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從遼東開始第二百零九章 五年平遼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紅樓從遼東開始 >>紅樓從遼東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零九章 五年平遼

第二百零九章 五年平遼


更新時間:2022年08月07日  作者:鍵盤戰斗家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鍵盤戰斗家 | 紅樓從遼東開始 


小說:、、、、、、、、、、、、

“金州官員的奏疏,諸卿如何看。”

文華殿。

太上皇皮枯瘦骨,卻目光炯炯有神,看向內閣的閣老們,不光是閣老,還有其余的重臣。

大周承襲大明,天下衛規制于五軍都督府,五府都督府的督都,都有權貴充任。

太上皇雖然不顧大局,但是有睿智。

早年勤政過些年,以五軍都督府文官大司馬負責具體事宜,導致勛貴武將都督,僉事如今成為了虛職。

如果能一直保持下去,也能是位明主。

可惜。

皇帝當的時間長了,大多數都不好。

有的國家底子厚,還能經得起糙,大周全盤接了大明,又沒有大的改革。

劉一儒,璠皓都沒有出聲。

以他們對太上皇的了解,當然知道這是何意。

朝廷連金州兵餉都無力供應,如何會同意接濟遼民,陜西民亂四起,不也照樣無視么。

金州官員如何會不懂其意,而之所以又老調重彈,無非是舊有的套路,官場的手段罷了。

扔出重要的奏疏之前,先用大致會被否掉的奏疏探路。

第一件事否了,第二件事就不好輕易否了。

見眾人都沒有說話,太上皇無聲的笑了笑。

“否了吧,我估摸著金州的唐清安的奏疏,不日又要到,我也不用看,也直接否了吧。

好好的武將不用心戰事,倒是把你們文官的套路學到了,豈不是放棄自己的長處學自己的短處。

他要是能把遼東為朕平了,這才是正經。”

眾臣紛紛笑起。

果不其然。

朝廷直接拒絕了金州官員,祈求朝廷救治遼民的奏疏,和歷史一般無二。

唐清安倒是沒有著急把自己的奏疏發出去,而是看著謝友成送來的情報。

看著謝友成帶回來的蠻族的軍事行動,唐清安皺起了眉頭。

他有兩個熟人在沈陽里,成為了蠻族的官。

一個是陳策,一個是白養粹。

陳策原是遼東都司關照自己的長輩,和自己的舅舅烏進孝是老相識,承蒙他的關照,自己初期才一帆風順。

原來的遼東經略自殺身亡,他們遼東都司的官員,或逃或陷,不少都投降了蠻族。

原兵備道,替自己開后門考武舉的白養粹,是真心實意的投靠了蠻族。

是個大漢奸,竟然還坑了自己一名好探子,辛虧謝友成派去當地的探子都是專線,不知其他要事,且日后找他算賬。

只有陳策,雖然在蠻族手里做官,但是源源不斷的為自己送來了蠻族的情報。

可以說。

此人是唐清安在蠻族高層里的眼睛。

謝友成也神色沉重。

根據他的探知,蠻族在治下,從昌圖開原開始,一路到復州,逐村逐戶,不放過一處。

清查遼民糧食,并下令屠殺“無糧之人。

這事情要值得己方重視。

秋收前屠殺了無糧之人,不但讓蠻族境內的局勢獲得穩定,且秋收后能獲得更多的積蓄。

對于金州來說,則又會加劇開支。

無糧之民必定要逃離,長途跋涉,經過蠻族關卡重城,想要輕易逃離蠻族腹地,困難重重。

雖然如此,十個人中逃離出一二人,那數量也是了不得的,估計至少也會有數萬人逃出來。

而秋收后,有了積蓄的蠻族,且境內又獲得穩定,會不會出擊呢?

誰也不敢保證。

“就怕蠻族有了些許余力,會主動求戰。”

唐清安看著手里的文書,聽到謝友成的擔憂,并沒有認為他的擔心是多余的。

借鑒歷史,明年后金會進攻寧遠城。

結合現在。

北鎮因為自己偷襲海州,斷絕了蠻族的糧草,所以并未丟,而金州,長白山東岸,北鎮被自己所光復。

但是遼東關外的蒙古各部,還是仍然被蠻族收服。

大概率。

蠻族今年會繼續鞏固一年,明年開始進攻,或打北鎮,或打金州。

小概率。

蠻族今年就會發動進攻。

唐清安又看了看手里,沈陽陳策告知的蠻族軍士動靜,皇臺吉調去了西邊,代善調去了東邊。

兩人是老奴最得力的兒子。

在歷史上,皇臺吉經常派出去獨自負責東邊。

不管是打敗毛文龍收復的的鎮江,還是幾年間,先后入朝鮮打東江鎮和打朝鮮,積攢了很大的資歷。

可以看做是后金老奴為皇臺吉鋪路。

現在的蠻族老奴,

卻把皇臺吉調去了西邊。

因此,唐清安猜測,老奴就是今年要動兵,也是主攻北鎮。

畢竟柿子先撿軟的捏。

唐清安出海五年來,他有這個自信。

北鎮相對于他,就是軟柿子。

相信所有人都是這么認為的,包括蠻族。

不管是為皇臺吉鋪路也好,還是軍事需求也好,唐清安已經大致敲定,蠻族會先攻打鎮江。

松了口氣的同時,也開始分析起來。

這一回,自己能不能救北鎮。

“我猜測蠻族今年應該不會動兵,就算動兵,大概率也是先打北鎮。”

聽到將軍的話,謝友成內心認可。

不過他卻不同于唐清安,唐清安是出于歷史和現在的形勢,結合而分析出來的。

謝友成是通過軍事上分析出來的。

“北鎮七八萬新兵,錦州三四萬新兵,大多已經訓練一年,開始有了成軍前的模子,所以我同意將軍所言,蠻族會先打北鎮。

既可以較為輕松的消滅北鎮即將成軍的新軍,又可以奪得北鎮,然后一舉而下全得遼西。”

見將軍沒有反駁,謝友成繼續說道。

“北鎮,錦州雖然有十萬兵,但是絕大多數都是新兵,雖然訓練一年,或者少部分兵更久些,但不經歷戰火,野戰絕對不是蠻族的對手。

北鎮地勢不如錦州,更不如金州,前番兵比現在多,老兵也比現在多,如果不是將軍的救援,早已被蠻族所滅。

而北鎮這回想要守住,同樣更需要援軍,他能指望的援軍,只有兩部。

一部是遼東經略,一部是我們。”

說完,謝友成等著將軍的主意。

這個決定不好下。

隨著金州,長白山東岸,鎮江的光復,需要面對的不光是蠻族,還需要面對朝廷。

如果上下一心,則無須費心。

可偏偏朝廷現在對他有了顧忌,有了猜疑。

不然旅順互市之事,明明是對金州百姓有利,而自己卻要試探了又試探。

“如果我告訴朝廷,蠻族今年可能會對北鎮動手,你說朝廷會這么想?”

聽到這話,謝友成忍不住嘆了口氣。

“朝廷大概會想,金州總兵野心滋生,為了互市之事,竟然謊報軍情威脅朝廷。

就算有明白人,同意將軍所言,也擋不住群言。”

“唉。”

唐清安嘆了一聲。

“是啊,我軍軍備未齊,糧草不濟,為了救援北鎮需要事先之儲備,才能及時云集大軍出動。

我再向朝廷索要糧餉,恐怕更是落實了這惡名,令人無奈啊。”

兩個大小狐貍,一臉的悲意。

“既然如此,還是以互市之事為重,先把互市之事做起來,我們才能有余力。

到時候才能為朝廷勇擔于事,最后朝廷就會看清,我之忠心耿耿了。”

聽到將軍的話,謝友成笑了起來。

沒幾日。

朝廷果然先后拒絕了馮勝之,顧應時的奏疏。

唐清安則開始寫起了自己的奏疏。

“五年平遼。”

開頭就是動人心魄的題目。

按照他想來,就是最神神道道的太上皇,也得激動一把吧。

至于能不能真的五年平遼,唐清安當然不敢做出保證,他是往這方面計劃的。

不過五年后,不管能不能平遼,朝廷大概求他比較多。

金州總兵的奏疏,快馬送到朝廷。

由江南各地的商人,利用貿易的利潤,誘惑他們運糧到金州。

如果沒有前面的幾個字,閣老們大概都不會看后面的內容。

因為以他們對太上皇的了解,斷然不會同意金州和內地直接通商之事。

金州民生朝廷接應不了,同樣也不會希望金州能把民生管好,因此金州才會需要內地的接濟。

不然只要內地一斷供,則金州自潰。

這是朝廷防備的一種手段,以太上皇之精明,不會看不到這點。

可是令人震撼的,偏偏就是金州將軍奏疏里,前面只寥寥幾言,最后面才提細事。

五年平遼。

只要朝廷對金州供應軍餉齊備,軍器充足,軍士日夜操練,以養足戰力。

五年后,可有遼東經略出面統一調度。

金州募兵十萬,錦州北鎮軍兵十五萬,再督朝鮮出兵五到八萬,朝廷援兵數萬。

四方合計四十萬兵,分東西兩路,史經略居中指揮,遼東節度使李達祖作西路帥,金州總兵唐清安作東路帥。

東西兩路,穩打穩扎,使蠻族首尾不能相顧,一舉功成,滅掉蠻族,光復遼東和奴兒干司。

介時,各鎮營兵功成身退,退營歸家,只留軍屯。

朝廷以此,每年可省下千萬兩銀子,用以國內修生養息,不要三年,則諸事太平。

劉一儒和璠皓,兩個人不敢怠慢,第一時間送去了圣人處。

有這份奏疏,那金州總兵就忠心的。

朝廷最怕的就是邊軍大將養寇自重,而金州又是孤懸海外,鞭長莫及。

遼東經略的修堡以拒蠻族,穩是穩矣,可每年千萬兩銀子用在遼東,何時才是個頭。

遼西堡壘修了無數,就是至今沒有收復過一寸失地。

如果是旁人提出五年平遼,眾人雖然歡喜,卻又會擔憂,再來一場戰敗,朝廷再也無兵可抗。

而偏是金州總兵之言。

此人出海以來,對蠻族要么不戰,戰則必勝。

所以他竟然提出了五年平遼,哪怕對武夫最有戒心的劉一儒,也信心足了起來。

此事內閣和圣人還沒有做出決議,朝堂上已經鬧開了。

不管和金州總兵有沒有干系的人,都認為必須答應。

天下,大部分官員苦遼餉久矣。

極少部分從遼餉獲利的人,如何能抗拒大勢。

小說相關


上一章  |  紅樓從遼東開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