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正文卷
盧日尼基體育場。
開始進入彎道途中跑。
這個時候再次出現了排位的分化。
第一集團已經開始正式出現,隨著布雷克超過了謝正業,
第一集團被博爾特和布雷克所壟斷,而且后面不可能再有人追上他們兩個。
前面開始神仙打架。
好在這個層次的神仙之戰。
牽涉不到后面的人。
后面的人也都很自覺,不會想要和神仙去較勁。
所以把前面兩個割裂之后,誰是現在人類200米的最強。
誰是僅次于布博的200米第一高手。
在這里就要決出來。
去年是謝正業依靠各種天時地利人和以及蘇神給他提前針對特訓,外加還有一點機緣運氣,比如說迪克斯的中途拉傷。
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才有絕殺沃倫.威爾的機會。
但這種第三的位置其實坐的并不穩。
起碼沃倫.威爾不服氣。
今年再次升級的沃倫.威爾。
就是要找他試試手。
證明證明自己才是布博之下的200米第一人。
牙買加就是要壟斷所有的獎牌名額。
讓所有的200米獎牌選手都出自米爾斯的門下。
這也是米爾斯自己想要做到的事情。
壟斷獎牌。
而且所有人都是自己人。
所有人都是自己弟子。
這應該是個強有力的證明信號。
米爾斯也是凡人,他也有自己需要爭取的東西,也有自己的欲望,再說在牙買加各個跑步俱樂部之間一直打得很激烈。
這一點博爾特在自傳里都吐槽過。
那為了自己在里面占據主導地位。
米爾斯當然希望能有一個絕對的成績。
支撐自己坐在這個位置上。
第二集團漸漸變成了謝正業和沃倫.威爾的戰斗。
其余一人起碼在這一次的決賽里面。
沒有威脅到他們兩個人的能力。
那么獎牌必然就在這兩人之間誕生。
有競爭關系,又有之前的新仇舊恨。
兩個人當然不會給對方好臉色。
沃倫.威爾進來的時候就盯謝正業也看過。
謝正業則采取根本不鳥他的態度。
看都懶得多看他半眼。
兩個人因為去年的情況,一直就是競爭關系,今年又被擺在了爭取銅牌的競爭關系上。
你說這關系能好才怪。
這運動員誰不想拿牌哦。
尤其是田徑運動員,這大賽才幾次呀,自己的職業生涯里面可能都等不到幾次大賽。
而且還需要你在大賽里面能擁有巔峰的競爭力,這對于一個運動員來說真沒幾次。
這也是事實,因為很快沃倫.威爾就因為明年的一次訓練……
直接跟腱撕裂。
跑出了最后一次好成績之后,徹底滑出了獎牌爭奪者的行列。
甚至一線運動員都不是了。
因此他其實著急是正常的事情,他有憂患意識也很對。
就是獎牌只有一塊。
你有想要的理由?
人家難道沒有嗎?
那如果都有。
憑什么讓給你?
那就各憑本事吧。
這個時候第6道的離心力漸漸達到峰值,
不過謝正業仿佛早有準備。
下肢蹬地的“內外分力精準配比”,承接曲臂的發力鏈條!
外側腿蹬地時,腳掌外沿先著地接觸面積比內道大15蹬伸方向呈“向前30度向內15度”的合力角度。
向前分力保證步長,向內分力則提供對抗高離心力的向心力。
這一動作的發力起點來自髖部,而曲臂起跑階段強化的核心緊繃度,腰腹肌肉持續發力,讓髖部的轉動與蹬地形成“扭矩傳遞”,即擺臂的慣性力通過軀干傳導至髖部,放大外側腿的蹬伸力量。
內側腿則延續曲臂啟動時的“快速回收”特性,支撐時間比外側腿短0.03秒,約0.18秒,蹬地時向內分力占比達40。
腳掌內側著地時的“抓地角度”更陡,與地面夾角65度,通過快速蹬伸補充向心力,同時借助曲臂狀態下的上肢快速擺動,讓步頻維持在4以上。
避免因內側腿支撐時間短而導致節奏紊亂。
第二借助曲臂擺臂的“不對稱強化”,為向心力提供動態平衡。
只見謝正業外側臂的曲臂角度從起跑階段的90度增至100度,擺動幅度達60厘米,比內道同階段大12厘米,向前擺動時的“外弧軌跡”更明顯。
擺動平面與身體中線夾角15度。
這種調整的本質是:利用曲臂的“彈性勢能”,讓擺臂的慣性力更大程度地帶動軀干維持傾斜,間接增加地面反作用力的向心分力。
內側臂則保持曲臂角度80度。
比外側臂更彎曲。
擺動幅度控制在40厘米。
擺動軌跡貼近身體。
與中線夾角5度。
其作用是通過“小幅度快擺”,維持步頻,同時避免內側空間被占用。
因為第6道內側仍有較寬距離,內側臂的緊湊擺動可減少空氣阻力,與外側臂的“外擴”形成“一收一放”的平衡。
這些都可以讓第6道向心力的產生更穩定。
隨后用重心控制的“動態穩定”,串聯技術鏈的核心環節。
曲臂起跑時,重心被控制在支撐點前方10厘米,這種“前傾預設”讓彎道加速時的重心更易維持在傾斜軌跡上。
每一步蹬伸與落地的瞬間。
核心肌群的收縮強度隨曲臂擺臂的節奏變化,擺臂前擺時核心收緊,后擺時稍放松,形成“動態緩沖”。
使重心波動幅度控制在3厘米以內。
這種穩定的重心軌跡,讓向心力的利用效率更高——
讓地面反作用力的向心分力能更直接地作用于重心。
減少因重心晃動導致的能量損耗。
就說在這種狀態下。
你沃倫.威爾拿什么在前面趕上我?
謝正業在這里越跑越快,沃倫.威爾當然也在追他,就是可惜他不是百米專項運動員,他的啟動加速以及途中跑,能力本身也不是那種最出色的類型。
他的職業生涯也沒有任何一年能夠打開十秒。
給了他一個大風速依然無法接近十秒。
那就不能怪天公不給他機會。
是自己的能力問題。
而這個時候其實謝正業已經開過十秒了。
因此即便是純粹的百米跑動。
謝正業其實都要超過他。
更不要說,彎道上謝正業技術的維度也領先他。
導致沃倫.威爾整個前面都被壓制得很慘。
別說追上去了,連縮小差距都做不到。
極速展開!
謝正業直接爆發彎道極速。
他在這里的展開甚至比沃倫.威爾還要更高,而且沃倫.威爾,現在也發現了………
可不光自己用的是米爾斯告訴他的牙買加跑法。
人家用的也是這一套啊。
而且人家比自己用的還更好,更成熟。
這就讓他整個腦子都感覺到打結。
人其實面對不同的套路的時候,還能夠從自己的內部想著見招拆招。
但是如果面對和自己相同的套路。
面對和自己相同的體系,甚至是方法。
這個時候如果別人比自己做的更好。
那對于自信心以及大腦的沖擊。
就肯定會比采取和自己不同套路的時候,要更大。
謝正業全力暴走。
他在這里甚至做出了一套連貫的力線接力體系。
他在這里做的立憲體系,采取的是蘭迪研究出來的力線接力體系。
簡單來說就是,生物力學視角下的“能量流閉環”。
蘭迪認為200米彎道極致速度下,人體并非孤立肌群的簡單收縮迭加,而是通過骨骼關節肌肉構成的“生物力學鏈”實現能量的定向傳遞與放大。這一過程的核心是“力的矢量合成”與“能量損耗最小化”。
使得肌肉收縮產生的機械能通過關節的旋轉/平移傳遞,在傳遞中通過肌群協同形成“合力方向”。
同時通過核心肌群的剛性約束減少能量在軀干中的彌散。
如果非要類比的話,從工程學類比,這一傳遞鏈類似“多級齒輪傳動系統”。
即是下肢肌群,是“動力源齒輪”。
核心肌群是“傳動軸”。
上肢肌群是“從動齒輪”。
而關節則是“齒輪嚙合點”。
其角度與活動度直接決定能量傳遞效率。
這一效率的實現,依賴于傳遞鏈中每一級“接力”的精準時序與力度控制。
比喻成百米接力的話就是——
第一棒:下肢肌群的“動力輸出”。
從臀肌預收縮到踝關節蹬伸的能量爆發。
第二棒:核心肌群的“剛性傳導”——從髖部到胸椎的能量“無損耗傳遞”。
第三棒:上肢肌群的“慣性放大”——從肩關節旋轉到手臂擺動的能量“二次利用”。
四、第四棒:動能轉化與速度維持——力的傳遞鏈的“終極輸出”。
四個力點結合起來。
就仿佛是在身體里面進行接力。
一層一層一道一道的推動。
使得謝正業整個人都變得跑動的腳感扎實。
不像之前在極速的時候,總是有一些些的飄忽。
沃倫.威爾這個時候只能拼命的追。
他不能在前面被拉開太多。
不然后面沒法追了。
好在他也不是完全沒有水平。
起碼在過彎道弧頂的這一瞬間。
200米跑中,道次半徑差異對技術要求呈非線性影響。
第八道彎道半徑約40米較第六道增加3.5米,離心力在相同速度下降低8.75,但彎道弧頂至出彎的直線距離增加2.3米,要求運動員在“維持向心力平衡”與“最大化直線加速”間建立更精細的技術平衡。
這個方面沃倫.威爾的應變十分的不錯。
具備自己的特點。
從身體姿勢來看,沃倫威爾在進入彎道時,身體迅速且大膽地向跑道內側傾斜,角度比謝正業更為夸張,接近10度,這使他能更好地利用離心力,將更多的力量轉化為向前的動力。
在傾斜過程中,他的核心肌群高度緊張,像一根緊繃的彈簧,維持著身體的穩定。腹外斜肌和腹內斜肌協同工作,腹外斜肌收縮,把身體往內側拉,腹內斜肌則防止過度傾斜,二者配合形成穩定的旋轉力矩。
他也知道自己如果再不趕上去扭轉這個一直被拉開的局面,自己就要完蛋。
所以他把自己的目標就放在了上彎道和下彎道的附近。
弧頂。
他要在彎道的弧度。
改變這個局面。
只見在腿部動作上,接近弧頂的瞬間,沃倫.威爾大腿積極前擺和后蹬,前擺時高度比謝正業略高,接近水平位置,這使得步幅能夠進一步增大。
后蹬時,他的膝關節伸展角度更大,接近175度,同時蹬地力量更為集中且迅猛,蹬地時間比謝正業縮短了0.02秒。
外側腿蹬地時,腳掌與地面的夾角接近68度,這個角度能讓蹬地的力量產生更大的向前和向內的分力,幫助他更好地對抗離心力,維持彎道跑的軌跡。
在手臂擺動方面,沃倫威爾的擺臂幅度更大,頻率也更快。外側手臂前擺時,肩關節前屈角度達到75度,后擺時,后伸角度達到40度,擺臂頻率比謝正業快0.2次/秒。
這種大幅度且快速的擺臂,不僅有助于維持身體平衡,還能通過產生的慣性力帶動身體前進,為腿部提供額外的助力。
接近弧頂。
接近弧頂前,腳剛落地的瞬間,沃倫.威爾像拉開的弓,每塊肌肉都在“憋勁”。
他的右腳落地時,不是全腳掌拍下去,而是前腳掌外側先“咬”住跑道,鞋釘蹭地的瞬間甚至都要帶起一點塑膠顆粒。
膝蓋沒完全伸直,還保持著15度左右的彎曲,像個沒壓到底的彈簧。
這時候你能注意到他的右臀比左側明顯凸起一塊,那是臀中肌在發力,把大腿往外擰了個小角度,褲腿順著這個勁兒往外側繃緊。
肩膀不是平的。
左側肩膀比右側低了差不多兩拳。
后背的肌肉像被一只手從左側拽著。
肩胛骨往里收得緊緊的。
左臂剛擺到腰側,肘部彎得更厲害,像要把拳頭塞進肚子里。
右臂卻已經甩到胸前,大臂幾乎和地面平行。
這時候他的頭是歪的,下巴朝左前方,眼睛盯著前方3米左右的跑道內側線,像是在瞄準什么。
瞄準什么?當然是瞄準弧頂過去那一瞬間的切入點。
就在他身體正對著彎道最彎的那個點時,你會發現整個身體的傾斜角度突然變陡了。
從側面看,他的軀干幾乎要和地面成45度角,肚子往里凹,腰腹的肌肉硬得像塊木板,把上半身“架”在那個角度上。
這時候他的右腳還沒離地,腳跟已經抬起來,整個腳掌外側用力往跑道上“碾”,小腿肚子鼓得像個小山包,連青筋都能看清。
再看髖關節,右腿的胯骨明顯比左腿突出,像是被一股力量往外掰,大腿幾乎要橫著甩出去。
左腿這時候剛落地,腳尖朝內側扣,膝蓋往外撇,形成一個“剪刀”似的姿勢。
擺臂也到了最夸張的時刻。
右臂往前甩出的幅度能碰到胸前的號碼布,拳頭幾乎要超過身體中線。
左臂卻猛地往后擺,肘部快打到腰后面,左右臂的擺動幅度差了快一倍。
這是離心力對抗與重心控制。
過去!
右腳開始離地時,你會看到他的腳趾用力摳了一下跑道,然后整個腳像被彈起來一樣,腳踝往回收,腳跟幾乎要碰到屁股。
這時候他的右胯往下沉了一點,大腿帶著小腿往前提,膝蓋彎得比落地時更大,像是要把腿“卷”起來往前送。
這個重點,就是“卷”。
這樣的話,他的上半身的傾斜角度稍微回了一點。
但同時左側肩膀還是低著,后背的肌肉慢慢放松了些,肩胛骨往外擴了一點。
右臂已經擺過了胸前,開始往后甩,擺臂的幅度小了點,速度卻更快。
左臂從后往前擺,肘部打開了一些,拳頭擦著腰側往前送。
等于是在過去的瞬間就已經進入了下彎道的準備姿態!
謝正業則是接近弧頂前,右腳前腳掌外側先著地,膝蓋保持彎曲。
右臀中肌發力,大腿往外擰。
左側肩膀比右側低,后背肌肉收縮,肩胛骨往里收。
左臂肘部彎得更厲害,右臂擺到胸前,大臂幾乎和地面平行。
過弧頂時。
身體傾斜角度變陡,軀干幾乎與地面成45度角。
身體傾斜角度變陡,軀干幾乎與地面成45度角。
外側手臂的擺動幅度更大,有助于平衡身體在彎道上的離心力,同時通過擺臂的力量帶動身體向前。
髖關節向右腿的胯骨明顯比左腿突出,左腿腳尖朝內側扣,膝蓋往外撇。
過弧頂后。
右腳腳趾用力摳地,然后整個腳像被彈起來一樣,腳踝往回收。
右胯往下沉了一點,大腿帶著小腿往前提。
上半身傾斜角度稍微回正,肩膀和后背肌肉放松一些。
其實你不能說謝正業做的不好。
其實他在這里做得很好了。
就是對比之下。
沒錯,又是對比。
沃倫.威爾在這里做得更加的細致,更加的利用好了力學原理以及身體的過彎反應。
簡單來說就是——
他的傾斜角度比謝正業陡,但身體沒有晃。
因為腰腹和后背的肌肉像鋼條一樣把姿勢“釘”在那里;擺臂幅度差很大。
但左右臂的擺動節奏完全合上了步頻,沒有一點多余的動作。
腳著地和離地的瞬間,從“碾地”到“彈起”的轉換快得幾乎看不到停頓,像是腳和跑道之間有根彈簧,一壓就彈。
整個過程沒有“卡頓”——從傾斜到發力,再到收力,每個動作都像水流過石頭,順著彎道的弧度走,該擰的時候擰得徹底,該收的時候收得利落,連帶著身體周圍的風都像是被他“卷”著往前跑,沒有一點多余的攪動。
現實驗這里就少了這樣的流暢感,而且過去的時候身體的波動程度更大。
如果放慢動作來看,你就會發現他的卡頓現象會更加嚴重。
那毫無疑問,卡頓會影響整個速度的發展。
所以從這里開始。
沃倫.威爾開始漸漸的頂住了被拉開的頹勢。
下彎道的時候。
更是一點一點的縮短了兩個人之間的差距。
畢竟人家還是有實力的人,畢家人家也是今年原本的銀牌。
沒點水平能行嗎?
他要是不在明年跟腱撕裂,估計還能夠維持一段時間,甚至最后能不能給博爾特造成一定的威脅都不好說過呢。
畢竟博爾特比他年紀大,下滑的時候萬一能夠偷一枚金牌呢?
下彎刀的時候,已經分成了明顯的兩個集團。
第1集團就是博爾特和布雷克。
第2集團就是謝正業和沃倫.威爾。
第3集團也漸漸開始浮現。
美國選手米切爾在彎道上掉隊。
漸漸只能成為第3集團的領跑。
而且看他這個情況。
怕是很難追上去了。
按理來說,他今年的狀態也不止于此。
甚至在半決賽還打開了20秒。
明顯還有余力。
可惜比賽中就是這樣。你有沒有余力,有沒有更強的硬實力,和你在比賽中能發揮出來多少沒有一個很直接的關系。
甚至有可能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發揮。
那發揮不出來。
你就跑不過這些人。
即便這些人原本實力可能不如你,你也一樣會輸。
彎道進直道。
這個時候觀眾的注意力都已經被前面吸引走了。
沒剩下多少給后面。
或者直接說明白點,就沒剩下給后面。
連蘇神都被博爾特展現了超級姿態吸引。
更不要說其余人。
因此現場的歡呼聲和第2集團的斗法。
幾乎可以說沒有關系。
切進直道。
謝正業的身體先一步回正。
軀干不再向內傾,腰背挺直,核心肌群收得很緊,讓上半身成了一個穩定的支點。他的擺臂立刻換了節奏,左右臂不再有彎道時的幅度差,擺動軌跡貼著身體兩側,前后幅度均勻,肘部角度穩定,每一次擺動都帶著明顯的發力感,不是隨意的晃動,而是通過擺臂帶動軀干輕微轉動,把力量順到腿部。
沃倫威爾此時還帶著一點彎道的慣性。
身體回正的速度稍慢,但這讓他的步長有了優勢。他的送髖動作很突出,每一步邁出時,髖關節向前頂出的幅度很大,帶動大腿前擺得更遠,落地時腳掌外側先接觸地面,然后迅速過渡到全掌,蹬地時腿部伸展得很充分,從髖到踝形成一條直線,把力量完全釋放到跑道上。
120米130米。
謝正業的步頻開始加快,落地時腳掌接觸地面的時間很短,前腳剛著地,后腳就已經蹬伸發力,整個下肢像一套精密的聯動裝置,蹬地、回收、前擺銜接得沒有間隙。
落地時膝蓋的緩沖很小,更多是借助踝關節的彈性快速過渡,小腿肌肉在蹬地瞬間繃緊,隨后迅速放松,讓步伐顯得緊湊而有彈性,每一步都扎實地向前遞進。
這里體現出他今年身體素質的答案幅度提高,成年之后每一年的身體變化,以及對于身體素質的提升才是最容易看出來的東西。
又因為身體素質的提升以及身體素質的發育,讓原本很難搞定的技術動作都開始漸漸變的,可以掌控。
下一個十米。
第二個10米,謝正業的步頻又提了半分。他的肩膀不再像剛開始那樣緊繃,擺臂時帶了點自然的彈性,前擺時拳頭擦著胸前過,后擺時手臂貼著身體后側甩,每一次擺動都像在給身體“助推”。
落地時,他的膝蓋微微彎曲緩沖,隨即快速蹬伸,腳踝的跖屈幅度比上一段更明顯,腳掌蹬地的瞬間能看到鞋底與跑道的摩擦痕跡,每一步都像往前進了一個扎實的突進。
沃倫威爾的步長還在延續,但他開始調整擺臂的力度。
前擺時不再一味追求幅度,而是加快了擺臂的速度,手臂從后往前甩的過程更急促,帶起的風都比之前明顯。
核心收得更緊,腰腹肌肉隨著步伐的節奏輕微起伏,把送髖的力量和擺臂的慣性擰成一股,讓每一步的推進都更順暢。
150米。
謝正業的步頻稍微降了點。
但每一步的蹬地更用力。他的肩膀開始隨著擺臂輕微前后轉動,把上半身的力量更多地融入步伐,落地時腳掌接觸地面的聲音比之前更沉,像是在積蓄力量。
膝蓋的緩沖幅度比之前大了些,卻能更快地從緩沖轉到蹬伸,整個動作的節奏從“快”轉向“穩”。
這個轉變很及時。
如果繼續按照之前的節奏往下走。
很可能會出現節奏崩塌,步頻難以跟上自己的運轉。
這樣做的話可以提前進行節奏的變動。
優化整個百米的成績,而不僅僅只是用來前面150米成績的提供。
還是那句話,這是200米的比賽。
需要考慮的是整個200米的速度。
而不是僅僅只有150米。
沃倫威爾則是擺臂前送。
肘部的彎曲角度稍微收了點,讓擺臂更緊湊,配合著步長形成了穩定的節奏。
他的髖部轉動幅度也比之前小了些,卻更精準。
每一次送髖都剛好能帶動大腿前擺到最適合的位置,落地時腳掌的著地角度幾乎沒有偏差,蹬地的力量均勻而持續。
當然150米過后,謝正業還保持著優勢。
因為他前面發揮的更好。
曲臂起跑加上他原本就硬實力更強的100米。
在同樣的牙買加跑法下。
當然是壓制了沃倫.威爾。
不過這個優勢已經很小了。
從過弧頂之后的下彎道。
到彎道進直道的大直道前面是50米。
也就是說在150米之前。
沃倫.威爾都依靠自己更好的技術能力以及準備,反而在這一段壓過了謝正業的速度。
這個時候他已經漸漸開始追上謝正業了。
謝正業這一段還是跑的不夠好。
不過他畢竟只有19歲,還是有很多細節做的不夠完善。
但是這很正常。
沃倫.威爾可是比他大了三四歲呀。
而且還是在最長能力和技術以及身體發育的這三四歲。
你別看謝正業的Pb是19.74。
比沃.倫威爾要高。
但事實上,這是在高原以及大風的情況下出現的成績。
你要知道他冬訓的時候可是只有19.85,順風0.2米每秒的成績。
大概也就是硬實力,19.86。
在賽季過程中當然會繼續的提高,隨著比賽的加深,身體狀態的調動也會更好。
但是這不足以讓他跑到19.74。
所以。
在零風的情況下。
在莫斯科能跑多少?
在略微濕潤甚至有點積水的跑道上。
能跑多少?
在溫度沒有那么好的情況下,能跑多少?
能不能開19.80?
這才是他的問題。
別看和他的Pb差了這么多,但事實上你想要在平原的地方去開19秒80。
可要比謝正業在高原和大風上跑出19秒74難度更大。
所以這對于他來說也是挑戰。
能不能在這一場戰勝沃倫.威爾?
就是他能不能奪牌的最關鍵點。
這個時候沃倫.威爾和謝正業的身位差距。
已經縮小到了兩個身位以內。
甚至已經快只有一個身位。
這種兩個人比較接近,才是最緊張的時候。
畢竟還有50米呢。
直道過半,兩人的對抗開始顯露出細微的差別。沃倫.威爾的擺臂頻率依然穩定,但幅度又小了些,像是在保存力量,他的核心收得更緊,腰腹肌肉硬得像塊板,把身體的晃動壓到最小,每一步落地都像釘在跑道上一樣扎實。
還有最后50米呢,稍微緩一緩也正常。
200米和100米不同,需要考慮更多的節奏以及體能分配。
即便是全程沖下來,也要講究一點策略。
牙買加跑法到了150米后。
你就會陷入弱勢區。
這個時候其實就是看你的技術調整以及身體本能能不能壓制對手。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博爾特或者是布雷克這種妖人。
他們是天妖。
普通人不是。
那就需要做普通人該干的事情。
沃倫.威爾認為這個地方進行一定的減速,進行一定的調整很有必要。
去年他就是在這里吃了大虧。
復盤之后,他想要在這里重新進行調整。
不要重蹈去年的覆轍。
謝正業沒有多少停滯。
也沒有多少調整和休息的意思。
自從他的擺臂頻率以及步頻。
都可以看出來。
但是這么一來,你能頂多久呢?
可惜。
他能想到的事情。
人家謝正業也想到了,也有所準備。
直道過半,謝正業突然變了節奏。
注意這里用詞是說變了節奏,而不是說他沒有繼續和之前一樣全力沖下去。
這是兩碼事,只是運動的節奏變了,還是在全力往后頂。
反而變成了拉步幅。
要知道謝正業可一直都是步頻的選手。
周兵才該這么做吧。
他沒有再提步頻,而是把每一步的送髖幅度拉到極致——髖部像被一股力量往前頂,帶動大腿前擺時幾乎要伸直,步幅肉眼可見地拉大。
160米。
其實還沒看出什么變化來。
畢竟去年沃倫.威爾就已經親自領教過謝正業歷史級的速耐。
所以這里他并不吃驚。
170米。
到了這里的時候。
他終于發現了一些問題。
那就是……
這個家伙的步頻。
明顯慢了。
去年可不是這樣的呀。
他這是搞什么鬼?
180米。
沃倫.威爾這個時候感覺身體休息了一小段時間,可以全力開干了,他這個時候和謝正業的身位差距已經縮小到了一個身位以內。
肉眼看過去已經很小了。
可是。
到了最后這20米。
他卻感覺自己。
有點無法再縮小的意思。
怎么回事?
沃倫.威爾有些懵。
在田徑賽場因為沒法喊暫停,所以最忌諱的就是出現預料之外的事情。
這個時候會非常非常考驗運動員個人的調整能力以及心理素質。
當然強調這個就是因為絕大部分人都過不了這個調整能力和心理素質的關。
當然現在沒有人關注他們兩個,連蘇神都沒有功夫看這邊。
不過待會兒以及比賽后看回放的時候。
就會發現。
謝正業這里。
在150米之后。
就做了拉大步幅的變化。
要知道這也是因為謝早早就到二沙島訓練的關系,各種節奏和科學的訓練讓他整個人的身高是要比上一世更高。
已經早早超過了1米85。
按這個情況下去,最終應該會在1米86——1米87。
甚至到1米88都不是沒有可能。
那這個身高就會有很大的步幅優勢,起碼步幅在自然狀態下就會比原本的他要更大。
加上他從小就在科學訓練的條件下開發自己的身體,因此幾乎沒受到什么影響。
優勢保持,同時還吃了步幅的紅利。
這一點,其實和蘇神有些類似。
而重點來了。
沃倫.威爾雖然號稱身高1米78。
但他絕對沒有這個身高。
因為你看他和布雷克站在一起的照片,就能發現他比布雷克是要矮一些的。
而事實上,布雷克的凈身高都是沒有到1米8的。
因此大概率他們報的是穿鞋身高。
這在歐美也是被允許的身高范圍,他們可以報穿鞋身高這種情況并不罕見。
而咱們這邊習慣報赤腳身高,尤其是運動員。
那在這種情況下,謝正業比他的身高大概高了10cm以上。
謝正業又不是張培猛。
他還是步幅條件比較正常。
這也是因為科學性從小進行柔韌性的開發。
做得更好。
自然步幅也更大。
張培猛因為過來的時候就已經成年了,就已經20歲左右,所以其實他錯過了這一段身高的猛漲時期,也錯過了成長期的身體素質開發,只是說他趕上了科學訓練手段以及營養手段來培養自己。
導致他的步幅天賦沒有進行太大的改善,有改善,但是和謝正業這種從小過來就進行的童子功改善……
還是有差別。
所以。
楊耀竹。
作為謝正業現在的團隊領隊。
很清晰的給他定了一個針對沃倫.威爾的目標。
因為他相信沃倫.威爾也會看去年的比賽視頻來針對謝正業。
因此。
他要反將一軍。
用最原始的身體優勢。
讓沃倫.威爾無話可說。
這個天賦就是。
身高更高帶來的步幅加成。
博爾特明明是步頻選手,但為什么很多人還是第一時間覺得他是步幅型選手呢?
就是因為他的身高太高了,跑出來的一步天然就更大。導致如果你不看計算公式的話,你可能覺得他就是比那些所謂的步幅性選手邁得更遠。
因此。
謝正業這里就正在依靠這一點。
一點一點的壓制沃倫.威爾。
經過團隊的高幀率比賽分析可以得出,只要自己這么做,理想條件下,他的腿長讓可以他每一步都比沃倫威爾多出小半腳。
落地時腳掌著地點比對手靠前近1520厘米!
沃倫.威爾仍在維持緊湊的步頻,1米75的身形讓他的步幅本就吃虧,此刻更得靠小腿快速回收來追趕。
他的擺臂幅度已經拉到最大,手肘幾乎要甩到胸前,但每一次前擺都像是被謝正業的步幅“壓”了半拍。
肉眼其實不太容易看出來,但是在高速攝像機的慢動作回放下,你就能夠看出——
謝正業這不是靠速度猛沖。
而是靠每一步的“跨度”硬生生“邁”出了差距。
維持住了優勢。
人在疲憊的時候是更容易維持步幅。
而不是步頻。
這也是為什么在之前的訓練體系里面,尤其是上個世紀的訓練體系里面,基本上都是以增加步幅為準。
190米。
沃倫.威爾的步頻開始有些扛不住。
因為已經沒有多少時間給他追了,他只能全力去沖。
這時候。
有一步。他的小腿回收速度慢了半拍,落地時腳掌擦地的聲音比之前更響,像是在跟自己的體力較勁。
就是因為這個聲音其實就能夠聽出來他這一腳的緩沖以及騰空。
做的不好。
擺臂的后擺幅度不自覺地小了。
大臂帶動小臂的動作里多了一絲僵硬。
每一步都透著“咬著牙頂”的勁兒。
謝正業的步幅優勢徹底鋪開。
他像是把全身的力量都灌進了腿里,每一步送髖時,胯骨都要往前頂出一個明顯的弧度,膝蓋幾乎要打直,腳掌落地的瞬間能看到跑道被踩出輕微的形變。
超過1米85的身高讓他的步長穩定在一個驚人的幅度,每一步都像在“跨”著前進。
這么做就是要……
把沃倫.威爾的節奏徹底打亂。
把他的準備全都打亂。
讓他整個人在最后慌掉手腳!
越是到后面,越是節奏之爭。
楊耀竹這一套。
變化的很準。
正好就是用來針對身高不高的沃倫.威爾。
換個人可能就沒這么好的……
效果。
但誰叫今年又是沃倫.威爾呢。
謝正業的步幅優勢徹底鋪開。
終于在最后10米,把沃倫.威爾的節奏打亂。
起碼也是大幅度影響。
沃倫威爾的呼吸已經亂了。
擺臂時胳膊開始發沉,后擺時甚至有點甩不起來。他試圖再提步頻,卻發現小腿像灌了鉛,回收的速度怎么也提不上去。
看著謝正業的背影近在咫尺,卻就是無法追上的時候。。
他的動作里第一次露出了急躁。
蹬地時用力過猛,膝蓋晃了一下,步幅反而縮了半寸。
該死!
當然謝正業也很累。
這種極限的對抗。
這也是消耗精氣神。
謝正業的臉已經白了,
但眼神里全是狠勁。
作為少年人就是能夠發狠。
就是敢拼。
就是不想服輸。
即便到了最后。
依然銳氣勃發。
他的速耐在這時成了最硬的底氣。
別人到這個階段早該掉速,他卻還能保持步幅不變,每一步蹬地都帶著一股“頂到底”的韌勁。
腰腹的肌肉收縮得像塊石頭,把身體的起伏壓到最小,讓每一寸步幅都用在向前的方向上。
蘇神讓他開發了歷史級的速耐,終于把上一世的遺憾在這里彌補。
不用看著都遺憾了。
沃倫威爾拼了命地往前追。
擺臂幾乎成了機械動作,肩膀隨著動作左右晃動,顯然已經到了極限。
他的步頻降到了全程最低,每一步都像是在“挪”,看著謝正業的背影越來越近。
卻連伸手夠的力氣都快沒了。
誰能想到。
在最后一刻。
身高的差距在這時成了鴻溝。
他的最大步幅在謝正業面前,始終差著一截。
頭一次,沃倫.威爾覺得自己的媽,把自己的腿生短了點。
再長一點不就好了嗎?
我這該死的小短腿呀。
最后5米沃倫.威爾其實已經追上來了。
可是所有和二沙島比拼過的人都知道。
你到最后即便追平了……
也不代表你贏了。
甚至有可能代表你輸了。
為什么呢?
因為人家的壓線能力。
堪稱世界最強團隊。
能夠贏過他們壓線的。
幾乎只有他們自己人。
這也給了很多的對手,在這個地方即便是追平,還會施以巨大的心理壓力。
博爾特在去年不就是嗎?
沃倫.威爾又怎么可能幸免?
這個時候壓力越大。
你的疲勞度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也就會越大。
你的動作也就越發容易變形。
最后5米,謝正業的步幅已經到了生理極限,大腿前側的肌肉在發抖,但他硬是憑著速耐把這幾步“頂”了下來。
當然他相信。
沃倫.威爾比他更難堅持。
首先是他的速耐天賦比沃倫.威爾更好。
其次就是沃倫.威爾在這里更多的依靠步頻,而自己依靠的是步幅啊。
頭一次他感覺到。
蘇神在自己長身體的那些年,讓自己按時按點的吃各種各樣的食物,有些雖然很難吃,但是前者還是會讓他吃下去。
吃夠量。
吃不夠甚至會專門留一個人在旁邊站著,看著他吃完為止。
當時他覺得怎么會有這么殘忍的人啊。
自己只是個小孩子啊。
簡直是個惡魔。
但是現在再看呢。
特么的……就是天使!
長得高的好處。
在這里一覽無余。
195米196米197米198米199米……
在最后壓線的剎那。
謝正業已經知道自己贏了。
因為沃倫.威爾別說和自己正常的拼壓線。
他就連壓線這個動作都出現了一些失誤。
那豈有……
不輸的道理!
呼————————————
在謝正業俯沖過線的時候。
即便是全場都在為博爾特創造了超級成績而歡呼。
即便是他第一時間看到博爾特的這個成績,也愣了好半天。
但當看到第三的名字。
浮現出自己的英文。
高高在上的時候。
壓制沃倫.威爾的時候。
他頓時就什么疲勞感都沒有了。
突然就跳了起來。
朝著自己人這邊狂奔。
19秒78。
謝正業最終以0.01秒的優勢。
再次強壓了沃倫.威爾一頭。
拿走了莫斯科世錦賽男子200米的銅牌。
也是這一次男子200米世錦賽唯一能爭取的獎牌。
這個時候。
這個時候如果現場的收音在謝正業的旁邊。
那你肯定能聽到。
這小子給自己19歲的生日。
給19歲的自己。
留下的一句話大吼就是——
布博之下。
我才是第一人!!!
我是最厲害的人類!!!
略帶中二。
但是很符合他一字頭最后的氣息。
畢竟。
十幾歲的時候不狂。
什么時候狂呢?
借用華子的名言:
年輕人不要太氣盛?
不氣盛叫年輕人嗎?
不叫。
尤其是在這一枚獎牌的映襯下。
和謝正業19歲最后的身影。
幾乎慢慢的重迭。
少年意氣與鋒芒畢露。
這兩個詞。
仿佛在他的身上。
重合在了一起。
ps:還是兩個大章直接送上,今天也是25,000字的一天喲!!!!!!!!!
沖沖沖!!!!!!!
明天繼續約喲,大佬們,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