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史中,太祖皇帝是被太祖皇后強擄去的,兩個孩子野史太祖皇后強迫太祖皇帝后,生下來的。
這野史寫的分外大膽,卻一直流傳到今,從來沒有被封禁過。
有人言,說那野史寫的便是真的,畢竟太祖皇帝對太祖皇后,那可謂是真真的恨上了,雙方的不合幾乎是擺在明面上的。
而且從他們雙方相處的模式不難看出,其實占據主導地位的,是太祖皇后。
也正是因此,大禹朝有了那么一個彪悍的皇后,才有了日后的皇后權柄。
大禹朝的皇后手中權柄都很大,說句歷代皇帝,都生活在皇后的權利統治之下都不足為過!
這些大臣想要送自己的孩子入宮,到沒想搶金美玉的皇后之位,至少,明面上他們沒這么說。
畢竟金美玉的功勞,堪比堯舜,全天下都記得她的功德,可以說,只要金美玉不謀逆,她想干什么都成。
當然,這是明面上的,至于暗地里如何,這些大臣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送女入宮,送的當然不可能是什么孩童。
他們選女入宮,是為了更好的干預朝政。
畢竟在他們看來,金美玉年紀上輕,沒什么手段和見識,連先生都沒請過,又能有什么主見?
就算她貴為皇后有如何?只要他們把女兒送入宮中,以自家女兒的品貌和手段,還不把這半大的皇后忽悠的團團轉!
這些大臣們想的特別好,但是他們卻忘了,自古以來有那么一句話,那便是秀才遇上兵,有理也說不清!
這些大臣當中文武都有,但是和金美玉相比,他們顯然就不夠看了。
畢竟,金美玉站著大義,就算她現在還不是皇后,但是架不住這些大臣的小辮子多如繁星,隨便抓一把,金美玉就能把他們送入天牢當中等著吃最后一頓豐盛的牢飯!
而且,金美玉幾乎掌握了皇后原本應該有的全部勢力,就算她現在還不是皇后,卻也已經有了皇后的權柄!
金美玉這一次的雷霆手段,看似得罪了很多人人,讓滿朝文武,不管是參與了送女入宮的,還是沒參與進來的,都異常的憤怒。
但是等他們冷靜下來,細細思量一下,便能明白金美玉如此做的用意,到時候不管他們生不生氣,金美玉的威嚴算是立住了!
金美玉這一手,就是明晃晃的告訴他們,他們私底下的那點小動作,她全都知道。
不光她全都知道,她還有把他們全都送進去的能力!
平時,大家都清楚,皇上有這個能力,也都知道皇上在暗地里有某些勢力,他們平時的一舉一動,都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
但是皇上和這些大臣多有默契,默契的不會這么干,他們君臣之間,走的還是陽謀的路子,就算皇上真的看不慣某位大臣,這人明面上沒有小辮子可抓,皇上也不會翻后賬,而是在衡量了對方背后的勢力后,會選擇忍讓,或者是直接暗地里把其弄死。
大禹朝的皇上們,總是喜歡動心機手段,像是金美玉這樣直來直往,特別剛的,歷代皇帝可都沒有。
當然,不管這些大臣們到底想沒想明白,彈劾金美玉的奏折還是想雨后春筍一樣的冒了出來。
不過很可惜,金美玉出手太快,在所有人都沒反應過來之前,攪亂了整個朝堂,并且以極快的速度,把自己的人安插到了朝堂之上!
雖然,這一部分人,放眼整個朝堂,都還算是小眾,會被排擠的存在。
但是架不住現在坐在上位的是他們的主子,金美玉的偏袒可謂是明晃晃的!
像是她的人,一些事情沒做好,她也不會直接發落,而是派人去調查。
金美玉身邊這些人,都是人精子,朝堂那些人的手段,這群人可謂是看的明鏡似的。
去了三下五除二的,就把事情理清楚了,把那些排擠之人全都敲打一遍,然后拉過被這種手段打壓下來的官,好好的教導一番。
原本,像是這些話,這些太監一輩子都不會說,沒必要!
但是現在他們的主子是金美玉,金美玉手底下能用的人實在是太少了,死一個就少一個,當然要好好的教導一番才成。
這群太監,全都是伺候過皇帝的,什么事兒沒見過,能夠得到他們的提點,就算是一團爛泥,也都能成磚塊了!
就這么的,在金美玉和身邊人的忙碌下,朝堂算是漸漸的安穩了下來,這些老大臣們雖然不滿,但是卻也在日復一日的磨合下,和新的同僚們磨合了下來。
文臣這邊比較好擺弄,文臣比較喜歡調和,不管這些文臣私底下如何,明面上講究的都是君為臣綱,夫為妻綱那一套。
金美玉日后的身份,必然是君,就算她現在還不是,在日后必然的情況下,他們多數也都會默默的咽下這口氣。
至少明面上是這樣的。
所以,文臣這邊,只要金美玉強硬一些,做成既定事實,基本上就能辦成官員調整的。
當然,這么做也不是沒有隱患的,所有隱患都藏在暗下,滾滾洪濤,全在人心之處,文臣這邊,一切的反抗都在暗處,說不準什么時候就能給她來一下!
當然,這些都是之后的事兒。
現在金美玉需要做的,是如何處理武官這邊。
武官這邊可不好擺弄,畢竟是手握軍權的存在,當初太祖皇后死后,軍權明面上是回到了皇家,實際上這些武將們效忠的還是嫁到了廣安王府的大公主。
當時的廣安王府,能夠拿到廣安王這樣的職位,有很大原因是娶了大公主,才能落下這么一個王位。
當時的蕭家還沒起來,滿朝文武,廣安王府事大。
當時的廣安王府,和現在的蕭家差不多,雖然沒有現在蕭家這般,幾乎滿朝堂都是他們的人,卻也能占據個半壁江山。
原本,廣安王府應該走文臣路子的,皇上也是按照這個方向來培養廣安王府的。
但是架不住大公主和她母親一樣彪悍,只是大公主的身體比不上太祖皇后,甚至還有些病弱,沒辦法像是太祖皇后那般上戰場殺敵。
但是大公主比太祖皇后好的一點是,她能讀的進去書,再加上天生的對戰事的敏感,她率領的軍隊可謂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當時坐在皇位上的是大公主的同胞兄長,這兄長的身體康健,也很疼愛自己的妹妹,最后就讓自家妹妹去了。
大公主身體不好,沒辦法直接領兵打仗,但是大公主的駙馬可以。
廣安王府本身便是脫胎于皇家的附屬家族,以武力見長的那種。
能夠被喜歡打打殺殺的大公主看上的駙馬,本身當然也有一番好武藝。
因此,這個原本應該往文臣堆里使勁的廣安王府世子,就被大公主拉著去了軍營,大公主指哪兒,這位當時的駙馬世子爺就打哪兒。
駙馬乖乖聽話,大公主又用兵如神,當時被太祖皇后打服了的鄰國,在太祖皇后死后開始蠢蠢欲動的他們,再次遭受到了迎頭痛擊!
這位大公主就是個好戰分子,把鄰國的都給打怕了后,就開始開疆擴土,她那當皇帝的兄長就在后面跟隨者自家妹子的腳步,一步步的擴大自己的版圖。
原本這樣的配合挺好的,但是架不住當時的那位皇帝命不長,只在位十一年,就被染了天花病死了。
之后是這位皇帝的兒子繼位,繼位的這位皇帝可看不上這位征戰在外的大公主,當上皇帝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要求大公主班師回朝,給他父親服喪。
大公主和自家兄長的感情很深,本來聽聞對方的死訊后邊連忙趕了回來,給他服喪當然也沒意見。
但是這位皇帝千不該萬不該,在大公主回來的當天,就想要動大公主手上的兵權!
大公主就是個戰爭狂一輩子的興趣全在帶兵打仗上了,繼位的皇帝一上來就想要繳了大公主手上的兵權,這可得了!
一開始大公主還講情面,只是言語間給拒絕了。
但是隨著當上皇帝,就開始飄了,開始玩唯我獨尊了的皇帝,開始動用武力威脅的時候,這位大公主也半點沒客氣。
在皇帝出殯的前一天,這位公主帶著駙馬和身邊的親衛,直接闖入到了皇宮當中,抓住了在位的皇帝和皇帝的母后,聯合已經成為了太后的嫂子,給這對母子安了個毒害先皇的帽子。
皇上會感染上天花這種病,本身就十分的蹊蹺。
要知道,在皇宮里,天花這種病的管控非常嚴格,幾乎是只要被發現,不管是誰,都會被趕出皇宮中去,這人使用的一應物品,也會全都焚毀。
皇上突然得了天花,這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畢竟皇帝身邊的安保是最全面的一個,在這樣全面的保護下,皇上怎么可能會得天花??
然而事實就是,皇上得了天花去世了,皇后生下來的皇子還小,皇位立嫡立長,再加上皇上得了天花這樣的病,身為皇后有著推卸不掉的責任,在后宮和朝堂上的一些人雙重施壓下,皇后還是退了一步。
然而皇后都想不到,這一退,就不止是那一步了!
新繼位的皇帝可不是會孝順她這嫡母的,畢竟這皇位還是他們母子從皇后手中搶來的,他們母子對皇后母子可謂是十分的忌憚,如果不是太后手中權柄厚重,新皇還沒有成親,沒有新的皇后交托權柄的話,這位太后還能不能活著都兩說!
在大公主趕回來的這一段時間里,這位太后算是狠狠的吃了一把苦頭,也因此,在大公主的人找上她時,這位太后當場就應了下來。
大公主的計劃看似簡單,卻能救了太后母子。
太后身上最讓人詬病的罪責便是看管后宮不利,讓皇上染上了天花。
但是如果,這是有歹人所謂的話,太后身上的罪責就能輕上很多。
如果做這事兒的人是現在的皇上母子,那么這事兒就涉及到了皇權相爭,要死很多人,太后身上的那些罪責,就更沒多少人回去追究了!
大公主手上有兵,再加上她的身份,直取黃龍非常的簡單容易,她很輕易的就控制住了皇上和他的母后,隨后的皇家護衛們,就算趕來了,也晚了。
隨后便是證據。
太后掌管宮中多年,就算她們沒有證據也不打緊,太后說要有,那必然能有,并且還都是鐵證!
認證物證都在,再加上皇上和他的母后都被控制住了,就算這二人一直在喊冤枉也沒用。
皇上的母妃叫嚷的最囂張,被大公主直接當著文武大臣,和這位母妃的父兄的面,直接捅死了。
人死后,被嚇著了的皇上也被人脫去了龍袍,趕下了皇位,因為主謀是那位母妃的緣故,他的命到是被保了下來,不過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由太后做主,讓其去給先皇守皇陵去了。
立嫡立長,長子犯了錯,被趕到了皇陵去了。
那么剩下的,便是太后所出的嫡子了。
嫡子還小,太后垂簾聽政。
掌握了權柄的太后品嘗到了一言九鼎的滋味,這種滋味,可和在后宮中的感覺不同,很快,太后就喜歡上了。
為了讓她的位置更穩固,太后開始拉攏大公主,讓她徹底掌控了大禹朝的軍隊,太后在位十八年,大公主基本上掌控了朝堂上所有的武官。
小皇上長大了,漸漸的開始和他的母后產生沖突。
太后不想放權,小皇帝想要掌權,雙方的斗爭越演越烈,甚至漸漸的演變成了不死不休的程度。,
太后給小皇帝塞女人,期盼能有皇子誕生。
小皇帝順水推舟,想要給他塞女人可以,他需要先娶嫡妻。
雙方在拉扯了一段時間后算是各退一步,小皇帝娶了自己看上的嫡妻,后宮中卻多了三個太后娘家的姑娘。
有了皇后的小皇帝算是如虎添翼,皇后也加入到了和太后奪權的行列當中來。
但是太后也不是泥捏的,掌權這么多年,她本身也沾染了一些皇帝的唯我獨尊的心性,在小皇帝和皇后的咄咄逼人之下,太后直接給小皇帝下藥,讓其臨幸了自家三個侄女,隨后二人有孕,皇后病重,被算計的小皇帝才有所收斂,開始養精蓄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