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從遼東開始第三百零七章 出山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紅樓從遼東開始 >>紅樓從遼東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零七章 出山

第三百零七章 出山


更新時間:2022年09月03日  作者:鍵盤戰斗家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鍵盤戰斗家 | 紅樓從遼東開始 


鍵盤戰斗家:、、、、、、、、、

全軍大整編之后,就是全軍大練兵。

因為物資不足,大練兵之事,一直沒有提上日程,各營的營總,都在催問軍司。

謝友成也是沒有辦法。

金江鎮積蓄不多,任何方面都要省著用,以免影響到明年大戰的供給。

面對這些難題,他也沒有推給將軍,努力讓困難在軍司里面解決。

“雨村兄,你可是幫了我大忙。”

謝友成親自來感謝賈雨村。

面對謝友成的恭維,賈雨村并沒有得意。

“理應之舉,何需謝我。”

前番賈雨村出面,向朝廷奏請金州練軍事宜,有利大戰事宜,朝廷應該支持。

朝廷同意了此事。

登萊的碼頭,按照賈雨村的要求,調送了部分的物資到了金州,緩解了金江鎮無糧練兵的這個大難題。

謝友成因此而來感謝賈雨村。

“我準備安排張云承,專門負責核糧之事,謝司馬不會反對吧?”

賈雨村見縫插針。

以他對金江鎮的了解,金江鎮是真心實意的準備攻打蠻族的,所以自己順水推舟,不會引起金江鎮的反感。

既不影響金江鎮的計劃,引起平遼侯的不滿,也讓朝廷看到自己的努力,證明自己的能力。

對于賈雨村,唐清安非常滿意。

不是他的幫助,金江鎮關于全軍大練兵,不知道要耽誤多久。

全軍開始大練軍,還有幾支軍隊,唐清安不放心。

那就是原來國內的援軍,因為錦州大敗,而士氣低落的四支軍隊。

“必須要提高士氣。”

唐清安向軍司官員命令道。

和蠻族的大戰,任何方面的幫助,能提獲勝機會的事情,他都不會錯過。

正如偉人所言,要拉攏一切可以拉攏的力量。

因此他不會因為國內援軍士氣低落,就徹底拋之不用。

總是要先嘗試一下,不定能有其他的驚喜呢。

“我認為理當融入金江軍的軍制,如此不但用起來放心,也能號令一致。”

謝友成提議道。

“你們商議出個章程,就按照此事辦。”

唐清安下令。

軍司的官員,也行動起來。

軍司的徐輝,遵守將軍的命令,巡視國內的援軍,原來八千浙江兵,五千金陵兵,三千登萊兵,兩千天津兵。

因為錦州的大敗,由原來的一萬八千兵,只剩下九千五百兵。

唐清安對于這次的戰損,是極為心疼的,不光是國內援軍損失了近一半,連金江軍都損失了近千人。

國內的軍隊,是參加過金江軍和蠻族老奴大戰的,本來底子就不錯,又具有大戰的經驗,放在國內也是強軍。

對于這九千五百兵,唐清安想要按照金江軍的軍法來訓練。

金江軍的訓練思路,唐清安可以自信的說,乃這個時期的世界一等之列。

軍校的建立學習的知識,選兵,選將,將領認字等等,都是脫胎于本時空,未出現的戚大帥,他的兵法。

戚帥的兵法,數百年來廣為流傳,在國內外都有重大的影響。

原來的時空中。

從明朝后期,到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乃至其后的一段時間。

戚帥的軍事思想一直都是中國軍事領域的主導思想。

萬歷時期明軍入朝抗倭,當時的總兵李如松當眾說,平壤大捷所用的戰法,乃戚將軍之法也。

清朝咸豐時期,曾國藩的募兵制度,挑選士兵的標準,編制體制,訓練思想,軍隊紀律,作戰戰術無一不是戚繼光的軍事思想。

曾國藩寫信給李鴻章,信中說,“聞足下所帶之勇,精悍而有紀律,務望更加訓練,束以戚氏之法。”

包括太平天國的名將李秀成,他營中案頭上,擺放的就是戚帥的兵書。

國內是如此,國外同樣如此。

朝鮮國主下令到上朝,購買戚帥的兵書,按照其兵書,募民為兵,教以戚氏三手練技之法,置把總,哨官,實如戚制。

日本寬政九年,十年,連續翻刻戚帥的兵法,稱呼戚帥為戚子。

在日本,戚帥是子,和孔之,孟子一樣的子。

“戚子之書節制精明,號令嚴謹,實兵家之規則,行軍之律令……及今時。

損益此書,變通其事,而興練兵講武之要法,振護國保民之偉略……而于圣賢慮亡之戒思過半。”

乃至于弘化元年至文久三年,戚帥的兵書又重新翻印。

太平時節就逐漸消失,而每當政局不穩,民情慌亂時,關于戚帥的兵書就大為流行,都在借鑒訓練軍士。

幾個世紀的中國,朝鮮,日本都是如此。

戚繼光的兵書,就是一部偉大的軍事操典,和國內以往的兵書,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唐清安當初向賈府自薦,信心十足,敲門磚他是有的。

至于賈珍能不能識貨,那就是看運氣了。

首先賈珍在紅樓原文中,就是組織過勛貴子弟較射的,其次,唐清安看重的是賈珍身后的賈敬。

事情先做,能不能成功,誰也不能保證百分百的達到目的。

賈府達不到目的,唐清安就會考慮王子騰,王府處也達不到目的,就會放棄勛貴的力量,直接跟隨舅舅回遼東。

以舅舅的關系,成為一名低級軍官。

然后想辦法投靠忠順王。

那時候的忠順王,可沒人會主動投靠,哪怕自己只是一名小軍官,也不會徹底拒絕。

不定因為自己主動投靠,成為忠順王千金買馬骨的對象。

如果都靠不上,那就完全學習毛文龍,自產自救,在朝鮮建立東江鎮,不過道路要更加的艱辛。

如今國內總兵吳宏戰死,王純被俘,不知是投降了還是英勇就義。

逃回來的還有王鳳,常棟。

浙江兵報仇心切,愿意聽從金江鎮的整編,也有群龍無首,無法抗衡的原因。

金陵兵同樣如此。

王鳳只有一千兵,常棟只有一千五百兵,也無力抗衡金江鎮。

且知道金江軍的厲害,不敢違背平遼侯,也服從了軍司的安排,沒有向朝廷彈劾平遼侯。

如果王鳳和常棟不愿意,唐清安還真不好硬來。

因此他特意招來王鳳和常棟。

“明年和蠻族大戰,你們二部兵力不夠,無法獨立成軍,因此要整編,希望二位知曉大義,一心為公。”

“平遼侯所命,我等愿意遵守。”

兩人很乖巧。

原本國內的援軍,被朝廷派到金州,有支援金江軍的意思,更有制衡牽制金江軍的暗中的意味。

如今以他們兩人殘存的實力,根本做不到牽制金江軍,還不如乖乖的聽話。

在錦州的失敗,對兩人也是很大的打擊。

“如此甚好,我不會虧待二位。”

有了平遼侯的承諾,兩人也不在有其他的顧慮。

因此軍司立刻整編了這九千五百兵,重新分了三營,并從各軍抽調了軍校生出身的中低級武官,充入了這三營。

所以現在的金江軍,為戰事準備的有四十三營。

不光金江鎮各地都動了起來,大周國內也是如此。

登萊碼頭草料,糧資已經高達上百萬石,其余物資兵甲不可計數,并征集了眾多的船只,用以運送金州。

山東的蘇觀,登萊巡撫韓昊。

兩名親近金江鎮的官員,對于物資的運送,極為的配合。

加上賈雨村,三人形成了一個三角,三方配合嫻熟。

“再于登萊,發糧二十萬,豆十萬,布三萬解往金州,以支應金州調兵前線。”

“金州各軍練兵完畢,即已準備開往前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理應充足各庫,以備戰事。”

巡撫賈雨村的奏疏,核糧道官張云承的奏疏,先后抵達朝廷。

“金江軍,原國內兵,合計四十三營,近十三萬兵,已整裝待發,只等朝廷糧資。

另請登萊大營的各兵,先至者先調入金州,以磨練雙方之默契。”

平遼侯的奏疏,也已送達朝廷。

國內征調了五千廣東水師和步兵,福建兵三千,廣西兵七千,云貴兵四千,浙江兵三千,山東兵七千,金陵兵七千,山西兵兩千,川兵六千,江西兵三千,湖廣兵五千。

合計五萬兩千兵。

登萊的大營,目前只有山東,山西,川兵,江西等地的士兵已至,其余還在路上。

軍隊征調了,可是朝廷竟然選擇不出統兵大將。

老派的勛貴,例如神武將軍這等有領軍經驗的,因為太上皇的原因,不受皇帝的信任。

都降職發配到了邊緣地區,導致京城的勛貴,皆不堪大任。

勛貴不能用,那就要用文臣。

可是同樣因為太上皇的原因,原來朝中的老臣,重臣,也都已經去職。

新提拔起來的官員,要資歷沒有資歷,要經驗也沒有經驗。

偌大的京城,一時間竟然找不到人才。

劉一儒如今大權在握,滿朝門生故舊,看上了這個職位,提議了自己的門生吳文華。

皇帝還在猶豫,卻受到不少穩重人的反對。

此人沒有處理過軍務,如何能負責這等軍務大事。

而唐清安聞知后,也堅定的上疏反對。

“軍國大事,乃國家之安危,如何能輕率而出,必選老臣持重之人,方是國策。”

劉一儒此人敵視勛貴,他的門生,唐清安不放心。

如果導致兩軍不合,唐清安就要考慮,是否還要堅持原來的軍事計劃。

他愿意為國平遼,代價卻不是金江鎮大敗。

在寧遠的忠順王請命。

忠順王有能力,有資歷,他出任總督,雖然會導致金江鎮獲得的利益最小。

可是為了勝利,唐清安愿意支持忠順王。

可奇怪的是,皇帝卻沒有同意,而是下詔忠順王,編練錦州軍,牽制北鎮。

皇帝的親信史鼎,看出了其中的機妙,不過他沒有為忠順王說話,而是推薦了他的大哥。

史鼐。

史鼐是勛貴中,難得的擔任重要職位,卻沒有倒向太上皇的人。

且皇帝深信史鼎。

沒有掌權之前,史鼎就旗幟鮮明的支持皇帝,為皇帝出謀劃策,立下了大功。

加上史鼎常夸耀史鼐,對于史鼐的才能,皇帝也是深信不疑。

畢竟史鼐沒有被罷職前,在錦州做的也不錯。

最后因為劉一儒的原因,皇帝才同意劉一儒的建議,召回了此人歸京。

劉一儒原本的門生魏毅,擔任遼東經略,導致錦州大敗,這一回又提議他的門生,也是皇帝猶豫,最后沒有認同的原因。

最后思來想去,同意了史鼎的建議。

史鼐重新出山。

正如紅樓原文中一樣,第二次外放。

相關


上一章  |  紅樓從遼東開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