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之并州匪政第十四章文科武考,引豪杰激蕩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漢末之并州匪政 >>漢末之并州匪政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四章文科武考,引豪杰激蕩

第十四章文科武考,引豪杰激蕩


更新時間:2021年07月03日  作者:楊氏良家子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楊氏良家子 | 漢末之并州匪政 


在確定了考生只要身家清白即可參與武科以后,便要定下考試形勢。

后世武科流程是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將軍事謀略置于個人驍勇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便不能參加武試。

但這種流程在漢末卻并不適宜。若張瑞直接照本宣科,等于是將幾乎所有游俠都堵在了科考之外。

因為漢末的文字、兵書普及率極低,絕大部分的游俠都目不識丁,更遑論兵法。

若一項制度在一開始就將大部分應試者堵于門外,那民眾就會自方用腳投票,使之形同虛設。

所以張瑞決定先考武藝,再考謀略。

這種流程在漢末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優勢,那就是士子們亦是孔武有力,技藝不凡,未必便弱于一群游俠。尤其將門子弟、良家子,這些身家清白的年輕人只因不欲與豪俠呈匹夫之勇而已。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裴儉與蘭陵王,皆是相貌豐神俊秀,驚艷當世。這種斯文公子騎射武藝、膽識氣度、兵法韜略全是卓爾不群。

所以完全不必擔心有文韜武略者會折戟于武藝考試當中。這種優勢是后世文弱書生完全無法比擬的。

待豪杰、游俠通過了武藝考試,便要面對謀略兵法的考教。張瑞相信那些成功通過武考,有大志氣節的游俠,必然不會退縮,反倒會因此而發奮讀書。便比如吳下阿蒙,呂蒙士別三日的故事。

在理清思緒后,張瑞裴潛吩咐道:“自今歲科考始,分縣、郡、州、殿四級應試。過縣試者為茂才,可為縣吏。過郡試者為舉郎,可為郡吏縣官。過州試者為郎中,可為郡官州吏。縣長、縣令、太守皆需過殿試,進士出身方可。”

“文科、武科不分貴賤、可交互參與,過武科州試者,亦可參文科殿試。反之亦然,過文科殿郡試者亦可參武科州試。四級盡然。”

文科、武科交叉應試,是后世皇帝望而興嘆的一項政令。帝王將相們雖然清楚,文武交叉才能各得展其所學,文武兩途,皆得真才。

但重文輕武的風氣已成,文科士子數百年亦未有幾人會去武科應試。

所以后世出將入相的人才再難一見。

如今張瑞正處于民風剽悍的漢末,是為數不多的歷史窗口,可以形成文科武考的局面,自然不會錯過。

裴潛問道:“然武科主公欲如何設項?”

“武科分四級兩類。四級即縣試、郡試、州試、殿試四級。兩類即武藝,軍謀兩類。”

“武藝考騎射、步射、舞刀、舉石、開硬弓、馳馬奮矛及負重行軍。”

“軍謀分策二篇、論二篇。策出《孫子》、《吳子》及《六韜》。論出戰例,以著名戰事因何勝負為論。”

“詳細內容如騎射幾箭幾中得分多少,開幾石硬弓加分幾何,由君與兵部中郎王凌相商。”

裴潛應諾,說道:“如今秋收在即,災民無數,官府正忙于搶收糧食,救濟百姓。莫如科考從九月開始。”

“可。然需將考試事宜及早昭示郡縣,以安游俠之心。”

“主公思慮周全。”

當月,征西將軍府治下,各郡縣紛紛張貼政令,宣布科考再添形式。

隨即引起了軒然大波,無數豪俠熱情高漲的圍到了告示之下,不厭其煩的聽官吏一遍遍講述武考內容,直到終于弄清其中究竟。豪杰俠士,紛紛仰天長嘯,歡呼高歌。

在河東郡境,十幾名攜刀待劍的游俠腳步兼程,一路疾跑,終于看見遠方夕陽下正緩步離去的雄武身軀。

紛紛大喊道:“兄長,且留步!”

“兄長,有喜訊!莫要急著離去!”

雄武的身軀聞聲停住腳步,看著十幾名上氣不接下氣的兄弟,略微訝然。大步迎向前去,待雙方接近,身軀才有所對比。這雄壯的漢子身高足足八尺過半,魁梧奇偉,背寬厚如虎,腰粗壯如熊,一個人在原地一站,就像一座巨山,比三四名游俠綁在一起還要厚重雄壯。

“二三子,有何喜訊?”雄壯的漢子開口,便如洪鐘大呂,氣勢十足。

一名口舌伶俐的游俠立即說道:“孟侯今日昭示郡縣,九月始將施行武科。令治下郡縣宣教武藝,選其中銳士,授予武職。不論出身,不計名望,唯考實才。兄長之前誤會孟侯欲招募豪俠勇士,乃投河東,卻一直未受重用。如今孟侯設科考武,以兄長天下無人能當之勇,豈不輕松斬獲狀元?”

旁邊的游俠紛紛附和,說道:“然也。兄長切莫灰心離去。孟侯言出必信,今歲必然會施行武科。是去是留,待武科塵埃落定之后再做打算,亦為時不晚。”

壯漢思考了片刻,說道:“若如此,便聽諸位兄弟一言。且與某詳述一番,這武科內容如何?”

在長安郊外的一處宅院內,一名士子興沖沖的推門而入,語氣激動的說道:“賢弟!賢弟!為兄今日入長安,聞孟侯廣開武科,宣教武藝,欲取銳士豪杰,賢弟一展才華之機至矣!”

宅院內的年輕人放下書卷,微微搖頭,說道:“自去年(中平六年,189年),某為友報仇,白粉覆面,被發而走,為吏所得,欲分而肢解,險死還生。承蒙黨伍共篡解之,乃感激悔悟,已棄刀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

“賢弟且聽為兄說完。科考非僅考刀劍武藝,亦考兵法策論,賢弟久讀兵書,深諳兵法,允文允武,豈可就此荒廢?且文科武考,四級互通!賢弟先以文科過縣試,后以武科過郡試,復轉文科過州試,終武科奪冠。豈不風流?”

年輕人眼中神采奕奕,躍然欲試,意氣風發的說道:“兄長誠為某指一明路!今歲科考,我兄弟二人當一同折桂,兄為文科狀元,弟為武科狀元!”

在太原、在河內、在弘農、在上黨,甚至在雁門。西河,一幕幕類似的情景不斷上演。今歲科考必然風云激蕩!


上一章  |  漢末之并州匪政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