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良家子:
匈奴的正面戰場的戰斗力并不足以匹敵諸夏精銳大軍。
剩下的關鍵則在于,張瑞是否能湊出四萬精銳大軍。
張瑞略一盤算,只要能拿下河內、上黨,合雁門、太原、西河、河東、河內、上黨六郡之地,足以拼湊出四萬精兵。
甚至孫權憑借江東六郡能出兵十萬,江東諸將完全是把打山越當做增加部曲、創造收入的手段。
鷹揚將軍府名將匯集,四面出擊,只攻擊一個區區西河郡,應該會如崔鈞所言,穩操勝券。
于是張瑞笑著對崔鈞說道:“肅清國賊后,本將有意出兵四萬,助崔府君收復西河郡,驅逐南匈奴王庭。崔府君意下如何?”
崔鈞訝異,沒想到張瑞會有此提議,激動的說道:“若如此,鈞愿為將軍前驅。”
崔州平同徐庶一起被諸葛亮評價為有州郡之才,其見識當然不會天真到以為張瑞會無緣無故的出兵四萬,糧草無數幫他收復失地。
政治人物的一切行為動機都是以利益為出發點。
崔鈞激動過后,便謹慎的問道:“將軍如此大恩,鈞不知何以為報?”
張瑞笑著安慰道:“驅逐胡虜乃本將之夙愿。西河郡政務依舊由崔府君決斷,一如太原太守蓋府君。只是這軍事方面,便由我鷹揚將軍府統籌部署。”
崔鈞陷入沉思。這番交易究竟值不值得。
很快崔鈞便下定決斷,這沒什么可猶豫的。鷹揚將軍若是不愿出兵,這廣袤的郡國都被匈奴占領領,等于放任數百萬畝的土地荒廢。
至于自己麾下的這區區千余郡兵,若無鷹揚將軍供給糧草,也必然會潰散。
但若與鷹揚將軍合作,便能驅逐胡虜,重新在這廣袤的土地上招募流民,開墾荒田。
等于自己什么都沒付出,卻得到了一個郡國的治理權。
崔鈞不得不問道:“將軍如此興師動眾,即便無某相助亦能攻克西河,何故卻將西河托付于某?”
張瑞一笑,這個崔州平可真是足夠正直慷慨。難怪能與諸葛亮成為至交好友。
至于為什么依舊任命崔鈞為西河太守,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崔鈞的任命是由漢室朝廷任命的,他擔任西河太守,名正言順。
其次張瑞需要他手下上千名百戰余生的老兵,也需要這位崔府君多年與匈奴打交道的經驗。
自己手中有個傀儡單于,必須要分化南匈奴,拉一部分,打一部分。這方面舉國天下,可能沒有人比崔州平更了解南匈奴內部矛盾了。
至于最后,這位崔州平本人也是一位內政賢才,能善一郡之政。將政務托付給他,張瑞比較放心。
“崔府君本便是大漢任命的西河郡太守,又對西河了如指掌,治理西河乃是應有之義。”
鷹揚將軍前面的話,崔州平是不信的。如果漢室任命有用,那董卓現在就應該通過任命盡數解除諸侯兵權。看來關鍵還是在對西河的了解上,崔鈞隨即便想到了在河陽聯軍內的南匈奴單于於夫羅。對一切便有了大概的猜測。
乃放下心,從容對張瑞拜謝道:“若如此,收復西河之事便仰仗鷹揚將軍了。某麾下郡兵一千三百人可任憑將軍差遣。”
這算是投桃報李。
張瑞對這結果無比滿意,便對在身邊執勤的中郎將徐榮說道:“爾去整編西河郡兵,待遇一如護匈奴中郎將所部,發放皮甲、征袍與戰靴。將其兵器盡皆淘汰,換上府庫中的長矛、環首刀與弓箭。”
通過這一套制式裝備的改變,至少要讓這支郡兵在軍容上與鷹揚大軍融合。
至于軍心,可以在日后慢慢拉攏。
徐榮立即以拳錘胸,慷慨回道:“必不負主公所托。五日內必令士卒知進退,十日內必令全軍識旌旗,半月內必至如臂使指。”
鷹揚將軍府的指揮體系與漢軍略有差異,但整體還是趨同的,所以徐榮整編起來并不麻煩。
與當初張瑞懷疑樊稠、張濟的忠誠不同,現在全軍對西涼降將都放心無比。
因為這種局勢下,就算拿鞭子趕他們,他們都不會回到董卓一方。
天下群情激奮,董卓天人共誅,這時候回道董卓一方,豈不是自投地獄?
倒是據說有很多西涼軍將領在暗中聯絡,打算投靠義軍。
在崔州平之后到來的卻不是下一位諸侯,而是黑山軍張燕的使節,大概是當初杜飛的慘狀嚇壞了張燕的部下,此次到來的并非張燕嫡系,而是歷史上赫赫有名黑山渠帥于毒。
這位黑山統領自成一系,與張燕、楊鳳都沒什么沖突,所以才被請來作為中間人,為彼此傳話。
要說黑山軍當中,名聲最大的自然是張燕,作為黑山共主,被朝廷詔封為平難中郎將。
但要說戰斗力最強的應該還是眼前這位于毒。歷史上與白繞、眭固等十余萬眾攻破了袁紹的大本營,鄴城。后來又寇犯東郡,劉岱任命的東郡太守王肱完全不能抵擋。
直到遇見了雄才偉略的魏武帝曹操,這支縱橫馳騁的黑山軍才被徹底擊潰。
于毒的拜訪令張瑞頗感意外,便問道:“于帥怎會忽然想起到河內拜訪?”
“哈哈……早聽聞賢侄如今在太原、河東富貴,某營中許多小帥都曾到太原一擲千金。老夫作為長輩不能沒有表示,今日特意來給賢侄送一筆財富。”
于毒爽朗的笑容,令人好感倍生。
當然表露的內容就更讓人歡喜了。
財富,沒人不喜歡。
張瑞挑眉,問道:“難不成于帥亦有心討伐國賊?”
于毒連忙擺手,笑著說道:“家國大義,跟某一介匪寇卻毫無關聯。更何況彼之仇寇,我之英雄。有人如此禍害漢室,老夫樂見至極。此來卻是為張平難傳達善意。”
張瑞臉上好感頓去,語氣冰冷的說道:“于帥難道已與張燕沆瀣一氣?”
僅通過稱呼,就可知二人對張燕的態度。
于毒尊稱一聲張平難,張瑞卻連表面功夫都不愿再裝,直接稱呼其名,對張燕的恨意已不加掩飾。
政治斗爭中兩面派一般不得好下場。
張瑞就是要通過這種旗幟鮮明的態度爭取黑山中對張燕不滿的勢力。
小說相關