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貴族第553章:行路難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在春秋做貴族 >>我在春秋做貴族最新章節列表 >> 第553章:行路難

第553章:行路難


更新時間:2022年11月27日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榮譽與忠誠 | 我在春秋做貴族 


榮譽與忠誠:、、、、、、、、、

國家與國家只要足夠熟悉,幾乎什么都會變成明牌,可以操作的空間被擠壓到最小。

因為原國強大,研究原國的國家或勢力必定會更多,問題是研究來研究去,作用方面更多是用來減少損失,無法達到扭轉乾坤的程度。

挺簡單的道理,比如楚國知道決戰一定會展開,明確知道南下的原軍不會少于五十萬,乃至于猜到會是智瑤親征,可是又能怎么樣?頂多就是湊出不比原國少的兵力,竭力進行抵抗罷了。

趙毋恤也知道智瑤的用意是什么,掙扎了那么久之后,仔細思考和權衡,最終也只是想證明自己一次,隨后按照智瑤的設想走未來的道路。

不是他們不想改變,著實是手中的底牌太少,玩不過智瑤拿一手王炸而已。

智瑤也不是一開始就全面占據優勢,他比任何人都有更明確的目標,一步步追尋著目標進行規劃和努力,花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才讓自己拿了一手王炸。

人生才能夠有多少個三十年?能活三十年在春秋戰國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奢望,能過得稱心如意的人就更少了。

在秦地一番巡視下來,智瑤沒有體會到冷漠,只不過當地的人著實不比晉地的人熱情,總得來說看不到多少怨氣。

其實也是,他們在秦庭的統治下該是怎么樣,等待成為原國治下,生活并沒有過得更差,乃至于過得更好了。

原先在秦庭統治下的人,他們礙于一些情感,不會表現得多么熱情,要說仇恨什么的,老實說也沒有。

之前,國戰是貴族的游戲,普通黎庶根本沒有成為士兵的資格,戰爭一般不會波及到他們,個人方面真的沒有什么深仇大恨。

沒有親人在滅國戰爭中死去,日子在一天天變好,老一輩的人為什么要反抗智氏的統治?

對于新生代來說,他們哪怕聽說以前秦庭同時的事情,大多數是一種跟現在生活質量的對比,經常聽長輩說在秦庭統治下喝粥都不敢喝稠的,再看自己成長時的生活,對秦庭統治和現在的生活難免進行對比。

生活質量在變好是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參軍入伍不再是貴族老爺的游戲,他們一樣獲得了那種待遇。

在很多朝代,成為一名士兵并不是什么好事,乃至于是一種極其屈辱的事情。

在先秦、西漢、東漢、南北朝、隋、唐,成為軍中一員不止榮耀,并且還擁有了上進渠道,真不是誰想就能成為一名士兵。

凡事有對比,并且也真的有實際好處,感官上是決然不同的。

因此,秦地的老人哪怕是為了子嗣的未來,他們傻了才抵制智氏的統治。新生代的感觸不會太多,他們更多的是覺得理所當然,再在長輩的敦促下盡力去進行爭取。

“秦地還是過于地廣人稀,越是西邊越加荒涼。”

“大王之意,遷徙口眾向西?”

“此事不急,大可留與太子。”

按照區域來算,智瑤等人還沒有進入隴西郡,所處位置在雍郡。

這個“雍”指的就是秦國曾經都城,他們曾經的都城也變成了郡守府。

原國也有隴西郡,只是當前偌大的一個郡只有兩座城池,更多的是游動放牧的部落,總人口數量沒有超過五萬人,變成原國各郡之中人口最少的一個郡。

因為是移動放牧為主要謀生手段,原國對隴西郡的統治主要集中在以兩座城池為中心,不是依靠行政指令統治,其實就是掌控了生活日常用品,使用貿易的手段在維持有些統治。

挺簡單的道理,放牧也要吃糧食,鹽巴、布匹、鐵器、銅器等等更是缺不得,他們沒有自行生產的條件,依靠牧畜或皮毛換取,一旦離開了原國的支持,日子未必會過得比那些異族好上多少。

人的本性就是追求美好生活,平時用習慣的東西突然間沒有,哪怕不會導致無法生存,人依舊會感到極度不習慣,乃至于產生心理疾病。

這種手段一直到兩千多年之后還在被使用,只是使用的方式好像不太對?

智瑤到的地方叫“陳倉”,目前它還是一座非常小的城邑。

歷史上的“陳倉”一直是秦國重要的糧食儲備地之一,倒不是“陳倉”本身的農業生產很富足,主要是從巴蜀運輸糧食到“陳倉”儲存,需要時再取出來作為軍隊的糧秣。

在不是“八百里秦川”之前,秦國很仰仗來自巴蜀的糧食,不止每每都能起到救急的作用,平時也維持了最大基本盤的糧價穩定。

之前,原國就在根據智瑤的提醒在陳倉附近尋找進入漢中的通道,果然在“陳倉”的西南找到一處,也在斜水附近找到另一處。

前面那條可修建的通道歷史上叫“故道”,后面那一條則稱呼為“褒斜道”。

其實,要是從隴西郡那邊找,一樣能夠找到進入蜀地的通道,只是顯得太過遙遠,哪怕入蜀的道路會更好走一些,關乎到軍事行動方面,一般是取近不求遠。

一旦是軍事行動,參與的人數會非常多,平時的消耗將是一個非常夸張的數字,補給線越長在運輸途中的消耗就會更多,怎么可能因為難走就舍近求遠呢?

當前自然還沒有“故道”或是“褒斜道”的影子,兩處可作通道的探索也還在進行當中。

下面提交上來的方案比較傾向于“故道”這一條通道,原因是斜水那邊不止有河流,當地的褒谷嶺也加大了修建通道的難度。

智瑤就是過來親自看看沒有被修建起來的“故道”是個什么模樣,親眼看到遍處的窮山峻嶺,開始懷疑在這邊修建棧道值不值得。

歷史上的秦國修“故道”和“褒斜道”的原因是他們被困在關中,沒有其它通道可以進入巴蜀。

原國不一樣,除了可以從秦地進入巴蜀之外,還能夠選擇其它的方向。

“修建如此棧道,死傷勢必眾多,工程之艱辛亦是難以想象。”智瑤看著層層疊疊的群山,發出這樣的感概。

智寬眨了眨眼睛,表現自己的困惑。

他們這些封地在秦地的貴族,肯定更希望在秦地修建進入巴蜀的通道,使得巴蜀的物產可以經過秦地,優先獲得巴蜀的物產是一方面,作為一條商道途經地的好處更多。

原國已經掌控商於之地,那邊進入巴地哪怕也是需要經過條條艱險,問題是一旦進入漢中之后,想再深入就好走了許多。

智瑤不斷思索,想道:“我記得三國末期的魏蜀之爭就是大多集中在對漢中郡的爭奪?當時魏國和蜀國經常能出動十余萬大軍在那片區域廝殺,能容得下那么多兵力,代表道路已經被開發出來了。”

既然到了三國時期是那樣,不正代表只要找對了方向,原國一樣可以根據當地條件開通進入漢中的便捷通道嗎?

智瑤忽視或是根本不知道的一點,魏國跟蜀國一再在漢中郡對峙,秦地的“陳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爭奪點。

不過,沒有先秦和兩漢開辟和維護那些棧道,好像處在棧道出入口的“陳倉”也就不再顯得多么重要?

智瑤倒是清楚一點,一個本來就進出困難的區域,若是只有單一的出入口會很難維持對當地的統治。

原因?把那個單一的出入口卡住,直接就能讓當地自成一個王國了。

對于目前的原國來說,巴蜀的進出通道是不是多樣性不重要,找到最好走也能更節省時間才是最重要。

“子午谷在哪?”智瑤開始后悔當初的地理課不認真上了。

從秦地進入漢中的眾多通道中,其實子午道是最適合大軍通過的路線,只不過這里不但需要一再翻山越嶺,植物的茂密程度也是超乎想象。

問題是,將樹木砍伐而已,總比修建棧道更安全。

“李唐時期修建蜀中棧道,最大的一次事故好像是死了五萬多人?”智瑤在腦海中翻找到了這個歷史片段記憶。

巴國那邊沒有提供修建棧道的傷亡數據,倒是智開在巴地生活時期看到了巴地的人們對“巴”都城那邊的怨恨。

修一條通道能搞得舉國沸騰,能夠猜測到巴國修建棧道的付出了吧?

原軍對蜀國的入侵已經過去四個月,智瑤獲得的信息卻要間隔兩到三個月。

也就是說,智瑤所知道的事情,基本上已經過去了兩三個月之久,等于就是無用的信息。

在智瑤獲得最新的情報中,原軍被一條河給困住。

那一條河叫綿水,并不是多長的水系,要命的是兩邊全是陡峭山地,河水還非常湍急。

原軍好幾次試圖派少量的人渡河,可是水性再好,依舊難以攜帶繩套游過去,使用木筏則是會飄到很遠的下游,繩套的長度不足,并且還會被沿途的樹木套住。

在原軍被困在綿水東岸的時候,需要慶幸的是“成都”方面并不知道有大軍來襲,要不然直接陳兵在綿水西岸,屆時原軍想渡過綿水會變得更加千難萬難。

離得著實太遠,沒有即時通信的手段,智瑤只能選擇相信統兵將校,不去做一些增加壓力的干涉。

說到通信手段,智瑤很早之前就已經下令在培訓鴿子,成效倒是有,只不過大多數放出的鴿子根本無法安全抵達目的地。

當前是春秋晚期,野外是各種動物的天下,能飛的猛禽數量非常恐怖,好些猛禽還專門捕獵鴿子為食。

搞飛鴿傳書這種通信方式?真的要是隨時都能有效使用,歷朝歷代早就大搞特稿,何必再設計騎馬趕路的幾百里加急手段。

所以,很多看似有奇效的手段,真不是拍腦袋就隨時隨地能用,要把當時的實際情況考慮進去。

飛鴿傳書這種方式大多出現在武俠小說之中,別說正兒八經的“正劇”了,哪怕是靠譜一些的劇組,有見到過有編劇或導演在用嗎?

那一種“我比古人聰明”的想法,很是要不得啊!

智瑤試一試飛鴿傳書的想法就是來自武俠小說,親自證實難以實施之后,改為在一些主要交通路線安置驛站,盡管信息傳遞上跟飛的速度沒法比,問題是絕對要更靠譜。

他們巡視了秦地,接下來的回程就是會經過商於之地,有點刻意地避開曾經的王畿區域,進入鄭地進行新一輪的巡視。

在途經商於之地時,智瑤明顯發現這邊的開發要比秦地更加迅速,原因是原本的伊洛之戎、陸渾戎、蠻氏在諸夏化上進展順利,他們學會耕田就開始大量開荒,得益于洛水帶來的便利,灌溉用水方面根本不缺。

再過上二三十年,或許都不用刻意修建太大的水利工程,只需要當地自發挖掘水渠,曾經顯得極其蠻荒的“三戎之地”就將變成魚米之鄉。

原版歷史上的秦國就沒有對這一片地方過多經營,秦二世時期的群雄并起時期,支撐章邯軍團消耗的糧秣有十分之三就是來自當地。

要說不用再加大力度開發就能夠有富足產出的地方,不能遺落了鄭地的“制田”區域。

臨近到夏季中旬時分,智瑤進入鄭地來到“制田”這邊,一眼看去就是覺得賞心悅目。

廣大的平原之上,處處遍野的農作物已經快到能夠收獲的熟度,一些水稻田里甚至能夠抓魚。

啥玩意?水稻田里有魚???

鄭地的人種植水稻是從楚國傳過來,稻田里有魚不一定是人工干涉,也許是灌溉時它們隨著流水進入田中。

有那么一件事情,由于李唐地方官府禁止殺害鯉魚的關系,李唐時期的鯉魚簡直泛濫,一些耕作水稻的區域田里真不缺鯉魚這種玩意。

李唐皇族其實沒有嚴令不許捕殺鯉魚,地方官自己搞事,再使普羅大眾失去餐桌上的一道美味而已。

之前,智瑤去了秦地,引得義渠與趙氏代國一陣恐慌。

現在,智瑤的巡視隊伍進入鄭地,一下子也讓楚國那邊起到了很大的反應。

吳越交匯地那邊,原軍與楚軍的交戰從未停止。

智瑤的巡視隊伍進入鄭地,楚國的反應是開大會!


上一章  |  我在春秋做貴族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