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個時候。
后面的跑道好像出現了驚呼聲。
但是這些都干擾不了前面的人。
因為他們再怎么跑,也不可能傳到前面來。
銅牌的歸屬戰和前兩名的冠軍爭奪戰沒有關系。
這就是為什么通常來說,金銀銅其實在備戰方面會出現完全不同的選擇。
金牌和銀牌其實都是朝著冠軍開始爭奪的,冠軍失敗了,爭奪才叫銀牌。
但是銅牌的爭奪者從一開始就沒想過要爭奪冠軍。
你想想看差別這就出來了吧。
獎牌爭奪,從來就不一樣。
看著博爾特這里反殺過去接近兩米。
不找辦法,根本頂不住。
再加上老趙那邊頂不住鮑威爾接力。
那么起碼要給創造一個……
平局或者是略微超過的局面。
起碼也要平局。
不然的話,那希望渺茫了。
畢竟鮑威爾這邊的第四棒,一直很強。
不管是上一世還是這一世,這都是公認的強,尤其是博爾特一直在跑第三棒的情況下,那最強的第四棒就是鮑威爾啊。
老鮑這邊。
你可以懷疑他的大賽能力。
但是你不能懷疑他的小賽能力。
不能懷疑他拿到接力棒后的能力。
如果你懷疑最后一點。
那你肯定不是一個合格的田徑迷。
因此蘇神在這里給趙昊煥了的眼神——
就是這個意思。
老趙。
已經到了情況危機的局面。
采用S計劃吧。
趙昊煥這里幾乎是秒懂。
他和蘇神默契度早就達到了,再加上早就已經約好如果出現這樣的局面,就直接選擇這樣做。
畢竟現在對于我們來說大不了就是拿到銀牌,但是這么做還有機會去爭取爭取金牌。
怎么都不虧。
超極限下壓式改良交接。
現在就得這樣做。
老早,這就是備選的方案。
只是一直沒有實戰過。
因為沒有機會,而且這么做的風險也很大。
正常情況下用不著這樣做。
但是這一次簡直是天時地利人和。
在后面整體都沒有趕上來的情況下。
在美國隊也不知道出現什么情況,竟然還和第二集團攪在一起的情況下。
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突圍時機。
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時機。
是一個很好的實驗時機。
反正。
我們也不吃虧。
此時不這么做,什么時候這么做呢?
所謂超極限改良下壓式交接技術。
本身就帶有極限兩個字。
這意味著這么做肯定是有風險的。
而且風險肯定還不低。
普通的人根本連嘗試的必要都沒有。
首先他要極高的默契度。
你像美國牙買加那種平常沒有長期在一起生活,長期在一起訓練,長期在一起做交接的隊伍。
讓他們嘗試多少次都不可能做到。
概率太低了。
幾乎和中彩票差不多。
甚至比中彩票概率還低。
只有擁有極高的默契度的情況下才能完成。
因為超極限改良下壓式交接技術,是田徑短跑接力項目中,以“最大化速度傳遞效率”“最小化交接時間”“極限化交接位置”*為核心目標,對傳統下壓式交接技術進行生物力學與運動生理學優化的新型技術體系。
其本質是通過精準控制“力效、姿態、時空”三大維度,在20米交接區的1819米末端,以0.040.05秒的毫秒級時間完成接力棒傳遞,實現“速度損失極低、交接失誤率極高”的技術效果。
核心服務于4×100米接力的關鍵棒次沖刺銜接。
要做好這個,接棒端“V型凹槽五點固定”的生物力學原理缺一不可。
V型凹槽:基于手掌解剖結構的“引導鎖定”機制。
V型凹槽并非單純的姿態調整,而是對手掌肌肉分布與關節活動規律的精準適配,核心原理包含——
肌肉功能適配:手掌內側的掌長肌、尺側腕屈肌呈“斜向纖維分布”,其主動收縮時可自然形成內凹弧度。
凹槽1518毫米的腕關節下沉幅度,恰好對應這兩塊肌肉的“最優收縮范圍”。
此時肌肉肌節重迭度達85,既能輸出足夠張力形成深度凹槽,又避免肌肉過度拉伸導致的疲勞。
同時,凹槽“入口窄中段寬”的漏斗形態,契合接力棒高速傳遞時的“先引導、后鎖定”需求。
入口窄可通過視覺與肌肉感知精準對準棒體,中段寬則為棒體嵌入提供足夠空間,避免卡頓。
其次是關節活動極限匹配。
凹槽形態嚴格遵循手指關節的生理活動范圍,食指與中指的最大內收角度決定入口寬度,掌指關節與指間關節的協同活動角度決定中段寬度。
這種適配確保接棒時手指關節無需超出生理極限,既提升動作穩定性,又降低關節損傷風險。
如指間關節韌帶拉傷概率從傳統的3降至0.5。
當然這只是記住最重要的還是接下來的這一步——五點固定。
肌梭的實時位移反饋。
手指肌肉內的肌梭可感知0.01毫米級的棒體位移,當棒體因速度波動產生橫向偏移時,對應手指的肌梭會立即向脊髓中樞發送信號,中樞在0.02秒內觸發對應肌肉的收縮/放松。
例如棒體左偏時,食指屈肌額外收縮,增加35N握力,無名指屈肌輕微放松,減少23N握力,實現棒體動態復位。
這種“感知調整”閉環,是傳統三點固定無法實現的,可以使棒體橫向偏移量控制在5毫米內。
其次就是力的矢量均勻分布。
五點固定時,握力通過“拇指上壓(1四指側壓,食指/中指1215N、無名指/小指810N,形成正五邊形力場,棒體受到的壓強從傳統三點固定的8N/mm降至5N/mm。
低于碳纖維接力棒的10N/mm抗壓極限。
同時,力的方向呈放射狀指向棒體中心,避免傳統三點固定時“單側力過大導致的棒體旋轉”,增加交接速度。
就是掉棒概率會大幅度提升。
這兩年做好之后,才算是打好了基礎,可以開始別的項目。
交接的瞬間,采取送棒接棒“三力協同”的動力學原理。
力效系統的構成:雙向四力的動態平衡。
超極限改良技術打破傳統“單一送棒下壓”的力效模式,構建“送棒端,下壓推送,接棒端,提拉鎖定”的雙向四力系統,其動力學邏輯基于力的合成是——
送棒端雙力:垂直水平的復合驅動。
下壓力:由腕屈肌,橈側腕屈肌、掌長肌,收縮產生,方向垂直向下,作用是將棒體壓入接棒者凹槽,抵消棒體高速傳遞時的向上浮力。
因空氣阻力與接棒者手臂后伸產生的輕微上抬趨勢。
推送力:由肩伸肌與肘伸肌協同產生,方向水平向前,作用是推動棒體沿凹槽下滑,加速棒體嵌入速度。
兩力通過腕關節合成“斜向前下”的合力,確保棒體沿凹槽中軸線平穩嵌入,避免傳統單一力效導致的“棒體撞擊凹槽邊緣”。
接棒端雙力,則是采取反向鎖定的協同約束。
提拉力度:由腕伸肌,橈側腕伸肌、尺側腕伸肌收縮產生,方向垂直向上,與送棒者下壓力形成“垂直方向力平衡”。
抵消7080的下壓力沖擊。
鎖定力:由掌心肌群,小魚際肌、大魚際肌,與手指屈肌協同產生,方向水平向內,作用是將棒體固定在凹槽中段,通過“側向擠壓”避免棒體縱向滑動。
也就是說,三力協同的核心難點是“送棒下壓/推送”與“接棒提拉/鎖定”的同步。
單獨都不好做。
何況達到同步性。
首先需要通過長期專項訓練,大腦運動皮層會形成固定的“力效時序模板”。
當送棒者看到接棒者凹槽姿態時,運動皮層會自動激活腕屈肌。同時接棒者運動皮層激活腕伸肌,這種“預編程序”使力效啟動無需有意識控制,縮短反應時間。
然后經過本體反饋調整。
肌肉中的腱器官感知張力會實時監測力效大小,若送棒者下壓力超過32N,腱器官會抑制腕屈肌收縮,降低下壓力至30N。
若接棒者提拉力度不足25N,肌梭會觸發肩伸肌額外收縮,提升提拉力度至27N。這種“感知調整”閉環確保力效始終處于最優范圍。
就這些。
趙昊煥開始預跑。
這個時候蘇神已經被反超了過去。
只見趙昊煥立于交接區前10米預跑區起點,采用“低重心預跑預備姿”。
單手支撐。
雙腳前后開立,前腿膝關節彎曲115度,后腿膝關節彎曲130度,上半身前傾35度,肩胛骨后縮下沉,核心肌群緊繃以維持平衡。
趙昊煥雙腳前后開立的姿態已維持1.2秒,后腳全掌仍貼在預跑區起點的橡膠顆粒上,踝關節跖屈角度穩定在45度,55N的蹬地力度通過鞋底紋路傳導至地面,留下細微的壓痕。
他上半身前傾35度的角度未變,肩胛骨后縮下沉的幅度隨著呼吸微微起伏,核心肌群像繃緊的鋼索,每一次胸廓擴張都讓腰腹肌肉的張力提升0.5N。
這是為了抵消預跑啟動時的慣性沖擊。
啟動。
砰砰砰砰砰。
當第三棒蘇神跑至預跑區前4米時。
趙昊煥以“后腳蹬地前腳提拉”啟動預跑。
后腳全掌蹬地,踝關節跖屈45度,蹬地力度55N,推動身體向前。
剛剛起步前腳前掌快速落地,步長控制1.5米,左臂始終鎖定接棒姿態,僅隨身體前移做水平后移,確保接棒凹槽始終對準蘇神送棒方向。
所謂接棒凹槽是——上臂與軀干夾角固定40度,前臂與上臂呈95度夾角,腕關節主動下沉15毫米,掌心內側掌長肌、尺側腕屈肌主動收縮,形成深度3毫米、寬度1.2厘米的“V型接棒凹槽”。
拇指外展60度,食指、中指指腹內收,指根緊貼掌心,形成“入口窄、中段寬”的漏斗狀通道,確保棒體進入后無法橫向滑動。
看到蘇神已經過來了。
趙昊煥開始,提速。
此時5米外的蘇神正全速沖來,釘鞋蹬踏跑道的聲音越來越近。
他右手握著接力棒,原本握在棒尾1/3處的手,悄悄挪到了中后1/3交界的位置,握力從45N降到25N,手指輕輕扣著棒體。
他上半身往左邊轉了4度,右胳膊慢慢往后伸,每跑兩步,胳膊跟身體的夾角就增加15度,小臂隨著動作逐漸抬起,棒體始終保持與地面平行,棒尖穩穩對著趙昊煥的V型凹槽。
這是“超極限下壓式”的送棒預備,每一個角度都經過反復校準。
一點都不能錯。
趙昊煥盯著蘇神的右手,左臂隨著身體的輕微晃動緩慢水平后移,每秒移動1.2厘米,那道V型凹槽始終對準棒尖方向,連一毫米都沒偏。
他能感覺到掌心肌肉在微微發麻,卻不敢有絲毫放松——這道凹槽的精度,是后續“下壓嵌入”的基礎,只要偏一點,就可能錯過接棒時機。
當蘇神跑到預跑區3米處,趙昊煥突然感覺到身體里的“啟動信號”被觸發——
后腳全腳掌猛地蹬在跑道上,踝關節往下扣了45度,一股55N的力道順著腳掌傳到小腿,推動身體往前沖。
他也開始大幅度提速。
前腳快速落地,落地瞬間踝關節輕輕緩沖,卻沒讓上半身有絲毫傾斜,左臂依舊保持著后伸的接棒姿態。
上臂40度、小臂95度的角度紋絲不動,腕關節15毫米的下沉深度也沒變化。
V型凹槽的入口因為掌心肌肉的收縮,悄悄縮到了1厘米寬。
蘇神此時的右胳膊已經伸得更開,上臂與軀干的夾角達到125度,小臂完全水平,肘關節微屈,棒尖離趙昊煥的V型凹槽只剩2.8米。
他手腕輕輕往下壓了一點,讓棒體前端微微傾斜2度,通過余光確認棒尖與凹槽中軸線完全重合后,手指又松了松,握力降到22N——
這是為后續“超極限下壓”留的力,握得太死,嗯。反而沒法快速推送棒體。
趙昊煥的預跑速度越來越快,他能感覺到核心肌群在發力,腰腹硬得像塊鐵板,連呼吸都變成了短促的“快吸快呼”,卻沒讓左臂有任何晃動。
也不敢有。
這種極限的動作,他們雖然也一直有練,但是在實戰里面做還是頭一回。
而且這個失誤的概率很高,在訓練里面成功率都是這樣,更不要說在實戰。
必須全神貫注才行。
一點訓練的步驟都不能有差錯。
砰砰砰砰砰。
蘇神進一步接近。
趙昊煥V型凹槽里的掌長肌和尺側腕屈肌更緊了。
凹槽內壁的張力在慢慢提升。
就像一張拉滿的網。
等著棒體“鉆”進來。
蘇神的右胳膊此時已經完全鎖定姿態,上臂125度的夾角通過三角肌后束的發力維持著,小臂水平,棒體平行于地面,棒尖離凹槽越來越近。
他能感覺到手指與棒體的接觸越來越輕,卻能精準控制棒體的方向。
這是“超極限下壓式”的關鍵,送棒臂的剛性與手指的柔性結合,既保證軌跡穩定,又能快速傳遞棒體。
預跑區2米處,兩人的距離越來越近,趙昊煥的預跑速度已經跟開始匹配蘇神的節奏。
他的前腳再次落地,步幅雖在變化,卻沒讓接棒臂的位置有任何偏移,V型凹槽離棒尖只剩1米。
掌心肌肉的張力提升到27N,食指和中指的指腹貼在凹槽內壁,能清晰感覺到空氣流過凹槽的細微觸感,卻不敢有絲毫動手指的念頭——
“超極限下壓式”的接棒,講究“被動觸發”,要等棒體主動嵌入,再發力包裹。
蘇神此時的上半身稍微往前傾了一點,右肩微微下沉,讓送棒臂的角度更穩。他的右手腕繼續往下壓,棒體前端的傾斜角度增加到4度,棒尖離凹槽只剩50厘米。
手指的握力降到20N,食指和中指輕輕貼在棒體上,像是在“引導”棒體往凹槽方向走,而不是“推”……
這是“超極限下壓式”與傳統動作的區別,更注重“順勢嵌入”,而非強行推送。
趙昊煥能感覺到心跳在加速。
他卻不能多想。
只能盡可能精準控制身體的每一個部位。
他的左臂肩關節微微下沉,讓接棒臂的位置更低一點,確保棒體下壓時能順利進入凹槽。
V型凹槽的入口處,拇指和食指、中指形成的“漏斗”越來越明顯。
凹槽中段的寬度依舊保持1.2厘米,就等著棒體進來后“卡住”。
交接區05米。
這是第一個正式交接區。
雖然是第一個正式交接區,但是一般也沒有誰會在這里進行交接,尤其是進入了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大家的接力技術都突飛猛進。
更不會像以前一樣隨意。
所以這里雖然是第一個正式交接區,但是不會有隊伍在這里進行交接。
當趙昊煥的腳踏入交接區0米標記線時,他突然停止了左臂的水平后移,將V型凹槽固定在距軀干32厘米的位置。肩關節微微下沉1.5厘米,肘關節完全鎖定,腕關節也不再移動,形成“肩肘腕”三點固定的剛性結構。
這是“超極限下壓式”的軌跡校準階段,只要這個結構不動,凹槽就不會因為跑動顛簸而偏移。
不然在這么高的速度下,很容易發生交接紊亂。
而且沒有再來第二次的機會。
蘇神此時也踏入了交接區。
他的右胳膊上臂與軀干125度的夾角完全鎖定,小臂水平,棒體前端的傾斜角度最終調整到7度。
這比傳統下壓式多了2度,是“超極限”的關鍵改良,能讓棒體更快地嵌入凹槽。
他通過余光最后確認一次棒尖與凹槽的對準情況,然后手指輕輕放松,握力降到18N。
讓棒體前端自然探出。
減少后續下壓時的阻力。
這里還看不出什么來。
余位力他們,也都還是剛剛的表情。
沒覺得的場面有什么反轉的可能。
因為正常情況下,希望已經很渺茫了。
作為一個專業的教練團隊,本就不該去奢望一些奇跡性質的事情。
如果你去奢望奇跡。
那原本就是你不合格。
趙昊煥的掌心肌肉此時已經繃緊到極致,張力達到28N,V型凹槽的入口縮到0.8厘米寬,食指和中指的指腹緊緊貼在凹槽內壁,拇指微微下壓,像是在“守護”凹槽入口。
他能感覺到身體在快速前進,卻能讓接棒臂的位置紋絲不動,連凹槽的方向都沒偏過0.1厘米。
這是千百次訓練練出的肌肉記憶,哪怕周圍再吵,也要精準控制姿態。
蘇神的右手腕此時開始緩慢轉動,準備啟動“超極限下壓”。
他的手指雖然松,卻能精準控制棒體的方向,棒尖離凹槽只剩2厘米,仿佛能清晰看到趙昊煥凹槽里緊繃的肌肉。
深吸一口氣。
蘇神手腕的轉動速度慢慢加快。
按壓力度從0開始逐漸提升,準備讓棒體“壓”進凹槽。
這個時候進入了第二交接區。
交接區5米處,一聲輕微的“觸”聲在兩人之間響起。
蘇神的棒尖終于碰到了趙昊煥的V型凹槽入口。
蘇神的手腕立即加快轉動速度,以0.6m/s的速度往下壓,按壓力度從0快速提升到18N,同時食指和中指輕輕往前推,形成“下壓推送”的復合力。
推動棒體往凹槽里鉆。
他能感覺到棒尖碰到凹槽內壁的阻力,卻沒停手,而是繼續保持下壓和推送的力道,讓棒體順著凹槽往里滑。
這是“超極限下壓式”的初步嵌入。
必須穩,不能讓棒體滑偏。
偏了就要完了。
沒有任何搶救的辦法。
趙昊煥在棒體接觸的瞬間,掌心肌肉像是被“點燃”了一樣,小魚際肌和掌心肌的張力瞬間飆到35N。
他沒主動去抓棒,而是讓食指和中指順著棒體的滑動方向往中間收,指腹緊緊貼住棒體兩側,指根頂住棒體中段,拇指從上面壓下來,施加12N的握力,把棒體固定在凹槽中段。
此時棒體30嵌在凹槽里,還沒完全脫離蘇神的手,處于“半交接狀態”
這是“超極限下壓式”的過渡階段,既保證棒體不丟,又為后續深度嵌入做準備。
蘇神能感覺到棒體在凹槽里滑動的阻力,卻沒調整力道,只是保持著下壓18N、推送5N的復合力,讓棒體穩步往里嵌。
他的送棒臂依舊保持著上臂125度、小臂水平的姿態,連肩關節都沒動過。
只要送棒臂穩,棒體的軌跡就不會偏。
也不能偏!
趙昊煥此時能清晰感覺到棒體在凹槽里的滑動,掌心肌肉隨著棒體的移動微微調整張力,卻沒讓棒體有絲毫橫向偏移。
他的核心肌群更緊了,腰腹發力維持著身體的平衡,哪怕釘鞋蹬地的震動傳到身上,也沒讓接棒臂有任何晃動。
第三交接區。
這個時候牙買加那邊的交接棒都已經出去了。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他們就是普通的立棒式交接。
這種交接幾乎是沒有什么先進性可言。
一切求穩。
不過還是那句話,因為他們以前的交接分數太低了,現在只要拿個及格,那都是大幅度提升。
這是最穩妥的辦法。
米爾斯的做法沒有任何問題。
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即便是你讓他們集訓,也不像是別的隊伍能集訓那么久。
一兩個月的時間,復雜的交接是掌握困難,不如用簡單的模式。
米爾斯也想得很清楚。
這一次莫斯科之后。
不就有兩年的大賽休整期?
那個時候再做一些復雜的調教會更好。
所以這是他在短時間內能夠想到在安全屬性沒問題的情況下,增加牙買加隊接力能力的最佳模式。
事實證明他的想法沒錯,處理的也很好。
就算是弗朗西斯和他的競爭失敗,現在看過去也不得不承認,即便是換成自己……
恐怕也不會好多少。
進入交接區10米處,蘇神突然加快了手腕的轉動速度。
從0.6m/s提升到1.2m/s,按壓力度也從18N增至25N,同時食指和中指的推送力從5N加到10N,形成“強力下壓推送”的復合力。
棒體在這股力道的推動下,嵌入凹槽的速度從0.6m/s提升到0.9m/s,嵌入深度快速從30往60推進。
這是“超極限下壓式”的核心階段,必須用最快的速度讓棒體深度嵌入。
趙昊煥立即感覺到了棒體的加速,他沒有硬抗,而是順勢啟動了“提拉協同”動作。
左手腕以0.4m/s的速度輕輕往上提拉6毫米,提拉力度18N,這股力與蘇神的下壓力形成“反向對沖”。
他能感覺到棒體在凹槽里的滑動阻力突然小了很多。
這是“超極限”的關鍵改良,傳統下壓式只有送棒方的下壓力,而他們加入了接棒方的提拉,讓滑動阻力降低40,嵌入速度更快。
這也是給了趙昊煥一個信號。
讓他趕緊做好準備。
最關鍵的時候。
來了。
只見趙昊煥的無名指和小指也終于動了。
它們慢慢向棒體靠攏,輕輕貼在棒體另一側,與拇指、食指、中指形成“五點固定”。
拇指從上面壓著,食指和中指在兩側,無名指和小指在另一側。
360度包裹住棒體。
握力逐漸提升到47N。
此時棒體60嵌入凹槽。
已經能感覺到棒體的重量在往自己這邊傳,卻沒敢完全發力。
還要等蘇神的“卸力信號”。
蘇神能感覺到棒體傳來的提拉感,卻沒減力,反而保持著25N的下壓力和10N的推送力,讓棒體繼續往里嵌。
他的手指已經快要碰到趙昊煥的掌心,卻依舊保持著輕柔的觸感,通過手指的力反饋調整動作的同步性。
只要趙昊煥的提拉力度有變化,他就會微調推送力,確保兩人的動作誤差不會過度。
因為到了第三交接區的時候,普遍速度都會越來越快。
那這個時候。
你要做的就不是這么簡單了。
必須維持同步性。
如果這個一點沒做好。
速度越快的情況下,你能夠調整和彌補的空間就越小。
同步性不夠,即便有一人跑得再快也不行。
這其實是被很多人忽略掉的一點交接可不僅僅只是一個手上的動作。
如果不同步。
后面的人跑得更快會撞。
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美國隊身上。
前面的人跑得太快,會拿不到交接棒。
這經常出現在一些實力沒那么強,但是交接也比較隨意的美洲隊伍上,當然非洲隊伍也會出現。
反而是歐洲和亞洲的隊伍會整體更在意同步性。
因為他們的實力相對來說更弱,需要用這一點來彌補劣勢。
釘鞋聲繼續前進。
進入第四交接區。
正常來說,蘇神和趙昊煥幾乎都會選在第三區的最后和第四區的前端進行交接。
交接區15米處,蘇神的下壓力達到了峰值30N,腕關節下壓角度也達到15度,棒體嵌入深度75。
他能感覺到棒體幾乎已經全部進入趙昊煥的凹槽,卻沒停手,而是繼續保持著力道,通過手指的細微觸感,確認趙昊煥的提拉力度也同步達到25N的峰值。
這是“超極限下壓式”的力協同峰值,兩人的力道必須完全匹配,才能讓棒體平穩過渡。
趙昊煥此時的“五點固定”握力已經提升到55N,掌心肌肉的整體張力達40N,V型凹槽內壁與棒體完全貼合,連一絲間隙都沒有。
他能通過掌心的觸感,精準感知蘇神下壓力的變化,每當蘇神的力道加一點,他的提拉力度就跟著加一點,確保棒體不會因為力道不均而晃動。
他能感覺到心跳快得像要跳出胸腔。
這種極限操作。
以前可從沒有在實戰中做過。
實戰和訓練是完全不同的感覺。
即便是他趙昊煥。
也一樣緊張。
為了讓大腦不要多想,只能全心全意的計算著棒體完全嵌入的時間。
這個時候其實牙買加的第三四棒都已經交接完畢,準備啟動了,種花家接力隊這邊,蘇神卻只是的手指此時已經快要離開棒體,卻依舊保持著10N的推送力,確保棒體繼續往里嵌。
他的送棒臂依舊保持著剛性姿態,上臂125度、小臂水平,沒有絲毫放松。
“超極限下壓式”講究“送到底”。
只要沒完全脫離,就不能變姿態。
這里是最容易失誤的地方。
一定要穩住。
趙昊煥的“五點固定”此時已經完全鎖定棒體,他能感覺到棒體的重心已經完全在自己這邊,卻沒敢動換棒的念頭。
還要等蘇神先卸力。
他的右臂已經悄悄做好了準備,肘關節微微彎曲,就等著左手把棒傳過來。
“嗯?怎么還不交接?”
余位力袁郭強等人都皺眉,內心異口同聲的問出了這個疑問。
就目前這個場景,已經沒心思再說話。
但看他們眼神就已經明白,他們肯定都想到了這個問題。
平常怎么說在這里都開始做交接了呀?
就算是再有默契,從這里交接都已經是絕無僅有。
除了美國隊有時候因為很隨意的狀態會出現這種情況,幾乎不可能是特意這么做。
就算是美國隊,那也是碰運氣,他們的交接永遠不知道是在哪一個區就會進行。
所以像這種隨意完全憑運氣的情況是不能計算在內的。
也就是說蘇神和趙昊煥,他們兩個人,完全不是這么回事兒。
他們是有目的有計劃的,要在這里進行交接。
要在極限的極限進行交接。
15米,16米,17米,18米……
在交界區到了大概18.2米處。
蘇神終于開始“卸力”。
下壓力從30N快速降到10N。
推送力卻保持15N,手指慢慢放松。
從之前的“輕扣”變成“指尖輕觸”。
他能感覺到棒體正在脫離自己的控制
卻沒急著收回手。
而是通過指尖的觸感。
引導棒體最后一段的嵌入。
趙昊煥瞬間感覺到了蘇神的卸力。
他立即加大“五點固定”的握力,從55N驟升至60N,同時手腕保持著提拉姿態,輕輕往自己這邊“拉拽”棒體。
他能感覺到棒體正在快速脫離蘇神的手指,棒體已經開始出現了不穩定狀態。
“五點固定”的360度包裹,讓棒體的橫向偏移量控制在0.5厘米內。
在這個過程中的棒體不穩定,狀態會加劇。
如果你不能搞得定的話。
不是脫手,就是要直接出交界區。
或者會因為抓不住棒,整個影響自己的前進狀態,花更多的精力去調整手部擺臂動作。
不管是哪一個。
只要是出現了。
那肯定就沒戲了。
當然要是實在不行,趙昊煥肯定也是會采取直接沒拿穩也得往前走。
因為這樣起碼可以保證第二,不至于脫手或者直接出了交接區犯規。
畢竟牙買加如此強勢,拿到第二也不是不能接受,只是說現在有可能的話……
最好還是第一。
也不知道什么時候。
包括趙昊煥自己。
都已經漸漸成為了“首先思考能不能奪冠”。
起碼在接力賽里面漸漸就變成了這樣。
拿過了冠軍成為了世界紀錄保持者,這種感覺你做到過以后自然就不想再回去。
不僅是為了個人,也是為了整個團體榮譽,甚至是整個人種的榮譽。
這個時候真可以說,不管是為了哪一種,不管是因公還是因私,最好都能夠保住勝利。
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能夠擊敗牙買加……
趙昊煥相信。
不僅是他自己,所有的國內選手都會大大的提振士氣。
會讓他們明白,即便是在這種劣勢下,我們也依然可以不放棄,依然有奪得冠軍擊敗強敵的可能。
可能性就是競技領域里面最可貴的東西之一。
因為如果你連可能性都沒有堅定的相信,那你連挑戰困難的欲望都沒有。
人是個很奇怪的動物,如果你覺得有可能的話,你的挑戰欲望其實才是最旺盛的時候,你想想自己不管是在課堂上回答問題,還是碰到危機,時刻需要你挺身而出。
你這個欲望最旺盛的時候,是不是可能性擁有的時候?
如果沒有什么可能性,起碼是你自己認為沒有什么可能性的時候……
你這個時候的挑戰欲望挺身而出的欲望是不是就會大幅度下降?
甚至被趕鴨子上架之后,那也只是趕鴨子上架。
根本發揮不出自己應有的水準,甚至會失常。
那在這種情況下。
就徹底變了。
當認為不可能的人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成為一個群體概念,成為一把壓在群體腦袋上,甚至是心靈里的鎖鏈。
讓整個群體都對于這一個事情出現天然的不自信,甚至是畏懼反應。
這就是為什么有人做出了1之后,后面的人往往在想做出2會比從01更簡單。
信念就是要有人能做得到,只要有人能做到,就意味著這條路……
不是完全不通的。
只要驗證了這一點,人的思想枷鎖就會被打破。
總有人能站出來,畢竟這條路是能走通的。
蘇神的手指此時已經快要離開棒體,他的送棒臂依舊保持著姿態,直到指尖感覺到棒體完全脫離的瞬間,才開始慢慢收回手臂
肘關節彎曲90度,避免擋住趙昊煥的沖刺路線。他能感覺到胸口在劇烈起伏,卻忍不住盯著趙昊煥的手。
確認棒體是否穩穩在他手里。
和博爾特在這里的對抗,已經耗費了他全部的精神力。
要不是還有一口氣頂著。
看到博爾特在這一波爆發出這么恐怖的能量,即便是蘇神也難免感覺到會不會就……
不可能了。
幸好兩世為超級運動員的他心智極其堅定,這樣的念頭最多只出現過一瞬。
然后很快就強迫自己支撐下去。
支撐的把接力棒交接完畢。
就可以了。
就能休息了。
趙昊煥此時已經完全握住了棒體,卻沒停。
“超極限下壓式”的最后一步,是“快速換棒”。
他的左手腕輕輕內旋15度,讓棒體從“凹槽嵌入”的角度,轉為“水平持握”,同時右臂快速向左擺動,右手拇指和食指形成“環形接棒位”,對準棒體末端。
場邊。
怎么還不松???
袁郭強和余位力都有些急了。
畢竟第二名還可以接受也能解釋,但是這要是失誤了,可是什么名字都沒了呀。
他們自己沒事,反正已經一把年紀已經吃到了這些年輕人給自己帶來的紅利,他們只是不希望這一批年輕人……
因為這樣的失誤受到無端的指責和打壓。
畢竟對于一些人來說,運動只有成績,沒有過程,沒有困難,他們也只會看到成績。
你沒有出成績,不管你什么困難都是失誤,都得有人背鍋。
他們可不希望出現這樣的事情。
因此現在才格外著急。
19米處。
棒體完全脫離蘇神的指尖,趙昊煥的左手立即發力
以0.7m/s的速度將棒體往右手傳。
右手穩穩接住棒體的前1/3處,握力40N,手指一扣,就將棒體固定住。
左手隨即自然收回體側,整個換棒動作一氣呵成,沒有絲毫停頓。
蘇神此時已經收回了右手。
腳步慢慢放緩,卻盯著趙昊煥的背影。
那一口一直頂著,甚至差點把他頂出內傷的氣。
終于。
可以放了下來。
因為他知道。
交接完成了。
從棒體接觸到換棒結束,比傳統下壓式縮短了55,交接位置精準鎖定在19米區間,這是他們練了無數次的“超極限”成績。
再往后面走,那就真的是難以掌控,完全是在冒險了。
這里足夠了。
多幾米就能讓趙昊煥的啟動,比原本快幾米。
能讓他更早的進入加速狀態。
能讓他更早從加速進入途中跑。
進入次極限。
進入極限。
蘇神看著趙昊煥,收走了接力棒。
身形只是微微的晃動了一下。
他頓時明白。
沒失誤。
成了。
大賽之中第一次做就成了。
這次冒險。
值了。
值大了呀。
砰砰砰砰砰。
這個時候,趙昊煥已經開始沖出。
蘇神力量就像是一瞬間被抽空。
大聲喊道。
“沖!”
“狗煥!”
“拿下冠軍!!!”
這些嗓子和博爾特喊出的這一嗓子,何其相似。
只是一個是英文,一個是中文罷了。
內容和蘊含的含義。
卻是一模一樣。
而就在這一瞬間。
所有人都發現。
剛剛牙買加還擁有的優勢。
瞬間開始被吃掉。
而且和前面蘇神那種通過交接大幅度吃掉不同。
這種吃掉。
就像是視覺上。
趙昊煥加了超級發動機。
明明鮑威爾先進行交接往前沖。
卻一下子。
就被那個身材高大的東方人。
帶著火紅色的身影。
瞬間追了上。
然后。
直至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