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正文卷
這倆人不是別人。
此人就是博爾特和布雷克。
兩個人就是這里的主角。
布雷克從設置起跑器就開始認真起來——
這里采取的是前踏板距起跑線30厘米,后踏板距前踏板45厘米。
比100米起跑寬5厘米。
這樣比較適應彎道左側發力。
前踏板向跑道內沿傾斜12度,確保第一步自然偏向彎道內側。
預備姿態為——臀部抬高至肩與膝連線中點,重心落在前腳掌,左膝角度90度,右膝角度110度。
略大于左腿,預存外側蹬地力量。
雙眼緊盯起跑線前50厘米地面。
避免抬頭干擾重心。
在200米賽道中,第三道被公認為“黃金道位”之一。其彎道曲率適中、視野開闊,既避免了內道的下向心壓迫,又不像外道那樣需要應對過大的彎道半徑和視野局限。
200米啟動的核心是“銜接性”——
需在短距離內完成從靜止到彎道加速的過渡,而道位的彎道曲率直接影響啟動姿態的調整幅度。
第三道的彎道半徑約36.5米。
以標準400米場地為例。
曲率介于內道與外道之間,這種“中等曲率”為布雷克的啟動提供了關鍵緩沖。
就是啟動的時間。
反應那叫做一如既往的差。
馬上就要掛2。
就算是在200米的比賽,這也妥妥是龜速反應。
絕對沒得辯。
不過好在巔峰的他。
不吃這個反應。
好也罷壞也罷。
都無妨。
這個心態下,他才能擁有舉世無雙的純跑動能力。
就像是這里,他做的調整叫做……
黃金道的“節奏緩沖”與反應時劣勢的平衡。
這么做的好處就是……
對反應時劣勢的包容。
布雷克0.198秒的反應時在頂尖選手中屬于偏慢水平,意味著他在啟動初期容易落后0.020.04秒。
甚至更多。
好在200比比100米普遍反應都要慢一些,不然的話那就更吃虧了。
但第三道的優勢在于——
啟動后進入彎道的距離較短。
且彎道曲率適中,運動員無需像內道那樣過早調整身體傾斜角度。
內道啟動后需立即大幅傾斜以對抗強向心力。也無需像外道那樣因彎道過緩而延長直線加速時間,導致啟動與彎道銜接脫節。
這種“適中過渡”讓布雷克有更多時間彌補反應時的差距。
讓他可以在啟動后用12步調整步頻。
而非被迫在啟動階段就投入過多精力對抗物理限制。
有這個包容性,就比在內道或者外道都要好。
而且是好多了。
所以綜合起來,布雷克這里的核心就是——
第三道的啟動動作核心不是“搶快”。
而是“不脫節”。
通過調整步頻和身體姿態。
讓啟動與彎道無縫銜接。
這就是布雷克的做法,也是他可以在啟動明顯比較慢的情況下,依然跑到前面去,甚至是硬剛尤塞恩.博爾特。
啟動階段,布雷克這里采取用“延遲爆發”彌補反應時。
靠“小步高頻”銜接彎道。
這個準備工作,從起跑器的設置就開始了,起跑器設置:內沿傾斜15度,腳掌落點卡準切線。
這么做的好處是,第三道啟動區位于彎道起點,布雷克會將起跑器的前踏板向跑道內沿傾斜15度。那么這個時候后踏板與前踏板間距縮短至40厘米,就可以更好地應對彎道切線。
腳掌落點在起跑器上,前腳掌踩在前踏板中軸線偏左1厘米處,后腳掌全掌貼緊后踏板,腳趾朝向跑道內沿切線方向。
即身體預設一個向左前方的發力角度。
這樣啟動后第一步就自然偏向彎道內側,避免因第三道曲率適中而跑“偏弧線”。
所以你要說米爾斯沒給他做用心的設計,那也不存在。
因為這個設計其實已經很用心了。
當然這都是因為他展露了自己的200米天賦,并且足夠證明自己能擊敗博爾特,再加上他更年輕。
的的確確是贏得了米爾斯不少的“芳心”。
起身節奏也做了設計。
“三小步”緩沖。
第四步切入彎道傾斜。
也就是說,槍響后,他不會像100米那樣猛地挺髖,而是保持核心收緊,第一步離地后步長控制在1.2米左右。
比100米啟動步短不少。
腳掌落地時前掌內側,靠近大腳趾,先觸地,借助前踏板的傾斜力向左前方蹬地。
第二、三步步長逐步增加至1.5米、1.8米……直至更多。
用“小步高頻”彌補反應時劣勢,避免因步長過大導致身體前傾過急。
畢竟第三道無需過早對抗強離心力和向心力,慢半拍調整更穩。
200米整體上。
就是要比100米更加依賴節奏。
當然這里不是說100米就不需要依賴節奏,只是說相當于兩個項目對比一下。
200米想要跑出好成績,對于整個節奏的依賴更多些。
關鍵在第四步。
米爾斯希望布雷克當身體跑出啟動區,進入彎道時,會瞬間將身體向左傾斜35度。
比內道選手此時需傾斜810度少。
傾斜時不是彎腰,而是通過左側腰腹肌肉收緊,帶動右肩略高于左肩。
形成類似于“單側繃緊”姿態。
同時左臂擺動幅度縮小。
擺幅約60厘米。
右臂擺幅放大。
約80厘米。
用手臂擺動平衡身體轉向。
配合布雷克的強力空間感知的穩定性。
所以布雷克。
從來就不怎么吃啟動狀態和反應。
他對于自己的純跑動。
有信心。
數據上也證明了,自己的純跑動,就是不會不如人。
不管這個人是誰。
即便是叫做博爾特。
也無妨。
彎道切入,才是他要做好的第一步。
他的做法是……用“傾斜步頻”鎖死最優路線,
讓自己在對抗向心力和離心力中不浪費過多體力。
第三道的彎道切入核心是“找切線”。
布雷克通過身體傾斜角度的動態調整和步長步頻的精準分配,讓自己每一步都踩在最短路線上。
首先是身體傾斜:12度“黃金角”,重心壓在左前腳掌。
此時他的身體傾斜角度穩定在12度。
內道18度易疲勞,外道8度易跑偏。
訓練的時候,米爾斯要求,不管是從側面看,肩膀、髖部、左膝呈一條直線。
且這條直線與地面的夾角恰好12度。
每次左腳落地時,重心投影點落在左前腳掌前方15厘米處。
借助離心力產生向前的“拽力”。
右腳落地時,重心稍向后移至前腳掌中部,避免因右腳在外圈承受過大壓力而打滑。
加上左側腹外斜肌持續收緊,右側腹內斜肌輔助放松。
這種“單側發力”讓身體既不傾倒,又能保持前傾姿態。
還比自己以前的比雙側發力節省30的核心能量。
接著,用“傾斜角度步長差”鎖死第三道的“最優切線”。
布雷克5米處開始,身體向左傾斜至12度。
肩膀、髖、左膝成一條直線,與地面夾角12度。
傾斜時不是彎腰,而是像“被向左前方拉著跑”,重心壓在左前腳掌前方10厘米。
利用離心力產生向前的拽力,比內道更加省力。
步長方面。
故意“左短右長”。
左腳內側步長2.4米,右腳外側2.6米——因為第三道內側離圓心近,這樣的短步能減少轉彎阻力。
外側半徑大,長步能借勢加速,兩步一循環剛好沿切線前進。
也就是——用步長差抵消彎道弧度,使得路線偏差不超過0.2米。
再加上擺臂“左小右大”。
左臂擺到胸前就收。
右臂甩到身體外側。
擺臂時右肩帶動身體向左轉,配合步長差“擰著加速”,既平衡離心力又不浪費力氣。
對比外道的話,不僅僅擺臂幅度小,還可以節省肩部能量。
步頻過快易跑成“折線”,過慢易偏離切線。
最關鍵的還是……
又能讓肌肉在每次蹬地后有0.2秒的放松時間。
提前開始為了避免乳酸堆積,而布局。
切入彎道完成后。
蹬地動作左腳蹬地時。
腳尖向左前方“摳地”。
借助地面反作用力產生向前向左的合力,對抗向心力。
右腳蹬地時,腳尖向前方“蹬伸”,膝關節伸展幅度達170度最大化利用外側步長優勢。
緊接著就是……
開始進入彎道加速階段。
這里,布雷克秀了一手。
把自己的能量分配與直線銜接……“無縫過渡”。
也就是。
采取“漸直式”過渡姿態。
把速度“無縫”送進彎道。
他的動作設計核心是“先穩速、再微調、最后爆發”。
蹬地發力重點轉移到右腿:右腳落地時,踝關節跖屈角度達45度。
比60米前增加10度。
借助更強的“扒地”動作將步長頂大,此時右腿股四頭肌發力強度比左腿高15。
外側腿承擔更多加速任務。
擺臂“左小右大”:左臂擺到胸前就收右臂甩到身體外側,擺臂時右肩帶動身體向左轉,配合步長差“擰著加速”,既平衡離心力又不浪費力氣。
比外道擺臂幅度小,節省肩部能量。
先靠左腿落地瞬間“向左頂髖”:左腳掌內側先著地,落地同時左髖向左前方頂出35厘米,帶動上半身自然向左傾斜。
此時角度約10度,像“被左腿拽著往左倒”,不是刻意彎腰。
加速到15米時,用“呼吸配合加角”:呼氣時,右側腹斜肌猛地收緊。
像有人從右腰推了一把。
身體再向左傾23度,此時肩膀、左膝、左腳尖三點成直線,這條直線剛好指向彎道圓心。
半徑36.5米的圓心位置,靠身體感知。
傾斜角穩定在14度。
此時感覺“左腰被拉緊,右腰放松”,重心壓在左腳前掌外側,右腳前掌內側,既不打滑。
第三道彎道摩擦力中等,不用像內道那樣全腳掌抓地。
又能借離心力“被甩著加速”。
布雷克的技術其實一直都很好。
只是他的技術跑動起來,不是那么的好看。
更加趨于原始的本能。
所以跑起來更像是野獸。
可動作不那么好看,甚至微微有一些別扭,也沒關系……因為短跑比賽要的是快。
看誰更快才是關鍵。
布雷克用步頻步長,小步快起大步頂速”,兩步一循環吃滿第三道切線。
步長從1.5米慢慢加到1.8米,然后繼續增加。像“小碎步加速”。重點是左腳落地時比右腳提前0.05秒,借先后落地差“順彎道方向擰著跑”。
因為第三道內側半徑短,左腳大步會“拐太急”浪費力。
外側半徑長,右腳大步能“借勢沖”,兩步合起來剛好沿切線跑。
每步偏差不超過5厘米,比內道少10厘米,更省距離。
發力方向則是用——“向前為主,向左為輔”。
因為第三道不用跟彎道離心力硬剛。
加速的時候,右腳蹬地:腳尖稍向右偏5度,蹬地時右腿從屈膝130度猛蹬到伸膝170度,發力方向“向前偏左10度”,借助地面反作用力,既往前沖又抵消部分離心力。
也就是比內道選手向左發力少20,更省力。
擺臂部分,布雷克用“左收右放”配合發力,像“擰毛巾”一樣把力順進彎道。
布雷克左臂,擺到胸前就快速回收,擺幅50厘米,肘部彎曲90度不變,像“小幅度畫圈”,避免向左擺太大“拽著身體減速”。
右臂,向后擺時甩到身體右側45度,肘部從90度打開到110度,擺到最右時右肩順勢向左轉3度,帶動髖部跟著轉,像“甩鞭子”。這個轉動剛好布雷克和右腳蹬地的“向前偏左”力形成合力。
讓他的身體“擰著加速”。
比外道擺幅小10厘米,進一步節省能量。
所以。
到了這個程度。
沒技術是不可能的,只有技術好壞,技術能不能適合自己。
能不能符合自己這一道的跑法。
你以為每個人都是博爾特呢。
當然博爾特也不是沒技術啊,只是相對于他的成績來說,他的技術不匹配。
你要說他完全沒技術,那不是扯淡嗎。
布雷克這里跑得,相當的可以。
連他自己都對于自己在這里的啟動環節。
切入環節。
加速環節。
表示基本滿意。
你要知道像他這樣的訓練狂對于自己的要求是很嚴格的。
所以他能覺得基本滿意,其實在別人那里就已經是非常非常好了。
尤塞恩……
很抱歉。
我今天的啟動不錯,反應也不錯。
這場比賽。
我是準備拿下來了。
也許有些人會想,你,就這啟動反應,你還覺得自己反應不錯?
你不會是搞錯了吧?
但其實根本就沒有搞錯。
因為布雷克他的的確確就是這么想的。
對于他來說,現在超過0.200。
在200米里面。
就算是可以。
好不好反應,要看和誰比。
你和那種天生反應快的人去比,比如山縣亮太,比如張培猛,那這樣的反應簡直就是災難的級別。
沒什么可說,肯定就是災難,而且一定會大幅度影響他們的成績。
因為對于他們自己來說,這種反應快的選手,反應本身,就是他們整體優勢的一環。
拿掉了自己的優勢一環,那肯定會受到巨大影響。
但是布雷克根本就不會。
因為對于他來說,甚至他給自己形成了一種心理暗示……
這個心理暗示就是。
即便是自己啟動的反應不好,也不會影響自己的成績。
因為他的最好成績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跑出來的。
誠然這種龜速反應的確是太慢了,稍微快一點都能夠更好。
可是這也意味著即便是不夠好,他的成績也不會差。
因為他的確,是更多的依靠自己的純跑動。
對于這一點。
布雷克相當的自信。
也就是說如果自己前面跑的足夠好。
那就算是博爾特。
跑起來。
自己也不比他差。
甚至會更好。
可就在這個時候。
他旁邊的第四道。
卻仿佛。
怎么也追不上。
而且有越拉越遠的趨勢。
他旁邊這個道次。
不是別人。
就是布雷克一直認為技術不太行,不夠努力不夠自律單純就是天賦比自己好的……
尤塞恩.博爾特。
就是有些人形容,雖然他的短跑技術,沒有同等級的運動員那么好,匹配不上他的成績。
但是。
奈何人家硬帥啊。
用不著也能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