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從遼東開始第三百九十二章 恭迎平遼侯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紅樓從遼東開始 >>紅樓從遼東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九十二章 恭迎平遼侯

第三百九十二章 恭迎平遼侯


更新時間:2022年10月21日  作者:鍵盤戰斗家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鍵盤戰斗家 | 紅樓從遼東開始 


小說:、、、、、、、、、、、、

全羅道。

首府全州。

漢城已經被西派占據,旁人都沒有了余地,哪怕金瑬的極力挽留,沈器遠還是離開了漢城。

不久。

陶杰來拜訪全羅道觀察使沈器遠。

觀察使在地方的權利很大,和大周國內的節度使差不多,負責地方軍政。

從漢城到全羅道的路上,陶杰見到了很多朝鮮的百姓們,衣不蔽體,瘦弱干枯的,成群結隊乞討。

山林間,遍是與野獸為伍的流民。

隨著三結收布,四結收布,五結收布等等從前未有的無名雜稅越來越多。

以及向良人男丁,一年征收軍布兩匹,用以代替兵役。

無法生存的在籍百姓,紛紛離開家鄉,脫離官府名冊,成為了野人,也促進了地方上勛臣的實力。

沈器遠得知陶杰來訪,連忙讓仆人引進來,自己親自在門口迎接。

朝鮮越來越冷。

李氏朝鮮時,勛臣們慢慢開始在家里房間加上地炕,然后朝鮮王宮也開始如此。

沈器遠和陶杰,在厚重的墊子上,相對而盤坐。

這種坐姿,被百姓們笑稱為兩班腿,只有兩班的勛臣才這么坐,不正是兩班腿么。

不過兩班勛臣當然不會認可,解釋為正坐。

入鄉隨俗。

陶杰已經這么坐了幾年,習慣自然。

“沈使離開漢城,很多人高興,也很多人遺憾。”

“高興與否,我也離開了漢城。”

沈器遠笑道。

神情輕松,內心卻慎重,盤算對方的來意。

從漢城一路尋來最南的全羅道,沈器遠不認為對方會專門來找自己閑聊。

“其實,我也是不希望沈使離開漢城的。”

沈器遠聞言,心平氣和。

全羅道觀察使。

對于一般人來說,是可望不可即的職位,但是以他的身份和資歷,實際上是貶逐。

“我來之前,和金公談過,他會努力說服其余人,盡快讓沈使歸漢城。”

“只怕李貴不會同意。”

沈器遠笑道。

西派把李倧推上國主之位,靠著主持反正的優勢,把持了朝鮮的權柄。

其余各派都被打壓,受到驅逐。

如此形勢下,越來越多的勛臣反對西派。

面對這種情形,西派也發生了爭執。

金瑬為首的老西派,認為應該接納其余黨派的勛臣,以緩解緊張的局勢。

而以李貴為首的少西派,堅決反對,并且主張強化西人的優勢地位。

因此沈器遠,不認為金瑬能說服李貴等人。

“唉。”

陶杰嘆了口氣。

朝鮮雖大,勛臣太多。

老西派的勛臣,獲得了足夠的利益,不希望發生變化,愿意分潤西派的利益出去。

而少西派的勛臣,沒有獲得足夠的利益,所以要求繼續加強西派勛臣的地位。

前者吃飽了,后者還沒吃飽。

而更多的黨派,連吃都沒得吃。

沈器遠的離開漢城,代表了其余黨派對西派徹底的放棄,極大可能會發生武力奪權。

“無論如何,漢城應該有你的位置。”

陶杰誠懇道。

沈器遠搖了搖頭。

他不是一個人。

他身后還有眾多的人,正是因為這些人的支持,他才是沈器遠,能引起西派重視他的原因。

自己回漢城容易,可是不幫身后支持他的人獲得他們的目的,這些人會離開他。

孰輕孰重,他分得清。

陶杰該說的都說了,神情漸漸嚴肅了起來。

“將軍將會入朝,無論朝鮮國內如何紛爭,在將軍離開朝鮮前,都不得發生變化。”

“平遼侯入朝,是我朝的榮幸,我相信沒有人會做出讓平遼侯不高興的事情。”

陶杰聽到沈器遠的回復,點點頭后,繼續說道。

“將軍也不希望朝鮮未來發生變化。”

新的要求。

沈器遠沉默。

平遼侯在朝鮮勢力大,不代表平遼侯能一手遮天。

勛臣們的利益訴求,可以為平遼侯延緩。

但是關乎家族存亡的大事,絕對不會因為平遼侯的語言,就能心甘情愿的接受。

“不論是哪一派當權,都不會影響朝鮮與金江鎮的情誼。”

沈器遠神情凝重,認真的看向陶杰。

陶杰當然明白沈器遠的話中意。

對于眼前的人,陶杰還是很欣賞的,知道對方的能力和才能,只是可惜。

將軍曾經說過。

大周國內的物資得天獨厚,百姓手藝巧奪天工。

借助大周國內的優勢,發展海貿,吸引眾多國家的商人,搶購大周的商品。

此是金江鎮最重要的。

朝鮮人口不弱,且與金江鎮相鄰,更應該聯合起來。

此是金江鎮第二重要的。

那么。

一個穩定的,受到金江鎮控制的朝鮮,就極其的重要。

不論是據他所知的李適等,想要扶上王位的興安君李瑅,還是沈器遠等,想要扶上王位的懷恩君李德仁。

至少目前。

皆不是金江鎮考慮的對象。

因為當前國主李倧,做的很好。

雙方的情誼越發的穩固。

不論是協守遼陽的五千朝鮮軍,還有散布在慶尚道或者全羅道的三部義軍。

都得到朝鮮國主的支持。

在形勢大好的局面下,金江鎮同樣,猶如老西派一般,不希望發生變化。

因為金江鎮也吃飽了。

陶杰該說的話都說了,不該說的話也說了。

那么這些人會如何決定,就誰不會他能控制的,但是他希望這些人,能聽進自己的話。

“沒有將軍的支持,誰也無法推翻漢城,反而會引來滅門之禍,當三思而后行。”

沈器遠瞇起了眼睛。

沈器遠是昭憲王后之父,沈溫的八世孫。

是因為己卯士禍遭受牽連的沈達源的玄孫,己卯士禍以后,其家世代不顯。

到他這一代,也只是沒有功名的一介儒生而已。

而如此人物,被朝鮮勛臣夸贊為人杰,到如今的地位,可見其心智和心性。

平遼侯雖然勢大,他卻不懼。

歷史上同樣如此。

面對清朝的強大,認定清朝得罪天下,與明軍聯手合作,擊退清軍,幫助明廷恢復遼東。

是一個心中有了認定,就會堅定不移前進的豪杰。

后來因為反正失敗被擒,然后被少西派,不顧其余人反對,最后遭凌遲處死。

陶杰見其神色,竟然紋絲不動,內心感嘆。

前番在金州。

自己向將軍講述朝鮮形勢,將軍指出,唯獨此人不會受金江軍勢大而影響,應當給予重視,另當別論。

剛才自己試探一番,果然如將軍所言。

口頭上的言語,終歸不如親眼所見,陶杰最后笑道。

“金江軍即將入朝,沈使可以歸漢城,見一見金江軍軍威,再做決定不遲。”

沈器遠這才變色。

此人如何就料定自己會有動作呢?

他打聽到,還是猜到了什么?

投鼠忌器。

陶杰離開后,沈器遠不敢輕舉妄動。

但是該聯絡的人,還是繼續在聯系,加強自身的實力。

離開全羅道后。

陶杰又分別拜訪了三部義軍將領所駐守的地方,然后才返回漢城。

朝鮮劃分為八道。

分別為咸鏡道、平安道、黃海道、京畿道、江原道、忠清道、全羅道、慶尚道。

道下設州、府、郡、縣。

劉興祚把朝鮮國王的態度,告知了陶杰,陶杰面色沒有意外。

“我這番勞碌,跑遍了朝鮮大半個國家,不也是為了朝鮮國主的王位穩定么。

他不但應該領情,更應該感恩戴德。”

劉興祚聽到陶杰的話,雖然語氣傲慢,卻沒有覺得他大言不慚,竟然點點頭,認可了對方。

他負責王宮,陶杰負責全朝鮮。

兩人互通有無,都對朝鮮國內的局勢,有情形的認知。

“如果不是陶公的辛苦,恐怕朝鮮早就已經發生了叛亂,哪里有如此的平和呢。”

陶杰知道劉興祚不是拍自己的馬屁。

雖然對方是反正的將領,但深的將軍的喜愛和信任,不需要畏懼自己。

可見連劉興祚,也認為朝鮮國勢極為不穩。

“平安道的李適,旁邊有我們鎮江牽制,估計他是不敢輕舉妄動的,倒是全羅道的沈器遠,需要提防此人。”

陶杰說道。

劉興祚納悶了。

“全羅道有盧順義,全羅道右邊的慶州道有高金權,柳以全二人,他們三部高達七千兵。

難道牽制不住沈器遠一人嗎?”

陶杰搖了搖頭。

沈器遠是一個人才,也是朝鮮國內眾多勢力推出來的人,沒有了他,還會有旁人。

他不是一個人。

聽到陶杰的解釋,劉興祚皺起了眉頭。

按照他的意思,殺了以絕后患,而陶杰認為,殺了對方沒有用,反而導致在野的人,行動更加的隱秘。

兩人議論一番,只能得出結論,盯死此人。

沈器遠在全州動也不動。

不光是陶杰的人在暗中盯著他,還有老西派,少西派,都派了人盯著他。

可是千防萬防。

防不住眾多的黨派,特別是遭到西派全力圍剿的北派,紛紛主動聯絡沈器遠。

擴充的實力之快,令人看不過來。

影響力不只是全羅道,乃至京畿的廣州南漢山城等,大量的中下級軍官,皆暗中投靠了他。

沈器遠雖然失敗,從而離開了漢城。

孤身到了地方,遠離了政治中心,失去了權柄,但是在地方上,沈器遠獲得了更大的天空。

軍司右司馬王宣,節度府推官林如海,參將李伯升,帶領隨從吏員,率先抵達朝鮮。

在將軍未抵達前,和漢城的勛臣接觸。

他們的到來,預示平遼侯也快到了。

不久。

金江軍調動兩營六千兵,一騎兵營兩千騎。

在總兵劉承敏的帶領下,跨過鴨綠江,經過平安道,黃海道,抵達朝鮮漢城。

在陶杰的引薦下,朝鮮的勛臣們,包括金瑬等重臣,都見過了金江鎮的官員。

“金江鎮與我國,乃一衣帶水的近鄰,更是聯姻的至交盟友。”

金瑬向林如海說道。

林如海也滿臉的笑容。

他前番陪同長公子入朝,就和眾人有過接觸,這回身負重任,雙方越發的親密。

“對于雙方聯合作戰,攻打蠻族,以絕雙方大患,是義不容辭之事,必定會讓平遼侯滿意。”

“金大使,將軍曾經說過,你是朝鮮國的定海神針,有你們這等老臣在,朝鮮必定興盛。

而正因你們這幫老臣在,將軍深信,我們雙方的友誼,世代長存,永不改變。”

因為金瑬多次出使過大周,被國內人稱為圣使,也是他最大的資歷,所以林如海叫他金大使,沒有叫他的官名。

聽到林如海的話,金瑬越發的笑不攏嘴。

仿佛前番進宮,向朝鮮國主提議的人并不是他似的。

對比其家族和金江鎮的友誼,能保證家族門楣不倒,那么百姓的困苦,又算的了什么。

百姓就是野草,拔不盡燒不盡,當春風吹過,永遠會新長出一茬,無窮無盡供養朝鮮國。

正如當年倭寇入朝,勛臣們為了保存家族,消息靈通跑的賊快,只有留下的百姓們,才自主的抵抗倭寇。

倭寇退去后,這些百姓組成的義軍,又被卷土重來的勛臣們,收拾的干凈。

如果不是平遼侯的出現,多次配合金江軍的朝鮮三部義軍,早就破爛不堪。

又如原時空后金入朝。

朝鮮的勛臣們,同樣為了保存家族,保住權利,投降了后金,唯獨百姓的反抗,才保留了朝鮮。

前番金瑬因為百姓的逃離,出于自己利益受損,才出面上疏朝鮮國主。

現在有了林如海這番話,又有了平遼侯入朝的威勢,那么百姓逃離,自己受到的些許損害也不算什么了。

利益階層的軟弱性,展現的淋漓盡致。

在將軍未抵達之前,林如海等人的作用,就是借助將軍的威望,和朝鮮的勛臣們協商妥當諸事。

軍司王宣,詢問金瑬,李貴二人,關于到漢城進行大練兵的朝鮮軍士,將會有多少。

“此事準備與王司馬確認,應該以多少數為好?”

李貴問道。

王宣笑著回復。

“以五千為準,且需要調盧順義部,高金權部,柳以全部至少兩千人。”

李貴聞言,心中盤算起來。

如此下來,漢城外,金江軍的勢力,碾壓朝鮮軍。

“那就調三部兩千吧。”

不等李貴開口,金瑬拍板道。

李貴見金瑬已經答應,也只能吞下心中的想法。

漢城外。

漢江旁。

豎起了金江軍大營,還有朝鮮軍營地。

金江軍營騎步,加上不久拱衛將軍入朝的親衛營,合計一萬兵,朝鮮軍營中,衛所兵三千,三部義軍兩千。

兩營共一萬五千兵,其中一萬三千兵會進行大練兵,然后在漢城王宮廣場前閱兵。

漢城中,宮廷衛軍有兩千余兵,駐守漢城的金江軍士兵,有近三千兵。

也就是說,加上三部義軍,直接,間接受唐清安控制的軍力,高達一萬五千軍。

其余才是三千朝鮮衛所軍,兩千朝鮮宮廷衛軍,只五千兵力。

雖然身在異國,實則無大異。

隨著金江鎮文武將領,還有精銳士兵的入朝,朝鮮國王笑著迎接,仿佛沒有絲毫的不滿。

根據快船的傳報,將軍所乘的船隊第二日就會抵達。

第二日。

漢江的碼頭上。

早已被劉興祚帶領的士兵們靜街,閑雜人等都掃之一空。

漢城的金瑬,李貴,申景禛,管餉使鄭斗源,體察使張晚之,管餉使南以雄,平安監司李尚吉,義州府尹李莞馳……

以及衛所軍隊的將領,還有金江鎮的文武官員,皆在此迎接等候。

終于。

一艘船駛入漢江,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中,隨后,越來越多的船只出現。

一隊隊親衛營的士兵,從踏板上登上朝鮮的土地,穿戴精良的鎧甲,持鋒利的武器,矗立在兩旁。

林如海,陶杰,劉興祚,金瑬,李貴等,皆趕上前去恭迎。

唐清安笑容滿面的走下踏板,看向許多人的面孔。

“恭迎上朝平遼侯。”

“諸位客氣了。”

“金大使,李院君,好久不見,別來無恙。”

唐清安主動向兩名老熟人打招呼。

當年他還是金州總兵,剛收復鎮江的時候,眼前的兩人就親赴鎮江,爭取自己的支持,以推翻前朝國主李琿的政權。

兩人心中同樣感嘆。

當年的上朝將軍,已經成為了實際上的遼東王,而且朝鮮國內,受到其影響也越來越大,連他們二人,都無法抗拒。

朝鮮在籍人口六百萬,隱戶也估摸有兩三百萬的國家。

論起規模來,絲毫不弱于金江鎮,且要遠高于金江鎮。

而此人不費力氣,就能在朝鮮國內攪動風云。

一層一層的緊箍套下來,只其在朝鮮的勢力,已能左右的了朝鮮的政局。

此等手段,以及大勢已去無可奈何,因此哪怕是金瑬這等資格極老的勛臣,也深感恐懼,不敢在其面前失禮。

誰都知道此人壓榨朝鮮,可誰都不敢不親近他,更不敢抗拒他。

因為朝鮮內部無法團結。

“將軍還是如此的年輕,真令我等老叟羨慕,常命家中子弟,以將軍為長。”

金瑬等人,在鎮江時見唐清安,那時候還稱呼其為上朝將軍。

現在反而主動親近,改口為將軍。

唐清安笑道:“等見過朝鮮國主,確實要見見你們家的子弟,考校一番。”

金瑬大喜。

其余的人聽聞,也羨慕不已,暗罵老匹夫如此不要臉,然后主動上前推薦自家的子弟。

“父親。”

突然。

童子的幼嫩聲傳了過來。

唐晏乾牽著怯怯的朝鮮公主,兩人身后則是老太監林忠,正彎著腰露出笑容。

“快過來。”

唐清安立馬招了招手,林忠連忙領著兩個小孩過去。

唐晏乾兩年沒有見到父親,已經有了生疏感,靠前后,竟然沒有和以往一般伸出手。

唐清安絲毫沒有顧及周圍眾人的感受,直接把他抱了起來。

比以前秤手了。

“有沒有想我。”

此時,唐晏乾才用力的點點頭。

“翁主。”

唐清安放下唐晏乾,唐晏乾拉過朝鮮的公主。

雖然才三歲,還沒有徹底懂事,但是嬤嬤們的熏陶下來,已經知道如何施禮。

“好,好,不錯。”

唐清安笑道。

他雖然知道朝鮮公主的名字,但是朝鮮隨上朝禮儀,女兒的閨名不得外傳。

而她又太小沒有封號,所以直接稱呼其翁主。

如果沒有意外,這會是他未來的兒媳婦。

眾人見到平遼侯的舉動,才恍然,果然如傳聞所言,平遼侯極其深愛自己的子女。

朝鮮國內國王和勛臣來就重視唐晏乾,這回親見平遼侯的愛子舉動。

那些把自家子弟送到了唐晏乾,成為其陪讀的世家,心中越發的興奮。

沒有做到的世家,也想著定要尋個機會才行。

如此這番,和眾人在碼頭上見禮后,已過了大半個時辰。

親衛營的王本,去巡視了大營,才趕了回來,在遠處向萬三點了點頭。

萬三這才走到將軍身旁,告知可以前去大營。

烏壓壓一眾人。

沒有進入漢城,直接去了金江軍大營。

代表國王的使者,早已送了豐厚的犒賞,豬羊鹿兔等,還有朝鮮的美酒入營。

練兵之事。

軍司右司馬王宣,參將李伯升,與訓練大將李興立等共同操演。

此時。

朝鮮最南的全州。

東黨,南派,東黨北派幾個大派系,還有一些小派系,或者已經衰敗的家族成員。

特別是東黨北派。

東黨內部對待占據漢城西黨,分裂出來的強硬派,還有部分前朝鮮國主時期,當政的大北派勢力。

因為西派,全結合在了一起。

猶如當年。

面對大北派時,除了現在在場的大北派勛臣,其余的派系,也是猶如目前的局面,與西派結合在了一起。

仿佛從不停歇的循環。

“怎么說?”

有人按捺不住。

眾人冷冷的看了他一樣。

平遼侯在漢城,什么怎么說?

朝鮮的叛亂不同。

哪一派占據了漢城,防住了反撲,基本上就已經獲得了勝利了。

現在誰敢去攻漢城?

那名年輕的子弟,知道自己說的話惹了眾人不滿,連忙低下頭不敢繼續說話。

“我去接觸過盧順義。”

“他的意思,大致是只聽平遼侯的。”

“什么?”

聽聞此言,在場的人大多心生不滿。

一個下民出身的武夫,如何敢不把兩班勛臣放在眼里。

能有幸獲得如今的職位,理應對兩班感恩戴德才是忠義之輩也。

眾人無法理解此人的忘恩負義。

沈器遠卻明白。

他雖然也是兩班出身,但是自幼家道中落,對于底層百姓的想法,他能理解一些。

小說相關


上一章  |  紅樓從遼東開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