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從遼東開始第三百九十四章 興學之道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紅樓從遼東開始 >>紅樓從遼東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九十四章 興學之道

第三百九十四章 興學之道


更新時間:2022年10月23日  作者:鍵盤戰斗家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鍵盤戰斗家 | 紅樓從遼東開始 


在利益上的事,沒有對錯,只有得失。

自家百姓的利益,唐清安當然要放在心上,雖然沒有明言,只一句反問,就能做到讓韓明璉明白該如何做。

此人和他身后的盟友李適,野心勃勃,如果不是鎮江邊的金江軍,早就已經作亂。

作為一個明聰的勛臣,此人知道什么才是正確的選擇。

隊伍重新動了起來。

因為這件小插曲,唐清安沒有坐回去,而是出神的望著窗外,藩國境內的景物。

映入眼簾的景色,和鴨綠江那邊的鎮江,并沒有什么差別。

“比起日本,我從來沒有顧忌過朝鮮。”

唐清安嘆了一聲,縮了回來,重新坐正后,向陶杰感嘆道。

“將軍為何有此言?”

朝鮮人口雖然不如日本,但在大周的眾多藩國中,也算是獨一份的,聽聞將軍的話,陶杰感到詫異。

“兩班勛臣不改變,朝鮮的賤民和野民會越來越多,空有人口而無利于國力。”

原來如此。

陶杰以為自己明白了,看到陶杰的樣子,唐清安知道他并沒有完全明白。

無論朝鮮國主如何變,兩班勛臣何派當權。

五家作統法,紙牌法,賤民法……

這些以法度成為體系的剝削,不以個人的意志而改變。

數十年后。

僅朝鮮東南部的慶尚道,饑民就到達數十萬,在那一年中,根據史料記載,藩國只一年的時間,就餓死了一百萬人。

而那時候的朝鮮,并沒有遭受戰亂,已經和平了多年。

唐清安為這些百姓感到悲哀。

為了解救這無數的百姓,唐清安有同情心,也伸出了援手,支持百姓迎娶之事。

盡了一份道義,回報兩國的宗藩情誼。

自己力有未逮。

他不是藩國的國主,不可能在藩國發動變化,名不正言不順,不會得到藩國國內的支持,反而會反對他。

“藩國弱,所以兩班也弱。”

唐清安指了指窗外,穿著絲綢,坐著轎子的兩班人士,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

“別看他們在自家百姓面前,表現的強硬,在藩國國內,對國外的德川幕府叫囂的厲害。

但是真當直面外敵的時候,卻態度軟弱。”

對于此事,陶杰有所了解,他還和日本駐朝鮮的使者接觸數次。

德川幕府建立后,派使者到朝鮮。

兩班勛臣斥責,反對等等,聲音巨大,群情憤慨,但是對德川幕府的使者,駐扎國內,并沒有實際性的動作。

包括通商等等。

德川幕府的使者未至之前,不接觸,驅逐,警惕,不許通商等等聲音。

當使者抵達后。

不久。

幕府將軍的目的,皆達成了。

朝鮮的百姓無數,有勇氣對抗倭寇入侵,敢痛罵德川幕府的使者,讓其膽怯不敢踏出門。

而兩班勛臣,心中卻對幕府報有恐懼之心。

“所以未來攻伐日本之事,我們不可直接明言,讓兩班勛臣知曉,否則必定引起他們的恐慌,畏懼之下,做出各種推諉的事情。”

“難道不拉上朝鮮嗎?”

陶杰反問道。

唐清安搖了搖頭。

他從來不做虧本的買賣,自家百姓要吃苦的時候,必定會拉上周邊所有人一起吃苦。

“直接透漏給兩班反而不美,唯緩緩引導和利誘,讓其逐步跟上我們的腳步。

當他們沒了后路,在把事情揭開,讓他們無法回頭。

此計劃繁瑣,想要達成目的,需要心思縝密的人,遍觀金江鎮,唯你才能擔此大任啊。”

聽完將軍的夸贊,陶杰并沒有得意。

他雖然自傲,卻不是自大。

自己在朝鮮國內事事順利,仿佛把兩班玩弄于鼓掌之間,但如果真以為對方是傻子,那其實自己才是傻子。

將軍把他的想法說的很詳細,自己也聽明白了。

對于將軍交代下來的任務,自己也有信心完成。

不是因為朝鮮兩班勛臣傻,其中很多人都會看穿將軍的意圖,但是看穿了又怎么樣呢。

老西派的金瑬,少西派的李貴這些當權派,沈器遠,李德仁這些地方派。

就連半個傀儡的李倧。

他們都是聰明人。

按照將軍的計劃推動,用不了多久,這些人皆能猜到將軍的首尾。

但是。

面對他們內部的紛爭,外部金江鎮的強大,他們就算猜透了,又能如何對抗呢。

滅一國難,滅一家易。

而偏偏一國,被這些家族掌控。

享受百姓們的供養,必定要承擔責任,兩班和百姓不同,必須家大于國。

如果兩班中有人能以國家為重的覺悟,那么朝鮮也不會有如此的局面。

所以,合該被金江鎮控制。

在鴨綠江邊,陶杰還有兩班勛臣,告別了平遼侯。

正如平遼侯之言,在戰事未決之前,一切以戰事為重,話中的意思兩班勛臣都明白了。

所以對于平遼侯的要求,朝鮮國內的各派勛臣,都為此努力,以爭取對方的支持,至少不反對。

以便他們各自日后的大事。

離開了朝鮮后,行軍的隊伍,氣氛就很壓抑,因為被團團簇擁保護的那輛四輪馬車。

“林推官,將軍請你去見他。”

一名騎手突然尋來,在隊伍中找到林如海。

林如海聞言,不敢怠慢,跟著騎手來到隊伍的中間,將軍所乘坐的馬車。

車廂中。

林如海坐定,看到將軍的身側有一本書籍,余光一掃,依稀看到書面的芝峰二字。

還有余字,被將軍的衣角擋住。

芝峰。

林如海默默的回憶,有關此二字的書籍。

“異國人筆下的大周,讀來倒是讓人新奇,有種別樣的收獲。”

唐清安笑道。

將軍一開口,林如海就醒悟。

難怪自己竟然一時間想不出這本書,原來是朝鮮的書。

將軍自從離開朝鮮,就心情不大穩,難道是因為此書?

“寫下此書的朝鮮人,的確大才,描述的我國官員,面對海外國家時,他們的看法和態度,頗有神韻。”

林如海笑道。

“林公也看過?”

唐清安詫異。

雖然知道林如海博覽群書,卻沒有想到,對方連朝鮮的書都看過,且看過不少。

不然哪里這么巧。

林如海點點頭。

他前番陪同大公子入朝,那段時間除了公事私事,每日都會抽出時間,學習朝鮮的書。

芝峰是一個人的別號,在朝鮮頗有名氣,但是自己入朝時,此人已經去世。

所以林如海開始時沒有想到。

現在有了眉目,很快就對號入座,記起了此人,以及他的著作。

作為科道上的探花,記憶定然非凡。

“李粹光也是兩班勛臣出身,經歷過倭寇侵朝的戰爭,先后三次出使大周。

正因為他和大周的深入接觸,所以他的筆下,介紹西方國家情況時,記下的大周人的看法和態度較為新奇。

讓我增長了一些想法,且擴大了眼界,這本書的確值得一讀,將軍慧眼識物,令人佩服。”

林如海笑道。

李粹光號芝峰。

唐清安心中不禁升起佩服。

雖然知道林如海大才,可是和他的接觸,長久下來,每每細事中,都不得不讓人驚嘆其才能。

“在海禁的氛圍下,主張發展海貿,指責兩班勛臣的黨爭,認可在倭寇入侵時百姓們的抵抗。

夸贊義軍的將領,認為殲滅倭寇,恢復國家,全靠義兵的力量等等,是一個以實為重的達者。”

林如海感受到將軍意有所指的目光,腦海中高速的運轉。

勛貴出身,高中探花,擔任蘭臺寺大夫,又在全天下最富庶,最激烈的巡鹽御史一職上,坐穩了多年。

現在已經四十九歲的林如海,已經一只腳踏在知天命的門檻上。

天賦,學問,見識,經驗,大局……

可以說。

此人是一名國才。

唐清安看著眼前的林如海,論起關系,他也算是自己的姑丈人。

林如海向來穩重。

能在巡鹽御史的職位上,坐穩這些年,能沉得住氣,經得起壓力,是必要的德性。

他猜到一些將軍的心思,但是他不說。

見狀。

唐清安也沉思了起來。

車廂中,又恢復了安靜,只有車輪在道路上發出的聲音。

“將軍,前方就是鎮江城,是否要入城休整?”。

車廂外,突然傳來了詢問。

“不停留,照正常行軍,野外扎營。”

隊伍數千人。

入城和不入城,消耗的物資不同,對百姓的騷擾程度也不同。

所以唐清安不想入城。

自己有這份覺悟,那么金江鎮的官員們,現在,或者未來,還會保持住這份愛民之心嗎。

唐清安受夠了藩國勛臣,那股人人散發的惡臭氣息。

朝鮮也有憂國憂民的人,也有不錯的制度,例如大同法。

但是核心還是要靠人。

當兩班從根子上爛了,在多的優秀的學問,以及多好的政策,也不過空中樓閣。

金江鎮數百萬民,論起規模來,也算是一國的規模,且是不弱的一國。

作為平遼侯,唐清安不得不把重心,放在了官員的身上。

隨著金江鎮的強大,以及民生的發展。

富裕將會很快的到來。

那么從貧困,戰火中走出來的官員們,有多少人能抵抗的主溫柔富貴之風的誘惑呢。

人的欲望沒有止境,想要抵抗住誘惑,需要靠自律,不然就會伸手,不論多么嚴苛的律條。

一路經過的田畝,百姓的勞碌,秋收中,人人露出的滿足的神態,唐清安升起了愉悅的心情。

重新洗滌了他那麻木的心。

“一江之隔啊。”

唐清安感嘆道。

哪怕沒有金江鎮,遼東的生產力也遠遠高于隔壁的藩國。

只要隔壁藩國的勛臣,哪怕心中有一絲的百姓,而不是全部放在爭權奪利上。

那么遼東的先進的耕作方式,就會傳入藩國,增加其國家的積蓄。

作為這個時代眼光最超凡的人,他能清晰的知道,藩國有那些可以輕而易舉增加國力的舉動。

歷史上,因為遼民的投奔朝鮮,帶去了各種先進的技術。

例如遼東的水庫,灌溉技術,鑿山通渠的技術,遼東的農具,插秧法……

讓朝鮮山區乃至沿海之地皆被開墾,水田面積擴增,從原來的旱田為主,變為水田占一半以上等。

兩班勛臣們不愿主動的學習,靠著被動接受的遼民技術,如此便利下,多出了不可計數的田畝,和增加的天量的畝產。

數十年后,藩國國內太平,沒有外敵,仍然一年就餓死百萬人。

無數增加出來的積蓄,被兩班勛臣們瓜分一空,沒有絲毫落到百姓的頭上。

那么大周國內的勛貴官員們呢?

自己暫時解決了蠻族之患,哪怕朝廷在遼西,登萊等地,仍然投入了眾多的物資財力以防備自己。

但是沒有歷史上蠻族入侵國內的事跡,從這方面來說,大周是比同時空的大明要更輕松些。

但是觀朝鮮兩班勛臣的行徑,對比國內勛貴官員,屬于一丘之貉。

只怕再多的利益,也填不滿他們的胃口。

國家不是亡于流民,而是亡于勛貴官員啊。

此次的朝鮮之行,所見所聞的觸動,不能不讓人感慨,很難對勛貴官員們抱有希望。

無論如何形勢。

大周能讓百姓國泰民安,那我就死在征服的道路上,為民族空間的開拓死而無憾。

如果大周讓百姓困苦,民不聊生,無法生存,義軍遍地,那我就有拯救百姓出水火的責任。

同樣的勛貴,能成為國家柱石,也能成為國家禍害。

第二次的更加長久的朝鮮之行,不得不讓人警惕,唐清安思考著金江鎮。

金江鎮立鎮數年,開拓之局,官員向上,自己最大的敵人,就是不能讓這種風氣消失,甚至淪為奢靡之風。

只有保持住這股風氣,那么人心就不會變。

金江鎮,需要一股自己的學問。

對于學問。

眼前的人是不二的選擇。

林如海入金州,其才華與學問,長久以來,無人不驚佩,能擔負的起這份重任。

林如海聽到將軍的感嘆,不由自主的看向窗外。

金江鎮的強大,不是因為十萬兵。

而是因為民心所向,上下一心,才結出了十萬精兵的一顆果實。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林如海回頭,笑著向將軍說道。

“遼東當年政治昏暗,官員武將貪慕成風,人情大于法度,軍戶百姓流離,逃奔草原和老林。

而將軍建立金江鎮,保持了一股向上的風氣,從而政治清明,文官不貪財,武將不怕死,百姓信任官。

立下金江鎮不敗的基業。

但是人心善變,經不起誘惑,唯有向人灌輸向上的思想,提高人們的道德覺悟。

從而保住良好的風氣,讓國泰民安。”

林如海已經明白了將軍的心意,也認真思考了自己的情況,娓娓道來。

“以謂為學之方,惟在知行二字。我謂學者非知之難,真知為難;非行之難,實踐為難。其或知而不能行者,由不能真知故也。”

“以良知來督促,何其難也。”

聽完,唐清安搖了搖頭。

“穿衣吃飯,就是天理,除卻穿衣吃飯,沒有其他的道理,世間種種,皆出于衣與飯。

李粹光推崇實學,其實也是借鑒了我國許多學者的學問,將軍是否想要推行實學?”

唐清安點點頭。

大周有很多股學問未彰。

例如明亡周興之時,陳獻章復興了久抑而未彰的心學,乃至大周建立后,心學流傳越來越廣,誕生了知行合一的新高度。

可是不論哪派學問如何興盛,占據統治地位的,仍然是傳統的朱程理學。

學問。

關乎一國的風氣。

它在短時間內彰顯不出效果,可是當它顯現的時候,那么就已經形成了人們的思維。

人們的言行,皆會在這股認知的思維下進行。

不論是好還是壞。

猶如工蟻一般。

現在的金江鎮的興盛,是因為經歷了磨難,當痛苦遠離的時候,他們這一代人仍然會保持興盛。

乃至第二代,第三代。

可是股遺產終歸會消散,后人如何繼續保持強大,靠的還是自己的堅強。

前人能為后人所做的,唯有栽樹。

種下一顆良種,成長為撐天大樹,提供后人納涼。

唐清安思來想去,目前最適合的,唯有實學。

“國家強大與否,在于百姓是否富裕。國家太平與否,在于百姓是否和樂。國家興盛與否,在于民風是否清正。

正如林公所言,唯穿衣吃飯矣。

可穿衣吃飯四字,寫起來簡單,做起了談何容易啊。”

林如海笑道。

“任何法度長久以后,都會生出弊端,有了弊端不可怕,不變才是可怕。

變的標準是什么呢?那就是穿衣吃飯。

以百姓能否穿衣吃飯為準繩,我們就盯著這一點,節度府盯著地方,地方盯著百姓能否穿衣吃飯。

百姓能穿衣吃飯,定然就和樂,百姓和樂,民生自然清正,民風清正,百姓和樂,國家定然太平與強盛。”

唐清安撫掌而笑。

百姓的生活富裕了,他們的標準自然也就高了。

例如他穿越前的時代,在少年時期,國家還貧窮,百姓手中也沒有錢。

看電影,看書,聽歌碟都會用盜版。

當時他看過一部港劇,一個片段中,鄰居倒垃圾有盜版光碟,被鄰居老太發現后,竟然嘲諷指責。

年少的他當時怎么也想不明白,無法理解,以致于終身難忘。

那時候各種言論,說國外如何云云,國內只有盜版云云。

而當國家富強起來,百姓富裕后,不論是電影,書籍,音樂等市場,都越發的興盛。

就如網文一道,從誕生之初的只為煙錢興趣,發展到眾多人以此為生。

百姓有錢,消費提高,創造的市場越大,提供的崗位越多,百姓越發富裕。

如此循環下去。

家家一輛車,竟然就要成為了現實。

而造成這一切的,就是國家當初的一切向錢看,以振興經濟為準繩,以百姓安居樂業為目標。

幾十年的努力,從而開花結果,促使了西方國家的抱團,因為國家真正的強大了,不是一國能抵抗。

所以當唐清安聽到林如海的這番言論,理解了他的意思,也認可他的思想。

因為當百姓富裕后,多少的問題就迎刃而解,是經過檢驗而不變的真理。

“林公所言,深得我心,金江鎮從今日起,推崇實學,以百姓吃穿,加入對官府的考核,兩百年內,此法不變。”

林如海內心感動,聲音顫抖。

“此事可交給我,我定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我金江鎮的強盛之道盡我所有。”

“理當如此,此事唯林公可擔負。”

唐清安肯定道。

學問比他高的,不如他有經驗,經驗比他高的,不如他有學問,學問和經驗都比他高的,不如他有堅韌。

林如海的一生經歷,以及成就,絕不是普通人能達成的。

至少。

林如海有這份潛力。

作為節度府的推官,林如海有職責,推動金江鎮。

金州。

將軍回來后,很快就撤銷了學堂,融入軍學堂。

從此。

金江鎮只有軍學堂。

軍學堂的學生來自于軍隊和百姓。

軍中子弟免學費,百姓子弟繳納學費,遺孤則免學費和伙食費。

軍學堂的學生們,學習實學,學習兵事,文武兩道。

學習如何讓百姓能過上穿衣吃飯的生活,把實學灌輸。學習如何讓敵人恐懼和畏懼,把兵事灌輸。

此舉,間接提高了軍人們的地位。

學堂主教鄧章親自來找將軍,提出他的憂慮,擔憂武夫亂國,不受控制。

唐清安不以為意。

“這是軍士們應得的。”

金江鎮的時代是不同的,不是和平的時代,而是戰亂的時代,軍隊要承受大量的傷亡。

哪怕日后的大爭之世道,軍士拼命,都是長久的主題。

而隨著金江鎮的民生越來越好,百姓也不像以前那般貧苦,如果不提高士兵的待遇和地位,誰會愿意當兵呢。

金江鎮民生發展的越好,就越要大大的提高士兵的待遇。

現在軍人的待遇不錯,是建立在百姓前幾年的生活困苦上,兩者對比而產生的結論。

當百姓生活富裕,士兵哪怕仍然保持目前的待遇,其實也算的上是退步。

因為沒有提高士兵的地位和待遇。

當兵獲得的好處,不如百姓生活的好處,而當兵的還要承受傷亡之痛,自然而然士兵的地位就越來越低下。

換做是誰,都不會再愿意去當兵,此乃人之常情。

至于大周的時代,擔憂武將亂國。

所以才要更大力度的推廣實學,把百姓的衣食,打入人們的心底,人以人為本。

(本章完)

相關


上一章  |  紅樓從遼東開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