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工:崛起第185章 大腦風暴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科幻>> 大國重工:崛起 >>大國重工: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185章 大腦風暴

第185章 大腦風暴


更新時間:2021年11月19日  作者:鉑玉京  分類: 科幻 | 超級科技 | 鉑玉京 | 大國重工:崛起 
科幻小說



逐日三期工程啟動會的第二天。

鐘成召開了智能機器人設計研討會,除了把專門負責的項目成員全部叫來外,還把其他項目組的主要骨干也請來了。

現在已經是快到2018年的年底,離鐘成向國家保證的任務完成期限已經不多了。

雖然領導們并沒有下達強制性要求,但他還是給自己定了目標。

會議一開始,鐘成就讓趙唯給大家說明了目前智能機器人研發工作存在的問題。

聽了趙唯的講解后,與會人員議論紛紛。

他們大多數人各自負責自己的項目,并不清楚智能機器人還存在這么大的難題。

鐘成很是頭痛,趙唯這個項目牽頭人當得并不太稱職,溝通工作沒有做好。

是不是考慮讓范成軍更多的負責溝通協調的工作?

這件事還是下來再說吧。

他讓大家暢所欲言,想到什么說什么,算是搞一場大腦風暴吧!

眾人一通七嘴八舌,各種各樣的奇思妙想都提出來了。

絕大多數都不靠譜,周虎對其中比較有價值的部分進行了整理,大家就此進行了逐一討論。

姜言就提出,把智能機器人進行功能細分。

軍用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家政機器人、服務業機器人等,每一種再細分。

比如工業機器人就按功能再分為搬運機器人、焊接機器人、裝配機器人、采礦機器人等等。

這樣細分下來,對每一種專業機器人的要求就不高了。

但這樣一來,對未來的機器人制造工廠的難度就太大了,那要生產多少形態功能各異的機器人?

這個方案被否定了。

桂彬的助手黃學申也提出了一個思路。

建立中央控制服務器,每個機器人只是終端,把復雜的存儲、運算的功能交給中央控制服務器群去處理。

這樣對于每一個機器人就不需要那么復雜的控制系統了。

但這種方案仍然解決不了機器人運動的難題,而且對于服務器與終端的信息交互存在延時、卡頓甚至是中斷的風險。

這個方案也被否定了。

接下來幾條思路也被當場否定。

會議室里陷入了沉默,幾十個人愁眉苦臉。

就在鐘成想結束會議,改日再議的時候。

桂彬舉手請求發言,他說他有了一個新的想法。

周虎開了一句玩笑,說是不是想用量子計算機來解決這個問題。

桂彬很是尷尬,他最近就曾提出想開發量子計算機,但被鐘成否定了,認為時機不成熟,不要浪費時間。

鐘成瞪了周虎一眼,讓桂彬把想法說出來。

桂彬站起來,說他的想法還不太成熟,只能算是拋磚引玉。

他說現在的光芯片處理器已經可以做得非常小了,一臺微型光腦可以小到只有一個指甲蓋大小,成本也降到了幾百元。

是不是可以在智能機器人的身體中安裝大量的微型光腦,構成不同的功能模塊,分別處理不同的事務。

比如對于身體的控制,就可以建立專門的運動管理模塊,這個模塊下還可以細分為穩定站立、走路、奔路等等子模塊,分別由不同的微型光腦控制。

從機器人的中樞電腦發出指令,運動管理模塊對指令進行分解,然后發送到各子模塊,甚至是更下一層的模塊。

這樣一來,非常復雜的動作協同,就交由幾百臺甚至更多的微型光腦來執行,對每一臺微型光腦中的控制系統就相對簡單多了。

與此同理,對外界信息的處理,也可以采用這樣的辦法,建立不同的功能模塊,分解難度。

趙唯對桂彬的想法有點傻眼,“這得用多少微型光腦,這樣的智能機器人還不成了天價?”

桂彬解釋道:“你們可能還不清楚光芯片的發展情況,現在光芯片進入大批量生產后,各種專門的制造設備開始使用,制造成本一直在大幅下降中。”

“如果智能機器人大量推出,還會進一步擴大光芯片的產能,成本下降到幾十元,甚至是幾元一枚都可能。”

“那么一臺智能機器人中就算是用了幾萬枚光芯片處理器,成本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確實如此,一臺智能機器人造價在幾十萬元,那就有了大規模推廣應用的可能了。

這個思路確實可行!

“啪啪啪!”

鐘成帶頭給桂彬鼓掌,趙唯也跟著鼓掌,會議室里掌聲一片。

“桂彬,真有你的,腦瓜子靈活哦!”

趙唯毫不吝嗇地對桂彬進行了表揚,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他是最興奮的。

桂彬臉色通紅的坐下,他一直在團隊中存在感不強,這回算是爭了一口氣。

鐘成發現桂彬這些年的進步非常快,在計算機硬件領域已經成為了真正的專家。

在一臺機器人體內建立超大型光腦網絡,不是一般人敢想的。

有了桂彬異想天開的想法打頭,其他人的腦洞也被打開了。

不斷有人提出新的想法,補充了智能設計方案。

李梅的助手張亮,一直以來腳踏實地,不顯山不露水,很得李梅看重。

這一次,張亮提出了一個非常創意的想法,算是徹底解決了智能機器人的運算問題。

他提出了一個智能機器人處理外部信息的全新方案。

他的想法基于一個事實,那就是99以上的人類其實活動范圍非常有限。

居住的場所、工作場所、有限的消費娛樂場所,再加上這之間的連接路線,就構成了絕大多數人類的日常活動空間。

如果以人眼能夠觀察的范圍作為一個場景,那包括其它感官能接受到信息也基本局限在這個場景中。

細算下來,人類經常活動的區域中所含的場景數量不會超過一萬個,甚至更少。

比如人類的住所,用十幾個場景就可以涵蓋了。

而智能機器人的活動場景就更少了,它們在這些有限的場景中活動時,不需要每一瞬間都記錄下所有的場景信息。

它們只用記錄下場景變化的信息,而它們的傳感器能夠識別的變化或者說是允許識別的變化其實非常有限。

這樣一來,它們每天需要存儲處理的外部信息應該不到實時記錄量的萬分之一。

因為在它們的光腦上已經預裝了或第一次進入時就有了這些場景的基本模型,需要存儲處理的只是場景變化量。

而這些場景模型是可以通過聯網進行共享,更新的數據同樣可以共享。

更重要的是,這些場景模型在成千上萬的智能機器人的不斷完善下,甚至可以在超級伏羲光腦中構建出完全真實的人類社會模型。

這種方式同樣可以應用于智能機器人的學習上。

每一個機器人在日常工作中的一點一滴知識經驗的積累,通過共享,都會給整個機器人體系帶來進步。

這樣的進步通過上百萬倍的放大,是非常驚人的。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機器人學會了,所有機器人都會了,這就是機算人的優勢。

張亮的發言讓所有人震驚了。

如果說桂彬是在機器人體內建立個大型網絡,那張亮就是把所有機器人連接成一個超大型的網絡。

張亮的想法不僅解決了智能機器人的運算問題,也解決了智能機器人的學習問題。

智能機器人的“智能”問題算是完美解決了。

新書閱讀:


上一章  |  大國重工:崛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