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正文卷
是的,蘇神這里已經想好了,劍走偏鋒。
就目前來看,牙買加的交接比自己想象的還要順暢。
為了贏只能這么做。
畢竟他很清楚,今年除了牙買加。
沒有隊伍能跟得上。
畢竟美國對今年的實力。
相當的普通。
那即便是自己在這里交接,有所失誤,也能穩穩拿下第二。
那樣就足夠了。
既然已經穩穩拿第二,那為何不拼一把第一呢?
對的,第一,沖一把第一吧。
穩穩的第二又有什么意義呢?
再說了。
世錦賽銀牌又不是沒拿過。
還是世錦賽的接力金牌比較香啊。
想到這里蘇神,膽子頓時大了起來!
他要在這里做一個極其大膽的改變。
而且這個改變只需要他自己做好就行。
不需要后面的配合!
那就是……
下壓抽棒式!
核心邏輯就是——
用“瞬時咬合主動抽離”壓縮交接窗口期!
常規下壓式的核心是“傳棒者送穩→接棒者握牢→傳棒者松手”的三段式流程。
而蘇神這里準備做的“抽棒式”的關鍵是將三段流程壓縮為:
“送棒插入→接棒咬合→抽棒脫離”……的同步動作。
核心原理是:
不等待接棒者完全握牢,僅通過棒體與接棒手的“瞬時摩擦力咬合”提供0.030.05秒的“抽離窗口”。
然后。
在接棒者未完全發力握棒時主動抽走棒體。
用“微小的握力風險”換“時間收益”。
這其實就是蘇神給自己留的后手。
這一招風險巨大,但是只要能做出來,那就能瞬間吃掉更多的對方優勢。
本來就是用來絕地反擊的。
既然是絕地反擊,自然就有風險。
而且這一把已經穩保第二了。
那這樣正好用來拼一拼!
從訓練數據對比看。
常規下壓式交接中“傳棒者等待接棒者握牢”的耗時占比達40。
這部分時間正是需要壓縮的關鍵。
而“抽棒式”通過優化棒體形態與接棒手姿勢,可將“咬合摩擦力”在0.02秒內提升至足以支撐抽離的強度。
此時即使接棒者未完全握牢,也能通過摩擦力完成棒體傳遞,后續接棒者再通過“補握動作”加固,最終實現“交接總耗時減少0.05秒的目標!
如果做的好的話。
甚至能夠朝著0.1進發。
當然失誤的概率非常大。
而且要在第4區的高速進行交接,只有那么一瞬間。
搞不定的話,還會拖累自己的節奏和速度。
那怎么辦呢?
不能怎么辦?
反正就是賭一把。
不行就拿第二唄。
說句實話,想到這里蘇神甚至有些興奮了起來。
他原本就是大賽型選手,加上這一世不斷的突破,已經將自己的神經練到了金剛般的程度。
原本應該處于落后很緊張很窒息的狀態。
不知道為什么,他反而在這個地方。
開始熱血沸騰起來。
說怪也怪,但是這就是蘇神現在的真實感覺。
而且這一場比賽基本能夠保證第二。
試問。
還有什么能夠在保證拿到銀牌的情況下,還能去做這樣的嘗試呢?
這簡直就是天賜良機。
做了不成功也能拿銀牌。
這么好的實戰演練機會。
而且有不得不做的理由。
那么……
不試試就太可惜了。
而且他在下一次改動里面很有可能要把咱們種花家接力隊的接力技術進行全面升級。
到時候想用都不一定用得了。
所以說。
這是老天給機會讓自己實戰一次呀。
理論上的東西給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讓你實戰……
不知道為什么。
蘇神甚至有些感謝,現在落后起來。
不然的話,他絕對不會采取這樣的極端做法。
畢竟事情已經發生,那就要用更好的心態來面對,現在最好的心態就是不抱怨不埋怨,反而用感激的心態來迎接現在的落后。
人這個動物很奇怪,心態一旦改變……
你的整個情緒都不一樣了。
這個技術改動的核心之一——是從“棒體手部”雙向優化“瞬時咬合效率”。
要實現“未完全握穩即抽離”,需解決兩個核心問題:一是抽離瞬間棒體不滑落,摩擦力足夠。
二是抽離動作不干擾接棒者身體平衡。需從“棒體物理形態”和“接棒手動作邏輯”雙向改良。
第一個問題應該沒有那么困難。
因為莫斯科的接力棒的形態又不是上世紀的那一些接力棒,都是越發讓運動員交接流暢。
上面的“微凸紋路重心前置”,都可以算是提升瞬時摩擦力的代表。
工藝的進步也是不可否決的條件。
如果太粗糙,比如像五六十年代那種,那你即便想用都不一定用得了。
你比如上世紀,80年代之前,常規接力棒為光滑圓柱體,摩擦力主要依賴手部汗液,動態摩擦系數≤0.3。
那想要這么做。
抽離時易打滑。
這個時代改良后的接力棒。
需通過物理結構提升“瞬時摩擦系數”。
給了先決條件。
光是在棒體中段,距棒尖1015cm,接棒時主要接觸區域,加工“環形微凸棱”,高度0.3mm,間距1mm,紋路方向與棒體軸線垂直就是利好條件。
在這種條件下,當棒體插入接棒手時,微凸棱會嵌入手指皮膚的細微褶皺中,動態摩擦系數可提升至0.50.6。
比光滑棒體提升60100。
此時即使接棒手僅施加1520N的握力,甚至更小,摩擦力也能達到7.512N,足以支撐0.03秒內的抽離動作。
抽離時棒體受到的拉力≤10N。
這可都是有數據能夠量化的了。
不是腦袋一拍就得出的結論。
其次是重心前置調整。
將棒體重心從中心,距兩端25cm前移至距棒尖20cm處,通過在棒尖內置0.5g配重實現。
也就是說,當傳棒者抽離時,棒體因重心偏前會自然向前傾斜,與接棒手掌心夾角從10°增至15°。
此時手掌皮膚對棒體的“包裹面積”從35cm增至40cm,進一步提升摩擦力的穩定性。
有了這些先決條件,你才知道蘇神為什么在這里要這么做。
接棒手動作改良,采取“半握拳預咬隨動補握”替代“全掌緊握”。
常規下壓式接棒手需“全掌發力握牢”后才允許傳棒者松手。
而“抽棒式”要求接棒手在“半握狀態”下先通過“手指自然咬合”提供瞬時摩擦力,再在抽離后0.02秒內完成“補握”。
也就是進入交接區第4區間時,到時候蘇神右臂肘部微屈20°,比常規姿勢屈度大10°,手掌呈“半握拳”狀。
拇指與食指、中指彎曲形成“U型槽”,槽深2cm,恰好容納棒體,無名指與小指自然伸直貼于掌心,不參與初始咬合。
當棒體插入“U型槽”時,棒體對指腹的壓力會觸發手指的“被動收縮反射”。
拇指與食指、中指在0.01秒內自然向內夾緊,握力從0升至1520N。
形成對棒體的“瞬時咬合”,此時無需主動發力,完全依賴皮膚壓力觸發的反射動作。
關鍵是“不刻意用力”。
若主動發力,反而會因肌肉收縮延遲,錯過抽離窗口。
傳棒者抽離棒體的瞬間,耗時0.03秒以內,蘇神通過掌心觸覺感知棒體已完全進入手中。
這時候壓力從“局部集中”變為“全掌均勻”。
立即啟動“補握動作”。
無名指與小指快速彎曲,同時拇指與食指、中指握力從20N增至40N,完成最終固定。
整個過程中手臂姿態不變,肘部仍微屈20,僅通過手指動作完成“咬合補握”,避免身體重心波動。
這樣一來的話,張培猛抽棒時機判斷,就會以“插入深度”為信號。
常規交接以“接棒手發力反饋”為信號,而“抽棒式”以“棒體插入深度”為信號。
當棒體插入接棒手“U型槽”的長度≥10cm,約0.02秒內可完成,即判定“已進入咬合范圍”,無需等待握力反饋,直接啟動抽離。
抽棒動作,大概在“1cm下壓3cm后抽”的復合發力中進行。
抽離時不做單純“后拉”,這樣易導致棒體傾斜,而是先通過手腕微下壓,幅度1cm,耗時0.01秒。
使棒體微凸紋路與接棒手指腹“卡緊”。
避免抽離時打滑。
再以橈側腕伸肌為發力肌,替代常規的肱二頭肌,快速后抽3cm,幅度僅3cm,耗時0.02秒,這樣一來,抽離速度,比常規松棒速度快50。
整個動作幅度僅4cm。
對蘇神手臂的拉扯力≤5N。
常規松棒時反作用力約10N。
不會干擾其身體平衡。
就是抽離后,手臂“隨動回收”,不容易做到。就是怕張培猛在這個地方捏的太緊,反而讓抽離的動作變得困難。
影響自己的擺臂重心。
甚至嚴重的會影響掉棒。
當然了,風險控制,蘇神肯定也是有的“動態容錯”應對抽離偏差。
“未完全握穩即抽離”存在兩個核心風險,抽離時棒體滑落、抽離后接棒者補握延遲。
滑落應急時,“手指追棒”補握。
若因汗水手滑,或者摩擦系數降至0.4以下,導致抽離時棒體下滑12cm,這時候蘇神的無名指與小指會因“棒體滑動的觸覺刺激”立即啟動“追棒動作”。
0.01秒內下意識彎曲。
通過增加接觸點的摩擦力,握力臨時增至25N,阻止滑落,后續再通過補握動作固定。
不過這個技術在棒體下滑超過3cm時失效。
補握延遲時,“慣性握棒”緩沖。
若蘇神因肌肉疲勞導致補握動作延遲0.01秒,從0.02秒增至0.03秒,棒體因重心前置設計會自然“貼緊掌心”。
此時重力產生的壓力約3N。
同時手臂擺動產生的離心力,會進一步將棒體壓向手指。
兩者迭加可提供5N的“被動握力”,足夠支撐0.03秒的延遲時間,不會滑落。
至于再多,那也顧不了了。
沒有萬全之策。
本來就是劍走偏鋒。
哪有這么多可以等待?
先做再說。
比賽現場。
進入20米交接區前10米,跑道上的風帶著塑膠顆粒的氣息掠過耳際,蘇神的視線始終盯著前方跑道的白色標記線。
那是他和張培猛反復演練過的“預對接點”。
這個地方倒是沒變。
只是他的右臂悄悄調整了姿勢。
肘部不像往常那樣自然下垂,而是微微向內屈了個小角度,大概比平時多彎了10度,像半握著個看不見的球。
手掌沒完全張開,拇指、食指和中指輕輕蜷起來,形成一個淺淺的“U”形槽,槽底剛好能卡住接力棒的粗細,無名指和小指則貼著掌心伸直,像兩片安靜的葉子。
這時候他的手沒使勁,肌肉是松的,但又不是完全放松。
就像貓準備撲向獵物前,爪子沒伸出來,卻已經繃著一絲勁兒,隨時能動。
砰砰砰砰砰。
張培猛腳步隨之而來。
身后5米處,張培猛握著接力棒的手指在調整位置。
他沒握慣常的中段,而是往棒尾挪了挪,指尖快碰到棒尾的橡膠圈了。這樣握的時候,能明顯感覺到棒的重心往前偏了點,像拿著支頭重腳輕的筆。他的右臂貼著身體側面擺臂,擺幅比平時小了一半,肩膀鎖得很穩,沒晃。
晃一下,棒的位置就偏了。
本來張培猛這么做,是因為他交接的時候,勞逸送過來,有一些考上。
但隨著跑動過程中的振動偏移。
加之又緊張。
讓這個接力棒往平常的下面挪了不少。
原本以為這樣做會加劇交接的難度。
但是誰能想到,就是因為這個意外。
反而加大了蘇神想要做的劍走偏鋒的成功率。
這不得不說是巧合和運氣。
但還是那句話,任何的奇跡產生。
任何的小概率事件出現。
本身就離不開巧合和運氣。
你別說現實世界體育項目,你就算是嚴謹的科學項目,各種各樣的發明和發現有可能都是在意外之中出現的意外之喜。
沒有這些所謂的巧合和運氣。
按部就班反而會失敗。
砰砰砰砰砰。
張培猛的身體漸漸進入了交接區。
兩人的步頻在這10米里慢慢“咬合”。
蘇神每一步落地時,前腳掌碾過跑道的聲音很輕,但很有節奏。
張培猛聽著這聲音,悄悄把自己的步頻往他那邊靠,就像兩個齒輪在黑暗里慢慢卡進齒槽。
蘇神的左腳剛踩過交接區前端的黃色線,左臂突然往身后輕掃了一下。
不是用力掃,就像風吹過樹葉碰了一下,剛好落在張培猛的右臂前側。
張培猛一看就明白。
立刻準備交接。
蘇神這里的步長悄悄加了幾厘米。
張培猛的右臂瞬間有了反應。
不是猛地抬起來,而是像被一根細線牽著,慢慢往前送。
肘部沒伸直,還是彎著,但手腕開始往里旋,掌心從朝前轉向朝內下方,棒尖微微往下沉,像在瞄準什么。
這時候他的眼睛沒看蘇神的手。
看了也來不及,速度太快了。
蘇神預跑開始,張培猛就已經是知道他要做高速交接。
這也是現在唯一的辦法。
張培猛的拇指貼在棒身中段,指尖能感覺到棒體上那些細細的環形紋路,紋路蹭著皮膚,有點滯澀。
這是在確認,“棒沒拿歪”。
蘇神的“U”形槽還在等著。
他的手腕沒動,手臂隨著跑動自然擺動,就像那只手只是身體的一部分,沒特意去夠接力棒。但掌心的皮膚已經繃緊了,能感覺到風從指縫里鉆過去的涼意。
這是為了讓接力棒體插進來時,能立刻感覺到壓力。
他的身體前傾得比平時厲害,后背的肌肉像拉滿的弓,重心壓得很低,這樣就算手被輕輕碰一下,身體也不會晃。
砰砰砰砰砰。
兩人的距離在縮短。
也可以說是在飛速接近。
張培猛已經能看到蘇神的頭發被風吹得貼在額頭上。
蘇神也已經能聽到身后的呼吸聲越來越近。
還有3米,2米,1米——
棒尖離那個“U”形槽只剩一拳的距離了。
這個時候張培猛察覺到了有一點不對。
蘇神的交接手勢怎么和平常的有些差異呢?
算了,管不了這么多了,他相信以蘇神的能力和見識,肯定不會在這里隨意擺出這個姿勢。
他有他的選擇,自己只需要……
無條件相信即可。
張培猛的右手腕輕輕往下壓了1厘米。
就這一下,棒尖帶著那些環形紋路,“蹭”地鉆進了蘇神的“U”形槽里。
不是硬塞進去的,是順著跑動的慣性滑進去的,感覺和平常的交接有些不同。
這時候。
蘇神的拇指和食指、中指立刻有了反應。
不是他主動用力捏,是棒體撞上來的壓力讓手指自己收縮了。
就像有人用指尖碰你的手心,你會下意識蜷手指那樣,完全是本能。
這時候的棒體是“斜著”的。
因為重心偏前,棒尖插進槽里后,自然往前傾了個小角度,大概15度,剛好貼在蘇神掌心肉上。
那些環形紋路沒白費。
它們嵌進了指腹的皮膚褶皺里,有點硌,但抓得很牢。
蘇神甚至能感覺到紋路劃過皮膚的“沙沙”感,這時候他的手還沒完全握緊。
整體感覺不錯。
而且。
因為張培猛剛剛交接和跑動中自己握棒的手比原本的更偏向下方。
反而給了蘇神更多的抓握空間。
如果是普通的下壓式。
反而會因為張培猛的手比較靠棒子的末端,加大交接的不確定性。
但現在。
反而成了一記。
神助攻!
進入交接區后,蘇神左臂向后自然擺動時,前臂輕觸張培猛的右臂后側。
接觸力度約5N,僅夠觸發觸覺感知,不產生干擾性推力。
幾乎同時,他的步長微增0.5厘米,支撐腿落地時的蹬伸力度略有提升,通過地面反作用力的細微變化。
向張培猛傳遞“即將進入接棒點”的二次信號。
這兩組信號無需視覺確認,因為到這里還和之前沒什么太多的不同。
張培猛的右臂在0.01秒內啟動遞棒動作:前臂向前伸展,肘部保持微屈狀態,手腕內旋20°,使棒體軸線與蘇神的“U型凹槽”中軸線對齊。
棒尖與地面夾角穩定在10°。
呈“斜向前下方”的瞄準姿態。
此時張培猛的握棒手指未發力,僅通過指腹與棒體表面的摩擦力維持握持。
棒體中段的環形微凸紋路,與指腹皮膚接觸,形成輕微的機械咬合,避免遞棒過程中棒體滑動。
他的視線未聚焦于蘇神的手部,而是固定在前方3米處的跑道標記上,通過身體的空間感知判斷相對位置。
這就是大量訓練帶來的好處,默契度很高,可以更多憑感覺,而不是憑眼睛來決定。
當蘇神那邊的“U型凹槽”進入棒尖前方10厘米范圍時。
他的拇指能清晰感受到棒體前端傳來的空氣阻力變化。
這是……啟動插入動作的“物理觸發點”。
張培猛的手腕再次向下微壓1厘米。
動作幅度極小,僅通過橈側腕屈肌的輕微收縮完成。
這一動作讓棒尖微微下沉,使環形微凸紋路與蘇神的“U型凹槽”內壁形成“卡合趨勢”。
隨即,他以橈側腕伸肌為發力核心,帶動前臂快速向前推送。
棒體沿瞄準方向插入“U型凹槽”。
接力棒插入深度達10厘米時停止推送。
此時張培猛的拇指恰好感受到棒體前端與蘇神掌心的抵觸力。
這是“插入到位”的觸覺反饋。
這里蘇神的手部未主動發力,而是通過“被動收縮反射”完成初始咬合。
棒體插入時對指腹產生的5N壓力,觸發手指屈肌的本能收縮。
拇指與食指、中指在0.01秒內向內收攏,握力從0升至1520N,形成對棒體的環形包裹。
由于棒體重心前置,插入后自然向前傾斜15°,使掌心皮膚與棒體接觸面積從35cm增至40cm,環形微凸紋路嵌入指腹皮膚的細微褶皺,動態摩擦系數提升至0.50.6。
此時即使握力未達最大值,摩擦力也足以維持棒體穩定。
這一瞬間兩人的身體姿態保持剛性。
蘇神上體前傾角度未變,支撐腿處于蹬伸階段,地面反作用力通過下肢垂直傳導至軀干。
張培猛右臂仍保持前伸姿態,肩部未因遞棒動作產生晃動,兩人重心水平間距控制在0.5米以內。
為后續抽離動作提供穩定的空間基礎。
到這里為止,差距還不是特別大。
起碼還感覺不出來。
真正開有感覺的。
是下一步。
接力棒的抽離動作。
這個就和原本的下壓模式不同了。
短距快抽與順勢卸力。
即便是改良后的下壓式,也沒有這樣。
張培猛在感知到接力棒體插入到位的瞬間,準備開始做對齊的動作,這其實就算是一系列的矯正,等那邊拿穩之后他才會松手。
他未做單純后拉,而是先通過手腕再次微下壓0.5厘米,使環形微凸紋路與指腹皮膚進一步卡緊,隨后橈側腕伸肌快速收縮,帶動手部向后抽移3厘米。
抽離幅度僅3厘米,耗時0.02秒,抽離方向嚴格沿棒體軸線,避免橫向用力導致棒體傾斜。
這是進一步的微調。
察覺自己待會兒應該什么時候松開。
但就在原本,應該按照流程進行最后的對齊以及幫助穩定過程中。
突然張培猛感覺到前面有一股力道傳來。
一瞬間就要把接力棒從自己的手中拿走。
這一瞬間他有些發愣,但就是因為這一愣,反而讓他沒有緊緊的鎖住接力棒。
因為如果這么做了,那就完了。
整個抽離式下壓就完全失敗。
蘇神這個人也會被拉著往后走,大幅度抵消自己的啟動速度。
好在張培猛愣了一下,畢竟這是和平常訓練中完全不同的感覺。
張培猛:???
他完全沒有想到蘇神會在這里突然——
自作主張。
因為這個是訓練中完全沒有的事情。
但是做這個事情的人是蘇神。
二沙島的終極靈魂人物。
張培猛還真不敢說他要這么做,有什么問題?
只有可能是什么玄機,自己沒有看到。
蘇神抽離的速度很快。
也沒時間解釋。
由于抽離幅度小、速度快,對蘇神手臂產生的拉扯力僅5N。
這么做,他的右臂未因這一拉力產生明顯位移。
肘部依然微屈角度保持20°。
前臂仍隨身體慣性自然擺動。
身體重心波動幅度控制在2cm以內。
已經是。
完全沒想到的結果。
好的很。
好的很啊。
剛剛蘇神左肩剛過交接區黃色前端線時,右胳膊不是僵著等,是肘窩微微朝里收了半寸。
前臂像被軀干帶著往前悠,手腕沒動,就拇指、食指、中指指腹先蹭到了接力棒的防滑紋。
那一下不是捏,是指腹皮膚跟著棒體往前滑了2毫米,就這瞬間,他掌心那塊小魚際肌輕輕鼓了下。
不是發力,是把掌心凹得更深,剛好讓棒尖順著那道凹痕往里鉆。
張培猛的手還搭在棒尾呢,蘇神指節沒繃死,反而是食指第二節輕輕往上頂了下棒身,就這一下,棒體在他掌心里轉了不到1度,剛好讓中段最密的那圈防滑紋卡在他指腹的紋路里。
同時他右腳正往地上踩,落地那下膝蓋沒彎多,股四頭肌硬邦邦地撐著,上半身前傾的角度沒晃。
看他后頸那塊肌肉,還是崩得緊緊的,沒因為抬手松勁。
就棒尖頂到他掌心肉墊那剎那,他無名指和小指不是猛地蜷,是像沾了水的紙貼上去似的,慢慢貼住棒尾。
同時拇指突然往食指那邊扣了下。
握力不是一下加上去的,是先松后緊。
剛開始指腹就蹭著棒,等張培猛的手指剛有點松勁的意思,蘇神拇指指根那塊肌肉突然鼓起來!
把棒往掌心按!
這時候仿佛聽見“咔”一聲輕響。
不是棒響,是防滑紋卡進指腹褶皺里的動靜。
蘇神抽棒那一下,妙就妙在“順”。
順著兩個人往前沖的慣性。
順著胳膊自然擺的弧度。
沒半點硬拽的痕跡。
眼快的人甚至看不清手指怎么動的。
棒就已經穩穩落他手里了。
張培猛在他身后半步遠,胳膊往前遞著,棒尖快挨著他掌心時,他手腕先輕輕動了動——
不是往回勾,是順著身體往前沖的勁兒,帶著手掌往前送了一點點。
就像給棒尖遞了個“準頭”。
剛好讓棒尖對著那個小窩往里鉆。
棒尖剛蹭到他中指指尖時,他沒攥,反而是指腹軟乎乎地跟著棒尖滑了一下,就這一下,拇指突然往食指那邊靠了靠,指腹貼在棒身中間那圈糙紋上。
那糙紋是專門防滑的,他指腹的紋路剛好跟那糙紋對上,像倆小刷子蹭在一起,不使勁也松不了。
同時食指和中指也往掌心蜷了蜷,不是猛地捏,是一點點往回帶,帶著棒尖往小窩里走。
你細看會發現,他整個胳膊都沒動,就手腕帶著手指在使勁,拿到后,才形變,這時候胳膊才像根軟棍似的跟著身體往前擺。
過程中。
一點沒因為接棒往后縮。
張培猛本來還虛握著棒尾,蘇神這么一帶……
棒身在他手里輕輕轉了個小角度。
就這一轉,張培猛的手指就順著力道滑開了。
不是被拽開的,是自己松的!
這時候蘇神才真正“抽”了一下。
手腕往自己這邊輕輕勾了半寸,快得很,也就是眨眼的十分之一功夫,棒就順著掌心的小窩往里鉆了一大截。
棒尾剛離張培猛的手,他無名指和小指就慢悠悠貼了上來,先輕輕托住棒尾,再慢慢蜷起來,把棒穩穩架在掌心里。
力道也講究。
剛開始帶的時候稍微用了點勁,剛好能讓棒順著走,等張培猛的手指快離開時,勁就松了點,怕勁太大把棒往回扯。
就這么一下“先帶后緩”,棒在他手里沒晃一下,棒尖始終對著前方,沒歪也沒顛。
張培猛的胳膊被帶開時也沒抖,還是順著慣性往前擺,倆人的勁往一個方向走,自然不別扭。
抽完那一下,他手掌沒立刻攥緊,是等無名指小指都貼實了,拇指和食指、中指才慢慢往掌心按了按,把棒往肉里貼了貼。
不是捏得死緊,是讓棒身穩穩挨著掌心的肉,這樣擺臂的時候就不會硌手。
這時候他左腳剛落地,膝蓋蹬得直挺挺的,沒因為胳膊動就彎一下,上半身還是壓得低低的,后頸的肌肉繃著,連肩膀都沒晃半下,就好像抽棒這一下壓根沒花力氣。
只是順手把該拿的東西拿到了。
你覺得看起來簡單時尚,一點都不簡單,這里可是符合了——雙人體態的“慣性耦合”與動量守恒修正定律。
也就是傳接棒時,兩人并非簡單的“同速運動”,而是形成一個“瞬時耦合的雙體系統”——
傳棒者(A)和接棒者(B)的身體慣性、跑動動量會通過接力棒產生相互作用,且需滿足“系統總動量損耗最小”的原則。
蘇神在棒體抽離的瞬間,啟動補握動作。
他通過掌心觸覺感知到棒體壓力從“局部集中”變為“全掌均勻”。
這是棒體完全進入手中的信號,隨即無名指、小指快速彎曲,與拇指、食指、中指形成對棒體的全指包裹。
同時拇指與食指、中指握力從20N增至40N,將棒體牢牢固定在掌心。
整個補握動作僅涉及手指收縮,手臂姿態未做調整,肘部仍保持微屈,未因握棒動作改變擺臂節奏。
整個技術流程的核心在于“動態平衡”:不追求靜態的“握牢再松手”,而是通過插入、咬合、抽離的連續動態動作。
在“瞬時穩定”的窗口期完成棒體傳遞。
張培猛還在發愣。
還不知道蘇神剛剛做了什么。
他就只知道自己的接力棒已經被前者卷走。
而且這一個時間。
比訓練中正常的時間。
要快得多!
成了。
嘿嘿。
蘇神沒想到自己做了這么大膽的變化。
取人一次就成了,而且比自己想象中手的感受要好得多。
這只能說剛剛張培猛給出來的接力棒位置就是老天在幫忙。
如果按照原本的位置來給,反而沒有現在這么好。
不利于蘇神剛剛直接從他的手中奪走接力棒。
原因很簡單,你握個月中間你手里能夠出現的阻力也就越大,你握的越靠近末端,你自然能夠使與接力棒的阻力越小。
越容易被卷走。
這就是勇氣膽量以及技術都具備了的同時,老天還在冥冥之中幫了一把。
讓蘇神。
一擊中地!!!
在這里他爆發出了恐怖的交接速度。
明明牙買加隊在這里交接的不錯。
布雷克和博爾特雖然不太對付,但是在國家隊的合作里面從不含糊。
這波接力也算是可以。
本想著就算會被追上了一些,前面建立了兩米的優勢。
足夠抵消。
畢竟現在自己又不是那一種極其粗糙的交界,起碼也是達到了平均水平。
結果。
布雷克那一瞬間有些懵了。
包括本來自信滿滿的博爾特。
拿到接力棒的一瞬間。
他就已經感覺有一抹紅色的電芒。
在自己的眼前。
一閃而過。
一瞬間。
真的就是一瞬間。
就仿佛瞬移似的。
移動到了前面。
兩米左右的純跑動差距被全吃了不說。
還硬生生拉開了兩個身位左右!!!
沃特???
厚禮蟹???
王德發???
就連一直覺得勝券在握,穩穩端坐釣魚臺的米爾斯……
瞬間都感覺內心爆發出了歐美三連問!
他不敢相信眼前發生的一切。
當然。
別人也不敢相信。
包括種花家接力隊。
和全世界的專業人士以及專業團隊。
沒有一個。
敢相信自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