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第一百零一章福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世祖 >>大明世祖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零一章福國

第一百零一章福國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0日  作者:飛天纜車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飛天纜車 | 大明世祖 


這日,在春寒依舊,花草茂盛之時,一支隊伍出了城門,清掃街道,灑水鋪土可謂是認真。

數百騎兵馬蹄輕快,披著輕便的皮甲,戴著頭盔,威風凜凜,與往日那般隨意大為不同。

庫倫城門口進出的牧民們頗有幾分驚訝。

在一片議論聲中,漠北將軍熊英杰則縱馬而出,由最后走到最前方,壯碩的體型將鎧甲撐起,陽光下的甲片金光閃閃,好一個大將軍。

出城十余里后,熊英杰這才停下,看了一眼太陽,就歇息起來。

親兵撐起棚子,為其免得那刺骨寒風的刮傷。

在一望無際的平坦草原,寒風就是殺人刀,輕易地就能收刮人的性命,故而牧民們早晚都是一身羊皮襖,不敢脫下。

陽光下,熊英杰涂抹了鯨油的臉上發著亮光。

“將軍,隊伍來了!”

這時候,一個趴在地上傾聽的親兵,立馬爬起來,拱手道。

“好,準備迎接!”

瞬間,棚子被拆掉,恢復了原樣。

一刻鐘后,一支龐大的隊伍緩緩而來,百余騎兵在前開路,而身后數里則大規模的車隊。

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中間的象輅了。

大明規定,輅車中皇帝用玉輅,而太子用金輅,親王用則是象祿。

象輅輅首為龍首形,車上有輅亭,輅亭前留門,周有格窗,蓋頂為圓形蓮花寶蓋,插有三層蓮瓣貼金耀葉,頂置寶珠,輅亭中部有一木圈椅式座,輅亭外有護欄、回廊和踏梯。

可以說,這是一間小型的宮殿。

在前面拉拽的則是數頭壯牛,平穩異常。

“臣,廬州侯,漠北將軍熊英杰,叩見福王殿下!”

言罷,其就自然而然地單膝下跪而去,一旁的兵卒們也不例外。

明制,親王禮絕百僚,故而一應的文武大臣們在重大場合見到親王,必然是要下跪行禮的。

“平身!”象輅中傳來清脆而又略顯溫和的聲音。

旋即,一個胖乎乎的身影就走了出來,身上雖然沒穿團龍袍,但一身寬松的昂貴綢衣,足以述說其身份。

熊英杰抬目一瞧,二十啷當,養尊處優,皮膚細膩的如同富家小姐,臉蛋圓乎乎的,雙目中投出和善和無奈的神情。

此人就是皇七子,福王朱存枚。

在他前面的秦王,齊王、遼王、越王、衛王,已然全部建立藩國,其位序后的趙王、湘王,也同樣如此,老七福王自然就不能長久的待在京城享福了。

故而,過完年不久,福王就被攆出京,被迫之藩。

與其他藩國在萬里之遙的親王不同,趕路都得以月計,而福王的藩國在漠北地區,也就是曾經的喀爾喀三部之一的車臣汗部。

也就是庫魯倫河中游的車臣汗庭。

而庫魯倫河往東則注入至呼倫湖,水草不缺。

是喀爾喀三部之中,距離北京最近的汗部了。

也是如此,考慮到蒙古高原的龐大,以及漠北將軍府的力不可及,故而在漠東地區,設立了福國。

同樣,叛亂之源的札薩克圖汗部,也在朝廷的規劃之中,設置為梁國,是皇十子梁王朱存榆的藩國。

相較于未來的梁國,福國的建設已經持續了近兩年,一座不下于庫倫的城池在草原上屹立,是漠東草原的中心。

考慮到國不可一日無君,以及漠北將軍府的艱難維持,所以福王再也無法被忽視,不得不之藩。

而之所以先來到庫倫,莫過于完善的驛站系統,以及庫倫城中雄厚的資源。

福王對于出城而迎的熊英杰很有一番好感,這種尊重很讓人舒服。

“將軍客氣了。”福王瞇著眼睛笑道:“本王不過是經過庫倫,何須這般大動靜!”

熊英杰自然是客氣奉承了一番,倆人瞬間關系拉近了不少。

抵達庫倫城時,象輅直接入城,毫無停留之意。

同時護駕的三千騎兵,則駐扎在城外。

將府邸讓給了福王,熊英杰請來了哲布尊丹巴前來作陪。

雖然只是吃了一頓素齋,福王卻并不挑剔,反而宴席上對于大喇嘛很是尊重。

哲布尊丹巴也是高興,直言,自己將告誡信徒配合福王統治。

宴罷,熊英杰與福王二人,如實地述說著福國的境況:

“此城得殿下賜名,故而名之為東陽,城高三丈七寸,長二十里,厚達兩丈,設有甕城,城門兩座……”

“如今居民有萬人,還有兩千邊軍駐扎!”

“才萬人?”福王泄氣道:“這管什么事?”

“殿下,東陽城修了一年又七個月,在去年中秋才完工,耗費數萬人力,數十萬錢糧,可謂是大城,即使比國內一些府城也豈敢不差。”

見到福王這般模樣,想著其多年的養尊處優,熊英杰生怕這位爺賴在庫倫城不走,他立馬奉承道: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已經聚集了萬人,而我庫倫多年也不過四五萬罷了,東陽城大有可為。”

“有了殿下這個主心骨,還怕無人嗎?”

“你說的雖然有些道理,但某覺得東陽還是比不上庫倫的。”

福王搖頭,認真道:“況且,東陽城什么的且不提,我那王宮你們建的如何?”

對于東陽城的建造,出大力的是北海和漠北,他們負責普通的人力,而朝廷轉移大部分的錢糧、工匠,從而短時間內建成了東陽。

不過,相較于燒窯制磚,早有計劃的城墻,復雜的王宮自然是麻煩百倍,千倍。

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更不可同日語。

如此,兩年時間,福王宮也才建了部分的前殿,也就是三分之一都承運殿,房間不過三十間。

其已經動土的面積只占規劃的五分之一。

換句話說,只是勉強能住了。

“殿下,之藩是朝廷的規定,您須得按期抵達才行。”

熊英杰沉聲道:“庫倫城的錢糧,一飲一啄都是有定量的,您在這最后末將得受罰了……”

“我知道!”福王聞言嘆了口氣,接著憤憤不平道:“朝廷上的那些文人,生怕我待在京城太久了,天天就知道催催催!”

“有本事他們來漠東吹風沙。聞羊糞?”

“合著受苦的人不是他們!”

對于熊英杰,福王也沒難為他,直言道:“我也不瞞著你,福王宮雖然能住,但逼仄的很,北海的木頭很多,你漠北地派人接應送到我東陽城。”

“另外,朝廷接下來會陸續送來錢糧,這都是有定數的,少了可就有好果子吃!”

“卑職不敢!”熊英杰立馬躬身道:“若是有這般的碩鼠,末將直接砍了他。”

“那便好!”

福王點點頭。

也由不得他如此認真。

為了完善整個東陽城,以及福王,朝廷一次性支持了二十萬石糧食,以及大量的物資。

內城更是直接,直接送上了五十萬銀圓。

如今的東陽城還是荒蕪的,只有庫倫城建立了商業。

到時候大量的物資補給經過庫倫,誰不眼紅?

雁過拔毛。

提前打好埋伏,則是必要的。

文官們會不會貪?

這是個笑話。

前明三百年,多少底層宗室被餓死,親王被拖欠了多少藩祿?這都數不過來。

“唉,好日子怎么過得那么快?”

福王揉了揉自己的臉龐,他感覺自己經過兩個多月的趕路,已然是瘦了。

無處不在的寒風,讓他感到發自骨頭的寒冷。

想著要在這里過上大半輩子,他就感覺生無可戀。

“苦也,怎么讓我碰見這回事?”

“殿下,軍士們已經安營扎寨了,糧食和鹽等物資不足了,是不缺要采購一番?”

這時候,長史跑過來匯報工作。

“買吧!”福王隨口道:“咱們要在這里停留個十天半個月,慢慢來,不要買太急了,不然的話就讓奸商得利了。”

“是!”長史忙應下。

這一趟之藩,福王帶著整個王府數十名文吏,還有他們的家眷,以及最重要的三千騎兵。

這是從京營、邊軍,以及科爾沁、察哈爾挑選出來的精銳,不僅擔負著保護他的重任,而且還是將是他最信任的軍隊。

偌大的福國,他們是主力。

片刻后,又有仆從來報:“殿下,國相派人來求見!”

“讓他進來!”福王詫異,其怎么知道自己行蹤的?

但轉念一想,人家在庫倫城本就安排了人等自己,這實屬正常。

福國雖小,但卻五臟俱全。

其分為內廷外廷兩大系統。

其中,以王府文吏、私臣、奴婢們構成了內廷系統,例如一路上的部隊行進,都是長史在安排,其就是內臣。

而像是目前對于東陽城的治理,則是朝廷安排的國相在治理。

東陽城的建立,福國的規劃,其實就是國相一手操辦的。

國相守藩三年,這是多年來的規矩,輕易不會被打破。

就算是如今福王之藩,也得再等一年時間才能徹底地掌握大權。

而等到瓜熟蒂落,他親自摘取果實后,國相一般就會回國,升遷要職。

作為潛規則,藩王們會授予國相們郡公,或者郡侯的高爵作為感謝。

為了保證藩王們的權威,國相接受爵位后并不會停留,而是讓一子繼承爵位,日后落戶藩國。

畢竟國相守國數載,威望卓著,就離開了才是最好。

“國相向您問安!”

官員行了個叩拜禮,然后小心道:“殿下之藩的消息傳來,整個福國歡欣鼓,國相爺甚至多吃了兩碗飯。”

“休抬舉我!”福王苦笑道:“福國如今境況如何?多少子民?”

“稟殿下,福國乃是車臣汗部區域,起早年間被建奴擄掠,人丁稀少,雖然這些年陸續恢復了些,但卻只有三萬余帳,不及漠北一半……”

“夠了!”福王露出一絲笑容:“再多些,反而不好管了。”

十幾萬牧民,在如此龐大的草原上放牧,怎是一個舒服了得。

這樣一來,人地矛盾少了,對于福國統治來說就方便了。

福王鹵薄在庫倫停了二十天,這才戀戀不舍地向東而去。

看著距離不遠,但庫倫距東陽城,也達到千里。

十六日的時間,鹵薄才抵達東陽城。

這相較于庫倫,儀式就更加隆重了。

國相以下數百人,包括各部落頭領貴族,盡皆下跪。

即今日起,這才是真正的君臣。

仰望著東陽城,其高大厚實的城墻,著實讓人有安全感。

但入京城,才看得其一片荒蕪。

屋舍稀缺,以至于城內空落落的,仿若野地,只有那位于城中心的王宮,才算得上雄壯。

在一陣苦笑中,福王住進了他的王宮。

滿地的灰塵讓他厭煩,故而他離開了王宮,在國相府與國相等大臣們會談。

此時的福國,并沒有各部,以及其他機構,純粹的就是依靠國相府治國。

國相吳廷玉是進士出身,之前去漠北將軍府的布政使,年歲也才五十有四。

可以說,這一任國相后,他回到大明,前途將是光明的。

黑紅色的臉,明亮的雙眼,以及突顯的顴骨,無不顯示這位國相的辛勞。

對此,朱存枚自然是表達了一番感謝。

吳廷玉倒是不置可否,他不卑不亢道:

“殿下,如今福國有民三萬八千帳,其中只屬于朝廷的只有萬帳左右,分布在東陽城附近放牧,享受著肥沃的土地。”

“臣來此地后,第一時間就招募牧民,教他們開墾荒地進行種地,第一年得五千畝,第二年得兩萬畝。”

“而今年,福國將開墾七萬余畝,使得耕地達到十萬畝。”

吳廷玉沉聲道:“但即使如此,東陽城的糧食依舊難以自足,不得不依靠庫倫的轉運……”

“如果要自給自足,許多多少地?”

福王忍不住問道。

“漠東地區雖然不缺水,但土地貧瘠了些,又叫為寒冷,沒有北海那般的福氣,故而栽種的大麥、小麥,一畝才收一百五十來斤。”

“如果東陽城有三萬人,最起碼也得二十萬畝地才能養起。”

“二十萬畝啊!”福王呢喃道:“這起碼得需要萬余農夫才行,草原上盡是牧民,有那么多會耕地的人嗎??”

“我可不想四季游牧,改換牧場!”

(本章完)

無彈窗相關

_


上一章  |  大明世祖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