調完后,剩余留在各地的守兵,就算以新合軍為主,也只有不到兩萬兵。

而第四鎮還有高達八萬余的新合軍正在日本作戰,傷亡不小。

唐清安要把金江軍擴軍到十萬。

新兵太多不行,所以希望能召回多年來陸續退營的老兵。

休身養息多年。

金江軍到了恢復應該有的規模的時候。

相關


上一章  |  紅樓從遼東開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