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從遼東開始第三百九十一章 造反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紅樓從遼東開始 >>紅樓從遼東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九十一章 造反

第三百九十一章 造反


更新時間:2022年10月20日  作者:鍵盤戰斗家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鍵盤戰斗家 | 紅樓從遼東開始 


小說:、、、、、、、、、、、、

“叮鈴鈴。”

四輪馬車在直道上快速的疾馳,車廂外懸掛的鈴鐺,發出清脆的聲音。

鈴鐺的聲音,能傳透的很遠,從而驚動直道上的行人。

陶杰從朝鮮抵達鎮江,就坐上了金江鎮,已經隨處可見的四輪馬車,跑的更穩更快。

“真是寶地啊。”

原來的森林,丘地,變成了一片片的農田,隨處可見的溝渠,為這些無邊無際的田畝,提供足夠的灌溉。

砍伐后的樹木,變成了房屋,變成了家具,變成了工具,變成了船只……。

在朝鮮多年。

每次回家鄉,都會有新的變化,所見所聞,皆能讓陶杰心中陶醉,升起驕傲的滿足。

他本是性格高傲的人。

見慣了朝鮮的民不聊生,百姓困頓,衣不蔽體,因此和朝鮮勛臣打交道的時候,經常會流露出一股傲慢。

朝鮮勛臣們,反而越吃他這一套。

上朝天國,理當如此。

朝臣樸周源的筆跡,記載遼東百姓之富,在朝鮮國內廣為流傳,通過地方官員的口,朝鮮的百姓羨慕不已。

每年眾多的朝鮮婦女,踴躍的嫁入鎮江,也有此人的功勞。

“是啊,這才幾年,就大變樣了。”

馬車上,有陶杰的隨行人員,同樣嘖嘖稱奇。

“我前番年關回了一趟老家,村里到了年齡的后生們,都娶了媳婦,因為取消了人口稅,承諾只按田畝收稅賦。

村里的孩童越來越多,我都不敢信,這么多孩子,年復一年,以后還了得。”

想到滿村光屁股的孩子到處跑,鴨巴子甩來甩去,那侍衛就情不自禁的笑出聲。

陶杰是金江鎮在朝鮮的機密,身邊不但有下屬,還有侍衛保護安全。

四輪馬車車廂空間大,除了他,還有四人,兩名文書,兩名侍衛,以及一名車夫。

長路漫漫。

陶杰對朝鮮人傲慢,對自己的下屬們,雖然還是自傲,卻不會歧視,倒也其樂融融。

車夫走南闖北,見識不比一般的官員少,嘴皮子也利索。

聽到車廂里的話,也忍不住露出笑容。

“這才哪到哪,將軍說過咱們遼東,要養活兩千萬人咧。”

車夫不識字,兩千萬是多少,他也想象不出來,但是不妨礙他賣弄。

“當年咱們才兩三百萬畝田畝,有官員就認為已經頂天了,唯獨將軍認為,遠不止如此。

還是將軍英明,比所有人都厲害。”

侍衛是軍人出身,把將軍掛在嘴上,兩名文書嘴角帶笑,卻不像他這么直白。

侍衛和文書,以及車外的馬夫,談興越來越濃。

縮回了身子,腦袋離開了車窗,陶杰安靜下來,一邊聽下層人士們的心聲,一邊思考朝鮮的局勢。

金州。

陶杰抵達了節度府,遞交了文勘,要求見將軍,年輕的吏員秦鐘,引著對方到了公房歇息。

不久。

秦鐘趕了回來,告知將軍已經在等他。

看著眼前年輕人的背影,陶杰知道對方的身份,不過自己的身份本就敏感,所以當做不知道他。

“一路辛苦,你先回家休息一晚,明日再來找我也不遲。”

唐清安見到陶杰,露出溫和的笑容,請他坐,同時埋怨他太過勞累,要保重身體。

國內的官員上任地方,最早的時候是不帶家眷的,包括賈政去地方做學政也是如此。

但是風氣漸變,很多官員也會選擇帶上家眷。

金江鎮是開創之局,人心向上,所以赴任各地的官員,都沒有人會選擇帶上家眷。

陶杰等將軍重新坐回,自己才跟著坐下。

“朝鮮有些事情要急著向將軍匯報,我也不想浪費時間,趁著這幾年還有精力,就爭取多做點事。”

“你說。”

唐清安點點頭。

陶杰把朝鮮目前的事情,詳細的告知。

“朝鮮已經這么惡劣了嗎?”

對于朝鮮的手段,皆是以自己的想法為主,唐清安當然知道朝鮮的形勢為衰敗,卻沒想到惡化的這么快。

陶杰肯定的點點頭。

“如果不是有我們的軍力在朝鮮,以朝鮮目前的形勢,我估計早就有人作亂漢城。”

聽到陶杰的推測,唐清安笑了。

因為陶杰說得對。

朝鮮的懷恩軍李德仁,后來的確被勛臣推出來,發動了新的叛亂,但是最后沒有成功。

李倧是金瑬,金自點等勛臣推出來的,懷恩軍李德仁是沈器遠等勛臣推出來的。

雙方的力量,鹿死誰手兵不一定。

當時的變數,是毛文龍被袁崇煥殺死后,除了大量被收編的,也有東江鎮殘余的勢力投奔了朝鮮。

這些勢力親近當權一派,讓金瑬,金自點一方獲得了勝利的優勢。

李倧因此保住了自己的王位。

當時的國主李倧,顧慮得勝后,金自點等人勢力太大,哪怕沈器遠造他的反,還是想要留下他的性命,以牽制這些人。

特意下令。

饒過被俘虜的沈器遠的性命,但是金自點沒有聽從李倧的命令,仍然一意孤行,執意殺了沈器遠。

“這回朝鮮國主沒有答應我們的要求,要不要換人?只需要放出風。”

數百年的李氏朝鮮國王。

在陶杰的口中,竟然仿佛無足輕重的人,說換就能換一般,且神色自若。

李倧當了數年的朝鮮國主,比起最開始的時候,越來越和金江鎮討價還價。

陶杰漸漸有些不喜此人。

如果朝鮮國家上下一心,國泰民安,陶杰當然生不出如此狂妄之心,妄言一國之主。

朝鮮的人口,比金江鎮要多。

可惜。

朝鮮的局勢,猶如坐在火山口一樣,巖漿已經在四處濺出來,可能下一刻就會爆發。

只需要金江鎮輕輕一挑撥,那么早已按捺多時的勢力,立馬就會蜂擁而上。

“李倧還是要保住的。”

唐清安沉吟了片刻,決定還是要支持李倧。

“此人和我們打了交道多年,他是個聰明人,知道我們的底線,不會觸犯。

包括金瑬,李貴等一系朝鮮勛臣,都是得到了利益,吃飽了肚子的人,更會希望保持目前的局面。

至于懷恩君李德仁,對于此人的性格我并不熟悉,所以我不愿意輕易的冒風險。

而且在野的勛臣們,等他們登上前臺,和當朝的勛臣們,必定發生沖突,導致朝鮮局勢糜爛。

我雖然也在糜爛朝鮮的國力,但是糜爛的力量,用在了幫助金江鎮身上,卻不希望白白的浪費。

如果到了李倧此人必須要換的地步,也有個可以立刻推出來的人,你可以和他先接觸,了解下他的為人。”

唐清安直言不諱的說道。

他這些年的手段,通過索要不可計量的各類物資,以及讓朝鮮年年出兵幫忙作戰。

可以說朝鮮百姓的困苦,民不聊生中,他發揮的作用,和朝鮮的勛臣們是一致的。

大大的幫助了金江鎮的民生不提,也讓金江軍的士兵,少了不少的傷亡。

陶杰明白了將軍的意思。

新的朝鮮國主登位,各派勛貴強奪利益,必定會導致朝鮮越發的糜爛。

將軍希望這些遭受糜爛,而耗之一空的朝鮮力量,消耗在幫助金江鎮上。

“可是我勸誡了多次,朝鮮國主一直沒有答應出兵,反而要求我,讓我阻止朝鮮婦女外流。”

“哈哈哈。”

聞言,唐清安忍不住笑了。

“這可是我為遼東的單身漢們謀的福利。”

陶杰也跟著笑了起來。

因為蠻族的霍亂,雖然經過金江鎮的解救,百姓大多得以逃生,但是青壯更容易活下來。

所以金江鎮的百姓中,男女比例失調,一直都是老大難題。

直到越來越多的朝鮮婦女嫁入遼東,才解決了這個難題,又促使了金江鎮的新生兒越來越多。

朝鮮北部的普通百姓不提。

朝鮮南部,三部義軍士兵們的家屬,他們的姐妹嫁入金江鎮,也和金江鎮的關系越深。

給了金江鎮更多的機會。

如果萬一有將領不配合金江鎮,金江鎮也有機會換其人,不被三部義軍的士兵抵觸。

“此事我先想一想,朝鮮對我們至關重要,務必要穩妥。”

唐清安借助朝鮮的天時,數次踩在關鍵的節點上,借助大勢控制了朝鮮。

但并不代表他能小覷朝鮮的潛力。

朝鮮的統治階級是爛攤子,不代表百姓是泥捏的。

如果不是百姓的堅韌,朝鮮早就亡于倭寇或者歷史中的后金之手了。

他不顧忌沈器遠等勛臣,太多的手段可以鉗制,唯獨朝鮮的百姓,不可大意。

陶杰嘴上不說,對將軍在朝鮮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手段,還是發自內心的佩服。

聞言后,起身向將軍拱手告退。

過了一日。

馮勝之,顧應時,謝友成,徐輝,賈鑒,還有陶杰,被將軍招來,共商議朝鮮之事。

“金江鎮能養十萬精兵,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借助國內商品,在濟州島發展海貿,保證了軍資和物資。

朝鮮人口是我方的兩倍,國土面積不弱于遼東,又是數百年的國家,君主大義根植于朝鮮百姓的心中。”

唐清安向眾人說道。

他提出對朝鮮的控制思想,眼前的這些人,則負責做事,達成自己想要做到的目的。

眾人深知論對朝鮮的手段,無人比得上將軍,皆認真聽從和思考。

“所以朝鮮的潛力還很大,我們要借助這些潛力,但是又要防備這些潛力。

愿意歸順和親近的勢力,我們就接納為自己人,不愿意親近我們的,我們就要提防他,對付他。

金江鎮未來的路還很長遠,在前進的道路上,會有很多的艱辛和挫折。

為了保持前進的步伐,需要更多的勢力加入我們。

軍司做過規劃,如果朝鮮不能參戰,以金江軍的實力,軍司官員認為足夠打敗蠻族。

對于這種思想,我是不認可的。

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我們需要付出,我們的盟友也需要付出,一起打敗敵人。

才是盟友間牢不可破的友誼,才是我希望的局面,而不是靠著我們自己獨自犧牲。”

只有充分的了解上位的思想,才能做到向一個方向使力。

謝友成聽到將軍點名軍司,越發的沉默,仔細傾聽將軍的話。

聯合朝鮮是個很麻煩的事情。

有的官員認為,朝鮮的士兵不足戰,可以轉為讓朝鮮提供更多的物資,結合金江軍的戰力,才是最優的。

很快收到了將軍的反駁。

“朝鮮的潛力,因為朝鮮勛臣的糜爛,十成只能發揮一成,但是我們卻不能只用這一成,讓其留下九成。

那如何借助這些勛臣,把朝鮮的潛力用出更多,才是我們應該努力做的。”

唐清安繼續說道。

如何發揮更多的朝鮮的潛力呢?最正確的選擇,當時是在朝鮮改革,去除各種弊端。

但是唐清安不會做出這個決定。

吃力不討好。

就算最后改革成功,他也得不到好處,反而只會遭到利益階層的痛恨。

而真的上下一心的朝鮮,就算愿意繼續為金江鎮付出,也會索要高昂的代價。

唐清安不愿意付出本該是金江鎮百姓的利益,最后的結果,只能是雙方敵視。

征伐與算計。

一直都是世界亙古不變的運轉法則,從來沒有因為科技大爆炸而改變。

“我親自去一趟朝鮮吧。”

唐清安最后說道。

眾人聞言,心中都驚了一驚。

和其余人不同,賈鑒深知朝鮮勛臣的心態。

以將軍的威望,他親自入朝,給足了朝鮮面子,也能壓服一些不滿的聲音。

倒也是個好辦法。

不過唯一可慮的是,將軍身份太過重要,去了異國,需要布置的方方面面太多。

對于自己,將會是很大的壓力。

其次就是謝友成,他以前也負責過朝鮮的機密,是金江鎮最懂朝鮮人心的人之一。

他也認可將軍的主意,想的也是如何確定將軍的安全。

唐清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眾人開始議論起來。

自己入過一次朝鮮,那時候他還是總兵,當時的朝鮮國主還是李琿。

于情于理,自己也該去一去朝鮮了。

見見朝鮮的國王,還有哪些多年不見的勛臣們,即解決麻煩,又拉攏人心。

和攻打蠻族一樣,未來哪怕打壓日本,也是需要朝鮮軍隊沖鋒陷陣的。

對于打仗。

唐清安向來一個不落,皆要一起出力,大家一起吃苦。

“將軍入朝,可以和大練兵同時進行。”

謝友成提議道。

金江鎮在朝鮮國內,對軍隊的影響頗深,特別是三部義軍,比起和朝鮮漢城,三部義軍可能更會聽從金江鎮的吩咐。

在大練兵的背景下,哪怕是在朝鮮,金江軍的實力也遠高于朝鮮。

“不可入王宮。”

馮勝之警告道。

將軍當初的謹慎,已經證明了他是對的。

如果將軍入朝鮮王宮,那么就不能帶兵,就算保留了親衛,也難以帶兵刃。

種種不利的影響,不受金江鎮的控制。

雖然知道朝鮮不大可能發生不忍言之事,但作為幕臣,他們不能不考慮周全,將軍的子嗣又還小。

眾人很快就商議出了妥善的辦法,陶杰身負眾人的信任,率先趕回朝鮮。

原路回原路去。

朝鮮漢城。

平遼侯將會入朝,親自拜見朝鮮國主,和面見兩班勛臣,以及最后參加大練兵。

當此消息傳開,其余的聲音都消失了。

至少,無人敢在此關頭,談及朝鮮國情,不適合出兵的事宜。

平安道。

副元帥兼平安道兵使的李適,駐守寧邊。

面色陰晴不定。

作為當初發動叛亂的勛臣之一,他獲得利益太少,對金瑬等人一直抱有不滿。

在議功評時,只評為二等,僅任漢城府尹,而自己的長子李旃,連功勞都沒有評上。

見此,他憤然離京,到了邊地獲得了兵權。

暗中發展了幾年的實力,加上同樣不滿漢城的勛臣的加入,造反之勢猶如箭在弦上。

所慮唯鴨綠江一側的鎮江,不然他早就造反了。

連新的國君人選,他和龜城府使韓明璉等人都已經商議好,等攻入漢城,就把興安君李瑅推上國主之位。

傳言平遼侯使者陶杰對朝鮮國主不滿,他們本已經下定了主意,趁此機會發動突襲。

猶如當年金瑬等人組織的叛亂,自己也可以,且本來就參加過,有叛亂的經驗。

想到這里,他越發的痛恨。

自己出了大力,卻沒有獲得該有的收獲。

其實。

這就是朝鮮兩班勛臣的現狀。

數百年下來,朝鮮勛臣越來越多,而多是世襲,哪怕權利歸于長子,也擋不住家族的蔓延。

宗室,勛臣。

固化的階級,比起大周國內更加嚴重。

勛臣越來越多,田畝和百姓卻沒有變化,那么勛臣們之間,就需要激烈的權利爭奪。

如果無法獲得足夠的利益,家族就會走向衰敗。

這種內耗的競爭,無法強大勛臣,也無法強大國家,只會讓國家頻繁的陷入動亂。

李適痛罵漢城的勛臣們。

自己野心并不大,如果能讓自己的兒子獲得功績,哪怕只給自己二等功,也就捏著鼻子接受了。

可惜。

他沒有想過,想要獲利的勛臣這么多,如何能滿足所有人。

“我本想著趁機發動叛亂,叛亂成功后,派人聯絡平遼侯,依舊滿足平遼侯的所有要求,以獲得對方的支持。

可是平遼侯突然要入朝,我們該怎么辦?”

李適問向韓明璉。

韓明璉眉頭緊皺。

“要不要現在就發動?趁著平遼侯還未動身?等大功造成,為了以示誠意,我可以出使面見平遼侯,親自向他解釋。”

眾人磨刀數年,有心算無心。

不光是李適,就是韓明璉,同樣對叛亂成功有信心。

歷史上。

他們發動的叛亂,哪怕因為提前泄密,被人告密,讓漢城提前有了防備,但仍然被他們攻入了漢城。

現在的朝鮮國主李倧跑得快,逃到了公州一帶。

然后李適等,在漢城擁立興安君李瑅為朝鮮新國主。

但同樣因為利益分配不公,遭到了其他各派聯合的反對,最后又失敗了。

李適不敢輕易的下決定。

如果沒有平遼侯入朝的消息,趁著金江鎮使者不滿國主,發動叛亂,他有把握獲得平遼侯的認可。

可是偏偏此時,平遼侯要入朝,這種緊要關頭,他擔憂引起平遼侯的誤會。

“錯過了這個機會,以后可能就沒有機會了。”

“萬一平遼侯這次入朝,和李倧談妥了諸事,獲得了平遼侯更多的支持呢?”

韓明璉的話,動搖了李適。

此時。

陳凱武抵達了鎮江,抓起了當地的防務和軍事,并且派人聯系駐守寧邊的李適。

陶杰在朝鮮多年不是白呆的。

不光知道沈器遠一派有造反之心,也知道李適一派也有造反的意圖。

既然將軍入朝。

那么這些蠢蠢欲動的勢力,皆要老老實實的按捺住自己的野心,服從金江鎮的規劃。

從鎮江歸來的李適,長嘆一聲,雖然獲得了陳凱武的保證,可是比起占領漢城后的好處,又如何能比。

但是胳膊拗不過大腿,隔壁的金江軍已經盯上了自己,那么他一動不敢動。

不光是李適。

陶杰回朝后,馬不停蹄的奔赴各地,拜訪各地的勛臣。

誰也不許動。

劉興祚也動了起來,抓起了漢城的防務,為將軍的到來做準備。

漢城王宮。

李倧吩咐了王妃,仔細看顧好大公子唐晏乾,不放心,又告知林忠,照顧其的身邊人,都要好生挑選。

漢城的權柄,被西人派金瑬,李貴把持。

而國內各地蠢蠢欲動,黨爭激烈,李倧當國主數年,也有他的信息來源。

即顧慮西派,又憂慮其他黨派。

剛登位的雄心,早就被現實磨平,一心想著如何鞏固王位,只有抓牢金江鎮,才是上策。

猶如他歷史上,鼎力支持東江鎮,拉攏毛文龍一樣。

“不進王宮?”

聽到臺下漢將劉興祚的話,李倧先是愣了愣,立馬恢復笑容。

“一切以平遼侯的心意辦,且等平遼侯抵達,我也去城外,共獵于山中一番。”

平遼侯素來謹慎,當初就因為此,和上朝發生矛盾,后來還讓朝鮮也派出使者入京,幫忙緩和雙方的關系。

所以聽到劉興祚的話,李倧沒有太過意外。

小說相關


上一章  |  紅樓從遼東開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