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貴族第311章:原來秦國這么弱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在春秋做貴族 >>我在春秋做貴族最新章節列表 >> 第311章:原來秦國這么弱

第311章:原來秦國這么弱


更新時間:2022年05月15日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榮譽與忠誠 | 我在春秋做貴族 


這個叫“大荔”是在哪個地方呢?它在大河的西岸,周邊又有洛水和渭水,算是一個三河交匯處。

按理來說,“大荔”作為晉國與秦國的邊境,秦軍東出應該是率先攻打那里?

然而,長久以來晉軍和秦軍的大兵團交鋒大多是集中在晉國西北部的“交剛”附近,相反發生在晉國西部的交戰屈指可數。

其實,話往通透了說就是“大荔”附近的地形太復雜,有三條河流交匯的同時,周邊的山地又比較多,著實不適合大兵團展開。

在那個兩國約好開戰地點,雙方擺在陣勢交戰的年代,地形不夠開闊都不適合作為交戰場地,肯定不會選在山林密布的地方開戰。

到后面?秦國被晉國打得縮在西邊一隅,哪怕是到了不再進行君子之戰的年代,秦軍暫時一次東出的舉動也沒有,自然是不會以“大荔”這種復雜地形作為交戰場地了。

智瑤知道歷史沒有被改變的話,以后“大荔”這邊會一再爆發激戰,秦軍與魏軍來來往往互相拼殺,直至某天秦軍搶奪了河西之地,才算是讓這一片土地稍微得到消停。

在屬于智瑤的時代到來之前,也就是前500年以前,秦國屢次東出選擇從晉國西北部入侵的原因很現實,能拉上白翟當盟友的同時,晉國西北邊的地形更為開闊,尤其適合類似秦國、白翟這種馬匹數量充足的國家或勢力用來作為入侵的路線。

當前還不是戰國時代,無法在“大荔”附近看到魏國長城,目所能及的地方到處都是山林。

是的,沒錯,魏國也修筑過長城,不出名的原因是后來被拆了。

第一個修建長城的國家其實是楚國,他們在河南地修建了諸夏第一座長城,只是楚人稱之為“方城”,總長度約在五百里。后世那邊有一個城市叫方城,名稱由來就是楚國在附近修建了長城,又以“方城”這個稱呼流傳下去。

至于后面為什么不是將一條長度數十里、數百里的城墻成為方城?誰讓楚人戰敗,他們的文明沒有完整的傳續下去呢。

知道第二個修建長城的國家是哪個嗎?他就是齊國,總長度達到一千兩百里。

后面各個修建長城的國家就排名不分先后,效仿楚國修建長長的城墻來抵御敵人,其中以秦國修建的長城最長,用來抵御日漸強大的義渠人,后來用在抵御月氏人身上,再最后變成了抵御匈奴人的城防體系。

秦人竟然怕義渠人到需要修建長城的程度?以為秦國是晉國,像晉國那樣不到五十年連續兼并數個國家以及勢力,崛起到被分裂前都能吊打一切不服的國家啰?并不是的。

打從一開始,秦國就真不怎么起眼,哪怕是晉國分裂成為趙、魏、韓三個國家,起初連韓國都能欺負秦國,后來更是被魏國吊起來反復抽。

那樣的秦國害怕義渠人,真沒有什么好奇怪的地方,別說來自東面的壓力太大,迫使秦國想要抽出更多的兵力應對東面,不得不修建一條從西部延伸到東北部的長城了。

當然,春秋晚期到戰國長城,指定不是現代那種石磚長城,其實就是夯土而成,某些城墻段可能也就兩三米的高度,厚也厚不到哪去。

現代人所知道的長城,它是有明一朝修筑的,后來天下革命,又到了近現代重新修葺。真別去了八達嶺之類的長城段就“哇!始皇帝下令修的啊?”,有導游會把導游搞得一臉懵逼,也會讓懂得歷史的人一臉憋笑。

智瑤是親眼去楚國“方城”附近逛游過的人,必須承認那一道長城起到了應有的作用,要不然那一次楚國的都城“郢”就要面臨第二次失陷的風險了。

長城這玩意有必要修嗎?反正是眾說紛紜得很,好的或壞的,幾乎什么論調都有。

站在智瑤角度,認為他們這一代人用不著長城的存在,有那么一道長城都不知道要防著誰,甚至會妨礙大軍前往草原取得收獲。

這個是游牧族群全面拉垮的時代,智瑤覺得一旦智氏全面發展起來,列國根本無法阻止智氏進行兼并的腳步,只要不陷入到曠日持久的“內戰”之中,哪有什么機會讓游牧族群崛起呢。

事實好像就是那樣?春秋時期實力最弱的燕國都能先扛住東胡,后面又摁著東胡狂揍,到了戰國早中期也就秦國主要精力用在東出而被義渠、月氏和匈奴輪流欺負,像是趙國則是不斷去欺負游牧族群。

一點貶低秦國的意思都沒有,事實就是那些事實,變法之前又沒有奪下河西之地和巴蜀的秦國既弱又野蠻,偏偏還很喜歡玩兩線乃至于三線作戰,不被打得滿頭包就是怪事了。

拿智瑤來說,他因為早知道“歷史答案”的關系,有了一種“既定印象”的情況下,比誰都要高看一眼秦國。

那么情況是什么?不就是“知道”這個前提,隨后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從而覺得秦國就是那個強大的秦國,忽略了原來秦國有那么弱小時期的事實了。

這么說吧,秦國如果強大,能夠應付得起多線作戰,秦惠文王的母親羋月用得著去給義渠王生孩子嗎?

至于說羋月和義渠王認識在先,什么兩情相悅之類,也就演義作品那么編。事實的真相在為尊者諱的前提下早被隱藏,后人只能從發生的事實去進行各種猜測了。

編出羋月跟義渠王兩情相悅,總比秦國弱到需要一國之君的母親去玩美人計,可以使人更加能夠接受吧?

剛才智瑤聽取了匯報,說的是晉國的使節已經到“雍”對秦國君臣宣戰,后續的消息傳的是秦國征召了三個“軍”的兵力,以周禮制度就是合計三萬七千五百名士兵,往“麻隧”方向進行集結了。

這個“麻隧”在后世的涇陽附近,曾經的晉國糾集諸侯組成聯軍,與秦軍在“麻隧”爆發過一場曠世大戰。

那一次“麻隧之戰”中,曹國的國君曹宣公(名廬)死于流矢之下,直接讓晉國照顧曹國長達五六十年之久,戰爭的結果當然是以晉國與諸侯聯軍的獲勝而落下帷幕。

“秦人循于禮?”智瑤聽了有點想笑。

其余人也是一副見了個鬼的模樣,隨后笑出聲。

什么情況呢?其實就是秦國邀請晉軍前往“麻隧”會獵,搞出一副要打君子之戰的架勢。

突然間講道理的秦人真是戳到了晉人的笑穴。

只是吧?別看秦國屢次偷襲晉國,其實是晉國先偷襲秦國在先。

也就是那一場秦國要打攻打鄭國,半道上消息被鄭國的商隊發現告知鄭國君臣,迫使秦軍轉而去攻打滑國,得勝的秦軍在班師的路上卻是遭到了晉軍的埋伏,搞了個全軍覆沒的下場。

那一次戰役被稱為“殽之戰”,并且讓秦人徹底恨上了晉國。從那以后秦國再也不跟晉國講什么道理,什么手段管用就用哪種手段,并且還讓秦人玩上癮了。

這一次,秦國集結三萬七千五百名士兵就跟晉國叫板,約的地點還是在“麻隧”那種地方?

“麻隧”算是平原地形,位于涇水東岸,秦軍沒有考慮過能過涇水回不去,還是打算玩一次背水之戰?怎么敢用三萬七千五百的軍隊,叫板一下子來了七萬大軍的晉軍啊?

韓庚收起笑意,問道:“其間有詐?”

任何涉及到國家層次的陰謀詭計,哪怕是玩反間計之類,或是什么偷襲、伏擊等等,不都還是要以實力決出勝負嗎?

智瑤知道晉國有內亂的可能性,同時晉國目前的外部敵人有點多,一再思考下來認定哪怕是晉國爆發內亂,反正不會是在秦人的操作之下。

那么,秦國是不是跟哪個國家完成什么交易,想把晉國的兩個軍團拖在“麻隧”,或是哪個或多個國家的軍隊進入秦國地界躲藏起來,要對晉軍玩一手埋伏或圍殲?

別以為哪些國家偷偷將軍隊調動到秦國很容易被發現。這是不了解當前時代的格局,不清楚有太多的地方屬于無人區,真正屬于某國有效統治范圍的是以城邑作為輻射,再由各種“邦”聯系起來。

沒有“城邑”或“邦”的地方,一個人都沒有,除非是有旅人或商隊正好碰上,要不然誰知道那邊有什么玩意。

所以,隱匿行軍在當前時代真不是什么難事,難的地方在于怎么持續提供那支軍隊的后勤補給。

如果說秦國愿意擔負后勤,有國家愿意在這個時候給晉國難受嗎?估計會有挺多的。

“誰敢攻我?”韓庚一聽智瑤的猜測,第一時間不是其它情緒,馬上就怒了。

智瑤有比較多的猜測,沒有相關證據之前,猜測也僅僅是猜測。

比如,楚國跟秦國有接壤,并且楚國跟秦國的友好時期比較長,秦國向楚國求救得到響應。

再有一點,楚國哪怕不自己出兵,他們能夠給想出兵的國家借道。

更現實的一種可能,秦國可是有跟異族聯盟的歷史在前,他們會不會糾集一大批異族,著實是很難說的呀。

“如果秦國以為拿出將近四萬軍隊就能擊敗我們?他們的心該是多大。一定是有什么后手或依仗的!”智瑤堅信這一點。


上一章  |  我在春秋做貴族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