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從遼東開始第四百三十四章 新合軍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紅樓從遼東開始 >>紅樓從遼東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三十四章 新合軍

第四百三十四章 新合軍


更新時間:2022年11月17日  作者:鍵盤戰斗家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鍵盤戰斗家 | 紅樓從遼東開始 


金江鎮的陸軍。

五人為一伍,二伍為一什,三什為一隊,三隊為一哨。

水師則不同。

每種戰船的編制都不一樣,例如二號福船。

甲板上,每五甲士兵為一哨,每甲長管士兵十名。

這是戰兵的編制,重要的一方,另外重要的是職業兵。

捕盜一名。

捕盜的職能,和船長相似。

舵工兩名,繚手三名,扳招一名,負責操縱“招”,協助控制航向,上斗一名,位于桅桿頂端望斗上的瞭望手,椗手2名。

“這些人加上戰兵,二號福船的人員,共六十五人。”

雖然只有六十五人,但是各司其職,包括戰兵也是負責不同的作戰崗位。

如今的金江軍水師,把當年的沙船已經淘汰,全軍也適應了,以福船模型為主的新戰術。

比起當年的金州水師,發生了根本上的改變。

前者是土臺班子,后者是正規軍。

他當然知道西方國家的戰艦,已經開始裝載數十門的真正的艦炮。

而金江軍的水師戰船,紅夷大炮只裝了一門,安置在船首,另外千斤的大弗朗機炮才六門。

其余的火器更多的是近戰之用,論火力遠不如西方國家的戰艦。

但是他現在沒有太多的資源投入到水師中。

而且西方國家各自虎視眈眈,又距大周萬里之遙,不可能把主力艦隊投入到遙遠的大周。

所以目前的金江鎮水師,足夠在近海的海域,對抗其余的勢力。

當然。

對于西方戰艦的借鑒,他也沒有完全的棄之不理,等見完這處的船塢,眾人去了另外一處船塢。

通過王豐肅聯絡上的西方工匠,他們提供的,六十年前的,英國旗艦之一,名叫Pelican,傳教士們翻譯過來的鵜鶘號蓋倫船。

這個模型擺放在臺子上。

長七十英尺,寬二十英尺,吃水九英尺,排水量大約為一百五十噸。

每一舷側各裝載有七門四磅炮,在船首與船尾部的炮位各擁有兩門兩磅炮。

金江鎮的船政,已經仿制出了一艘,已經提供給了金江軍水師,適應和摸索作戰方式中。

唐清安知道鵜鶘號。

因為鵜鶘號是英國青史留名的一艘船只,原名叫做金色雌鹿號,是一艘小型的蓋輪船。

在1577年投入航行,1578年抵達新大陸的麥哲倫海峽,被當時負責船隊的英國爵士,改名為鵜鶘號。

雖然知道是六十年前的產物,早已被目前的英國,西班牙等國家的主力艦隊淘汰。

但是為了發揮最后的作用,把這些淘汰的戰艦,投入到了東方。

例如呂宋的西班牙人,他們在當地的艦船,大多就是這種型號,是西班牙總督手中最精銳的力量。

打呂宋這些國家,肯定是足夠用的。

打大周的水師,雖然他們有他們的優勢,但是大周的水師還沒有落后時代,靠著船多人多,仍然打敗了這些國家。

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現在的英國人,前三者都在太上皇時期入侵過大周,先后被大周水師打敗驅逐。

現在的英國人正在侵占廣東虎門,如果沒有意外,也會被大周水師打敗。

“雖然暫時不會列裝,但是你們應該都看得見它的優勢。”

唐清安等船政官員介紹完后,才提出了他的看法和要求。

眾人紛紛安靜下來。

“所以對這種船型技術的研究,船政要摸透,以這種船型形成的戰術,水師要熟透。

不光如此。

雖然西方的工匠沒有說,藏了他們的小心思,我卻是聽說過,這種船已經是六十年前的產物。

所以你們不光要把它摸透,還要發揚光大,用咱們優秀的技術,結合西方優秀的技術。

中西結合,不但要達到它的水平,更要超過它的水平。”

唐清安指出了方向,就不在多言。

剛穿越時,受到后世影視劇的影響,一直以為大周的工匠技術落后,實際上了解后才是驚嘆。

例如大火藥包,其實宋朝就有了。

叫做霹靂火球。

把火藥和鐵片,甚至涂上毒藥,用多層紙裹上封好,作戰時,點燃引信后,拋入敵方的陣地。

甚至宋朝時就發明了多種多樣的形勢。

蒺藜火球和毒煙球。

前者里面裝有帶刺的鐵蒺藜,爆炸后的鐵蒺藜,可阻止地方的兵馬前進。

毒煙球內裝有砒霜,巴豆之類的毒物,燃燒后形成的煙霧,可使地方兵馬中毒。

乃至南宋時期。

火藥的性能顯著提高,紙殼的包裝,改成了鐵殼,稱為震天雷,是世界上最早的鐵殼爆炸彈。

為明朝創造地雷,水雷,各種爆炸物奠定了基礎。

聽到將軍的要求,眾官員,包括船政的官員,都沒有面露難色,反而認為理所應當。

見眾人有信心,唐清安滿意的點點頭。

大周敗于制度,可不是敗于技術。

前明的南京造船廠,如今承襲大明的大周,改名為的金陵造船廠。

設立了寶船廠,龍江船廠,黃船廠,馬船廠,廣船廠等等分廠,遍布江淮,濟川。

是當今世界最大的造船廠。

唯一的缺點。

就是從大明開始的上百年的海禁政策下,不在制造海船,才被西方趕超。

此觀點是后世西方國家學者自己提出的。

十五世紀上半葉之前,中國的船舶技術遠超過西方。

十五世紀下半葉,海禁政策下,大明不在制造海船,西方開始縮小和中國的船舶技術。

到了十六世紀上半葉。

西方的船舶制造技術開始超過中國的船舶制造技術。

到了十七世紀,隨著大明海盜的興起,這股游離于大明朝廷之外的集團,反而推動了船舶的發展。

像明末鄭芝龍仿造的荷蘭人的大型夾板戰艦(即蓋倫船),并藉此稱霸于中國的東南海疆,就連同時期的西方殖民者也莫敢攖其鋒。

但是終歸缺少國家的力量推動,此時西方的船舶技術,仍然超過東方。

唐清安不懂如何造船。

但是他知道。

只需要放開國界,和世界接軌。

加上金江鎮從大周招收的眾多工匠的手腳,他相信大周的船舶技術,不要二十年就能全面和西方國家的船舶技術持平。

不然的話。

為何大周的商品能獲得全世界的搶購,在目前的時代,能做到貿易順差高達數億兩白銀?

西方最早的火器,就是阿拉伯人仿造宋朝的飛火槍,突火槍,制作成的“馬達發”。

在阿拉伯與西班牙作戰中,把火器帶到了西班牙,西班牙人改制成了火繩槍,與其他國家共同推進了火器的發展。

唐清安從旅順的船廠開始巡視,然后巡視火炮廠,兵仗局,火器坊,鐵廠……

金州。

葛世峰護送了公子回家后,匆匆見了妹妹一面,沒有停留,直接離開了金州。

他的目的地是鎮江。

鎮江城外。

新修建的一處兵營。

其中有八百名蠻丁,兩百名朝鮮兵,在新軍營編練。

金州軍學堂的學生,畢業后大部分都自發要求加入軍隊,當初軍學生人數不多,多半還能從副隊長做起。

后來逐漸降到了什長,現在甚至到了從伍長,新兵做起。

一百名從軍中抽調出來的軍校生,成為新合軍的什長,負責訓練各自的士兵。

這是金江軍的一次試驗。

新式火器和舊式弓箭合用的新合軍,將會加入到水師中,成為水師的登陸作戰部隊。

在朝鮮的劉興祚,調離了朝鮮,成為新合軍的營總。

朝鮮軍是從原來鎮守鎮江,后來鎮守遼陽的五千朝鮮軍挑選出來的士兵。

人人都會說漢話,習慣了金江軍的旗幟與號令。

八百名蠻丁。

是從各部挑出來的青壯。

不但要學習金江軍的作戰方式,更要學會說漢語,以及熟練軍中的指令。

時間緊任務中,所以哪怕天氣嚴寒,劉興祚也沒有放棄訓練。

明年就要出海。

沒有時間可以浪費。

很快。

葛世峰歸營,帶著他的新職務,金江軍把總,成為劉興祚的手下將領。

“你這是一口氣也沒歇息啊。”

劉興祚和葛世峰在朝鮮多年,兩人知根知底,雖然葛世峰才二十余歲,但是劉興祚很信任他。

葛世峰沒有浪費時間,詢問劉興祚,營中訓練的情況。

“有一百名軍校生,加上兩百名熟悉情況的朝鮮軍,總算是勉強保持了進度。”

葛世峰聽懂了劉興祚的話。

軍校生當然沒問題,朝鮮軍也沒問題,有問題的就是八百名蠻丁。

畢竟不通語言,加上還要適應新的軍令和作戰方式,當然不是幾個月就可以達到的。

“我試試看。”

葛世峰主動索要做事的權利。

也是兩人關系熟,所以葛世峰沒有遮掩。

“行,我相信你。”

劉興祚直接同意了葛世峰的要求,由葛世峰負責訓練全營。

第二日。

葛世峰召集了全軍的哨官。

“先讓蠻丁們熟悉各軍令,騰出學習其他漢話的時間。

你們是什長的頭,什長是士兵們的頭,全什盯著什長,什長們做什么,士兵們就做什么,明不明白?”

各哨官整齊的領命。

沈陽。

也有同樣的新兵營。

不同的是。

新兵營里有金江軍士兵,有蠻丁,有蒙古人。

邊界的部落,嚴寒的天氣下,不少活不下去的牧民,逃入了遼東,被官府接濟,有些人加入到了軍隊。

草原上的幾名臺吉,來到了沈陽。

要求金江鎮交出他們部落的逃人。

無彈窗相關

_


上一章  |  紅樓從遼東開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