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貴族第543章:先滅蜀,再滅巴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在春秋做貴族 >>我在春秋做貴族最新章節列表 >> 第543章:先滅蜀,再滅巴

第543章:先滅蜀,再滅巴


更新時間:2022年11月16日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榮譽與忠誠 | 我在春秋做貴族 


榮譽與忠誠:

如果時間上不允許的話,不從大江上游順流直下,原國攻滅楚國的耗費絕對會非常大。

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楚國的疆域面積非常大,他們自己調集兵力與糧草都要耗時日久,入侵者還要從本土調糧,消耗怎么可能會小呢?

運糧這種事情,運輸的糧食越多,代表著所需的人力和畜力跟著增多,運輸的人手與牲畜一旦多了,消耗在途中的糧食肯定不會少,一般情況下,運輸一斤糧食抵達前線,消耗在運輸途中的糧食可能就有十斤。

以前原國攻滅衛國、齊國、鄭國、宋國、燕國等國家,也就滅燕之戰的消耗比較大,其余都是在家門口,并且那些國家的疆域面積不算大,交通上也比較便利,消耗自然是不會太夸張。

接下來的滅楚之戰不一樣,從踏出原國疆域抵達楚國都城,路途長度多達千里,別說攻勢進展順利之下,原軍肯定還需要繼續南下了。

而原國無論從調集兵力還是糧草,其實也會進行消耗,家底薄一些的話,可能連啟動滅楚之戰都困難。

現在,從原國最西邊的疆域開始算起,一直到東邊的沿海,里程數長達兩千八百里;從最北面到南邊,寬度約是一千九百里,總疆域面積約是一百三十三萬平方公里,比之秦帝國大一統時期少兩百零四萬平方公里。

這是原國還沒有吞并巴蜀,并且楚國、越地和嶺南三地暫時不算原國疆域的一部分。

僅以人口來算,原國現在的人口跟秦帝國一同時期也少了一千多萬。

在科技這一方面,原國則是全面領先秦帝國一統時期。

“在‘巴’我軍數量多寡?”

“回大王,至今已有二‘師’之數。”

“金牛道果真可通往‘蜀’地?”

“大王所稱‘漢中’一地,應是交通要道,可通巴蜀。只是,些許路段仍修棧道。”

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原歷史上巴國害怕蜀國,邀請秦軍入巴國進行保護,只不過秦國為了讓巴國自行開辟通道,玩了一手“牛糞金”的操作。

牛拉出來的是金子?該是多傻才會相信啊。

然而,再離奇的事情都有人信,比如到了地球軌道全是衛星的時代,有人說地球并非球形都有人愿意相信,巴國君臣相信牛會拉出金子,好像也能夠理解?

近期智瑤在遲疑一件事情。

原國攻占巴蜀或許用不了太久的時間,后續的有效控制才是最大的難題。

畢竟,當地人都是棲息在山區,不鳥原國官府,難道要每次都派兵進剿嗎?

如果無法有效控制巴蜀的話,疏通大江或是進行其它水利工程,人力從哪里來首先是一個難題,再來就是一再被襲擾也無法進行相關工程。

智瑤很努力進行回憶,郁悶是找不到秦國怎么使巴蜀服從統治的相關記憶片段,只是很清楚絕對無法像楚國對吳地、越地那般使用殺戮手段。

吳地和越地也多山多水,只是并不存在連綿的山脈,再則就是文明氣息比巴蜀濃,能夠作為棲息地的區域早被探明,想找到躲藏起來的反抗勢力還是比巴蜀簡單的。

巴蜀那邊,百分之八十以上全是山林,山脈一座連著一座,光是平時的趕路走起來都困難,何況是在戰時隨時可能被襲擾或埋伏的行軍?

所以,要是在巴蜀行使殺戮手段來進行統治,秦軍征討嶺南三地的情況就會成為原軍必然遭遇的現狀,短時間內不可能穩定,死的士兵數量必定會非常多。

一直到秦帝國滅亡之前,嶺南三地都還沒有屈服,直至后面趙佗各地自治并且轉變統治策略,還是花了數十年時間才形成有效統治,只是讓后來的漢帝國享受教化的成果。

“也許放縱才是最合適的手段?”智瑤真沒有奢望能夠從巴蜀獲得什么產出,維持表面統治是能夠接受的事情。

在這種想法之下,原國也就不可能在成都平原展開水利工程,要不然在那邊出現一個產糧區,不等于是制造地區不穩嗎?

就是那么直白,一旦有大片產糧區,進出巴蜀的難度太大,一定是在給割據勢力創造機會,原國的重心不是在秦地,巴蜀的建設也就變成可有可無。

在這種情況下,極可能需要等蜀地的人口增加到一定數量,出于本地的需要,再肯定中樞允許并進行支持,相關的水利修建才會提上日程,到時候中樞同不同意還是兩說。

并不是在開玩笑,到有宋一朝時期,蜀地的發展無比優異,致使中樞那邊不斷打壓,一度徑直蜀地官府對水利工程進行維護,怕的就是一應條件太好,哪個野心家將出入口一關形成割據,搞到寧愿少收稅,乃至于蜀地出現各種本可以避免的天然災害。

類似的事情太多,中樞打壓地方并非有宋一朝才發生,只是趙宋朝廷對蜀地的打壓太狠,干得也是極其無良,才讓蜀人一直記著。

智瑤對秦帝國怎么統治巴蜀并不了解,想法是借鑒有明一朝對云貴的統治方式。

當前的巴蜀情況其實跟到了有明一朝的云貴差不多,各種部落林立,相隔遠一些壓根不知道對方的存在,靠得近的部落能不能和平相處都是一個問題。

“當地的官府充當仲裁者的角色,維持統治即可。至于以后……”智瑤腦子里的一些記憶不能詳細進行描述。

簡單來說,哪怕是到了工業化時代,某些山區就在那里,只是山里山外屬于兩個世界。

正在思考的智瑤被臺狐一提醒,才想起來參與關門會議的人已經等得有些久了。

越是大事,參與者就越少。

相反一些小事,參與討論的人會極多。

諸夏這種特色會一直延續到長久的以后。

某間房內,韓庚等人已經聊了有一會,看到智瑤可算姍姍來遲,哪怕有不滿肯定也是不敢表露一絲,站起來行禮問候,得到示意才重新坐下。

“使諸卿久等,寡人之錯也。”智瑤該有所表示,不能缺少。

現在還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死的年代,君王真的惹毛了誰,發生叛亂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并且還是叛亂者明知道會很快被剿滅,為了尊嚴仍舊會起兵的情況。

智瑤是奔著千古一帝的目標,一些小事上的過錯會認,真的是大錯……可就未必了。

韓庚帶頭表示其實也沒有來多久,有些人附和,更多的人保持安靜。

阿諛奉承的風氣早就有了,只是大多數貴族并不屑于那么做,同時對依靠阿諛奉承上位的人也是極度鄙視。

在場眾人還是能夠理解韓庚為什么會顯得沒有底線,誰讓韓氏曾經與智氏同等地位,天然是要顯得更加謹小慎微,乃至于在一些事情自污來自保呢。

智瑤先對韓庚笑了笑,再環視眾人一圈,說道:“今日召集眾卿,乃是與巴蜀有關。”

當前的原國已經是一個超級大國,地盤足夠大,人口足夠多,一個郡發生一些事情,合起來就是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中樞處理。

沒有太特別的事情,著實不用這么慎重其事地關門討論。

因此,智瑤點了一個話頭,與會眾人就該明白事情確實會很大了。

司馬穰苴見智瑤看過來,接過話題給眾人介紹起來。

首先,原國仍舊在吳越那邊跟楚軍小打小鬧,雙方有意控制用兵規模,戰事烈度并沒有擴大。

說白了就是,原國和楚國都在受到當地人反抗的困擾,很清楚不把當地的反抗鎮壓下去,兩國在那邊大打出手,出現額外風險會極大。

現在看的就是誰先將反抗鎮壓下去,才能搶先向前推進,不然只能各自原地踏步,再接著繼續小打小鬧下去。

“為此,大原或可先行經略巴蜀,爭取一年之內兼并,掌控大江上游之地。”

“以巴國、蜀國兵力,滅其國祚不難,難在如何統治。”

“其人不似中原,大多居于山,以部落同屬,便是巴國、蜀國亦無法行之有效利用人力物力。”

司馬穰苴介紹了很多,有些是人所周知的事情,不少則是壓根沒有聽過。

別看只是一些信息,期間不知道有多少人為之努力,并且做出了多大的犧牲。

按照一系列的情報,原國這邊得出滅掉蜀國和巴國不難的結論,難就難在無法統治上面。

智瑤見司馬穰苴說完,問道:“眾卿以為應當如何行事?”

問的是一旦需要梳理大江河段,或是進行一些水利工程,有沒有什么辦法利用當地的人力物力。

韓庚現在是執政,直接負責的就是與地方有關,發現智瑤說話時視線轉到自己身上,哪怕沒有想法也要講幾句似是而非的廢話。

“既是如此,不虞有國祚被滅,遺民與大原作對之憂?如此,或者需以重利?使之為我所用。”韓庚說道。

話到一半,韓庚想到了某些事情,越想越覺得具有可行性,問道:“當地可有水患?”

原國不是有可能做一些水利工程嗎?

如果當地本來就在雨季會出現洪澇之類,想來當地人早就被折磨得苦不堪言,要是有強力的中樞愿意牽頭,拿出相關的方案,想來當地人還是會愿意配合的吧?

智瑤之前根本沒有想到這一方面,聽到韓庚那么一問,一些記憶片段也就閃現出來了。

“我好像是有相關的記憶,始皇帝本來沒有在巴蜀經略水利工程的打算,有一年蜀地的水災太嚴重,才想要去解決,引出了李冰一家子……”智瑤腦子里想著事,眼睛直勾勾地看著韓庚看,看得韓庚心里直發毛。

秦帝國有李冰這種時代治水的家族。

原國這邊也有竇氏啊!

智瑤在韓庚的眼神閃躲之下,一個擊掌之后,大笑了幾聲,才說道:“執政言之有理!當地必有水患,中庭原為除害,萬民怎會不愿?”

這就不是中樞想達到什么目標,逼當地人出力了。

會變成中樞看到當地被水患困擾,愿意拿出方案,再出一些經費,造福當地人。

中行錡算是看明白了,原國會在明年就開始展開在巴蜀的軍事行動,因為已經有兩個“師”就在巴國都城附近的關系,很輕易就能夠滅掉巴國的國祚,接下來滅掉蜀國的時間會長一些。

沒有人提到把國君臣邀請原軍駐扎,原軍反而把巴國滅掉不地道的事。

話題轉變到軍事方面之后,智徐吾有自己的意見,說道:“大王,或可先滅蜀,再滅巴。”

狐尤立刻贊同,說道:“巴國君臣邀大原駐軍本是懼怕蜀國。大原愿為巴國滅蜀,想來巴人樂得如此,必將傾力配合。”

考慮到巴國君臣都能干得出邀請原國派軍入駐的事情,想來巴國君臣的腦子不好使絕非是出自偶然間的意外?

當然了,也許在巴國君臣想來,原國的疆域范圍那么大,治下的環境那么好,壓根就看不上巴國的窮山惡水,他們才一點都不擔心原國會拿巴國怎么樣?

巴國當然會有人意識到危險,只是能夠意識到這一點的人,他們也許還樂得巴地成為原國的一部分,成為強國的一份子。

這個不是在開玩笑,歷史上秦國能夠吞并巴國,巴國本地的一些人可為功不可沒。

原國因為不像打草驚蛇的關系,暫時并沒有與巴國的一些頭人接觸。本來是有相關計劃,決定先滅掉蜀國之后,相關計劃只能延遲了。

智徐吾看著一件件事情從構思到變成方案,比較突然地說道:“需先行召回太子。”

先對蜀國用兵?計劃是出兵三個“師”的規模。這里面的風險在于,一旦巴國及時醒悟的話,有可能就那么有去無回了。

智徐吾擔憂的是出現意外,三個“師”的兵力沒了不至于讓原國傷筋動骨,換作太子出事,一出絕對就是大事。

與會眾人沒想到這一層的話,無不是對智徐吾內心感激。

可別到時候成功滅掉巴蜀,過程中卻將太子給賠進去,導致得到來自君王的記恨。

智瑤想了想問道:“若是召回太子,可會致使巴人生疑?”

沒有人會去回答這種問題,只能讓智瑤自己去權衡。

相關

_


上一章  |  我在春秋做貴族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