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第一百零二章衣裳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世祖 >>大明世祖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零二章衣裳

第一百零二章衣裳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0日  作者:飛天纜車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飛天纜車 | 大明世祖 


隨著福國的建立,偌大的蒙古高原立馬就一分為四。

以北海(貝加爾湖)而設的北海總督府,土謝圖汗部為基本的漠北將軍府。

喀爾喀三部之一的札薩克圖汗部則是未來的梁國,綏遠、漠北的軍隊正在征服中。

車臣汗部則是福王所在。

之所以設立藩國,而沒有建立將軍府或者總督府,莫過于蒙古太大,近一百八十萬平方公里,約莫十三個安徽省,十一個河南省。

這般龐大的面積,如果全部直轄的話,財政上的支出就會極其龐大。

如此,讓藩國自給自足就是正確的選擇。

而喀爾喀三部不過是蒙古的疏宗,真切的黃金家族所在,漠南地區,則同樣被大明一分為三。

綏遠、察哈爾、科爾沁。

可以說,曾經龐大的草原地區,已然四分五裂,成了五省二藩國,如果這樣還能再次統一,那大明干脆就滅亡算了。

福王對于朝廷的政治安排倒是一知半解,但他明白自己之藩的目的,就是歸化蒙古人。

種田與歸化,是得兩手安排。

這不,朝廷直接讓曲阜的孔裔家族做出來貢獻。

領頭的,自然是孔家子弟,孔興陵,以及顏、卜、閔、冉、曾、孟等六賢裔后代,可謂是大小數十人。

“呸,怎么那么多羊糞?”

孔興陵罵了句,拍了拍衣袖,感覺渾身充滿了屎臭味。

偌大的東陽城,真正的建筑只有王宮和國相府,寺廟,余者不過是木架罷了,以及大量的帳篷,甚至能見到牛羊。

冬天為了防風雪,大量的牛羊被驅趕入城躲避,以至于到現在都沒掃干凈。

“唉,怎么混了這個差事?”

一旁的孟興凡同樣滿臉晦氣,長吁短嘆。

幾人互望了一眼,臉上的表情盡皆難看。

擺在他們面前的,則是剛擠的牛奶,羊奶,為了照顧他們的伙食,甚至添了一碗大麥粥。

即使牛奶里面的羊毛已經被梳理干凈,但幾人眼尖,依舊能看到殘留的幾根毛。

一瞬間,他們立馬就沒得胃口。

“吃!”孔興陵壓著反胃:“這里可不是庫倫,沒有那么多的糧食可以吃。”

說著,他捏著鼻子,一口氣灌了下來,然后吧唧嘴把毛吐掉,才小心喝起了粥。

其他幾人則猶豫良久,不敢喝下。

“這時候不習慣,日后有你苦吃。”孔興陵立馬勸說道:“咱們來到這福國,早晚就要習慣,長痛不如短痛。”

“是!”六人滿臉苦澀地咽下,然后小口小口的喝起粥來,仿佛是人間美味。

沒有包子,饅頭,咸菜,油條,蒸餃,這真的不習慣。

喝完不過片刻,就有人捂著肚子去了茅房。

孔興陵則自顧自地吃了起來。

實際上,對于目前的處境,他是極其不滿的,但又沒有辦法,這是抽簽所得。

公認的藩國之中,福國是最差的,但偏偏讓他抽了,那就只能吃苦頭。

他深刻的懷疑,這里面有貓膩,但沒證據。

在冊封藩國的國策施行后,安享富貴上千年的孔府,立馬就遭受了厄運。

從嫡支再到庶支,關系越近,越會被選擇去藩國傳播儒學。

從秦國到齊國,再到衛、越等,幾乎每一個藩國都不會落下,大量的孔氏子弟被迫肩負了傳學的重擔。

甚至年初,朝鮮、緬甸等國,也要求接一圣裔過去,在本國扎根,從而更好的宣揚儒家。

當然了,在政治上,其不過是為聚斂讀書人的人心罷了。

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去各藩國當官是享福,但對孔家子弟來說,則是受難了。

水土不服,文化爭奪,政治要求,幾乎過不上幾天舒心的日子。

一刻鐘后,曾經食不厭精的幾人公子哥,就將早餐給吃了干凈。

孟興凡則忍不住抱怨道:“這祖宗們享了幾十代福,如今到了咱們這,竟然到草原上吃羊毛,這叫什么事?”

“里面肯定有貓膩,某手氣沒那么背!”

幾人議論紛紛,話里話外都是對現境的不滿。

這時,忽然有宦官跑來道:“孔先生,殿下召見!”

“是!”孔興陵忙起身應下,三步并兩步而去。

旋即,他就見到福分不淺的圓臉福王。

雖然其不過二十歲,孔興陵竟然在他臉上見到了慈祥。

“本王決定任你為禮曹判書,負責整個福國的教化之道。”

福王誠懇道:“目前你最要緊的任務,就是去建立孔廟,成立國子監,教授學子。”

孔興陵故作高興地應下,實際上卻心如止水。

偌大的福國,讀書人能有幾個?

自己這個禮曹判書,怕是會擔任豈能先生吧!

“殿下,癢序之教,我福國教師卻是不缺,但書本紙張卻是要害,除了孔廟之外,最要緊的就是制紙了!”

“紙?”福王一愣:“我福國連紙也做不了?”

“殿下,紙需要亞麻,樹木等,還是要砍伐森林才能得之!”

福王嘆道:“卿家所言有禮,你去往國相府,讓國相空出些許地方來,鐘亞麻吧!”

“草原上的樹木可不多,砍沒了就是真沒了。”

孔興陵恍然。

這福王想的倒是長遠。

這時,吳廷玉也在為種地操心。

大片的耕地被開墾出來,可不能直接都種糧食,許多急缺的東西也是要種的。

如考慮到經濟因素,他決定種植大黃、甜菜,這是很好的經濟作物。

而糧食上,則是黑麥,土豆,黃豆,燕麥等,盡可能得多一些,防止災害來了,一股腦的就沒了。

同時,養牛羊戰馬,同樣需要大量的牧草,苜蓿草的大規模種植,是必不可少的,還有肥地的紫云英。

種什么決定完了,還得考慮到農具,溝渠,以及如何組織牧民們種田。

這一樁樁一件件,可是讓人頭疼的事。

孔興陵要求種亞麻,吳廷玉大喜:“咱們這那么冷的天,能種亞麻?”

“亞麻喜溫耐寒,倒是能存活,到時候不僅可以織布,可能造紙呢!”

“這般,我與你千畝地,盡數種亞麻,種子什么的你自己去弄,務必要弄成。”

吳廷玉果斷道。

“聽說東北那地方有鐵牛,無論是翻地還是開荒,速度極快,一個能頂百人呢!”

孔興陵繼續建議道:“殿下是陛下的愛子,繼承又福王之爵,要一些鐵牛也是不礙事的。”

“鐵牛?”吳廷玉呢喃著,然后干脆應下:“如果真的有這本好處,殿下顯然是會同意的。”

四月十五日,東陽城忽然就熱鬧起來。

城內的寺廟大規模的聚集了許多人,可謂是熱鬧非凡。

對此,福王派人問詢了下,得知是佛吉祥日,也就是釋迦牟尼誕辰、成道及圓寂的日子,可謂是隆重。

數萬牧民聚集在城內,寺廟前,恭敬的接受喇嘛們的賜福,念經聲響起,所有人無一例外的跪著,低眉,面色誠懇。

緊張的士兵們,則突然的放松下來。

在這樣的節日里,沒有哪個人敢肆意破壞,不然的話就是自絕于牧民。

福王對此倒是看得津津有味。

如此多的牧民,幾乎把整個東陽城占據了三分之一,猶如一個個螞蟻,望之就覺得壯觀異常。

“先生,這吉祥日倒是看起來不錯。”福王隨口道。

吳廷玉則沉聲道:“殿下,經過多年的傳播,黃教已然是草原牧民的國教,已經深入骨髓。”

“實際上,東陽城建城的之后,第一個架起來的建筑,就是喇嘛廟。”

“臣第一時間,去庫倫將大喇嘛的徒弟請來當主持,幾乎是半個月的時間,所有的部落就來朝會了。”

“你是說,我這個王,還得靠喇嘛來支持?”福王難以置信。

“殿下,這話雖然不中聽,但卻是事實。”

吳廷廷認真道:“在草原上,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喇嘛們保持敬意。”

“我明白了。”福王恍然,語氣有些低沉:“明日我會第一時間去年上朝拜。”

“另外,我還會賞賜其五百畝作為寺產。”

“殿下英明!”吳廷玉笑道:“如此一來,只要寺廟修到的地方,就會是咱們的觸角,就是福國的領域。”

福王搖搖頭,心生感慨,同時又止不住的厭煩。

早上要喝牛奶,喝奶茶,天天吃肉,

糕點什么的完全沒有。

這也就罷了,曾經寬松的長袍,在這草原上也成了累贅,頗為不得體。

這日子過得是極其別扭。

“國相。”福王猶豫良久,才開口道:“你難道不覺得這長袍,顯得頗為寬大嗎?”

“在這草原上,很是不便。”

吳廷玉愣住了。

雖然他心里認同這番話,但對于此話從福王口中出來,他還是感到震驚的。

因為大明最在意的,莫過于衣冠了。

在面對蒙元的百年統治后,大明朝雖然建立了,但在洪武初年,國內依舊保存著大量的蒙化因素。

蒙人漢化的同時,漢人蒙化卻同樣不缺。

例如,蒙古袍的盛行,孩童們喜歡剃光頭發,留個髡(讀kun,一聲)發”。

髡發是把頭頂的頭發剃掉,只留鬢角和前額少量的頭發并梳成辮子。

這種發型,在年畫上依舊殘存。

但在洪武初年,孩童如果留這種發型,甚至會被閹割。

如此情況在,在政治上的恢復后,文化禮制的恢復就提上日程。

在衣物上采周漢,下取唐宋,而實際上卻多為是唐朝。

如圓領寬袍,就是唐服的典型特征。

長達三百年的洗禮,服侍早就成了禮儀象征,輕易不得改變。

“殿下所言頗對,只是不合朝論!”吳廷玉直言道。

“不過,軍中戎袍貼身,對于打仗倒是沒什么耽誤……”

說白了,就是對于達官貴人,讀書人挺耽誤事的。

“不合時宜之事,就應該易之。”福王認真道:“草原民風彪悍,教化那些牧民們穿長袍頗不容易,莫不過縮減幾分,貼身一些……”

“再者說,這長袍鉆風不是!”

除了累贅外,長袍還不保暖,在早晚兜風,滋味難受。

如此情況下,就不得不改之了。

“怕是朝廷不準!”吳廷玉小心道。

“不礙事!”福王笑道:“大差不離即可。”

“齊國,秦國多又改變,縮短了衣袖,下裳也短了三寸,內襯更只有一件,透氣而涼爽正好適宜其濕熱的天氣。”

“咱們這,也要改一些。”

對于福王的服飾更改的要求,朱誼汐是同意的,應地制宜嘛!

別的不提,長擺飄飄怎么騎馬?

只要樣式還是漢服模樣,就成了。

你看軍隊,一向是與潮流相反,都是緊身貼身,就是為了更好的行動。

而實質上,對于各藩國官服樣式的改變,早就議論多年。

在禮制和方便之間,沖突明顯

于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就成了常識。

大明地方遼闊,差異極大,勉強維持不過是臉面好看罷了,終究是不實用的。

朱誼汐回完福王后,就接見了南懷仁和衛匡國二人。

衛匡國是東方教區的大主教,負責整個大明以及東亞藩國的事務,可以說是位高權重。

作為耶穌會的教士,衛匡國的官途達到了最大。

不過抵達大明數十年,衛匡國年紀終究是大了,需要返回歐洲養老,而他舉薦的大主教人選,則是南懷仁。

在東方教區的設立時,大明和羅馬爭吵不斷,多虧了耶穌會在其中調解,這才達成了共識。

東方教區的大主教,

必須是耶穌會傳教士擔任,但人選卻是大明皇帝指認,然后再由羅馬確認。

換句話來說,大主教名義上是羅馬的人,實際卻是大明皇帝的人。

如此兩方都滿意了。

朱誼汐讓東方教區的大部分的主教都是漢人,從而更好的抓緊權力,免得讓羅馬有機可乘。

當然,在廣闊的大明,雖然只能在海關城市傳教,但為了保持影響力,必須要任用漢人,皇帝不過是讓其提速罷了。

大主教是傳教士,大明以及各大藩國的主教則是漢人,取其實而不要名。

即使如此,東方大主教的名位依舊讓許多人趨之若鶩。

南懷仁自然不例外。

衛匡國來此,就是為了在離開前,舉薦南懷仁。

無彈窗相關

_


上一章  |  大明世祖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