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
“改良?”
當李郃端著那把弩向鄭匠頭提出改良的建議時,鄭匠頭的臉上再次露出了古怪之色。
他今日親手打造的這把弩,當然并非是他少府最新的設計與工藝,而是前兩年的技術,不說在弩臂的制作方面有所保留,輔助上弦的弩機也是舊物。
別看之前鄭匠頭曾說一把弩的關鍵在于弩臂,后下方的弩機只是起到輔助上弦的作用,但即便是輔助上弦,弩機內部的構造也大有門道,否則魏國的工匠又不是傻子,哪會那么容易被少府工匠誤導。
因此當李郃提出改良之時,鄭匠頭的表情十分古怪,似乎在猶豫是否應該將他少府最新的技術告知少梁。
一看對方的表情,李郃就猜到了幾分,笑著說道:“在下并非是貪圖少府最新的技術……這樣吧,我先說說我的建議。”
說著,他讓墨家弟子取來一柄他們當年在東梁改造的韓弩,遞給鄭匠頭。
鄭匠頭不明白李郃這是什么意思,接過手仔細觀察,皺著眉頭說道:“我不知這把弩是否是我韓國打造,但應該不是我少府制造的,這東西看起來有點年頭了……唔?”
正評價著,他忽然注意到了這把弩裝前段裝著一個類似‘冂’形的東西,他好奇問道:“這是什么?我從未見過。”
墨踐笑著解釋道:“此乃‘前望’,跟這個用途一樣。”
他指了指裝在弩機后側的‘望山’,即天下弩具普遍都有的瞄準器。
鄭匠頭不解問道:“這是少梁改良的么?這……既有望山,為何又要裝這個前望?”
墨踐看了一眼李郃,笑著對鄭匠頭解釋道:“你且合上一目,用望山對準前望。”
鄭匠頭一臉困惑地抬起弩具,按照墨踐的步驟,閉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在‘望山’后側瞄向‘前望’。
到底是韓國少府的優秀工匠,經墨踐稍加點撥,這位鄭匠頭便隱約猜到了什么,帶著幾分驚訝對一名墨者道道:“請取一支矢來。”
當即那名墨家弟子便取來一支弩矢,鄭匠頭上弦裝矢,走到屋外朝不遠處一棵樹射了一件。
只聽嗖地一聲,那支弩矢便穩穩地命中了樹干。
此時他終于確定了自己的猜測,嘖嘖稱贊道:“妙!妙!加上少梁改良的‘前望’,這望器更利于瞄準。”
他一臉驚嘆地問墨踐道:“這是墨者改良的么?不虧是墨者……”
墨踐聽到很是尷尬,指指在旁的李郃道:“其實這是子梁大夫改良的。”
“李大夫?”
鄭匠頭吃驚地看向李郃,有些難以置信。
忽然他回想起李郃曾在他的提點下一言指出弩臂的關鍵性,回答出了連墨家鉅子墨踐都沒有答出的問題。
他訝異問道:“李大夫也懂得制弩?”
“一竅不通。”李郃誠實回答,虛心坦露在這方面的無知,他解釋道:“但我是兵卒出身,是故從士卒出發提了一些建議。”
“原來如此。”
鄭匠頭恍然大悟,接受了這個解釋,畢竟兵器什么的,最終還是要由士卒來使用,士卒自然最有經驗。
恍然之余,他也對李郃虛心坦誠的做法報以極大的好感。
畢竟作為工匠,他們最煩那些不懂裝懂卻處處要對他們指手畫腳的家伙。
大概是因為李郃提出了‘前望’的改良建議,這讓鄭匠頭產生了幾分興趣,畢竟這個改良確實很巧妙,他少府的制弩也可以做類似的改造。
于是李郃便將眾人又請回了屋內,隨即說出了他的想法:“弩相較弓有不少弊端,射程尚在其次,增大弩臂、加粗弩弦,射程未必就比弓差,比如床弩。然弩上弦不易,費力而費時,卻是最致命的弊端,若兩軍對陣,弩兵往往只來得及射出一到兩箭就會遭敵軍逼近……韓弩既有弩機輔助上弦,可曾考慮過這方面的改進?”
此時鄭匠頭已知這位李大夫乃是士卒出身,已不奇怪對方一言指出了弩具的弊端,點點頭說道:“李大夫所言極是,弩具上弦不易、費力費時,確實是巨大弊端。……在下也不瞞李大夫,我少府工匠這些年在弩機方面的改良,便是針對這一點。”
他從桌上取過他方才親自打造的那把弩,那把已裝上了弩機的弩。
據鄭匠頭解釋,最早的弩機其實就是一整塊木頭,以便士卒托起瞄準,當時弩兵上弦完全依靠自己右手的兩根手指,麻煩、費力不說,還容易傷到手指。
因此后來韓國就做了改良,在弩機前段系上一個麻繩套,上弦的時候將弩倒放在地,用腳踩住前段麻繩套,俯下身用雙手同時拉動筋弦實現上弦。
這個方法一度被天下各國所采用,如今秦國還在采取這種上弦方式,只不過就弩機做了一些改良,用一個類似三角形的鐵圈代替了麻繩套。
而韓國則在這個方法的基礎上又做了進一步的改良,將弩機內部改造為一塊活動的木頭,只要拉動兩側的活木,便可以帶動筋弦完成上弦。
說話間,鄭匠頭也演示了一番,由于新造的弩機前段并無可以腳踩踏固定的鐵圈,他便將弩垂直豎立,用雙腳夾住,然后雙手拉動弩機左右兩側的活木。
只見在那塊活木在移動之際,弩弦亦在逐漸被拉緊,不多時就聽到咔嚓一聲,那弩弦已上弦。
不得不說,對比天下各國仍在用雙手直接拉動筋弦的方式來上弦,韓國這可以用這塊活木來實現上弦的弩機,已經非常優秀,較前者更為省力、安全。
但這依舊無法徹底扭轉弩上弦緩慢的弊端。
比如在遇到高機動兵種的時候,弩的阻擊能力就非常脆弱的——比如面對戰車、騎兵,對方最多只會讓弩兵有一次射擊的機會,然后就是單方面的屠殺。
那么,如何進一步縮短弩具二次射擊的間隔呢?
李郃率先想到的就是自動裝填。
只見他端著那把弩,一邊比劃一邊對眾人說道:“能否在箭槽上方裝一個扁匣用來裝額外的弩矢,就叫弩匣吧。……一旦底下的弩矢射出,弩匣內的箭矢便自動掉入箭槽,這就省去了取箭、裝箭的過程,只需拉動這塊活木上弦即可……”
他此番建議別說墨踐等人聽愣了,以鄭匠頭為首的韓國少府工匠也是目瞪口呆:還能這樣么?
當然可以,這不就是連弩么,李郃心中清楚地很,只不過他對連弩并無了解,因此只能將這個想法告訴墨踐與鄭經等人,看看集墨家弟子與韓國少府工匠這天底下最優秀的兩類工匠之一,是否設計、打造出他連弩這個大殺器。
然而,即便是天底下最優秀的兩方工匠,也被李郃新奇的建議給問住了。
鄭匠頭當時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倘若在弩機上方加一個自動裝填弩矢的弩匣,弩兵伏身上弦的時候,弩矢不就掉出來了么?
難道再拾起裝回去?那這跟從箭囊中取劍有什么區別?
“要不設計成單手上弦?”墨踐皺著眉頭提出了建議。
“那不行。”鄭匠頭搖搖頭道:“一般的弩可以,可一旦這把弩的射程超過四百步,單臂上弦就十分吃力,必須依靠雙手。……鉅子你也知道并非所有人都像李大夫這般天賦神力。”
墨踐點點頭覺得有道理,又建議道:“那能否在箭槽內,在這個位置設計可上下活動的活木,將箭槽內的箭矢擋住……”
鄭匠頭猶豫說道:“可以是可以,但這樣就很繁瑣,還得設計一個機關,再者,萬一士卒上弦后忘了解除這個機關,那非但這把弩毀了,多半還會傷到人……”
在二人商討之際,其他墨者與少府工匠也是紛紛參入討論。
別看鄭匠頭多次駁回了墨踐的建議,但事實上,他對于李郃提出的弩匣改良還是非常感興趣的,畢竟只要克服的相關技術難點,弩具的殺傷力就能大大增強,這不止有利于少梁,同樣也有利于他韓國。
在眾人討論之際,李郃也提出了其他幾個建議。
比如說增強床弩威力的‘多弓床弩’,比如‘三連弩’、‘五連弩’,再比如用類似滑輪結構來實現更省力的上弦。
雖然這些改良建議存在種種想法上、設計上、技術上的困難,讓墨踐、鄭匠頭等人想地腦袋發漲,但卻沒有一個人放棄。
墨家弟子也好、少府工匠也罷,這些天底下最優秀之一的兩方工匠,毫不欠缺迎難而上的韌性與意志。
五月下旬,隨著韓國駐少梁使者申春的抵達,李郃意識到魏國對秦國乃至他少梁的反擊已不可避免。
于是他在舊梁頒布法令,開設‘墨造司’,由墨家鉅子墨踐擔任司事,廣招工匠打造弩具。
順便一提,這種弩被命名為‘少梁弩’。
為了守住韓國制弩工藝最核心的秘密,李郃施行了‘分工制’,將墨造司名下負責打造弩具的工匠分為兩種,其中大多份工匠只負責前期的打造,即刨制、打磨弩臂等等,由最值得信賴的墨家弟子負責后續加工,比如將弩臂掰彎、烘烤,以及弩機的打造,確保核心技術始終在墨家弟子手中,不至于外泄。
這個分工制讓鄭匠頭大為贊賞,同時也愈發信賴李郃以及少梁,逐漸也將一些少府最新的技術透露給墨家。
當然,這些少府工匠也并非沒有收獲,比如李郃建議的‘前望’、‘連弩’、‘多弓床弩’、‘三連弩’、‘五連弩’等構想,就足夠他們琢磨好些年了。
而就在新設的墨造司大力打造少梁弩的期間,墨踐、鄭經等最優秀的工匠仍未放棄對連弩的技術攻克。
六月下旬,二人重新設計弩臂與弩具,裝上弩匣,打造了出有史以來第一把自動裝填的連弩。
盡管這把連弩還存在著卡殼等多種問題,但卻大大鼓舞了參與此次設計的眾工匠的士氣。
就連李郃亦大為驚喜。
在看到那把連弩的那一刻他就知道,他少梁會讓魏國的軍隊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