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從遼東開始第三百零八章 出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紅樓從遼東開始 >>紅樓從遼東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零八章 出戰

第三百零八章 出戰


更新時間:2022年09月03日  作者:鍵盤戰斗家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鍵盤戰斗家 | 紅樓從遼東開始 


鍵盤戰斗家:、、、、、、、、、

金江鎮節度府,管軍民兩政,軍政如今緊鑼密鼓的行動,牽扯了唐清安大部分的精力。

但是民政也不能放下。

“戰事未雨綢繆,未慮勝,先慮敗,故可百戰不殆矣。”

抽空見了馮勝之,顧應時,唐清安慎重的交代,關于今年年初的屯田,以及播種事宜。

民政發展的好,唐清安就不怕今年的戰事遇挫。

軍隊穩打穩扎,哪怕打不贏,也不至于大敗。

而他背后有數百萬遼民的支撐,不同于歷史上的東北大帥入關。

戰事上一次的失敗,則萬事皆空,軍心低落,導致他灰溜溜的退回東北。

對于攻打蠻族。

金江鎮民心旺盛。

哪怕今年戰敗,明年再戰,明年戰敗,后年再戰。

他有這個底氣和蠻族來消耗。

倒是要看看,蠻族是否有這份元氣,來跟他比拼如此的消耗。

比消耗,靠的就是民政。

民政做的好,才有實力來比拼潛力。

不然落得歷史上毛文龍的東江鎮的結局,空有遼民而無糧食,無力發揮力量,只能困頓于斷糧之局。

目前金江鎮的地盤不大,可是多年來的努力,做到養活數百萬遼民,已經有了這個雛形。

可是如果今年戰事不順,他觀朝廷的形勢,明年是不可能如今年一般,還有這么多的積蓄來支持他的。

那么金江鎮越往后,就越需要靠自己。

當然。

如果一戰而勝之,以新收復的平原地帶,則立馬緩解金江鎮的糧荒,并且能收攏福建沿海各地的無地之民。

不過這是最好的結局,唐清安也要考慮壞的結局。

“你們建議的,成立新的衙門,專門負責農事,收集全國的好的耕作,并且研究更好的耕作方式,這是值得肯定的。”

唐清安夸贊道。

耕作方式,是一直進步的,漢朝時的田畝產出,是一個頂峰,宋朝的田畝產出同樣是一個頂峰。

而到了前明,田畝產出又到了一個頂峰。

朝鮮如今的耕作方式就很落后,原本的歷史上,隨著毛文龍建立的東江鎮,大量的遼民涌入朝鮮。

為朝鮮帶去了先進的耕作方式,讓朝鮮各地官府學會了如何新修水利,學會了插秧法。

水利工程,促進了田畝的增加,先進的插秧法,則使得田畝產出增加,因此朝鮮的人口,在十七世紀中后期開始暴增。

前明為上朝天國,并不只是形勢上的,文化上民生上,方方面面碾壓周邊的國家。

大周承襲大明,并無大的變化。

北方地區現在是麥粟復種,南方許多地區,原來是單一的一季晚稻。

初春播種,九月底十月出收。

優點是生長時間長,冬季田休閑,單產較高。

逐漸發展為芒種節,白露節收的中稻,變為麥類作物,與晚稻谷在水田內的輪作兩熟制。

稻麥兩熟,畝產量低,但是加起來的畝產,要比單一畝產還是要高的。

還有其他地方不一而定,例如有的地方雖然是兩季,但晚稻或者中稻以前的作物,不是麥而是油菜,蠶豆,豌豆,大豆,綠豆等作物。

還有些地方,是中稻與其他作物輪作,如蕎麥,綠肥,亞麻等等。

還有的地方消息閉塞,仍然還是一季晚稻。

田畝的產出,各地的情況也不同,高的很高,例如嘉興湖州地區,畝產四五石,低的也很低等等。

高產和地產,都不能作為代表。

總之,大周國內的畝產,平均下來后。

南方一季的畝產為兩石七斗二升,稻豆輪作,或麥稻輪作,田畝中稻兩石,麥一石或豆一石。

北方地區,夏麥秋粟,合起來高于兩石,如果只種一季,則將近兩石。

“番米要大力推廣。”

田畝以如今的耕作方式,已經達到了上限,唯有新的農作物,能提高畝產。

唐清安對于各種資料雖然有些認識,但是五谷不分,只能以自己知道的知識,交代眾人。

對于將軍引進來的番米,馮勝之和顧應時還是認可的。

“用番米來輪作,比原來的輪作方式,產量逐年在提高,的確值得大規模推廣。”

馮勝之建議道。

“未光復遼東前,番米仍然以海島為主,如果今年大勝,則開始在金州推廣番米。”

“將軍的建議是穩重之言。”

顧應時點頭。

番米乃利器,的確不能被敵人所得。

此物在各島試種,到如今產量越來越大,種植技術也越來越成熟,成為了當地百姓常用之物。

唐清安沒有懷疑過番米。

他穿越前的時代,很多人對于這方面,沒有看過史料和研究,只根據自媒體的言論而妄言。

他雖然也不懂,可是后世的研究者是確認過的,他信科學,不信民科。

在明清時期,各種輪作方式。

如果用玉米或者甘薯參加輪作復種,畝產量要比其余農作物,增產百分之二十三點七五。

在嘉慶十七年,玉米甘薯的增產出來的產量,對比原來的農作物產量。

人均在原來的收獲上,多出了九十斤的口糧。

后世的學者,已經做了詳細的定論。

這人均多出來的九十斤的口糧,才是清朝人口暴增,比前明還要多出一億多人口的根本原因。

不是因為任何政策,而是因為糧食的增加。

而番米,玉米都是明朝引進的。

番米引進的最晚,萬歷末年才在福建開始試種,玉米進入的時期雖然早,卻是由西南從國外引進,在云南不適合耕種的地方種植。

兩物都不是清朝引進的,不過是享受了前明的余蔭。

連盟友蒙古,都向對方施行減丁政策,如何會愿意漢族人口暴增,豈不是自相矛盾。

“將軍所言的還有一利物,為何不見動靜?”

馮勝之急切的問道。

以前將軍說言,有幾樣新物,能帶來大利,馮勝之等人,并不以為意。

他們深知將軍,從小在薛家做學徒,沒有干過農活,說句不敬的話,就是五谷不分,如何懂田畝上的事務。

原本是以為,將軍從小是商柜上的學徒,來往打交道的人多,將軍可能聽信了一些流言而已。

可是真見到了番米的好處,才曉得將軍竟然不是虛言。

這就了不得了。

大周田畝的發展,已經陷入了瓶頸。

想要增加糧食,唯有開墾新田。

可是新田開墾不易,而如果有了這等利物,那還得了,可以說是天下之福,百姓之福。

聽到馮勝之的言論,唐清安倒是不認同。

“再好的東西,也需要人來維護,如果制度不明,積弊日甚,猶如國內的形勢。

哪怕有此兩物,不過是為一些人提供了更多的奢靡罷了,好處也落不到百姓頭上。”

強調了人的作用,唐清安才感嘆道。

“前番李成梁在濟州島,詢問過來貿易的占領呂宋的西班牙人,西班牙人否認有此物。”

“真的沒有嗎?”

馮勝之懷疑的問道。

唐清安搖了搖頭。

“肯定是有的,不過不想給罷了。”

西班牙從美洲帶來番薯,在呂宋內城讓人種植,以及歷史上,陳振龍冒死,偷帶回幾根番薯藤回國。

同樣是后世史料記載的。

可是不知道為什么,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各種各樣的言論開始冒了出來,全部來自于自媒體。

什么甘薯,玉米產量沒有這么高,作用沒有那么大,什么番薯不是陳振龍從呂宋帶回去等等。

前者不提,陳振龍帶回番薯藤,是史料明確記載的,其余的途徑,則是相傳。

而且哪怕是相傳,也說了互不影響,同時傳入,并沒有否認陳振龍帶回番薯藤的事跡。

再論前者,問則不知來處,反正就是一張嘴。

不提后世學者的各種研究報告,不提史料的記載,只清朝的各地的地方志上。

就明確記載了甘薯如何有利,百姓如何耕種,如何以甘薯為糧云云。

一說就是沒有化肥不可能高產。

清朝有化肥?

反正就是全力以赴的否認這些事務,功勞全部要歸于清朝皇帝圣明的政策。

唐清安自問,遍觀后世科學之下所出的政策,也做不到糧食不增加,而同樣的田畝,養活近兩倍的人口。

聽到將軍的說法,馮勝之皺起了眉頭。

“此等利物,我金江鎮應用盡方法,無論如何也要獲得。”

如果真像將軍所言,能達到增產近三成,哪怕只是增產五分,放在全國的畝產,也是不可計量的。

值得金江鎮用盡所有的力氣。

“我會想辦法的。”

唐清安說道。

陳振龍一介商賈,文不成武不就,生意做得也不大,就因為此事,被后人熟知而尊敬。

如今的時空,沒有陳振龍這等英雄,他只能自己想辦法。

破局之法,目前唯有海外漢民。

至于強迫呂宋的西班牙,以西班牙如今的狂傲,除非攻破呂宋西班牙修建的城池。

現在金江鎮連身側的蠻族都未解決,如何能派大軍遠赴海外。

且不先解決西班牙人的戰艦,又如何能輕易的派運兵船,哪怕只沉沒一艘,都是損失慘重。

“此物如今還指望不上,精力還是放在各地的屯田之事上吧。”

唐清安強調。

馮勝之和顧應時,兩人領命而去。

將軍并沒有因為形勢的發展,而放松開墾新田。

反而因為地盤的增加,百姓的暴增,對于開墾新田之事,要求的更多。

今年又是一百萬畝新田的目標。

讓金江鎮的官員,才過了一個安逸年,就猶如陀螺一般,又忙碌了起來。

“金江鎮各軍調動嚴密,結合年前收集的訊息,可以肯定金江鎮,一定會來攻打我國。”

沈陽。

大殿內。

皇臺吉招來眾貝勒,將領,以及斷事官等。

一臉的嚴肅。

不光是他如此,眾人都神情不定。

“他要戰,那便戰。”

資歷最足的代善,堅定的回復皇臺吉。

此事。

他絕對不會拖皇臺吉的后腿。

皇臺吉頻繁的出招,變動蠻族的局面,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

不少人圍到了代善身旁,想要代善出頭反對皇臺吉。

代善從小跟隨父親征戰八方,建立蠻國。

他既然放棄了爭奪汗位,同樣不會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參與建立的蠻國,落入敗局。

看見代善的態度,皇臺吉內心松了口氣。

神色自如。

猶如老奴般的口諭,向眾人宣示道。

“那么,戰吧。”

相關


上一章  |  紅樓從遼東開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